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4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4日)【中國科訊】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COVID-19”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COVID-19”最新科研動態、下載“COVID-19”科研快報、檢索“COVID-19”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COVID-19”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2月14日)【中国科讯】

信息名稱

Science稱實驗室正在加緊開發新的診斷測試方法

1 時間:

2020年2月14日

2 機構或團隊:

Science

3 事件概要:

2月14日,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題為“Labs scramble to produce new coronavirus diagnostics”的文章。文章指出,由於現有的檢測手段不足,SARS-CoV-2病毒引起的流行病的實際規模和速度還不明確。

1月11日,中國研究人員發佈了該病毒的序列,科學家們開發了能夠檢測遺傳序列的測試方法,該序列可將新的病原與人類中傳播的其他冠狀病毒區分開。截至1月28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批准了五家公司的診斷檢測試劑盒。但是到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檢測試劑盒來跟上不斷飆升的病例數,並且世界上一些地區可能缺乏足夠訓練有素的實驗室人員來應用這些檢測試劑盒。由於基因測試方法是從鼻和咽拭子或從肺部收集的液體中尋找病毒遺傳物質的片段,因此它們僅在有人感染後才起作用。科學家們仍在爭先恐後地檢測血液中針對病毒的抗體,這可能有助於找到感染並康復的人。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9/727

信息名稱

中國學者對新冠病毒的命名錶示擔憂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Nature

3 事件概要:

Nature發表新聞稿,標題為“ Chinese virologists raise concerns about virus name”。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以SARS-CoV-2命名新冠病毒會混亂社會認知,不利於控制病毒傳播。

上海復旦大學病毒學家Shibo Jiang認為我們目前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SARS-CoV病毒在夏天時衰退,而新病毒是如何發展還是未知。廣州中山大學病毒學家Guo Deyin認為,以SARS命名新病毒會引起一定的社會擔憂和經濟影響。Sun Caijun認為該病毒應該命名為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CARS-CoV)或快速傳播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RARS-CoV)。

但伊利諾伊大學Lijun Rong認為,病毒的命名不會影響公眾對疫情的反應,名字只是一個代號。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54-w

信息名稱

Nature發文稱,科學家擔心冠狀病毒會在防控能力較弱的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傳播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Nature期刊

3

事件概要:

2月13日,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cientists fear coronavirus spread in countries least able to contain it”的文章,指出科學家越來越擔心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在非洲和亞洲仍未發現的情況下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在中國以外的24個國家被發現。但研究人員警告說,在一些被認為有爆發高風險的國家,相關病例可能未被發現,這些國家報告的病例比預期的要少或者根本沒有。

專家說,未報告病例的情況可能發生在衛生保健系統較弱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和非洲,這尤其令人擔憂,這些國家可能很快被爆發的疫情所淹沒。儘管非洲還沒有報告相關病例,但非洲的一些國家,如尼日利亞,由於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商業往來,面臨著較高的風險。有相關研究利用使用了2018年2月來自疫情中心武漢和中國其他城市的大量航班和旅客數據,通過相關模型確定了30個有可能輸入SARS-CoV-2病毒的國家或地區。

東南亞現狀

據2月5日在medRxiv上發表的相關研究表明,泰國是最受影響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已有33人報告感染,其中23人曾有中國居住史,文章還估計泰國在武漢封城和交通管制前的兩週內可能已有輸入性病例207例。另外,印尼至今還沒有報告感染病例,但該國是中國遊客的熱門目的地。該文章作者稱,印尼的輸入性病例可能多達29例。而其他幾個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和澳大利亞,報告的病例也比模型預測的要少。

2月5日medRxiv上由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一個團隊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中,基於1月至2月之間的武漢航班數據的SARS-CoV-2的國際傳播模式表明,印度尼西亞、泰國和柬埔寨的病例低於預期,柬埔寨迄今只報告了一例病例。

印度尼西亞艾克曼分子生物研究所傳染病科學家Amin Soebandrio相信如果SARS-CoV-2到達印尼,印尼有能力檢測到它。但是,印度曼谷的 Richard CokerRichard Coker表示,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醫護人員、病床、呼吸機和其他設備數量有限,很難應對此次病毒感染病例激增的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世衛組織決定宣佈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也是因為擔心SARS-CoV-2可能在衛生保健系統較弱的國家蔓延。

非洲現狀

研究人員也十分擔心病毒在非洲地區傳播。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說,非洲大陸還沒有報告任何病例,也不像一些東南亞國家因與武漢有直飛國際航班而受到的影響大,但他說,大量中國人在非洲工作,他們在中國和非洲之間的旅行是可能的傳播途徑。

另一個專門針對SARS-CoV-2向非洲傳播風險的模型研究發現,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南非是非洲地區風險最大的國家,該研究於2月7日在medRxiv上發表。但該文章合著者、巴黎Pierre Louis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研究所Vittoria Colizza稱,這三個國家也有能力對疫情作出有效反應。

Colizza稱,他們最關心的是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蘇丹、安哥拉、坦桑尼亞、加納和肯尼亞7個非洲國家,這些國家有中度的病毒輸入風險,但這些國家薄弱的醫療保健系統、低經濟地位或不穩定的政治局勢,使它們在疫情面前非常脆弱。世衛組織也確定這些國家面臨著更大的病毒輸入風險,世衛組織正與這些國家合作,以便能夠迅速發現任何潛在病例。

據悉,直到上週,非洲地區只有兩個實驗室有能力開展病毒檢測工作,一個在塞內加爾,一個在南非。非洲許多國家還沒有能夠診斷SARS-CoV-2的實驗室,而不得不將樣本送往國外進行檢測。但目前的情況已有好轉,世衛組織稱,非洲大陸現在已經至少有8個實驗室可以開展病毒檢測。尼日利亞疾病控制中心總幹事Chikwe Ihekweazu說,新增的實驗室中有3個在尼日利亞,上週末,該實驗室對兩名從中國回國的疑似感染者檢測結果呈陰性。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405-w

文中提到的相關參考文章鏈接:

1、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4.20020479v1

2、https://doi.org/10.1101/2020.02.04.20020495

3、https://doi.org/10.1101/2020.02.05.20020792

信息名稱

北海道大學研究稱2019-nCoV感染在出現症狀之前發生了大量的二次傳播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北海道大學

3

事件概要:

北海道大學於2020年2月13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Serial interval of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fections”的文章。研究人員估計了來自26對感染者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連續間隔。研究人員估計平均連續間隔為2.6天,比估計的平均潛伏期時間短,這表明在出現症狀之前發生了大量的二次傳播。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3.20019497v1

信息名稱

北京大學研究人員評估武漢市疫情規模的每日趨勢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北京大學

3

事件概要:

北京大學於2020年2月13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Estimating the daily trend in the size of COVID-19 infected population in Wuhan”的文章。研究人員根據湖北省以外10,940例確診病例的詳細信息,評估了武漢市疫情規模的每日趨勢。

研究人員估計,到2020年1月11日武漢報告的病例數為4,090(95% CI:3,975–4,206),到2020年2月9日武漢報告的病例數為56,833(95%CI:55,242–58,449)。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277v1

信息名稱

基於五國疏散人員的相關感染數據估算武漢2019-nCoV感染肺炎的流行規模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上海信誼醫藥有限公司、北京大學醫學部

3 事件概要:

上海信誼醫藥有限公司等於2020年2月13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Epidemic size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the Epicenter Wuhan: using data of five-countries' evacuation action”的文章。

文章指出,自2019年12月下旬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NCP)。同時,NCP從中國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幾個國家的政府急於從武漢撤離其公民。研究人員分析了撤離人員的感染率,並推算武漢市NCP的發病率。

研究人員收集了韓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和法國從武漢撤離的人員總數和其中2019-nCoV感染的確診病例數,並估算了這些撤離人員的2019-nCoV感染率。基於疏散數據間接估算了武漢市的NCP發病率。

結果顯示,從2020年1月29日到2月2日,工有1916人從武漢撤離,其中17人已確診感染2019-nCoV。使用具有隨機效應模型的一組薈萃分析方法,估算感染率為1.1%(95%CI 0.4%-3.1%)。研究人員假設撤離者與武漢居民的感染風險接近,估計到2020年2月2日左右,武漢將有110,000人(95%CI:40,000-310,000)感染2019-nCoV。

研究人員指出,在爆發初期,NCP的發生率可能被大大低估了。研究人員強調,2019-nCoV對武漢造成了巨大的公共衛生威脅,需要作出更快的反應,採取大規模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和嚴厲的措施來限制人口流動,控制這一流行病。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285v1

信息名稱

腎臟和睪丸中ACE2表達可能致損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泌尿外科的科研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ACE2 Expression in Kidney and Testis May Cause Kidney and Testis DamageAfter 2019-nCoV Infection”,該文章圍繞新冠病毒2019-nCoV對腎功能和雄性生育的影響展開闡述。

ACE是介導 2019-nCoV 進入人體細胞的主要受體之一。文章收集公開數據分析了 ACE2 在不同人體器官中的表達。結果表明,ACE2 在睪丸的腎小管細胞、Leydig 細胞和生精管細胞中高表達,2019-nCoV可直接與這些細胞作用,損害患者的腎臟和睪丸組織。因此在臨床工作期間應對 2019-nCoV 患者進行腎功能評估和特殊護理。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418v1

信息名稱

2019-nCoV受體ACE2在鼻腔組織中的單細胞RNA表達譜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3 事件概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Single-cell 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ACE2, the putative receptor of Wuhan 2019-nCoV, in the nasal tissue”。

研究首先基於公開的單細胞RNA-Seq數據集,分析了呼吸道中不同組織的ACE2 RNA表達譜。結果表明,ACE2在鼻粘膜上皮細胞中出現表達。隨後,對近期報道的亞洲人群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在鼻粘膜上皮細胞中ACE2的表達量與ACE2的II型肺泡細胞(AT2)數量相當。通過PCR進一步檢測了7例疑似病例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2019-nCoV,發現,與咽拭子相比,2019-nCoV在鼻拭子中具有更高的濃度,推測可能與ACE2在鼻粘膜上皮細胞中大量表達有關。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228v1

信息名稱

基於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的數據分析、建模和預測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希臘雅典大學醫學院

3 事件概要:

希臘雅典大學醫學院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Data-based analysis,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utbreak”。

研究根據2020年1月11日至2月10日湖北省公開的流行病學數據,對主要流行病學參數進行評估,即基本傳染數(R0),感染率、恢復率和死亡率以及90%的置信區間。

研究指出,疑似病例的數量,尤其是那些無症狀或輕度症狀的感染者數量,可能比官方公佈的人數高得多,因此模型使用了五倍確診病例數和八倍治癒病例數量進行估算。SIR模型發現R0的估計平均值為2.5,而根據1月11日至1月18日官方統計的確診病例計算得出的R0為4.6。

此外,根據這兩種情況的估算參數,對疫情發展三週後的數量預測:至2月29日,累計感染病例將超過68000,並有可能達到140000(上限為290000)。關於死亡人數,至2月29日死亡人數可能超過7000。但不排除多種因素造成死亡率的顯著下降,如在中國湖北採取的嚴格防控措施(隔離和患者住院)。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186v1

信息名稱

封城可能部分阻止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湖北的傳播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西安交通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莫納什大學,鄭州大學等

3 事件概要:

西安交通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Lockdown may partially halt the spread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評估了封城對中國湖北省2019-nCov疫情的影響。

文章提到,該措施似乎在減少約60%的新感染和死亡方面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停止活動限制,其效果也似乎是可持續的。延遲該項措施可能會降低其有效性。但是,這種活動限制的直接經濟成本還有待觀察,該模式是否可在中國其他地區複製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2236v1.full.pdf

信息名稱

基於統計學的冠狀病毒2019-nCoV在中國大陸傳播的預測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烏克蘭國立技術大學

3 事件概要: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Statistics based predictions of coronavirus 2019-nCoV spreading in mainland China”,其利用統計學來預測冠狀病毒2019-nCoV在中國大陸傳播的流行特徵。

文章提到該研究的背景:由於感染的高傳播率和大量死亡人數,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流行病爆發引起了研究的極大興趣,尚未對該現象進行詳細的科學分析,但公眾已經對該流行病的持續時間、預期的患者人數和死亡等問題感興趣。對於長時間的預測,需要複雜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進行未知參數的識別和計算,在該文章中,作者提供了一些初步估算。

該文章的研究目的:由於可靠的長期數據僅適用於中國大陸,因此科研人員僅預測該地區的流行特徵。科研人員估算一些流行病的特徵,並給出受害人數、受感染者和移居者與時間之間最可靠的依賴關係。

文章中所用方法: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將已知的SIR模型用於流行病的動力學,線性方程式的已知精確解和用於兒童疾病調查的先前開發的統計方法,這種方法在1988-1989年在切爾諾夫策(烏克蘭)用到過。

得到結果如下:利用統計方法確定了SIR模型參數的最佳值,可以預測感染、易感和遷離者的數量與時間的關係。最後科研人員得出結論:使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可以預測中國大陸冠狀病毒2019-nCoV引起的流行特徵,進一步的研究應集中在使用最新數據和更復雜的數學模型來更新預測上。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1931v1.full.pdf

信息名稱

2019-nCoV的潛在高效藥物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密歇根州立大學

3 事件概要: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Potentially highly potent drugs for 2019-nCoV”,文章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佈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暴發為全球衛生緊急情況,當前沒有有效的抗2019-nCoV藥物。

2019-nCoV和SARS的3CL蛋白酶的序列同一性為96%,這為基於結構的藥物重新定位(SBDR)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基於SARS 3CL蛋白酶的X射線晶體結構,科研人員構建了2019-nCoV 3CL蛋白酶的3D同源結構,基於此結構和SARS 3CL蛋白酶抑制劑的現有實驗數據集,科研人員使用深度學習和數學方法開發了SBDR模型,以篩選DrugBank中1465種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結果發現,許多FDA批准的藥物對2019-nCoV可能具有很高的效力。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5.936013v1.full.pdf

信息名稱

替考拉寧可強力阻斷2019-nCoV的細胞侵入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山大學,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州市兒科研究所等

3 事件概要:

中山大學機構的科研人員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Teicoplanin potently blocks the cell entry of 2019-nCoV”,認為替考拉寧的潛在抗病毒活性可用於治療2019-nCoV病毒感染。

文章提到,自2019年12月以來,一種名為2019-nCoV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極大地威脅了中國的公共衛生,並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目前尚無針對這種感染的具體治療方法。科研人員之前曾報道過,替考拉寧是一種糖肽抗生素,通常在臨床上用於治療低毒細菌感染,它通過特異性抑制組織蛋白酶L的活性來抑制埃博拉病毒、SARS-CoV和MERS-CoV對細胞的侵襲。

該文中,科研人員測試了替考拉寧對2019-nCoV病毒感染的功效,發現替考拉寧有效地阻止了攜帶2019-nCoV-Spike基因的假病毒(2019-nCoV-Spike-pseudoviruses)進入細胞質,IC50為1.66μM。儘管對體外和體內野生型病毒複製的抑制作用尚待確定,但科研人員的初步結果表明替考拉寧的潛在抗病毒活性可用於治療2019-nCoV病毒感染。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5.935387v1.full.pdf

信息名稱

武漢大學團隊發表武漢地區8274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臨床診斷報告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2月13日,medRxiv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來自武漢大學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團隊的題為“Clinical diagnosis of 8274 samples with 2019-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的文章,評估了2019-nCoV和混合感染(co-infections)的檢測方法。

文章採用中國疾控中心緊急發放的熒光定量PCR試劑盒,基於2019-nCoV基因組中的2個靶點(ORF1ab基因 (nCovORF1ab)和N基因 (nCoV-NP)),對武漢地區8274名近距離接觸者進行了檢測。還分析了613名發熱患者,他們接受了13種呼吸道病原體的多重檢測;316名受試者也接受了2019-nCoV的檢測。

結果發現,在8274名受試者中,2745人(33.2%)存在2019-nCoV感染;5277人(63.8%)檢測結果呈陰性;252例(3.0%)由於只有一個靶點呈陽性,診斷不明確。最初只有一個陽性靶點的16名患者在幾天後再次接受檢查,並有14名患者(87.5%)最終被確診為2019-nCoV陽性,2名患者(12.5%)最終確診為陰性。nCoV-NP和nCovORF1ab的陽性率分別為34.7%和34.7%。僅nCoV -NP陽性和nCovORF1ab陽性分別佔1.5%和1.5%。在316例多重呼吸道病原體患者中,2019-nCov陽性有104例,與冠狀病毒(3/104)、甲型流感病毒(2/104)、鼻病毒(2/104)、甲型H3N2流感病毒(1/104)共感染6/104例;其餘212例有甲型流感病毒(11/202)、甲型H3N2流感病毒(11/202)、鼻病毒(10/202),呼吸道合胞病毒(7/202)、乙型流感病毒(6/202)、偏肺病毒(4/202)和冠狀病毒(2/202)感染。

文章認為2019-nCoV臨床檢測方法有待改進。發現2019-nCoV感染者中5.8%和非2019-nCoV感染者中18.4%有其他病原體感染。注意治療合併感染並進行快速篩查,以避免患者的交叉感染是重要的考慮方面。亟需一種能夠快速、並同時篩選儘可能多的病原體的檢驗方法。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327v1

信息名稱

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潛力及毒力的早期流行病學評估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日本京都大學、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3日,medRxiv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團隊的題為“Early 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potential and virulenc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ity: China, 2019-2020”的文章,通過重建潛在傳播動力學模型,估計中國武漢市2019-nCov的傳播率和毒力。

文章採用統計方法和公開的流行病學數據集,共同估計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和嚴重性,使用了武漢市每日報告的實驗室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據,以及從武漢市乘坐政府專機撤離的日本人的流行病學數據。

結果發現,武漢市2019-2020年新冠病毒R的後驗估計值高達7.05(95%CrI:6.11-8.18),2020年1月23日後加強的公共衛生干預已使R下降至3.24(95%CrI:3.16-3.32),武漢市估計感染總數(即累積感染)為983006人(95%CrI:759475-1 296258),感染者比例上升到9.8%(95%CrI:7.6-13.0%)。還發現,最新的粗(感染病死率)和延時調整IFR估計值分別為0.07%(95%CrI:0.05%-0.09%)和0.23%(95%CrI:0.17-0.30%),比粗CFR(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io)小几個數量級。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434v1

信息名稱

大流行初期針對航空旅客的干預措施可能會延緩SARS-CoV-2在當地的爆發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

3 事件概要:

2月13日,medRxiv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題為“Interventions targeting air travellers early in the pandemic may delay local outbreaks of SARS-CoV-2”的文章,研究了針對航空旅客的干預措施是否能推遲未受影響國家的SARS-CoV-2疫情爆發。

文章評估了在減少30%、50%和70%的二次傳染病例數量方面的旅行者敏感性的有效性,並假設每週有1、10或100名受感染的旅行者。在疫情爆發早期,只有少數受感染的旅客到達境內情況下,旅客敏感性(traveller sensitisation)可以延遲以前未受感染地區的大疫情爆發。對於50%的敏感性有效性,假設每週有1名受感染的旅行者,我們發現在75%的模擬環境中,疫情至少延遲11天(97.5%的模擬:至少7天)。對於更多的旅客、更低的靈敏度、更高的R0或更低的異質性,可能的延誤天數迅速減少。在出發和/或到達時進行綜合的旅客篩查措施可明顯增加當地疫情爆發的延遲時間。在75%的模擬環境中,文章發現每週1名受感染旅行者入境的疫情延遲至少要111天(97.5%的模擬:至少23天),每週10名受感染旅行者入境的疫情延遲至少9天(97.5%的模擬:至少4天)。

因此,文章認為針對航空旅客的干預措施,特別是綜合干預措施,如果在入境的受感染旅客人數仍較低的情況下,可將當地SARS-CoV-2疫情的爆發時間從幾周推遲到甚至數月。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2.20022426v1

信息名稱

臺灣SARS-CoV-2感染的夫婦人際傳播病例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2月12日出版了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發表的通訊論文“A Locally Transmitted Case of SARS-CoV-2 Infection in Taiwan”,文章報道了一例從妻子(從武漢返回臺灣)到丈夫的臺灣本地傳播感染病例,包括其發病過程及臨床特徵等。

2020年1月25日,一名具有2型糖尿病病史的52歲女性在臺灣中部的急診科出現發燒,因疑似SARS-CoV-2感染有關的肺炎住院。該女性於2019年10月21日至2020年1月20日在武漢居住,她於1月20日乘飛機從武漢回到臺灣。當天,在該航班上的另一名乘客在1月21日咽拭子檢測病毒呈陽性,被證實是臺灣已知的首例SARS-CoV-2原發性感染病例。

這位女士於1月25日出現發燒和肌痛。她說自己沒有咳嗽、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瀉。胸部X線片顯示雙側下肺瀰漫性浸潤。流感病毒、腺病毒、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百日咳博德特氏菌、肺炎衣原體和肺炎支原體檢測均陰性。1月27日的RT-PCR分析咽拭子呈SARS-CoV-2陽性。這是臺灣第五例確診的原發性COVID-19病例(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住院的第一天,患者接受了支持療法,並且在住院的第三天,通過RT-PCR檢測到SARS-CoV-2後,加入了奧司他韋和左氧氟沙星作為經驗療法。第5天出現咳嗽,鼻液溢和咽喉痛,胸部X線片顯示雙側肺門旁區域和下肺野中進展性瀰漫性間質混濁和實變。她繼續接受奧司他韋和左氧氟沙星的支持療法,但未接受氧氣療法。截至2月11日,仍然住院治療,但生命體徵穩定,沒有接受氧氣治療。

該患者的丈夫(50歲)主要在臺灣的家裡工作,稱沒去過已知發生SARS-CoV-2傳播的任何地區,而且他與從該地區返回的任何人都沒有已知的接觸。臺灣政府醫療部門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1月21日,妻子從武漢返回家裡。1月25日,丈夫與妻子同時就醫。他只出現鼻液溢,沒有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瀉。因與妻子密切接觸,擔心疑似COVID-19而被送進醫院。全血細胞計數和胸部X線檢查未顯示任何異常。流感病毒和呼吸道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但於1月28日在RT-PCR檢測到SARS-CoV-2。1月25日,丈夫與妻子在同一天出現症狀。這表明妻子返回臺灣後不久就傳染給了丈夫。在住院期間,他患有鼻液漏,並於1月27日出現肌痛,但沒有發燒。他接受了支持療法,沒有使用任何抗病毒藥或抗生素。截至2月11日,他仍然住院,但生命體徵穩定,未接受氧氣治療。

這對夫婦在臺灣發生了SARS-CoV-2感染的局部傳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這對夫婦的繼發病例。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01573

信息名稱

基於上海單中心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和CT表現

1

時間:

2020年2月11日

2

機構或團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急診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傳染病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呼吸和重症醫學科

3

事件概要:

Lancet預印本於2月11日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發表的論文“Clinical Featur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A Single Center Study in Shanghai, China”,研究對比了2019-nCoV感染陽性組和陰性組患者的臨床影像學特徵。

在疫情期間,研究2019-nCoV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和CT表現,並對疑似病例中有無2019-nCoV感染的患者進行比較研究。2020年1月20日至2月1日在發熱觀察科登記的患者。所有疑似2019-nCoV感染的患者均進行RT-PCR檢測。回顧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查,CT影像學表現。

結果,7例患者確認為2019-nCoV陽性,21例患者為陰性。兩組之間在所有臨床特徵上均未觀察到統計學差異(p> 0.05)。與陰性組相比,所有陽性患者呈現肺部浸潤,主要位於周圍區域(100%vs. 43.75%,p = 0.02)。陽性組浸潤的肺葉和肺段數高於陰性組(5/12 vs. 2/4,p = 0.00 / 0.00),陽性組的右下肺段病變較多,儘管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71.43%vs. 28.57%,p = 0.08)。陽性組的充氣支氣管造影更為常見(100%vs. 19.50%,p = 0.00),樹芽徵較不常見(14.29%vs. 19.05%,p = 0.00)。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4223

信息名稱

2019-nCoV典型肺炎的胸部CT與RT-PCR檢測陰性的關係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湖南省放射診斷質量控制中心;湖南省長沙市第一醫院放射科;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放射科

3

事件概要:

Radiology於2月12日出版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等發表的論文“Chest CT for Typical 2019-nCoV Pneumonia: Relationship to Negative RT-PCR Testing”,研究討論了2019-nCoV典型肺炎患者胸部CT和RT-PCR檢測之間的關係。

一些胸部CT陽性的患者可能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實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產生陰性結果。該項研究報道了5例2019-nCoV感染患者的胸部CT表現,這些患者最初的RT-PCR結果均為陰性。這五名患者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包括毛玻璃樣(GGO)徵(5例)和/或混合GGO和混合實變(2例)。在分離出估計的2019-nCoV後,通過反覆的口腔拭子測試最終確認所有患者均患有2019-nCoV肺炎。對於臨床高度懷疑2019-nCoV感染但RT-PCR篩查陰性的患者,重複拭子測試和CT掃描相結合可能會有所幫助。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343

信息名稱

利用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預測早期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3

事件概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研究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Predicts Severe Illness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Early Stage”,旨在選擇最有效的預後因素,以應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重症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衰竭。

該研究對北京地壇醫院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61例2019-nCoV感染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採用LASSO COX迴歸分析篩選重症疾病的預後因素,預測2019-CoV肺炎的重症概率。通過一致性指數,校正曲線,決策曲線和臨床影響曲線評估預測準確性。

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NLR)被確定為2019-nCoV感染患者嚴重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NLR的c指數為0.807(95%可信區間為0.676-0.38),校準曲線擬合良好,決策曲線和臨床療效曲線表明NLR具有優異的標準化淨效益。此外,年齡≥50歲且NLR <3.13的患者中,重症發生率為9.1%,年齡≥50歲且NLR≥3.13的患者中有一半會發展為重症。基於NLR隨著年齡的風險分層,研究人員制定了2019-nCoV肺炎管理流程。通過研究的可出以下結論:NLR是早期發現2019-nCoV危重病的危險因素。年齡≥50歲且NLR≥3.13的患者易患重病,必要時應迅速進入重症監護病房。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584v1

信息名稱

通過EIR模型模擬不同政策下2019-nCov的感染人群及傳播趨勢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海南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12日,海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Simulating the infected population and spread trend of 2019-nCov under different policy by EIR model”,通過構建新的EIR模型來模擬不同政策下2019-nCov的感染人群及傳播趨勢。

自2020年1月23日起,中國政府已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流行。確診感染人數仍在迅速增加。在控制措施下,準確估計感染人群及未來疫情傳播趨勢具有重要而緊迫的意義。有報道稱,與無症狀的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後也可成為感染者,這意味著潛伏期個體可能具有感染性。但是,傳統的傳播模型“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 (SEIR)模型,假定暴露的個體是被感染的,但沒有傳染性。因此,基於現有文獻的SEIR模型估計感染人群似乎遠遠超過官方報告的數據。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推斷該流行病可能是由暴露(潛伏)的個體傳播。然後,提供了一個新的“Exposed-identified-Recovered(EIR)模型”,並模擬了從自由傳播階段到極端控制階段的流行擴散過程。模型估算了流行病的規模,並預測了在強有力的預防干預措施下流行病的未來發展。根據2019-nCov的傳播特徵,構建了一個新穎的EIR房室系統動力學模型。該模型整合了流行病傳播的兩個階段:干預之前和干預之後,即2019-nCov首先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傳播,然後政府開始採取強有力的隔離措施。使用最新報告的官方數據,研究人員估算了模型的基本參數以及2019-nCov的基本再現數值。基於此模型,模擬了流行病的未來傳播。估計了不同預防政策情景下的感染人群和2019-nCov的傳播趨勢。模擬和比較了不同檢疫率和不同防疫措施實施日期的疫情傳播趨勢。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0.20021519v1

信息名稱

2019-nCoV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病毒脫落監測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員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the viral shedding of 2019-nCoV infections”,旨在闡明不同呼吸道標本的診斷準確性對於控制和治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NCP)的重要性。

該研究從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的NCP患者中收集包括鼻拭子、咽拭子、痰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在內的呼吸道樣本,並使用CFDA認可的檢測試劑盒檢測病毒RNA。結合樣品收集日期和臨床信息對結果進行了分析。分析顯示,除BALF外,在發病後的前14天(d.a.o,發病後天數),重度和輕度病例的痰陽性率最高(74.4%〜88.9%),其次是鼻拭子(53.6%〜73.3%)。對於收集的≥15 d.a.o的樣品中,痰和鼻拭子的陽性率仍然很高,在42.9%〜61.1%之間。收集到的≥8 d.a.o的咽拭子陽性率不高,尤其是在輕度病例中。在重症患者的所有下呼吸道中都可以檢測到病毒RNA,而在輕度病例中則沒有。02、07和13號病例的CT掃描顯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伴有磨玻璃樣陰影,而在前3例或全部上呼吸道樣本中未檢測到病毒RNA。研究結果表明,痰對於NCP的實驗室診斷最準確,其次是鼻拭子。BLAF中病毒RNA的檢測對於重症病毒的診斷和監測是必要的。CT掃描可作為診斷NCP的重要補充。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1493v1

信息名稱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暴發下口罩短缺引發對公共衛生措施的反思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暨南大學、倫敦帝國學院、香港大學等

3

事件概要:

暨南大學等於2020年2月12日在medRxiv上發表題為“Facemask shortage and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utbreak: Reflection on public health measures”的文章。

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的暴發引起口罩等醫療資源的短缺,為今後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根據政府網站如國家衛生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提供的數據,利用數學模型進行短缺分析。結果發現,如果僅在湖北省暴發NCP疫情,全國範圍內的口罩供應足以滿足醫護人員和普通民眾的需要;如果疫情在湖北和廣東兩省都發生,且不採取其他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全國的口罩供應只能持續34天;如果疫情發生在整個中國,口罩供應只能持續16天,短缺情況大大惡化;到2020年2月中旬,口罩將短缺115億個。醫療資源不足會嚴重影響公共衛生措施的效果,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也應考慮現有醫療資源的充分性和可承受性。加強全球合作,緩解受影響國家的醫療資源危機,可以防止傳染病疫情從區域性流行病發展為全球性流行病。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20020735v1

信息名稱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脆弱性分析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3

事件概要: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於2020年2月12日在bioRxiv上發表題為“Profiling the immune vulnerability landscape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的文章。對2019-nCoV的免疫脆弱性進行系統分析,這可能會為免疫清除機制,肽疫苗開發和抗病毒抗體開發帶來重要見解。

研究人員預測了所有2019-nCoV病毒蛋白誘導I類和II類MHC表達並形成線性抗體表位的潛力。在病毒基因組中,T細胞和B細胞表位的富集不均勻,有幾個集中的區域產生了豐富的表位,可能更有針對性。2019-nCoV的基因變異較少,遵循相關冠狀病毒的突變模式,可能改變這種病毒的免疫脆弱性,這在治療方法的開發中可以有所應用。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8.939553v1

信息名稱

人類流行病的廣義離散動態模型

1

時間:

2020年2月13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山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

3

事件概要:

中山大學等於2020年2月12日在bioRxiv上發表題為“A Generalized Discrete Dynamic Model for Human Epidemics”的文章。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離散的人類流行病動態模型,包括傳播強度及其衰減參數、平均潛伏期、住院時間、非住院日死亡率、非住院日恢復率、住院比例等主要參數。敏感性分析表明,總累積病例數隨初始傳播強度、住院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隨傳播強度、住院比例的下降而顯著下降,且與非住院日死亡率和非住院日恢復率呈線性下降。在一定範圍內,隨著平均潛伏期的增加,累計病例總數顯著增加。敏感性分析表明,傳播強度的動態變化是最重要且可控的因素之一。此外,減少住院延遲對於減輕疾病流行非常有效。非住院恢復率對提高機體免疫力、恢復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手稿,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1.944728v1

信息名稱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基本再生數的初步預測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清大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

3

事件概要:

電子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發表文章“Preliminary prediction of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of the Wuha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

為了預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基本再生數,為其防控和相關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據。該團隊基於包括“易感態-潛伏態-感染態-移除態”的SEIR倉室模型,假設2020年1月25日及以前出現症狀的感染者均屬於在無干預自由傳播期間感染的,結合已確診和疑似病例數以及國際同行的估計感染人數,參考SARS的流行病學關鍵參數,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基本再生數進行估計。該團隊以《人民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數據為基準,估計基本再生數在2.8-3.3之間;以國外同行預測的感染人數為基準,基本再生數在3.2-3.9之間。

該團隊初步得出結論: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早期的傳播能力與SARS接近,或略高於SARS,屬於中高度傳染性的傳播疾病,具備防控條件,及時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夠較快抑制傳染病的進一步蔓延。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ebm.12376

信息名稱

基於分子進化學分析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全球傳播,其最早出現時間可能在2019年11月25日左右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意大利羅馬生物醫學自由大學、巴西奧斯瓦爾多研究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3

事件概要:

意大利羅馬生物醫學自由大學等在Pathogens and Global Health 上發表論文“The global spread of 2019-nCoV: a 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alysis”。

該研究團隊對這新型冠狀病毒進行了初步的系統發育和系統地理學分析。利用了新型冠狀病毒的29個全基因組序列和2株來自基因文庫高度同源的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建立了最大可信度樹。如果一些國家可以提供來自他們國內的新型冠狀病毒病人的病毒序列樣本,該團隊表示則可以闡明在這些國家之間的傳播機制。

通過貝葉斯系統地理學重建表明,2019-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很大可能來源於在菊頭蝠中傳播的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與流行病學觀察一致,新疫情最可能的地理來源是中國武漢市,中國武漢市也是最早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地方。而根據分子鐘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最早出現時間可能在2019年11月25日左右。這些結果以及先前記錄的流行病數據表明Beta屬冠狀病毒會引起週期性流行病暴發。此外,該團隊的研究也揭示了2003年SARS流行時也具有相同的遺傳動態,這也表明人類社會需要加強對於菊頭蝠以及其他動物中Beta屬冠狀病毒的分子監控。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20477724.2020.1725339?journalCode=ypgh20

信息名稱

唾液樣本可作為2019株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有前景的無創樣本

1

時間:

2020年2月12日

2

機構或團隊: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瑪麗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香港瑪格麗特醫院、香港伊麗莎白醫院

3

事件概要: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等在Clinical InfectiousDiseases雜誌上發表論文“Consistent 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saliva”,介紹了從唾液樣本中進行2019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在病毒的檢測方面,傳統的鼻咽或口咽拭子不宜用於病毒載量的連續監測。而痰液作為無創下呼吸道標本,也並非所有患者均能產生痰液用於診斷評估。

唾液樣本作為無創樣本具有容易提供、能有效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等優勢。鑑於唾液標本的優勢,該團隊經過測試,已在91.7%(11/12)的患者自取唾液中檢測到2019新型冠狀病毒,連續多次的唾液病毒載量檢測也呈下降趨勢,並通過病毒培養可檢測到來源於唾液中的活病毒。綜上,唾液可作為有前景的無創樣本用於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監測和控制。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c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cid/ciaa149/5734265

信息名稱

社區獲得性嚴重呼吸道病毒感染成人重症監護管理

1

時間:

2020年2月10日

2

機構或團隊: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醫學大學醫學院;阿卜杜拉國王國際醫學研究中心;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醫療中心重症監護部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衛生政策管理與評估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醫院重症醫學部;加拿大多倫多桑尼布魯克醫院醫學系;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傳染病與國際衛生部醫學系

3

事件概要:

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和美國等地的研究人員於2020年2月10日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雜誌上在線發表論文“Critical car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severe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

隨著分子檢測方法的廣泛應用,病毒病原體在社區獲得性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重症成人患者中得到越來越多的確認。

研究發現,在這類患者中,有17–53%的患者存在呼吸道病毒感染(RVIs)。此外,仍在確定包括人畜共患病冠狀病毒在內的新病原體,如導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nCoV)的病原體。需要ICU護理的嚴重RVIs患者通常伴有低氧性呼吸衰竭。奧司他韋是治療流感最廣泛使用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數據表明,早期使用與降低重症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有關。

目前,對於其他嚴重的RVIs尚無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一些輔助的藥理學干預已被研究,包括大環內酯類、皮質類固醇、環氧合酶-2抑制劑、西羅莫司、他汀類、抗流感免疫血漿和維生素C,但目前在嚴重RVIs中不推薦使用。循證支持治療是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療手段。嚴重RVI患者的無創通氣導致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肺炎,與向有創通氣過渡的可能性很高。現有的知識有限,尤其需要針對重症RVI的重症患者的支持治療和輔助藥物治療的數據。同時也需要更實用和有效的設計來單獨地或組合地測試不同的療法。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34-020-05943-5

信息名稱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四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及治療方法

1

時間:

2020年2月9日

2

機構或團隊: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醫科;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呼吸內科

3

事件概要:

Bioscience Trends於2020年2月9日在線發表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 for Four Case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Receiving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的文章。

目前,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相關的肺炎正在持續快速傳播。迄今為止,尚無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該文章報告了4例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就診的輕度或重度2019-nCoV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和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包括洛匹那韋/利托那韋(Kaletra®克立芝)、阿比多爾、舒風解毒膠囊(SFJDC,一種中藥)和其他必要的支持治療。治療後,三名患者的肺炎相關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兩名被確認為2019-nCoV陰性並已出院,另外一名在第一次檢測中為病毒陰性。剩餘的重症肺炎患者在數據收集的截止日期前已顯示出好轉跡象。本研究獲得的結果可能為2019-nCoV肺炎的治療提供線索。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阿比多爾和SFJDC等抗病毒藥物的療效有待在未來研究中進一步驗證。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bst/advpub/0/advpub_2020.01030/_article

信息名稱

湖北省三級醫院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臨床特徵

1

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武漢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荊州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三峽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孝感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3

事件概要: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於2020年2月7日在線發表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Cases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Hubei Province”的論文。該研究旨在調查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流行病學史,分析2019-nCoV患者在本次暴發期間的臨床特徵、治療方案和預後。

研究人員收集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24日湖北省9家三級醫院呼吸科住院的137例2019-nCoV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狀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影像學特徵和 治療方案。結果表明,2019-nCoV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大多數以發熱為首發症狀,並且大多數在胸部影像學檢查中仍顯示出病毒性肺炎的典型表現。具有潛在合併症的中老年患者容易出現呼吸衰竭,預後可能較差。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044814-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novel-coronavirus-cases-in-tertiary-hospitals-in-hubei-province/?from_term=2019+coronavirus&from_filter=years.2020-2020&from_sort=date&from_page=2&from_pos=7

免 責

“‘COVID-19’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