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3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3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COVID-19”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COVID-19”最新科研動態、下載“COVID-19”科研快報、檢索“COVID-19”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COVID-19”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2月13日)【中国科讯】

信息名稱

新冠病毒及其引發的疾病命名問題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Science

3 事件概要:

為避免新冠病毒及其引發的疾病命名出現混亂,Science表論文章“A bit chaotic Christening of new coronavirus and its disease name create confusion”,解釋了新冠病毒的命名詳情。文章指出,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將2019-nCoV正式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將該病毒感染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bit-chaotic-christening-new-coronavirus-and-its-disease-name-create-confusion

信息名稱

WHO召開會議確定COVID-19研究重點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世界衛生組織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先衛生專家已在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開會,評估了當前對COVID-19的瞭解水平,找出差距,並共同努力加速開展並資助為阻止該疫情而需要開展的優先研究工作,為未來的疫情做好準備。

會上,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討論了疫情的各個方面及其控制方法,包括:

✦ 病毒感染的自然史、傳播和診斷;

✦ 關於病毒起源的動物和環境研究,包括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管理措施;

✦ 流行病學研究;

✦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臨床特徵和管理;

✦ 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包括保護醫護人員的最佳方法;

✦ 候選療法和疫苗的研發;

✦ 研究的倫理考慮;

✦ 將社會科學整合到疫情應對中。

在會議上,超過300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參與並達成了一系列全球研究重點的共識。他們還概述了會議以外繼續進行科學互動與合作的機制,WHO將對其進行協調和促進。他們與研究資助者合作,確定如何調動必要的資源,以便立即開展重要的研究。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12-02-2020-world-experts-and-funders-set-priorities-for-covid-19-research

信息名稱

WHO發佈下一步針對COVID-19的公共衛生策略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世衛組織傳染病科學和技術諮詢小組

3

事件概要:

世衛組織傳染病科學和技術諮詢小組(STAG-IH)與世衛組織秘書處合作,審查了有關2020年2月7日爆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可用信息,並得出結論認為需繼續採取遏制消除疾病的持續戰略,直到2020年2月底的2-3周,監測社區傳播情況,在必要時更新WHO公共衛生建議至關重要。

根據現有調查信息,STAG-IH每週定期評估WHO推薦的公共衛生策略,由於沒有許可的疫苗或冠狀病毒抗病毒藥物,因此非藥物干預仍然是COVID-19管理的核心。STAG-IH在WHO網站上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需要密切監測流行病學變化、公共衛生策略的有效性及其社會接受度;

第二,為普通人群和最易受傷害的人群提供可採取的自我保護信息,包括症狀識別和明確的治療指導;

第三,在中國需要繼續進行嚴格的源頭控制,即隔離患者和COVID-19檢測呈陽性的人員、接觸者追蹤和健康監測,嚴格的衛生機構感染預防和控制以及使用其他積極的公共衛生控制措施,在中國發生疫情的所有其他地點進行持續積極的監視和遏制活動的干預措施;

第四,需要持續控制在中國境外存在感染者和接觸者之間傳播,並進行深入研究以提供有關傳播能力、傳播手段和自然感染史的信息,並定期向世衛組織報告並共享數據;

第五,需要使用世衛組織推薦的監測病例定義(WHOrecommended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在所有國家加強積極監測,以預防可能的感染;

第六,需要為所有國家的衛生系統的恢復做準備,就像在季節性流感發生時所做的那樣,以期在老年人和被確定有嚴重疾病風險的其他人群中預見嚴重感染及疾病進程;

第七,如果建立了廣泛的社區傳播渠道,則應考慮減少相關活動,尤其是在接觸者追蹤變得無效或不堪重負且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情況下,減少相關活動包括取消公共聚會、關閉學校、遠程工作、在家隔離,通過電話或在線健康諮詢支持觀察有症狀患者的健康以及提供基本生活支持,例如氧氣供應、機械呼吸機和體外膜肺氧合(ECMO)設備。

第八,需要開發血清學檢測方法,以評估普通人群目前和以前的感染情況。

最後,繼續通過對市場上的動物和動物飼養者進行研究來了解病毒爆發的來源至關重要,以期提供預防未來冠狀病毒爆發所必需的證據。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pb-assets/Lancet/pdfs/S0140673620303743.pdf

信息名稱

冠狀病毒最新消息:世衛組織確定其最優先研究重點—WHO呼籲迅速開發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NATURE》

3

事件概要: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概述了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疾病(現稱為COVID-19)爆發的首要研究重點。在日內瓦為期兩天的疫情評估的國際論壇閉幕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特德羅斯·阿德諾姆·格佈雷耶蘇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談到了開發候選療法和更易於應用的診斷方法以識別活躍、無症狀和已解決的感染的重要性。

研究還應尋求瞭解預防感染的最佳方法,包括評估中國主要城市的封鎖是否對減慢病毒的傳播產生了正面或負面影響。共同主持該研究論壇的病毒學家Marie-Paule Kieny說,目前正在開發四種疫苗,在大約3個月的時間內,她建議其中的1或2個需在人體中試驗,將它們用於更廣泛的用途還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官員們呼籲開展研究以控制和應對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傳播的錯誤信息。最後,特德羅斯(Tedros)鼓勵開展有關防止人畜共患疾病(其源於動物)傳播的研究,以阻止今後此類疾病的爆發。

儘管研究人員已經在研究其中的一些問題,還有許多其他問題,世衛組織官員希望其研究藍圖將有助於更好地將捐助者的資金用於最有生產力的途徑。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54-w

信息名稱

WHO報告稱新冠病毒與菊頭蝠冠狀病毒有關聯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世界衛生組織

3

事件概要:

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一份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情況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2019-nCoV和在蝙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CoV)之間存在聯繫。更具體地說,是與在蝙蝠亞種菊頭蝠(Phinolophus bat)中傳播的冠狀病毒有關。這些亞種在中國南方以及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廣泛存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國的蝙蝠中已經鑑定出500多種CoV。要指出的是,在居住在洞穴中接近蝙蝠自然棲息地的農村人口中進行的血清學研究表明,其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率為2.9%,這表明人類接觸蝙蝠冠狀病毒的情況很常見。

報告指出,2019-nCoV疫情開始時向人類傳播的途徑仍不清楚。蝙蝠在中國市場上很少見,但會被獵殺並直接賣給餐館以供食用。目前最可能的說法是中間宿主動物在傳播中起了作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situation-reports/

信息名稱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團隊對9例孕婦COVID-19感染的臨床特點及宮內垂直傳播潛能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武漢大學、美國西北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武漢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等研究團隊的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rauterine vertical 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nine pregnant women: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的文章,探討了COVID-19在妊娠期的臨床特點及COVID-19感染的宮內垂直傳播潛能。

文章採用回顧性分析,分析了2020年1月20日至1月31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收治的9例確診的COVID-19肺炎孕婦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和胸部CT掃描結果。通過檢測羊水、臍血和新生兒咽拭子樣本中是否存在SARS-CoV-2來評估宮內垂直傳播的能力。另外,在第一次哺乳後,還從確診病人身上採集母乳樣本進行檢測。

調查結果表明,所有9名患者在妊娠晚期都進行了剖腹產。其中,七個患者出現發燒,還包括咳嗽(9名患者中有4名)、肌肉痛(3名)、喉嚨痛(2名)和其他莫名不適(2名)。監測到2例胎兒窘迫。9例患者中有5例出現淋巴細胞減少,3個病人的轉氨酶濃度升高。截至2020年2月4日,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COVID-19肺炎或死亡。9例活產,新生兒未發生新生兒窒息。所有9個活產嬰兒的1分鐘Apgar評分為8-9分,5分鐘Apgar評分為9-10分。對6例患者的羊水、臍血、新生兒咽拭子和母乳樣本進行了SARS-CoV-2檢測,所有樣本均呈陰性。

文章得出結論,妊娠期COVID-19肺炎的臨床特徵與非妊娠期的成人COVID-19肺炎相似。通過這一小組病例分析結果,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妊娠晚期發生COVID-19肺炎感染的孕婦會垂直傳播引起宮內感染。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60-3/fulltext

信息名稱

孕婦感染COVID-19的風險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科研人員在THE LANCET發表評論文章“What are the risks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pregnant women?”文章側重討論孕婦感染COVID-19的風險。

隨著 COVID-19 疫情的爆發,孕婦中的COVID-19防控措施和傳播潛在風險已成為主要問題。文章指出,孕婦易患呼吸道疾病,更易感染COVID-19。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時,應將孕婦和新生嬰兒列入高危人群。文章建議加強健康諮詢,篩查,以及孕婦的隨訪,並應將懷疑或確診 COVID-19 感染的孕婦與其新生兒隔離至少14天,並儘量避免母乳餵養。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65-2/fulltext

信息名稱

《柳葉刀》通訊:關於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2019-nCoV肺炎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北京中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武漢市市中心醫院等

3 事件概要:

北京中醫藥大學等於2020年2月11日在The Lancet Journal上發表題為“On the use of corticosteroids for 2019-nCoV pneumonia”的快訊。

在關於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 nCoV)肺損傷的評論中,Clark Russell與其同事總結了皮質類固醇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嚴重呼吸病毒感染的現有臨床證據。但是,Clark Russell與其同事建議,在2019年nCoV引起的肺損傷或休克中不應使用皮質類固醇,除非是在進行臨床試驗。來自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的中國醫療人員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在臨床環境中,醫生傾向於對最危重的病人使用皮質類固醇,由於選擇偏差和混雜因素,可能引起觀察到的皮質類固醇治療組死亡率的增加。不確定的臨床證據不應成為2019年nCoV肺炎放棄使用皮質類固醇的理由。此外,有研究支持在冠狀病毒感染患者中以中低劑量使用皮質類固醇,適當使用皮質類固醇可以降低重症SARS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並縮短其住院時間,而不會引起繼發感染和其他併發症。低至中劑量的皮質類固醇(25-150毫克/天甲基強的松龍或同等劑量)降低了流感有關的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糖皮質激素可降低嚴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和機械通氣的需求。大劑量皮質類固醇在治療2019-nCoV肺炎中具有潛在風險,如繼發感染和長期併發症等。但是,在危重病人中,炎症反應和細胞因子相關的肺部損傷可能會導致快速進行性肺炎。

鑑於不確定的證據和迫切的臨床需求,中國胸科學會的專家已就2019-nCoV肺炎使用皮質類固醇制定了專家共識聲明,即在使用皮質類固醇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在使用皮質類固醇之前應仔細權衡利弊;

(2)對於2019-nCoV肺炎的重症患者,應謹慎使用皮質類固醇;

(3)因基礎疾病引起的低氧血癥或經常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慢性疾病的患者,應謹慎使用皮質類固醇;

(4)劑量應低至中度(每天≤0·5-1mg / kg甲基潑尼松龍或同等劑量),持續時間應短(≤7天)。

皮質類固醇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反對廣泛使用皮質類固醇,並謹慎使用低劑量至中度劑量的短期皮質類固醇治療2019-nCoV肺炎的重症患者。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61-5/fulltext#

信息名稱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英蘇布里亞大學、Azienda Ospedaliera Ospedale di Circolo e

Fondazione Macchi、聖拉斐爾大學、聖拉斐爾科學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LANCET於2月11日出版了英蘇布里亞大學等發表的論文“Minimise nosocomial spread of 2019-nCoV when treating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文章對輕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無創通氣治療的安全性等內容進行了討論。

對於輕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無創通氣是一種有效且常見的治療方法。與基於多項隨機試驗通過氣管插管的自發呼吸或人工呼吸相比,無創通氣與死亡率降低相關。急診科和重症監護室越來越多地採用無創通氣。當用於治療急性呼吸衰竭時,主要通過面罩或頭盔對患者進行無創通氣。

由於冠狀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擴散的,流感流行期間,像插管或支氣管鏡檢查這樣的醫院程序中霧化可能是一個大隱患,將使其他患者和醫護人員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多項模擬研究顯示,開展無創通氣時在口罩周圍可能發生氣溶膠化,導致醫院內感染擴大。因此,在病毒性大流行感染期間無創通氣的療效和安全性仍存在爭議。但是,在大流行期間,通過氣管插管進行人工呼吸的重症監護病床的數量可能很快就會變得不足,而無創通氣則可以在重症監護室之外進行。

為了提高無創通氣的安全性,可以考慮將頭盔作為無創通氣接口,這樣在頭盔通過彈簧閥連接到呼吸機是沒有空氣擴散可以避免霧化。不幸的是,頭盔的成本比大多數口罩要高。因此,當面對疑似病毒性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時(尤其是在大流行期間),研究建議採用頭盔並避免使用口罩作為無創通氣接口。此外,研究還建議製造商開發廉價且安全的無創通氣接口,以在病毒性大流行期間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59-7/fulltext

信息名稱

《柳葉刀》評論,從亨德拉到武漢:在應對新興的人畜共患病毒方面的幾點考慮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加坡SingHealth Duke–NUS全球健康研究所、澳大利亞科廷大學

3 事件概要:

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在線發表評論文章“From Hendra to Wuhan: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 responding to emerging zoonotic viruses”,在比較分析了在過去的25年中已證實或懷疑由蝙蝠傳播的病毒引起的6次主要的人畜共患病毒(EZV)疫情後,對暴發的2019-nCoV疫情提出四點考慮。

首先,在下一代測序(NGS)時代,科赫法則是否仍然適用。下一代測序於2019年12月26日獲得了初步序列數據,該數據表明患者的肺灌洗樣品中存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相關冠狀病毒。中國官方於2020年1月5日排除了SARS和MERS以及其他一些非冠狀病毒,並於2020年1月9日確認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是潛在的致病原因。然而,對疫情應對所需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至關重要的基因組序列直到2020年1月12日才發佈,即獲得初步序列數據後17天。國家響應小組在確認病原體之前,是否應報告高度懷疑的病原體序列?當前的國家和國際政策法規是否足以應對基於序列的暴發報告系統?儘管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但由Robert Koch和Friedrich Loeffler在1884年制定的假設包括將活物的隔離作為關鍵標準。研究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基於NGS的報告系統,該系統可以對新的病原菌的存在發出警報,而不是要求隔離病原菌。

其次,臨床醫生和科學家在應對此類EZV疫情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過去的EZV疫情調查中,臨床醫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支持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接受了更好的培訓並獲得了學術任命,特別是在中國,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實際上,正是臨床醫生導致了對中國2019-nCoV疫情的早期發現和警告。在調查原因不明的嚴重肺炎病例時,武漢市兩家醫院的臨床醫生獨立地從患者身上取出了肺灌洗液樣本,供商業NGS公司進行NGS分析。在EZV疫情應對過程中,在信息共享和科學發佈之間實現正確的平衡非常重要。

第三,在EZV疫情應對和控制中採用一種健康的方法至關重要。儘管認識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團隊在對2019-nCoV疫情的早期響應中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少數接受過動物健康培訓的團隊成員可能是遲遲未能確定中間動物的原因之一,這很可能導致病毒在市場上野生動物交易的區域傳播,隨後被發現受到嚴重汙染。不幸的是,什麼動物參與了傳播仍然是未知的。迫切需要了解與2019-nCoV假定的動物對人的傳播有關的風險,以及今後可以採取的預防此類傳播的措施。

最後,新病毒的命名不僅對於病毒學家而言很重要,而且對於與公眾進行有效交流也很重要。在過去25年中的所有重大EZV事件中,新病毒的命名並不簡單,大多數都經歷了重命名過程。對於2019-nCoV疫情也是如此。全球病毒學家之間現在就2019-nCoV的替代名稱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為了延續使用SARS和MERS中綜合徵的傳統,並避免使用城市名稱的敏感性,研究建議將這種新病毒命名為“Han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HARS-CoV)。Han是漢語言中武漢的簡稱。這樣的名字比媒體頭條上使用的名字,如“武漢病毒”或“中國病毒”更可取,同時它也保留了武漢暴發過疫情的歷史事實。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50-0/fulltext

信息名稱

面對疫情,可能不是反應過度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aybe not an overreaction”的短文,文章作者Li-Hsin Han是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機械工程與力學系的助理教授。

文章認為對冠狀病毒COVID-19數學模擬估計的感染人數,實際情況遠比報道的要差。截至2020年2月12日,中國共報告確診病例45204例,世界27個國家共報告確診病例519例,報告死亡病例1116人。當面臨這樣的流行病時,世界各國可能犯了一個危險的錯誤,就是完全依賴已確認的數據,但低估了實際的感染規模。估計不足的原因包括資源的限制,因為可能沒有足夠的檢疫空間、檢測試劑和醫務人員來實時識別感染。此外,病毒潛伏期狀態下患者不出現症狀可能會延遲確診。公眾還擔心,由於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擔憂,數據會被官員操縱或“輕描淡寫”。

為了估計實際感染人數,1月31日,中國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上發表文章,使用了一個易感暴露感染恢復(SEIR)模型來模擬該流行病自2019年12月爆發以來的情況。該模型估計,武漢市2020年1月25日的感染人數已經達到75815人,與1月25日報告的1975例確診病例形成鮮明對比。文章作者警告說,與武漢交通聯繫緊密的主要城市可能正在持續局部爆發疫情。

儘管北京方面和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表示反對,但到2020年2月初,包括澳大利亞、以色列、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對前往中國和其他可能爆發疫情的國家的旅行實施了嚴格限制。與此同時,與武漢有地面交通聯繫的20多個城市的感染病例繼續呈指數增長。儘管上述估計結果的準確性目前尚不清楚,但這一數學模型和其他類似的模型可能已經激發了迄今為止的預防措施,以防止成為全球災難。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30/eaba9019

信息名稱

腎功能不全可能是2019-nCov感染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同濟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黃石市中心醫院等

3 事件概要:

同濟醫院等於2020年2月12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Caution on Kidney Dysfunctions of 2019-nCoV Patients”文章指出,截至2020年2月7日24時,已報告31774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實驗室確診感染病例,其中包括6101例危重病例和722例死亡病例。

目前,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並提供可用的手段來防止這數千名重症患者的病情惡化和死亡。最近有研究顯示2019-nCoV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相關冠狀病毒(SARS-CoV)具有相同的細胞感染機制。研究人員調查了先前對SARS進行的回顧性病例研究,結果顯示,急性腎功能不全在SARS中並不常見,但其死亡率卻很高(91.7%,36例中有33例死亡)。該文章報告了正在進行的有關2019-nCoV感染的59例患者腎功能的病例研究(包括28例被診斷為嚴重病例和3例死亡)。63%(32/51)的患者表現出蛋白尿,提示腎功能不全。分別有19%(11/59)和27%(16/59)的患者血漿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升高。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100%(27/27)的患者腎臟影像學異常。這些證據表明,腎功能不全在2019-nCov感染患者中很常見,這可能是病毒感染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最終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因此,研究人員強烈建議,在監測2019-nCoV感染患者的腎臟功能時要格外謹慎,並應用潛在的干預措施,包括採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儘早保護腎臟功能,尤其是對於那些血漿肌酐升高的患者,這是預防死亡的關鍵。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8.20021212v1

信息名稱

研究分析2019-nCoV流行病十大非湖北的高脆弱城市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香港城市大學等於2020年2月12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Healthcare-resource-adjusted vulnerabilities towards the 2019-nCoV epidemic across China”的文章。

研究人員整合了人員流動和醫療資源相關數據,以在可用醫療資源方面確定2019-nCoV流行病高度脆弱的城市。研究結果可作為制定公共衛生對策的參考。文章列出了10個最脆弱的非湖北城市,包括信陽、長沙、北京、九江、深圳、重慶等。在10個最脆弱的非湖北城市中,長沙、北京、重慶和上海是主要大都市,估計有大量感染者。信陽、九江、南昌和益陽是緊鄰湖北省的中型城市。特別是信陽,由於來自武漢的人口眾多以及醫療資源不足,似乎處於特別脆弱的境地。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111v1

信息名稱

中山大學等團隊分析武漢市2019-nCoV疫情分佈及其與人口遷移的關係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山大學、波士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瀋陽農業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medRxiv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來自我國中山大學、瀋陽農業大學和美國波士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題為“Distribution of the 2019-nCoV Epidemic and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Emigration from Wuhan, China”的文章。我國仍在蔓延的2019- nCoV肺炎疫情尚未達到高峰。在武漢封城之前,已有500萬人從武漢出行遷出,這可能是病毒傳播者的來源。文章認為武漢市早期疫情的病例分佈及其與人口遷出的關係,對今後疫情的預警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收集了截至2020年1月30日我國正式報告的2019-nCoV肺炎病例。利用ArcGIS和WinBUGS對這些病例的時間和位置信息進行了提取和分析。武漢市和湖北省的人口遷移數據由“百度遷徙”提取,並與病例數量進行相關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2019-nCoV肺炎病例主要分佈在湖北等華南省份。熱點省份包括與湖北相鄰的四川省和雲南省。雖然武漢市的病例數量最多,但時間風險相對穩定;而一些城市的病例數量相對較低,但時間風險不斷上升。湖北省內不同城市的病例數量與武漢市來源人口有高度相關性。對湖北省19個城市實施封鎖,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病例數的指數增長。

文章認為武漢市外來人口是其他省市的主要傳染源。一些省市的病例數少,但增長迅速。由於春節返程大潮即將來臨,瞭解不同地區的風險趨勢,對個人和機構的防備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824v1

信息名稱

四川達州市中心醫院提供了武漢市外17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數據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medRxiv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四川達州市中心醫院的題為“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s Outside Wuhan, China”的文章,分析了達州市17例確診病例的資料,以提供武漢市以外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徵。

其中12例仍在醫院隔離治療,5例按國家標準已出院。與未出院的NCP患者相比,出院的NCP患者年齡較小。出院患者入院時心率、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水平均高於未出院患者。值得注意的是,17例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均異常升高,16例患者的CT圖像異常。這項研究表明在2019-nCoV的診斷中,入院患者年齡越小、淋巴細胞水平和單核細胞水平越高,可能有助於更快的恢復和更好的治療效果。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053v1

信息名稱

眼科證據反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結膜人際傳播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科研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Ophthalmologic evidence against the interpersonal transmiss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through conjunctiva”,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通過結膜人際傳播這一結論證據不足,良好的臨床保護可以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

文章提出相關背景: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已將全球多個國家推向緊急狀態,結膜可能傳播2019-nCoV是有爭議的,對公共衛生有重大影響。文章使用的方法:開展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以研究氣霧劑與結膜接觸可能傳播的2019-nCoV。科研人員納入了2020年1月17日至28日的67例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NCP)病例,收集鼻咽和結膜拭子進行實時RT-PCR分析,以檢測2019-nCoV。實驗結果顯示:63名患者被確認為實驗室確診的NCP,其餘4名被懷疑為NCP,1名NCP患者的結膜拭子樣本獲得陽性PCR結果,2名NCP患者獲得可能為陽性PCR結果,3名患者均無眼部症狀,僅有的以結膜炎為首發症狀的NCP患者的結膜囊2019-nCoV測試陰性。4個疑似NCIP病例的結膜拭子樣本均為陰性。該文章得出結論:NCP患者結膜囊中可檢測到2019-nCoV,通過臨床分析,該數據不支持通過結膜途徑的病毒傳播,良好的臨床保護可以有效地切斷傳播途徑。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1956v1

信息名稱

超越R0值:預測流行病時進行聯繫追蹤的重要性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佛蒙特大學,拉瓦爾大學,華盛頓州貝爾維尤疾病模型研究所,華盛頓大學,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美國東北大學等

3

事件概要:

科研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Beyond R0: the importance of contact tracing when predicting epidemics”,強調了在新興傳染病暴發期間進行接觸者追蹤的迫切需求,以及在預測流行病規模時需要超越R0值的需求。

文章指出,R0值是公共衛生中最常見和最普遍誤用的數字之一。然而,對於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家而言,估計每種新興或每個地方傳播的病原體的R0仍然是一個優先事項。儘管通常用來比較疾病爆發和大流行風險的預測,但這個數字掩蓋了兩種不同病原體可能表現出的複雜性,即使它們具有相同的R0。文章中科研人員展示了預測暴發規模如何既需要估計R0,又需要估計繼發感染數量的異質性。為了便於快速確定爆發風險,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隨機網絡理論的經典結果進行重新表述,該結果依賴於接觸者跟蹤數據來同時確定繼發感染分佈中的第一時刻(R0)和較高時刻(代表異質性)。此外,文章展示了在面對新興病原體的數據通常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該框架如何強大。最後,科研人員證明,如果沒有關於2019-nCoV等新興病原體繼發感染異質性的數據,則暴發規模的不確定性差異很大,在2019-nCoV病例中,易感人群的比例為5-40%。綜上所述,該文章強調了在新興傳染病暴發期間進行接觸者追蹤的迫切需求,以及在預測流行病規模時需要超越R0的需求。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725v1.full.pdf

信息名稱

基層醫療從業人員對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反應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和英國伯明翰大學應用健康研究院

3

事件概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和英國伯明翰大學應用健康研究院聯合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Primary Care Practitioners' Response to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

文章指出,基層醫療從業人員(PCP)在地區疫情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於中國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PCP能否積極主動並有能力應對疫情仍不清楚。文章通過電子問卷調查了全國PCP樣本,以評估其對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反應。結果顯示,中國的大多數PCP都非常重視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並具備知識和技能儲備。目前PCP採取了當地衛生部門指示的多種防控措施,多數人自發向當地社區提供在線諮詢,有效地增加了衛生部門在衛生服務期間的覆蓋範圍。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095v1

信息名稱

123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的特徵

1

時間:

2020年2月10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Characteristics of lymphocyte subsets and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123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研究將123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患者(NCP)分為輕度和重度兩組,通過檢測分析其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的特徵,探討NCP患者的細胞免疫和細胞因子狀態,並預測細胞免疫水平、細胞因子與患者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嚴重的NCP患者中CD4+T和CD8+T的水平較低。IL-6和IL-10水平在重症患者中較高。此外,T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可作為輕度到重度轉變的預測信號,但對於CD4+T、CD8+T、IL-6和IL-10的“預警值”,仍需要擴大采樣範圍以進一步確認。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832v1

信息名稱

中國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暴發的基本情況和針對2019-nCoV的抗原表位疫苗設計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孟加拉國賈漢吉爾納加爾大學、孟加拉國獨立大學、孟加拉國沙哈拉爾科技大學

3

事件概要:

孟加拉國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The Essential Facts of Wuhan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 and Epitope-based Vaccine Designing against 2019-nCoV”,旨在使用逆向疫苗學和免疫信息學方法設計針對2019-nCoV的可能基於表位的亞單位疫苗。研究在連續計算測試的基礎上,設計了3種可能的疫苗結構,並根據分子對接研究篩選出1種疫苗結構,以期有效地對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隨後,進行了分子動力學模擬和計算機密碼子適應測試,以檢驗所選疫苗的生物穩定性和尋找有效的批量生產策略。研究人員表示希望該研究能夠有助於支持目前的研究工作,以確保針對這種毒進行明確的治療。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5.935072v1

信息名稱

跨膜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2019-nCoV靶向插入序列誘導病毒感染性增強的潛在抗病毒藥物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瀋陽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腫瘤科等

3

事件概要:

2月11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The 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are potential antiviral drugs for 2019-nCoV targeting the insertion sequence-induced viral infectivity enhancement”,為2019-nCoV的病毒感染性增加提供了生物信息學和結構證據,並表明跨膜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針對TMPRSS2的2019-nCoV感染的抗病毒治療選擇。

2019年12月,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在中國湖北武漢市引發了持續的肺炎暴發。該病毒通過細胞受體識別和膜融合進入宿主細胞。前者基於血管緊張素轉化酶II(ACE2)。在後一過程中,II型跨膜絲氨酸蛋白酶(TTSP)在刺突蛋白的裂解和激活中起重要作用。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正常人肺和胃腸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來鑑定ACE2和TTSP共表達的細胞組成和比例。結果表明,TMPRSS2與ACE2在吸收性腸上皮細胞、食管上皮細胞和肺AT2細胞中高表達,提示TMPRSS2在2019-nCoV感染中的起重要作用。另外,序列和結構比對錶明,675-QTQTNSPRRARSVAS-679是介導2019-nCoV刺突蛋白的關鍵序列,並且存在一個插入序列(680-SPRR-683)。研究人員推測該插入序列,特別是R682和R683處的暴露結構,可能會增強TMPRSS2的識別和切割活性,然後增加其病毒感染性。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8.926006v1.article-info

信息名稱

免疫信息學方法設計針對2019-nCoV 的E蛋白的多表位肽疫苗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蘇丹喀土穆大學、蘇丹阿爾內蘭大學、蘇丹巴赫裡大學等

3

事件概要:

蘇丹喀土穆大學等於2020年2月11日在bioRxiv上發表題為“Design of multi epitope-based peptide vaccine against E protein of human 2019-nCoV: An immunoinformatics approach”的文章。

目前為止,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苗或經過批准的治療方法,研究人員使用免疫信息學方法設計針對2019-nCoV的多表位肽疫苗。藉助於免疫信息學方法與比較基因組學方法,確定以2019-nCoV包膜蛋白為免疫原性靶標設計基於T細胞表位的肽疫苗的潛在靶標。在2019-nCoV病毒株中通過比較測序發現了廣泛的突變,插入和缺失,此外,有10種MHC1和MHC2相關肽可以作為將來來疫苗設計的候選者,它們大概可以分別覆蓋世界人口的88.5%和99.99%。但是,基於T細胞抗原決定簇的肽疫苗需要儘快進行臨床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從而在導致大規模全球性暴發之前有助於阻止這種流行病。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4.934232v1

信息名稱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控中心

3

事件概要:

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於2020年2月11日在bioRxiv上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文章。

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首要任務是在體內發現2019-nCoV的致病性。在感染的轉人類ACE2基因(hACE2)小鼠中檢測到體重減輕和病毒複製。典型的組織病理學表現是間質性肺炎,在細支氣管和血管周圍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並且在支氣管上皮細胞和肺泡上皮細胞中觀察到病毒抗原。在感染2019-nCoV的野生型小鼠和模擬感染的hACE2小鼠中未發現該現象,這闡明瞭hACE2小鼠中2019-nCoV的致病性,並驗證了科赫假設。該模型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2019-nCoV的療法和疫苗。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939389v1

信息名稱

使用新的WashU病毒基因組瀏覽器探索冠狀病毒的流行病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華盛頓大學遺傳學系愛迪生家庭基因組科學和系統生物學中心;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麥克唐納基因組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bioRxiv預印本平臺於2月11日出版了華盛頓大學等發表的論文“Exploring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using the new WashU Virus Genome Browser”,文章介紹了WashU病毒基因組瀏覽器的功能等相關內容。

截至2020年2月7日,已對44株2019-nCoV病毒開展了測序,並上傳至NCBI的GenBank,這對於深入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史和發病機理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介紹了WashU病毒基因組瀏覽器,這是一個基於Web的門戶網站,用於查看病毒基因組數據。該瀏覽器擁有16個完整的2019-nCoV基因組序列,以及數百種相關病毒序列,其中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CoV)和埃博拉病毒。此外,瀏覽器還具有獨特的可定製性,支持用戶以各種格式上傳新型病毒序列。序列既可以軌跡的形式表達來查看,也可以系統發育樹視圖來查看,從而使用戶可以輕鬆比較多個菌株之間的序列特徵。WashU病毒基因組瀏覽器繼承了WashU表觀基因組瀏覽器的許多特徵和軌跡類型,並且還合併了一種新型的SNV軌跡來滿足病毒研究的特定需求。從https://virusgateway.wustl.edu訪問該病毒瀏覽器門戶,並且可以從https://virusgateway.readthedocs.io/獲得使用文檔。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939124v1

信息名稱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相關的冠狀病毒及其物種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系;貝洛澤斯基物理化學生物學研究院生物工程與生物信息學系;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斯特里奇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北卡羅萊納大學流行病學系;烏得勒支大學獸醫學院生物分子健康科學系病毒學部;柏林醫科大學病毒學研究所;伊拉斯謨斯大學病毒科學實驗室;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特克薩卡納分校;愛荷華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感研究中心;國家生物技術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德國吉森李比希大學醫學病毒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bioRxiv預印本平臺於2月11日出版了萊頓大學等發表的論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 The species and its viruses, a statement of the Coronavirus Study Group”。

當前下呼吸道感染的暴發,包括呼吸窘迫綜合徵,是僅二十年來動物冠狀病毒在人類中的第三次外溢,導致了重大流行病。在這裡,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負責病毒的分類及冠狀病毒科的分類命名(分類法),並暫命名為2019- nCoV。根據系統發育,分類和慣例,CSG正式將該病毒識別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SARS-CoV)的姐妹並將其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為了促進交流,CSG還建議對單獨的分離株使用以下命名約定:SARS-CoV-2 /分離株/宿主/日期/位置。與人類SARS-CoV-2感染相關的臨床表現還有待確定。SARS-CoV和SARS-CoV-2具有獨立的人畜共患病傳播特徵,這凸顯了對整個(病毒)物種進行研究以完成具有直接意義的單個致病病毒相關研究的必要性。這項研究將提升我們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並加強未來疫情防護。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937862v1

免 責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