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6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6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COVID-19”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COVID-19”最新科研動態、下載“COVID-19”科研快報、檢索“COVID-19”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COVID-19”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2月16日)【中国科讯】

信息名稱

Nature:中國有80多個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試驗正在或即將進行

1 時間:

2020年2月15日

2 機構或團隊:

Nature期刊

3 事件概要:

2月15日,Nature發表了題為“More than 80 clinical trials launch to test coronavirus treatments”的文章。

中國目前有80多個COVID-19潛在治療方案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老藥新用”的藥物每天都在增長,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已經列出了這些調查申請,這些療法有著各種各樣的研究證據支持其療效。目前還沒有確切的COVID-19治療方法,醫生們渴望能為患者提供幫助,但科學家們警告說,只有經過仔細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哪些措施有效。

隨著HIV藥物、幹細胞療法和中藥爭相證明其在治療COVID-19方面的價值,世衛組織正與中國科學家一起努力制定規範和標準,對當前的無序狀態進行干預。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介紹,WHO的團隊一直在評估中國的許多試驗方案,並在積極制定一個臨床試驗規範方案。

首先,最重要的是兩種HIV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和克力芝,可以阻斷病毒複製需要的酶。在動物研究中,他們降低了導致SARS和MERS的冠狀病毒水平。今年1月,美國報道了一個COVID-19感染患者接受Remdesivir治療後存活的病例。在2月第一週,中國研究人員也對remdesivir進行了兩項安慰劑對照試驗,試驗包括760名COVID-19患者。復旦大學病毒學家姜世勃表示,這些研究應會在4月底完成,中國相關部門最早可能在5月批准remdesivir,“但屆時疫情可能已經結束”。

中國還啟動了幾項試驗來檢測一種瘧疾藥物—氯喹的療效。另外,一些研究人員還正在研究類固醇是否會減輕COVID-19重症患者的炎症。還有,一項有300人對照的臨床試驗將測試COVID-19倖存者血清療效,該方法的治療觀點是:一個已穩定建立起抗病毒抗體的人,可以迅速幫助剛感染的人抵抗病毒。在過去幾十年裡,這種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另外,兩項幹細胞試驗也被列入註冊名單。其中一個是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小組將給28人輸注從經血中提取的幹細胞,並與未輸注的人進行比較。迄今為止,幾乎沒有或有限的證據表明幹細胞可以清除冠狀病毒感染。Swaminathan說,世衛組織無法控制研究人員的工作,但世衛組織在2016年疫情中公佈了試驗實施的道德準則。該組織將很快發佈一份針對此次疫情的一份簡短實驗倫理報告。

在註冊的實驗中,還有預計將有超過2000人參與的15箇中藥試驗項目。其中最大的一個研究是評估雙黃連。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據稱用於治療感染已有2000多年曆史。這項試驗將有400名參與者,對照組接受標準治療,而不是安慰劑治療。世衛組織正在與中國科學家合作,規範所有試驗的研究設計,包括傳統藥物研究。世衛組織的這一舉措將有助於WHO編纂醫學術語,以便對中草藥療法進行評估。Swaminathan說:“我們希望用科學的方法來檢驗中國傳統醫學。”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444-3

信息名稱

保護醫護人員免受冠狀病毒亞臨床感染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療中心呼吸內科

3 事件概要: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療中心呼吸內科的研究人員在THE LANCET發表“Protecting health-care workers from subclinic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文章旨在保護醫護人員安全,避免亞臨床感染。最新研究表明,無症狀患者也可高效傳播COVID-19,而普通保護措施(如戴口罩)也不足以避免感染。一線醫護人員應做好充足的防護(如配備N95口罩、護目鏡、防護服)。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3260020300667

信息名稱

《柳葉刀》通訊:關於COVID-19整體嚴重程度的描述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於2020年2月13日在the Lancet上發表題為“Full spectrum of COVID-19 severity still being depicted”的通訊文章。

該文章指出,1月24日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在柳葉刀上的文章“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1]首次報道了武漢地區出現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以前稱為2019-nCoV)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徵。他們的研究將有助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診斷和治療。同時,這些結論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

黃及其同事僅分析了發熱乾咳疑似病例59例、確診SARS-CoV-2及感染41例,給出的結論是,SARS-CoV-2感染與重症監護病房的高入院率(41例患者中的13例(32%)和死亡率(41例患者中的6例(15%)相關。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論是不準確的,且具有誤導作用。

病死率不應與死亡率混淆。病死率是指死於某種疾病的人的比例,死亡率通常反映了整個人口的死亡率。在早期階段,病例檢測高度偏向於更嚴重的病例。大量的輕症和無症狀患者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可能掩蓋真實的發病率。SARS-CoV-2感染患者表現出多種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約20%的患者進展為嚴重疾病,包括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截至2020年2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已有45171人被診斷為SARS-CoV-2,其中44730人在中國,在中國確診的病例中,8204例(18%)被記錄為嚴重感染,1114例(2%)死亡,這是一個比以前報告低的病死率。

黃及其同事報告的COVID-19病死率的檢測偏差不應被忽視。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08-1/fulltext#%20

[1]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08-1/fulltext#%20

信息名稱

柳葉刀通訊:作者的回覆關於COVID-19整體嚴重程度的描述

1

時間:

2020年2月14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中日友好醫院於2020年2月14日在the Lancet發表題為“Full spectrum of COVID-19 severity still being depicted – Authors' reply”的通訊文章。

該文表示,周旭和他的同事指出的他們在實驗室確認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以前稱為2019-nCoV)的前41例病例中的死亡率具有一定誤導性(死亡率應該更準確、更清楚地稱為病死率)[1],中日友好醫院的研究人員認可這一說法,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前41例中的病死率不能代表COVID-19暴發期間整個發病範圍的病死率。

2)(SARS-CoV-2)感染的檢測資源有限,對感染SARS-CoV-2的肺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程序正在改進,最新的病死率有所降低。

3)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評估治療COVID-19的潛在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

4)管理也越來越嚴格,不僅對嚴重感染患者,對中度、輕度甚至無症狀感染的患者也是如此。

5)研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在發表時,研究人員希望研究結果能對SARS-CoV-2感染在暴發初期和疾病進展過程中的臨床特徵提供有用的描述。

為了全面瞭解COVID-19的疾病嚴重程度,克服這一巨大的健康挑戰,全世界的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確實需要不斷的努力。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71-8/fulltext#%20

[1] Full spectrum of COVID-19 severity still being depicted.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08-1/fulltext#%20

信息名稱

發熱門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與分診策略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美國猶他州心肺研究所鹽湖城地區醫學中心

3

事件概要:

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呼吸醫學雜誌》在線發表通訊文章“Therapeutic and triage strategies for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in fever clinics”,文章基於在武漢應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手經驗,在成人發熱門診建立了一套臨床策略,希望能為其他發熱門診和未來的病例提供指導。

病人在感染的早期可能會發熱,只有寒戰和呼吸症狀。高溫不是一般的表現。C反應蛋白(CRP)升高是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正式稱為2019-nCoV)的重要因素,以淋巴細胞減少為特徵的免疫功能受損是一個重要特徵。因此,對於無發熱(體溫<37.3°C)且無呼吸困難的患者,建議測量全血計數和CRP。隨後,如果淋巴細胞濃度≥1100/μL,建議進行自我隔離的家庭護理。口服阿奇黴素或阿莫西林。

胸部CT比x線更敏感,有助於鑑別病毒性肺炎。COVID-19患者的影像學最初顯示特徵性斑片狀浸潤,進展為大的磨玻璃樣混濁,常表現為雙側。病毒性肺炎的鑑別診斷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發熱患者(體溫≥37.3°C)應同時做胸部CT和呼吸道病毒檢查。胸部CT掃描正常的患者採取措施1**進行干預。如果一致認為是細菌性社區獲得性肺炎(CAP),則遵循標準的臨床方案。一旦病人的體溫恢復正常,即被轉移到未指定的醫院或出院回家(措施2**)。

確診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需要進行隔離和SARS-CoV-2檢測(措施3**)。全身和局部的呼吸防禦機制受到損害,如果不及早開始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就會導致細菌共感染。經驗療法包括口服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考慮耐受性)和阿比朵爾。阿比朵爾在中國和俄羅斯被批准用於治療流感。體外研究表明,阿比朵爾對SARS有抑制作用,SARS-CoV-2檢測呈陽性的患者被轉移到指定的醫院。

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提示嚴重肺炎,即使在低熱患者中也可疑。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和缺氧(血氧飽和度[SpO2]<93%),則需要補充氧氣,進入隔離病房,並評估轉移風險。如果患者在措施3**干預下惡化,建議核心治療原則是抗病毒+抗肺炎球菌+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措施4**)。肺炎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覆蓋範圍很重要,因為合併感染會增加發生嚴重疾病的可能性。大劑量奈諾沙星(每天750毫克)和利奈唑胺對肺炎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有效。

糖皮質激素不是常規治療方法,在緊急情況下,如SpO2<90%,轉移前靜脈注射地塞米松5-10毫克或甲潑尼龍40-80毫克。高通量氧氣治療或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都是有效的支持療法,目標血氧飽和度應為88-90%。侵入性機械通氣被用作最後的手段。

對於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和懷孕的患者,需要特別考慮。老年患者(>65歲)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初步評估中應作為中重度患者進行治療。孕婦感染後可能發展迅速,及時的臨床決策對於為為孕婦提供諸如引產,麻醉和手術等選擇至關重要。建議諮詢產科專家,根據母親的情況,考慮終止妊娠。

家庭護理和隔離可以減輕發熱門診醫護人員的負擔。為了應對大量進入發熱門診的患者,在武漢使用了該策略,但不建議在其他地區進行此策略,因為在其他地區可以對每個可疑病例進行適當隔離並在健康環境中進行監控。不適當的家庭護理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並損害公共健康。

在武漢市疫情暴發初期,發熱門診湧入的病人大大超過了醫生的人數。由於潛在的交叉感染和補充資源尚未準備好,住院治療是不安全的。在疫情暴發後,申請和等待SARS-CoV-2檢測結果非常耗時,並且無助於臨床決策。文章在感染控制和標準醫療原則之間進行了權衡,並在獲得更多信息和資源後對治療策略進行了調整。

**措施1:居家隔離;口服阿奇黴素或阿莫西林

**措施2:常規社區獲得性肺炎治療;轉院或出院回家

**措施3:隔離觀察;SARS-CoV-2檢測;呼吸喹諾酮類+阿比朵爾

**措施4:氧氣支持;進入隔離病房;阿比朵爾+奈諾沙星或利奈唑胺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0)30071-0/fulltext

信息名稱

《柳葉刀》評論:16位全球衛生法學者呼籲在COVID-19暴發期間,切勿違反《國際衛生條例》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加拿大約克大學全球戰略實驗室、瑞士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智利天主教大學、南非開普敦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3日,加拿大約克大學全球戰略實驗室等研究機構的16位全球衛生法學者在柳葉刀在線發表評論文章“Do not violate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研究人員應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的解釋框架並就《國際衛生條例》第43條的法律含義達成法學共識之後,認為在當前暴發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期間,許多國家對中國實施旅行限制是違反了《國際衛生條例》的。

首先,根據第43.2條,各國不能僅出於預防措施而採取其他衛生措施,而應根據“科學原則”,“科學證據”和“世衛組織的建議”做出決策。在COVID-19暴發期間實施的許多旅行限制沒有得到科學界或世衛組織的支持。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已經對這類病毒的出行限制提出了挑戰,世衛組織建議不要旅行限制,認為它們弊大於利。

其次,根據第43.1條,國家實施的任何其他衛生措施“對國際交通的限制不得超過合理可行的替代辦法,對人的侵犯或侵入也不得超過合理可行的替代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旅行限制確實奏效,各國也可以採取許多其他更有效的措施來保護本國公民。世衛組織已經發布了COVID-19技術指南,包括風險溝通、監測、病人管理以及出入境口岸的篩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第3.1條嚴格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尊嚴、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情況下”執行所有其他保健措施,而這些措施又必須反映國際法的必要性、合法性原則,限制和減損權利和自由的相稱性。在任何情況下,公共衛生或外交政策的決定都不應建立在針對中國人民和亞裔人民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基礎上。

因此,幾十個國家在COVID-19暴發期間實施的許多旅行限制都違反了《國際衛生條例》,然而,也許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國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沒有向世衛組織報告其額外的衛生措施,這進一步違反了《國際衛生條例》第43.3條和第43.5條。公然無視及時報告任何額外衛生措施的法律要求,使世衛組織無法協調世界對公共衛生緊急情況的反應,並使各國無法相互追究其根據《國際衛生條例》承擔的義務。

當然,《國際衛生條例》並非十全十美。例如,《國際衛生條例》只管轄國家,不管轄公司和其他非政府行為體。因此,當航空公司停止飛往受COVID-19影響的地區時,一些國家發現自己受到了事實上的旅行限制。此外,《國際衛生條例》在遵守、執行、監督和透明度方面沒有健全的問責機制。但是《國際衛生條例》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系統,可以保護全世界的人們免受疾病的全球傳播。每年有超過25億人在大約4000個機場之間旅行,未來暴發是不可避免的。以恐懼、錯誤信息、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為基礎的反應並不能使大家免於像COVID-19那樣的暴發。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維護國際法規則。各國可以首先撤消已經實施的非法旅行限制,並支持世衛組織和彼此實施《國際衛生條例》。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73-1/fulltext

信息名稱

加拿大首例原發性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例,表現為輕度肺炎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多倫多大學醫學系;桑尼布魯克健康科學中心普通內科;森尼布魯克健康科學中心急診醫學部;森尼布魯克健康科學中心傳染病部

3 事件概要:

Lancet於2月13日出版了多倫多大學醫學系等的論文“First imported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Canada, presenting as mild pneumonia”,文章對加拿大出現的首例原發性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例進行了報道。

該患者是一名56歲的男子,他在結束三個月武漢之行後一天,因發燒和無痰乾咳到加拿大多倫多的急診科就診。基於患者的旅行史,針對該患者轉移的救護車和醫院接待人員均使用了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患者具有良好的控制高血壓的病史。經檢查,他的最高溫度為38·6°C,在室內空氣中的氧飽和度為97%,呼吸頻率為每分鐘22次,沒有呼吸窘迫的跡象。實驗室檢查顯示輕度血小板減少症(每升113×109,正常150–400),血紅蛋白濃度146 g / L(正常130–180),白細胞計數7.4×109每升(正常4-11),肌酸酐濃度81μmol/ L,丙氨酸轉氨酶29 IU / L(正常<40)和乳酸濃度1.1 mmol / L(正常0·5-2·0)。胸部X光片顯示整個肺部區域呈雙側斑片狀、支氣管血管周圍間質、不明確性混濁。

考慮到具有適當流行病學風險的患者的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該患者被接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疑似感染病例。入院時通知了公共衛生當局,並追蹤了聯繫方式。中鼻甲拭子對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人間質肺炎病毒均呈陰性。通過PCR在鼻甲和咽拭子中檢測到冠狀病毒,並通過測序確認為2019-nCoV。入院後1天,患者出現輕度的咯血和明顯的鼻涕,但在其他方面他仍然保持良好狀態。患者間歇性發燒持續了5天,才完全消退,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他出院回家後,公共衛生工作者對他進行了跟蹤調查。

研究認為這是加拿大首例確診的2019-nCoV病例。到目前為止,大多數2019-nCoV病例均表現為發燒、咳嗽和雙側肺炎。但是,先前的病例中只有少數報告有血小板減少症,這是該項研究病例一個令人擔憂的特徵。儘管影像學顯著異常,該患者仍保持良好狀態,不需要插管或補充氧氣,這與迄今為止報道的許多具有相似X線檢查結果的病例不同。該病例突出由2019-nCoV引起的肺炎,其光學頻譜較為為何。此外,研究表明通過在家中而非醫院進行隔離識別出的病例進行隔離,可能是遏制此次疫情的重要策略。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370-6/fulltext

信息名稱

中國全國範圍內SARS-CoV-2感染的癌症患者的分析

1 時間:

2020年2月14日

2 機構或團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胸部腫瘤外科和呼吸病科

3 事件概要:

The Lancet Oncology於2月14日出版了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表的論文“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China。

研究團隊代表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國家衛健委合作建立了一個前瞻性隊列研究,以監測全國的COVID-19病例,截止2020年1月31日,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了31個省市575家醫院的2007個病例,所有病例均為實驗室確診病例,並住院治療。其中,研究團隊排除了417個病例,由於這些病例既往病史記錄不足。

研究認為,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不同,由COVID-19引起的死亡更多是由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而不是呼吸衰竭引起的,這可能歸因於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SARS-CoV-2的功能性受體)在多個器官中的廣泛分佈。癌症個體與非癌症個體相比更容易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因為癌症個體的抗癌治療會引起系統性免疫抑制狀態。因此,這些患者可能會增加患COVID-19的風險,並且感染後預後較差。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0)30096-6/fulltext#%20

信息名稱

研究人員解析2019-nCoV S蛋白融合前構象的EM結構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

3 事件概要: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於2020年2月15日在bioRxiv上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的文章。

該文章指出,2019-nCoV疫情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冠狀病毒spike(S)糖蛋白是迫切需要的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診斷方法的關鍵靶點。為促進相關醫學對策(MCM)的開發,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2019-nCoV三聚體S蛋白融合前構象的EM結構,分辨率為3.5Å。研究顯示,2019-nCoV S蛋白以比SARS-CoV S蛋白更高的親和力結合ACE2。此外,研究人員還測試了幾種已發佈的SARS-CoV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發現它們與2019-nCoV的S蛋白沒有明顯的結合,表明這兩種病毒RBD之間的抗體交叉反應可能受限。2019-nCoV S蛋白的低溫EM結構可能用於快速開發和評估MCMs,以解決持續的公共衛生危機。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944462v1

免 責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