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量力而活


大概能讀進去什麼樣的書會與我們的閱歷和心境有很大關係吧。我也是感覺,越是號稱世界最偉大的名著越是晦澀難懂,很多鴻篇鉅著倒不是情節有多曲折,就感覺看著看著就不知所云了

像《巴黎聖母院》、《飄》、《簡愛》、《呼嘯山莊》……這類書,可讀性還是比較強的,在我們上學期間都可以很輕鬆的讀下來吧。

最近我在讀《百年孤獨》,與其說讀,不如說是在啃吧,自己在電子書上連續讀過好幾次,都因為讀不下去中斷了,前幾章我感覺還行,到後面就分不清誰是誰了。故事情節因為人名的問題搞亂了,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後來我乾脆買來了紙質書來仔細閱讀,手上拿支筆,隨時吧人物關係記下來,或者乾脆用筆記把誰跟誰什麼關係發生了什麼事情搞了一個類似思維導圖的方式記了下來。這樣我感覺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我的思緒也不在亂了。通篇讀下來就順利了許多。希望問主不妨借鑑。



蝸牛慢慢來


我是80年代初的人,經歷了這麼多年我也有你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名著不好了,而是這個時代的風氣變了,人心思動,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品一本有內涵需要思考的名著。

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在我們縣圖書館辦了借書證。七俠五義、紅巖、西遊記、三國演義還有百年孤獨之類的都是那個年代靠一本一本借回來讀的。那個年代玩的東西很少,電腦網絡更是沒有,書就是人們最大的精神載體。

我的兒子都十歲了,不要說讓他看我那時看的西遊記、三國原著,就是買一堆什麼少年版的文字書都看的很少。細細思考過,現在電子和網絡影響太大,玩的誘惑太多,包括我自己一年也難得認真讀幾本書,何況小孩?要麼就是看那些不動腦筋沒有營養的網文?要麼就是聽別人播講的小說。

好在我已經感覺到社會風氣的慢慢轉變,周邊看紙質書的人也開始增加起來。現在能夠認真看書的人都是素養很高的人,因為他能剋制外界的誘惑。為了讓兒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每個週六是我們家的無網日。大家都不玩手機,不玩抖音,不看電視。閒的只能去看屋裡的書。


missmyth


我現在專刷抖音,啥書也看不進去,小時候捧著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窩打手電看,我懷念小時侯純真,可社會大染缸己將我變成了一個自我自私,無趣不思進取,我憎惡這樣的自己,我很久不看書了,特別是世界名著之類的,我已經被手機毀了


素素美美的


從小學字還沒認全就開始看書,說岳,隋唐都那時候看的,歐也妮葛朗臺當年也愛看,一路看來,不管武俠,瓊瑤,各種世界名著,都愛看,唯一迄今為止看不進去的就是巴爾扎克的幻滅,硬著頭皮,努力了好幾次,就是看不進去,最後只好放棄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聖母院,紅與黑,悲慘世界都能看進去的人啊,那本書我實在看不進去我感覺不是我的問題,是那本書的問題。


三兩夢話


上學的時候為了提高所謂個人素養,讀了幾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讓你拿起來就欲罷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飄》等我們班風靡一時,大家排隊搶著看。《悲慘世界》這本我是在被子裡一邊看一邊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蠟,文章前面鋪墊太長,人物之間對話伏筆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還不知所云,《百年孤獨》這本書我就讀的特累,現在都忘了內容了。

現在的我依然愛看書,不過轉到了網絡小說,十幾年看了兩千多本了吧,裡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銀幕。

我覺得那些所謂名著,文筆好壞事是一個方面,他裡面的內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還有就是這些小說的年代比較久遠了,有一些內涵的東西和我們現在有了代溝,很難產生共鳴。

還有翻譯過程中,語境詞彙上會有一些偏差,降低了書的精彩程度。就像咱們文言文翻譯成英文,怎麼都不是那個味了。

過去的專職作家比較少,所以文學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類型也少,不像現在選擇面那麼廣。現在的一些精彩的網絡小說也會成為未來的名著的。

不過大浪淘沙,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比較不錯的了,都有可取之處,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給你產生共鳴。我的經驗是看不進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後面有驚喜。但是實在不喜歡就放下吧,省得浪費時間,有這個空別的書都看兩本了。


1111cz


最讓我讀不下去的是《紅樓夢》,大家不要噴我。雖然名著讀了不少,《紅樓夢》還沒有從頭到尾讀完過。我很喜歡這本書,也知道它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裡面的人物林黛玉、晴雯、襲人我也很喜歡,就是讀不進去,每次半途而廢。


還有一本難讀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這本難讀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裡面人物關係複雜,而是它的寫作手法。我記得除了前三章和後四章是按順序來寫,剩下的主體部分都是倒敘。加上艾米莉藉助於洛克伍德和管家的視角來轉述故事,又渲染了一種緊張離奇的氛圍,第一遍讀是比較費力的。硬著頭皮把前面讀過過去,後面就很順暢了。第二遍再看,就完全不在話下了。

名著難讀的原因

第一,書中龐雜的人物關係。

第二,不按順序講故事,倒敘插敘,旁觀視角。

第三,涉及其他方面專業知識。

第四,外國著作的譯本問題。

破解法

發現問題就要試著解決問題,針對以上各種原因的破解法:

第一,邊讀邊畫人物關係圖譜。

第二,硬著頭皮讀,重讀理順故事情節。

第三,翻閱相關專業資料。

第四,讀國外名著,選擇評價較好的譯本。

自己的一點經驗和總結,希望對你有用。


書影生香


《巴黎聖母院》還是很有可讀性的,故事情節也比較曲折,文學性還是挺強的。之所以讀不下去是因為這本書摻雜了許多與故事情節無關的內容,比如大約用了三章的篇幅講述中世紀的藝術、哥特式建築之類的東西,讓很多讀者不適應,也不感興趣。雨果老先生在這本著作裡似乎有炫耀學識的意思。

《巴黎聖母院》至少還是能讀下去的。最讓我讀不下去的當屬馬爾克斯的那部享譽全球的魔幻主義大作《百年孤獨》,那是真真正正的讀不下去,但是如果不去讀總覺得自己不像個文化人,不像個寫作者。其實硬著頭皮讀完了也不明白究竟說了個啥事?他們這一大家子的人老子兒子孫子好幾代人貌似都是用的一個名字,光名字問題也能把讀者繞暈。當然不僅僅世界名著,就是中國的名著也有很多讀不下去的,比如《紅樓夢》,讀《紅樓夢》遠不如度《聊齋志異》那麼有意思。

我想這些經典的世界文學名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方得其中真意,就如同喝一壺老酒,越品越有味,需要漸次逐漸的進入閱讀的佳境,那些急性子急脾氣的人估計不大適合看世界名著。

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是動輒數十萬言的大部頭,規模宏大,這種大體量的特性決定了不可能一開始就進入精彩的章節,需要慢慢過度,需要考驗讀者的耐心。等真正讀進去了就會發現精彩其實是在後面。

因此,名著之所以是名著顯然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和一代代讀者的考驗,否則早就被歷史遺忘了。

總之,讀世界名著需要有一個安寧的空間去靜心閱讀,讀著讀著就會驀然發現書中有顏如玉書中有黃金屋。


鄭非夢妙文


中學時代一次偶然機會看了天龍八部,感覺寫的太好了!人物有特點,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啊!然後把金庸的小說都看完了,又看古龍的,風格完全不同,卻不一樣的精彩!一股腦連好的帶不好的都看了!再後來看了紅樓夢,硬著頭皮看的,剛開始有點意思,看多了半白話文也能看懂了,確實著迷了!再回過頭來看武俠小說,味同嚼蠟!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的。


無心山東


的確有同感,一是年齡的關係,二是知識儲備和個人趣味的原因。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我都是硬著頭皮“翻”完的。

記得我在很早的時候,聽從師範圖書館有位老師建議,就購買了二十四卷版本的《聊齋志異》,因為是古奧的文言文,根本讀不下去。初中水平的古文修養,要應付傳統文化很吃力。對聊齋故事都是通過小人書、白話讀本瞭解的。

對於《史記》因為有白話文版本,基本完整的讀過。再讀原文就不是很吃力,能夠輕鬆的理解其古文大義。

就是“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其他三部我都是沒能一次讀完過,因為半文半白的語言對沒有古文底子的人,是大障礙,何況是一箇中學生呢。

西方文學名著沒有想象的那麼好讀,可以說“觀景不如聽景”,甚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托爾斯泰作品,不如不讀,保持美好的想象。

所以說趁年輕時,有氣力盡量讀些喜歡的好書,到一定年齡就力不從心啦。

另外,對於傳統文化要加大普及,在學生時期就把必要的閱讀技能訓練好,讓我們能通過自學,讀到真正有價值的國學文化,受用身心!


樂活光陰


如果你看下去了,理解文字的能力強,那麼,就鬆不開它了。

象《雙城記》,不知道那麼一撥鬧革命的底層人民下一步會往何方,所以,故事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骨肉豐滿的個性,牽住你往下翻書。

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情節平平,描述的是一個人從幼年喪父到成長的人生經歷,語言哀婉,卻又幽默生趣,刻畫了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命遠變遷和諸多的悲歡離合,尤如眼前實物,歷歷在目。

《紅樓夢》,就是封建時代的一個王侯家庭裡邊一群富二代高枕無憂的生活場景,然而,卻寫得個個栩栩如生,性格迥異,變現了這個社會由盛而衰的內中必然趨勢,寫手的構思以及運筆的水平無人可及。

再者《思巴達克恩》,一曲粗獷豪放的山歌,一手是酒,一手是勇敢和淚。

《西遊記》,在一個人心情不順的時候,拿它當一杯茶喝,很感滋潤。

不是看不下去,電視,手機,事業,打拼,應酬,責任,壓力……等等,擠佔了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空間。

但,一旦看進去,無法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