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8日)【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8日)【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2019-nCov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2019-nCov最新科研動態、下載2019-nCov科研快報、檢索2019-nCov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2019-nCov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信息名稱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肺炎以外的多器官衰竭的潛在發生可能性

1時間:

2020年2月5日

2機構或團隊: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心內科

3事件概要:

香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在SSRN發表論文 “More Than Pneumonia, The Potential Occurrence of 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分析了2019-nCoV病毒感染與除肺炎外的多器官衰竭(MOF)的關係。

由於人們可能會通過呼吸道感染,因此肺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Ⅱ(ACE2)被認為是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關鍵受體。然而,其它系統的臨床特徵尚未得到解決。除了呼吸系統,ACE2還廣泛表達於心髒、腎臟、肝臟、腸和睪丸等的血管內皮細胞中。換句話說,只要有足夠數量的ACE2,新型冠狀病毒就可能侵入任何組織或器官。因此,一旦接觸到冠狀病毒(例如通過血液或其他體液),這些器官也可能受到影響,特別是那些受體具有直接作用控制的器官。該研究旨在分析2019-nCoV感染與肺炎以外的多器官衰竭之間存在關聯的可能性。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2272

信息名稱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報告具有胃腸道症狀但無發熱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3事件概要:

武漢大學於2020年2月6日通過SSRN在《柳葉刀》雜誌預印本在線發表題為“Clinical Featur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resen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But Without Fever Onset”的文章,報告了一組具有胃腸道症狀但沒有發熱或其他呼吸道症狀的非典型2019-nCoV肺炎病例。

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2019年1月17至24日收治的無發熱但具有消化道症狀的2019-nCoV肺炎患者資料。記錄並分析了患者的病史、臨床特徵、體徵、全血細胞計數、生化結果、胸部X射線成像、微生物檢查及病毒病原學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從2020年1月17日至24日,已確認9例僅具有消化系統症狀且發作時無發熱的入院患者為2019-nCoV感染。這些患者都沒有接觸過動物或去過武漢市華南海鮮批發市場,但是他們都有確診或疑似2019-nCoV感染患者的接觸史。六例患者厭食(66.7%)。其它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和腹瀉。所有患者在就診前1-3天(中位時間:2.1天)出現消化道症狀。在這組無發熱病例中,5名患者在最初的非特異性表現2-5天后出現發熱和/或呼吸症狀。其他4名患者在隨後的入院治療中從未出現呼吸道症狀或發熱。在首次就診當天,所有病例均在CT掃描中檢測到肺部浸潤,包括多灶性斑片玻璃樣混濁。截至2020年2月2日,所有9名患者均在隔離、支持治療下入院,病情穩定,均未轉入重症監護病房。

近期具有胃腸道症以及確診或疑似2019-nCoV肺炎暴露史的患者是2019-nCoV肺炎的潛在病患。對於腸胃科醫生來說,應考慮上述不典型症狀,避免漏診,同時需加強防護以避免可能的感染。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2530

信息名稱

《柳葉刀》通訊:2019-nCoV通過眼部的傳播不容忽視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眼科、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臨床研究室

3事件概要:

2月6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通訊“2019-nCoV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ocular surface must not be ignored”,認為呼吸道可能不是2019-nCoV的唯一傳播途徑,所有檢查疑似病例的眼科醫生都應佩戴防護眼鏡。

1月22日,中國全國肺炎專家組成員王廣發通報,由於僅戴了N95口罩未戴護目鏡,他在武漢發熱門診檢查工作期間被2019-nCoV感染。

傳染性飛沫和體液很容易汙染人的結膜上皮細胞。呼吸道病毒能夠在感染的患者中引起眼部併發症,進而導致呼吸道感染。SARS病毒主要通過與眼睛、嘴或鼻子的粘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事實證明,暴露的粘膜和未受保護的眼睛增加了SARS病毒傳播的風險,這表明暴露於2019-nCoV的未受保護的眼睛可能導致急性呼吸道感染。

已有研究發現2019-nCoV確診和疑似患者會出現結膜炎的症狀,這說明呼吸道可能不是2019-nCoV的唯一傳播途徑,所有檢查疑似病例的眼科醫生都應戴防護眼鏡進行保護。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13-5/fulltext

信息名稱

《柳葉刀》通訊:妊娠期間感染2019-nCoV的後果嚴重,應進行系統篩查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法屬圭亞那Eurofins Labazur 實驗室,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

3事件概要:

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等於2020年2月6日在The Lancet 上發表題為“2019-nCoV epidemic: what about pregnancies?”的通訊文章。

2020年2月3日,世衛組織在中國確認了17,238例2019-nCoV感染病例,其中,2296例(13%)為重症病例, 361例(2%)為死亡病例。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會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CoV)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CoV),它們也會導致妊娠期間的嚴重併發症。在2002-2003年非典流行時12個孕婦感染了SARS-CoV ,在妊娠前三個月中的7人中有4人(57%)流產;在妊娠六至九個月中的5人中有2人(40%)胎兒生長受限,有4人(80%) 早產。3名(25%)孕婦在懷孕期間死亡。在對11名感染MERS-CoV的孕婦進行的回訪中,10人(91%)出現不良後果,6名(55%)新生兒需要重症監護,3名新生兒(27%)死亡,2名新生兒因嚴重的母親呼吸衰竭而早產。

2019-nCoV具有與SARS-CoV和MERS-CoV相似的致病性潛力,孕婦的嚴重感染風險增加,可能導致孕婦或圍產期的嚴重不良後果。目前缺乏有關妊娠期間2019-nCoV感染的相關數據,因此,需要系統地篩查妊娠期間任何可疑的2019-nCoV感染。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11-1/fulltext#%20

信息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關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臨床進程和結果的回顧性分析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華中科技大學

3

事件概要:

華中科技大學2020年2月6日在通過SSRN在《柳葉刀》雜誌預印本在線發表題為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的文章。

有關2019-nCoV感染的重症患者的信息非常有限。研究人員調查了710例患者中的52例重症患者,僅包括經高流量鼻導管或呼吸機治療的患者,他們在疾病暴發至2020年1月26日之間被武漢金銀灘醫院確診為2019-nCoV肺炎。死亡或住院至少14天的患者被視為病例回顧。收集並分析了流行病學、人口統計學、臨床和實驗室數據,以探討倖存者與非倖存者之間的差異。

在52例重症患者中,平均年齡為59.7±13.3歲(平均±標準差),男性35例(67.3%),慢性病21例(40.4%),發燒51例(98.1%),35例(67.3%)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37例(71.2%)需要機械通氣。從症狀發作到肺炎的放射診斷持續時間為5天(中位值;四分位差範圍3到7天)。33例患者死亡(57.7%),從住院到死亡的時間為7 天(中位值;四分位差範圍3到11天)。與倖存者相比,非倖存者年齡更大(64.7±11.1歲vs 59.7±13.3歲),接受更高比例的氧氣治療(0.87±0.16 vs 0.70±0.18),發展為ARDS(83.3 % vs. 45.4%),需要更多的機械通氣(93.3%vs 40.9%),並且更可能是通過體外膜氧合(16.7%vs 4.6%)。

2019-nCoV肺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相當高。這些患者的生存期很可能在住院後的一到兩週內。合併症和ARDS的老年患者死亡風險顯著增加。2019-nCov肺炎的嚴重程度給醫院的重症監護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2535

信息名稱

澳大利亞首份關於2019-nCoV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學報告(報告周 1月26日-2月1日)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澳大利亞2019-nCoV國家突發事件監測團隊

3事件概要:

澳大利亞2019-nCoV國家突發事件監測團隊與於2020年2月6日在澳大利亞衛生部衛生防護辦公室的期刊Communicable Diseases Intenlligence上發表“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Australia: Epidemiology Report 1 (Reporting Week 26 January - 1 February 2020)”報告。

這是首份澳大利亞報告的2019-nCoV病例的流行病學報告,包括1月26日至2月1日當週以及早前一週(2020年1月19日至25日)通報的澳大利亞病例的數據、國際形勢以及有關2019-nCoV感染的嚴重性、傳播和感染的最新信息。

截止2020年2月1日,澳大利亞共有感染病例12例,11人有武漢旅行史,1人在中國旅行時有來自武漢的確診病例有直接接觸。病例中位年齡為45歲(21-66歲)。男女比例為1.4:1。所有病例均報告有發燒和/或畏寒,83%(10/12)病例有咳嗽症狀,2例報道有肺炎。約有75%(9/12)的病例住院治療,以進行臨床管理和感染控制,包括一名重症監護病房(ICU)住院的患者。從這些初步數據無法獲得臨床感染過程。沒有死亡病例。從發病到採集標本之間的中位時間為1天(0至9天)。

此外這份報告也概括介紹了全球的疫情情況,以及關於該疫情的嚴重性、潛伏期、WHO控制建議以及治療手段進展等。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1.health.gov.au/internet/main/publishing.nsf/Content/1D03BCB527F40C8BCA258503000302EB/$File/2019_ncov_acute_respiratory_disease_epidemiology_report_1_reporting_week_26_january_2020.pdf

信息名稱

美國CDC關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暴發的初步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和臨時臨床指南-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4日

1時間:

2020年2月5日

2機構或團隊:

美國CDC

3事件概要: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編寫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發病率和死亡率週報》於2月5日發佈了2019-nCoV CDC響應小組的“Initial Public Health Response and Interim Clinical Guidanc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 United States, December 31, 2019-February 4, 2020”指南。

指南指出: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其他多個聯邦機構、州和地方衛生部門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正在採取積極措施,以減緩美國2019-nCoV的傳播。這些措施要求確定在美國的病例及其聯繫方式,並對從中國大陸到達美國的旅客進行適當的評估和護理。預期在美國還會有其他2019-nCoV病例正在實施這些措施。儘管這些措施可能在美國無法建立最終防止病毒持續不斷傳播的機制,但實施這些措施可以達到以下的目的:1)減緩疾病的傳播;2)提供時間為更好地準備醫療衛生系統,並在發生廣泛傳播並伴有重大疾病的情況下為廣大公眾做好準備;3)更好地表徵2019-nCoV感染,以指導公共衛生建議以及開發醫療對策,包括診斷、治療和疫苗。公共衛生當局正在密切監視局勢。隨著人們對這種新型病毒及其暴發的更多瞭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迅速將新知識納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州和地方衛生部門的行動指南。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mm6905e1.htm?s_cid=mm6905e1_w

信息名稱

廣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分析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密歇根大學

3事件概要: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及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在2020年2月6月在Radiology上發表題為“Emerging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的文章。

研究人員對51例確診2019-nCoV肺炎的患者(25例男性和26例女性,年齡在16-76歲之間)進行薄層CT檢查,評估其影像學表現、臨床和實驗室數據。

研究發現:1)該系列中幾乎所有患有2019-nCoV肺炎的患者(50/51例患者,98%)都有與來自中國武漢的個體接觸的歷史;2)胸部CT顯示77%的患者患有純粹的肺部磨玻璃影(GGO),75%的患者有間質和/或小葉間間隔增厚的GGO,有59%的患者為GGO伴雙肺實變影;3)在胸部CT上,88%的患者中GGO是雙側的,其中82%的患者是後肺,85%的患者是外周。研究人員認為:發熱和/或咳嗽,胸部CT掃描在後肺和外周肺中有雙肺瀰漫磨玻璃影以及有接觸中國武漢人的病史是2019-nCoV肺炎的特徵。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274

信息名稱

《柳葉刀》評論:2019-nCoV需要吸取的教訓

1時間:

2020年2月6日

2機構或團隊:

皇家獸醫學院、美國紐約州生態健康聯盟、德國圖賓根大學等

3事件概要:

皇家獸醫學院、美國紐約州生態健康聯盟、德國圖賓根大學等研究人員在2020年2月6月在《柳葉刀》上發表題為“2019-nCoV in context: lessons learned?”的評論文章。

文中提到了包括此次2019-nCoV造成的21世紀疾病暴發向人類敲響的警鐘,以及與受感染動物肆意接觸導致的人類疾病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本文呼籲政府和公民社會注意這些警告,需要緊急關注來自家養和圈養野生動植物的新型病原體的人畜共患或農業引入,同時還要關注人類對肉的食用。例如,通過大幅減少用於食物或其他目的的野生捕獲動物危險物種的貿易,以及禁止在潮溼市場中出售這些動物。做為一種應對方法,疫苗和治療替代品開發可能是必需的,因為新出現的毒株是無法預測的。在非洲的某些地區,預防埃博拉病毒和未來冠狀病毒的威脅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從食用森林獵物向替代動物蛋白質來源的過渡,以及通過阻止農業發展使蝙蝠與人類或牲畜的接觸增加。在中東,MERS-CoV的出現後,重新評估和改進駱駝養殖場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這是向前邁出的積極的一步。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0)30035-8/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信息名稱

華西醫院發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重症監護病房準備工作經驗

1時間:

2020年2月5日

2機構或團隊:

3事件概要:

2月5日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線發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nCoV)感染重症患者護理的論文“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during the 2019-2020 epidemic: preparing intensive care units-the experience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為接納更多重症患者做準備,使其能夠為重症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護理,同時確保對醫護人員的保護。

該文介紹,華西醫院首先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包括ICU醫師、傳染病醫師、護士、呼吸治療醫師、醫院感染控制專家和行政人員的緊急多學科重症監護小組,討論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對策。評估醫院隔離條件和接納能力,為不同類型的衛生活動指定保護級別,為患者篩查、諮詢和轉移等特殊工作指定工作人員,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與nCoV感染患者接觸的醫務工作者的數量。該醫院根據床位和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為準備收治患者劃定專門的樓棟,並且整理特殊醫療設備清單和認證要求,繪製廣告,呼籲社會捐贈。通過演示、短片、微信和監督的方式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以確保員工遵循正確的程序。為保護醫療人員,建立了一個特殊的患者通道,建立病房和醫護辦公區界線,儘量減少與患者接觸的醫療人員的數量。儘量減少使用具有高傳播風險的操作,優先考慮在床邊進行X射線和超聲等診斷成像程序。

該論文在國家早期預警評分的基礎上,將年齡≥65歲添加為獨立的危險因素,基於生理參數的警告評分用於對嚴重感染患者的早期識別。根據得分將患者分為低、中、高和異常四個風險類別。特別指派的醫生或特別重症監護小組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受益機會和支持資源,決定需要在ICU接受治療的患者。對進入收治nCoV感染患者的建築進行管理,嚴格限制與患者接觸的人員。

由於對nCoV感染這種新型疾病了解有限,特別是在危重病人的管理方面。該論文表示,華西醫院設計了一個病例報告表以收集臨床數據,獲得倫理委員會批准的研究方案,並與有資質進行高傳染性生物研究的實驗室聯繫。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34-020-05954-2

信息名稱

ACE2在介導2019-nCoV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性中可能起雙重作用

1時間:

2020年2月7日

2機構或團隊:

廣州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

3

事件概要:

廣州醫科大學等於2020年2月7月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ACE2 expression by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viral infection, immunity and energy metabolism”的文章。

文章指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SARS-CoV的受體,並被認為是2019-nCoV的受體。矛盾的是,肺中ACE2的表達通過減弱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保護小鼠免受SARS-CoV刺突蛋白誘導的肺損傷。在腸道中,ACE2還通過維持氨基酸穩態、腸道微生物組的抗菌肽表達和生態來抑制腸道炎症。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對照受試者和患有結腸炎或炎性腸病(IBD)的受試者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發現結腸細胞中ACE2的表達與調節病毒感染,先天和細胞免疫的基因正相關,但與病毒轉錄,蛋白質翻譯,體液免疫,吞噬作用和補體激活呈負相關。因此,研究人員認為ACE2在介導2019-nCoV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性中可能起雙重作用。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5.20020545v1

信息名稱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等分析非洲國家2019-nCoV的輸入風險

1時間:

2020年2月7日

2機構或團隊: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牛津大學

3事件概要: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等於2020年2月7月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Preparedness and vulnerability of African countries against introductions of 2019-nCoV”的文章,針對2019-nCoV的輸入風險評估了非洲國家的準備情況和脆弱性。

文章指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已從中國擴散到23個國家。有7個國家在病例輸入後已發生了本地傳播。目前沒有非洲國家報告過病例。對2019-nCoV輸入的管理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能力。研究人員使用從中國感染省份的機場出發並飛往非洲的航空旅行量的數據來估計每個國家輸入的風險。研究人員用兩個指標確定了國家發現和應對病例的能力:準備情況(使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監測和評估框架》)和脆弱性(傳染病脆弱性指數)。研究結果顯示,輸入風險最高的國家(埃及、阿爾及利亞、南非共和國)對疫情具有中等至高響應能力。中等風險國家(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蘇丹、安哥拉、坦桑尼亞、加納、肯尼亞)的響應能力可變,脆弱性高。研究人員指出,非洲的一些國家正在加緊準備,以發現並應對2019-nCoV的輸入。中等風險國家應優先考慮立即強化資源和監測能力,這些國家可能準備不足以應對病例輸入和限制其繼續傳播。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5.20020792v1

信息名稱

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基於與其他新發病毒的比較,綜述2019-nCoV的致病性和傳播性

1時間:

2020年2月4日

2機構或團隊:

復旦大學

3事件概要:

2月4日,Microbes and Infection上發表了來自復旦大學的題為“Pathogenicity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2019-nCoV—A Quick Overview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Emerging Viruses”的文章。

文章認為儘管2019年-nCoV和SARS、MERS一樣可引起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但是根據臨床證據表明,2019-nCoV的致病性通常低於SARS-CoV,且遠低於MERS-CoV。

另外,2019-nCoV的傳播率仍有爭議。考慮到R0的複雜性,需要進一步評估和持續研究,包括R0估計值更新和方法改進。幸運的是,隨著病例信息的積累,一個主要的趨勢是R0的估計值正在減少。而隨著我國控制措施的實施,截止2020年1月22日,有效繁殖數(Re)已降至2.08(95%z置信區間:1.99-2.18)。只要病毒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的過程能夠被實質性和持續性地中斷(R<1),就完全有可能控制並最終根除疫情。

文章還討論了2019-nCoV的致病性和傳播性之間的關係。通過對比幾種常見新發病毒的致死率和R0值的關係,明顯表明空氣傳播的病毒往往比通過接觸傳播的病毒有更高的R0值。此外,較高的致病性往往與較低的傳染性有關,這也可能在不同亞型的病毒中也適用。

文章認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填補2019-nCoV病毒在突變、致病性和傳染性方面的知識空白,以進一步完善風險評估和應對措施,並最終有利於2019-nCoV的控制和預防。此外,由於抗冠狀病毒藥物和疫苗仍在開發中,恐懼心理在社會經濟方面會產出一些影響,這與當年SARS暴發時期一樣。因此,加強公眾教育和信心非常重要。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sciencedirect.xilesou.top/science/article/pii/S1286457920300265

信息名稱

ACE2功能補償在2019-nCoV致急性肺損傷的臨床管理中的作用

1時間:

2020年2月7日

2機構或團隊:

喬治·梅森大學系統生物學學院

3事件概要: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系統生物學學院的科研人員在Virologica Sinica上發表論文“Compensation of ACE2 Function for Possibl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2019-nCoV-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嘗試提出ACE2對2019-nCoV冠狀病毒臨床治療中的作用。

文章指出,2019-nCoV病毒感染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類似於SARS-CoV(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2019-nCoV和SARS-CoV都使用相同的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感染細胞,ACE2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的中心酶之一,可調節血壓,體液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全身血管阻力。文章分析了前人的動物研究結果,提出補償ACE2和平衡ACE / ACE2功能可能是減輕病毒引起的嚴重肺損傷的一種方法。文章提出可測試或開發幾種潛在的治療方法。首先,未來可能會通過直接注射重組ACE2蛋白並通過遞送高水平表達的治療載體來開發增加ACE2表達的療法,ACE2直接進入肺組織以克服病毒引起的ACE2缺乏;其次,某些ACE抑制劑(如賴諾普利)可用於平衡ACE / ACE2功能;此外,治療性Ang-(1-7)七肽可被釋放以激活其受體MAS並抵消Ang II的活性。此外,也可以測試阻斷Ang II受體的藥物。特別是,I型而不是II型Ang II受體已被證明可通過誘導肺水腫和損害肺功能來促進疾病發病,因此,可以測試I型Ang II受體阻滯劑,如氯沙坦,以減輕2019-nCoV誘導的肺損傷。

最後作者認為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可治療2019-nCoV引起的肺損傷,儘管ACE被認為是主要的Ang II轉化酶,但在某些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病理條件下,另一種酶(糜酶)也參與了Ang II的轉化。此外,冠狀病毒的發病機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2019-nCoV感染中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的許多必要細節有待調查。文章提出的這些潛在治療中的某些方法是否可以有效或有益於2019-nCoV誘導的肺損傷的治療,還有待臨床測試。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xilesou.top/article/10.1007/s12250-020-00205-6

信息名稱

基於武漢一對夫婦成功治癒案例分析2019-nCov臨床特徵和治療方案

1時間:

2020年2月7日

2機構或團隊: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疾病與重症監護室

3事件概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疾病與重症監護室人員在Virologica Sinica發表“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2019-nCov Pneumonia Patientsin Wuhan: Report of A Couple Cases”。文章基於武漢一對夫婦成功治癒案例,對其臨床特徵和治療方案進行公開,希望與大家分享相關信息和經驗。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xilesou.top/article/10.1007/s12250-020-00203-8

信息名稱

專家共識:兒童2019-nCoV新冠病毒的診斷、治療和防禦

1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3事件概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召集專家組成員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發表聲明“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ldren: experts’consensus statement”。該聲明基於國家衛建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和其他先前的診療策略,總結了目前兒童診斷、治療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策略。

4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xilesou.top/article/10.1007/s12519-020-00343-7

免 責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