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2019-nCov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2019-nCov最新科研動態、下載2019-nCov科研快報、檢索2019-nCov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2019-nCov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

.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信息名稱

2019-2020年國內鐵路運輸與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關係:一份數據驅動的相關報告

01

時間:

2020年2月3日

02

機構或團隊:

中國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03

事件概要:

中國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1月30日在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的待刊論文“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omestic train transportation an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utbreak in China from 2019 to 2020: A data-driven correlational report”。

鑑於中國多個主要城市相繼報道了2019-nCoV輸入性案例事件,其中包括北京和上海,疫情仍在蔓延。研究人員懷疑感染的傳播可能與中國大陸的國內運輸有關,並研究和探討了武漢市內載客量與不同城市2019-nCoV病例數之間的關係。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從騰訊公司基於位置的服務數據庫中獲取國內交通工具(汽車、火車和航班)的每日乘客數量,見https://heat.

qq.com/document.php,研究人員計算了每年12月16日至次年1月15日武漢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等6個主要城市的日均客運量。由於最新的交通數據集(即2019至2020年)尚不可用,在分析中使用了過去三年的同期數據(即2016至19年)。研究人員發現,乘火車旅行與2019-nCoV病例數量之間存在強大而顯著的關聯,而其它兩種交通工具的關聯未達到統計顯著性。研究人員估計,來自武漢的鐵路旅客數量增加10倍,輸入病例數量增加,通過對運輸數據時間段的小幅變化的敏感性分析,這種關聯性仍然保持強勁和顯著。雖然這是一個數據驅動的分析,研究人員稱該發現表明疾病控制的首選是在鐵路運輸中採取相應的防禦措施。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分析是基於早期暴發時的疫情數據,可以從從更詳細的數據集中進一步改進調查研究。

04

附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7893920300181?via%3Dihub

信息名稱

中美呼吸與重症專家聯合發佈關於2019-nCoV感染的診斷和響應建議

01

時間:

2020年1月31日

02

機構或團隊: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03

事件概要:

1月31日,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等美國高校呼吸與重症專家聯合首都醫科大學專家在《美國呼吸與重症醫學雜誌》(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發表了關於2019-nCoV疫情的防治建議論文“Novel Wuhan (2019-nCoV) Coronavirus”。

鑑於2019-nCoV已被證實存在人與人傳播,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提供者應將2019-nCoV感染視為從中國武漢市返回的患有急性發燒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旅客的潛在病因,特別是如果與可疑或實驗室確診為2019-nCoV感染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

關於臨床特徵:確診患者報告有呼吸系統疾病,包括髮熱、咳嗽和呼吸急促,潛伏期介於兩天到兩週之間。醫護人員的教育勢在必行,因為大多數SARS-CoV和MERS-CoV病例與醫院內傳播有關。該論文列出了關於預防感染、暴露和傳播的建議,包括勤洗手、勤消毒、防治飛沫傳播等以及如果確定自己有接觸過暴露源及時就醫等。關於報告、測試和樣本收集,建議應及時通知當地感染控制人員進行案例調查。目前,美國的樣本檢測只能在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進行。關於治療,沒有任何特定的抗病毒治療的建議建議對症和支持性治療。

04

附件:

https://www.atsjournals.org/doi/10.1164/rccm.2014P7

信息名稱

蘭州大學公佈了一名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的診斷和CT影像

01

時間:

2020年1月31日

02

機構或團隊:

03

事件概要:

1月31日,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在Radiology《放射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CT Imaging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公佈了一名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的CT影像。一名33歲的女性因不明原因的發燒和咳嗽5天后到醫院就診。她表示,她在武漢工作,在就診前六天到了蘭州。

入院時,她的體溫39.0°C,聽診時雙肺粗糙呼吸聲。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減少症(白細胞計數:2.91×109 / L),白細胞差異計數顯示70.0%的中性粒細胞和0.1%的嗜酸性粒細胞。血漿C反應蛋白(16.16 mg / L;正常範圍,0-10 mg / L)、紅細胞沉降率(29 mm / h;正常範圍,<20 mm / h)和D-二聚體(580 ng / mL;正常範圍,500 ng / mL)升高。胸部CT平掃,在兩個肺部均出現多處外周毛玻璃樣混濁,沒有保留胸膜下區域。患者痰液中的2019-nCoV核酸檢測呈陽性。

根據流行病學特徵、臨床表現、胸部影像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為2019-nCoV肺炎。在接受3天的治療並結合干擾素吸入後,對患者胸部CT反覆檢查時發現出現了進展性肺部混濁,病情惡化。

04

附件: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236

信息名稱

拉丁美洲旅行醫學學會於2020年1月就2019-nCoV疫情給旅行者提出的臨時建議

01

時間:

2020年1月30

02

機構或團隊:

拉丁美洲旅行醫學學會、阿根廷傳染病研究基金會(FUNCEI)、阿根廷Agudos P. Piñer總醫院、巴西衛生部Evandro Chagas研究所、瑞士蘇黎世大學旅遊醫學中心等

03

事件概要: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於1月30日在線發佈了由拉丁美洲旅行醫學學會(SLAMVI)等機構發表的待刊論文“The next big

threat to global heal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What advice can we give to travellers? – Interim recommendations January 2020, from the Latin-American society for Travel Medicine (SLAMVI)”,該論文針對2019-nCoV的特點及目前疫情的發展和控制情況,對前往東南亞(尤其是中國)以及其它受影響地區的旅行者提出了關鍵注意事項和旅行建議

一、關鍵注意事項:

1. 目前疫情仍在持續,因此其控制措施可能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2. 根據初步報告,確診病例與武漢市有直接或間接的流行病學關係。

3. 拉丁美洲的旅遊業正在擴大,對世界GDP的貢獻僅次於東北亞、北美和歐盟。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化意味著前往東南亞的旅客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即可到達目前沒有疑似病例的國家

4. 由於2019-nCoV病毒的臨床呼吸道症狀與流感相似,因此不可忽略這些症狀表現,它能夠幫助識別出旅行者中的疑似病例。同時,確保及時注射更新的流感疫苗,以排除這種流感鑑別診斷。

5. 該病毒在許多情況下都存在潛在的併發症。但是,迄今為止,該病毒的死亡率不到3%。

6. 人際間的傳播已經得到確認,這將導致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具體信息可諮詢WHO信息網站。

二、給前往東南亞尤其是中國的旅行者的建議

1. 避免前往受2019-nCoV影響的主要城市和地區

2. https://gisanddata.maps.arcgis.com/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網站上提供了一種新穎且實用的實時在線地圖。這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用於追蹤持續爆發的疫情。

3. 避免參觀鮮貨市場,尤其是那些買賣活體動物的市場。

4.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動物產品。按照食品安全規範,應小心處理生肉、牛奶或動物器官,以免與未煮熟的食品交叉汙染。

5.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如公共交通、劇院、電影院、購物中心、辦公室、教育機構、飯店等。

6. 如果有些活動是不可避免的,請不要觸摸諸如扶手、門把手之類的物體,以及用手觸摸鼻子或嘴。

7. 避免與發燒和咳嗽的人密切接觸。

8. 避免與病人接觸。

9. 避免接觸動物(活的或死的),動物市場以及來自動物的產品(即生的或未煮熟的肉)。

10. 咳嗽和打噴嚏時,用彎曲的手肘或紙巾捂住口鼻,而後立即處理紙巾並洗手。

11. 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鐘。如果沒有肥皂和水,請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12. 如果在旅途期間或之後(最多14天)出現發燒和呼吸道症狀,應立即尋求諮詢。如果要前往醫療機構,請使用當地的緊急電話號碼瞭解如何尋求護理並使用口罩。

04

附件: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tmaid.2020.101567

信息名稱

《英國醫學雜誌》新聞:中國冠狀病毒死亡人數超過200人,WHO宣佈進入國際緊急狀態,約60個主要研究組織和期刊簽署聯合聲明承諾“迅速、公開”分享與疫情相關數據

01

時間:

2020年1月31日

02

機構或團隊:

英國醫學雜誌(BMJ)

03

事件概要:

英國醫學雜誌(BMJ)於2020年1月31日對WHO宣佈2019-nCOV暴發為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稱“鑑於目前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200人,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進入國際緊急狀態”。

新聞稱這一消息公佈後不久,英國就出現了兩例確診患者。目前還沒有提供有關這些病例的詳細信息,但是衛生和社會護理部報告說,這些患者來自同一家庭,目前正在接受國民保健服務的專業護理。

Ghebreyesus在宣佈國際進入緊急狀態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儘管(中國境外)的數字與中國境內的數字相比相對較小,但我們現在必須共同行動以限制進一步的擴散”。WHO在會後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委員會認為,只要各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儘早發現、隔離和治療病例、追蹤接觸者,並積極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仍有可能阻斷病毒的傳播”。

英國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Wellcome Trust的負責人Jeremy Farrar表示,“這種病毒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傳播,病例在世界各地的多個國家傳播。宣佈進入國際緊急狀態無疑將使各國政府更加重視保護本國公民。但是,我們也必須作為一個國際社會加強努力,確保沒有人落後於所有干預措施,包括公共衛生措施、診斷、治療和向所有人提供的疫苗”。

WHO還宣佈將派遣一個多學科專家小組到中國,與當地研究人員合作。緊急事務委員會說,專家組應“審查和支持調查疾病暴發的動物來源,疾病的臨床範圍及其嚴重性,在社區和醫療機構中人際傳播的程度以及控制疫情的努力。”

與此同時,包括BMJ在內的大約60個主要研究組織和期刊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承諾“迅速、公開”分享與疫情相關的研究數據和發現,“通報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幫助挽救生命”。

04

附件:

鏈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68/bmj.m408

信息名稱

美國兩家公司通過改編的FAST-NA工具識別了2019-nCoV中三個高度獨特的區域

01

事件:

2020年2月2日

02

機構或團隊:

雷神子公司BBN 科技, 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

03

事件概要:

2月2日,美國的兩家公司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Highly Distingu

ish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2019-nCoV (Wuhan Coronavirus)”,識別了三個獨特的序列區域可以將2019-nCoV與其他已知冠狀病毒區分開。為了識別獨特序列,研究人員改編了FAST-NA,這是一種用於篩選病原體的DNA合成命令的軟件工具,它是使用最初為網絡安全惡意軟件檢測而開發的自動簽名生成方法。該程序將61個多氨基酸區域確定為2019-nCoV的重要獨特序列,包括總共1669個氨基酸(3.4%獨特且未重複),分佈在8個非重複序列中。通過分析這8個ORF序列中獨特序列區域的分佈發現,其中兩個具有顯著高的獨特含量,位於1ab多聚蛋白QHO60603.1中,一個位於表面糖蛋白QHO60594.1中。

研究人員假設這三個區域可能對理解2019-nCoV的演變和傳染性,開發減輕其影響的對策以及選擇診斷方法以瞭解和追蹤該疾病的起源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議將其作為潛在的關注焦點。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04

附件:

https://

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31.929497v1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中國科訊App

隨時隨地查閱文獻,體驗更多學術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