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0日)【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2月10日)【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服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組成生物安全情報團隊,構建了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持續對國內外2019-nCov重要科研動態開展監測,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按病毒溯源、流行預測、病毒檢測和疾病診斷、藥物研發、機理研究、政策法規等領域整理國內外重要機構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

如您需要了解2019-nCov最新科研動態、下載2019-nCov科研快報、檢索2019-nCov科研數據庫,請訪問我們以下服務。

✦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平臺: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 2019-nCov科研快報下載: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信息名稱

《柳葉刀》:研究人員探討野生動物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間的關係

1

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廣州大學,寧夏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

3

事件概要:

文章介紹了野味消費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之間的關係,作者提到,冠狀病毒是在表型和基因型上多樣化的RNA病毒,與人類一樣,冠狀病毒在全世界的其他物種中也很普遍,包括鳥類、兔子、爬行動物、貓、狗、豬、猴子和蝙蝠,它們可以引起嚴重程度各異的呼吸道,腸道,肝和神經系統疾病,有時甚至致命。與其試圖控制SARS、MERS、埃博拉和2019-nCoV等人畜共患病毒疾病的爆發,不如通過限制野味來阻止它們的出現,而立法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最終的解決方案在於改變人們對美味、時尚、有名或健康飲食的看法。

為應對2019-nCoV的爆發,中國政府已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並且互聯網上已經自發做出努力,解釋消費野味所涉及的風險,以及禁止購買、出售、或食用野生動物。作者認為通過改變過時和不適當的食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傳統,可以保護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而人類和其他生物可以和諧共處。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063-3/fulltext#

信息名稱

美國研究團隊利用國際確診病例分析早期2019-nCoV疫情,表明2019-nCoV的傳播速度可能比之前估計的要快

1

時間:

2020年2月9日

2

機構或團隊:

美國劍橋大學、密歇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

3

事件概要:

2月9日,medRxiv預印本上刊登了來自美國劍橋大學、密歇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題為“Analysis of the epidemic growth of the early 2019-nCoV outbreak using internationally confirmed cases”的文章。文章的分析數據是1月23日前去武漢旅行過的46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信息,他們在2020年2月5日以後分別在香港、日本、韓國、澳門、新加坡和臺灣得到確診。大多數病例都有詳細的旅行史和疾病進展。

與之前的分析相比,本文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利用症狀出現時間、先前報告的潛伏期和旅行史,對每個病例的感染時間進行了信息模擬。然後,結合1月23日武漢實行的旅行禁令,將一個簡單的指數增長模型擬合到模擬感染時間分佈的計算上。使用具有擴散先驗的貝葉斯分析來量化估計的流行病學參數的不確定性,並對先前規範的不同的潛伏期選擇和超參數進行了敏感性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文中的模型很好地擬合了感染時間的分佈。假設到選定國家和地區的旅行率(travel rate)在研究期間是恆定的,文章發現該流行病每2.9天(95%置信區間:2天—4.1天)就會成倍增長。使用之前報告的2019-nCoV潛伏期時間,估計基本繁殖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為5.7(95%置信區間:3.4—9.2)。該文章中估計的流行病學參數高於之前利用武漢確診病例研究報告的數值,表明2019-nCoV的傳播速度可能比之前估計的要快。

此前,Li等在《新西蘭醫藥雜誌》上根據武漢首批425名2019-nCoV患者資料估計疫情每7.4天就會擴大一倍,估計的基本繁殖數為2.2(95%[CI]:1.4-3.9),Wu等在《柳葉刀》的另一篇報道中估計的基本繁殖數為2.7(95%CrI:2.5–2.9)。Read、Zhao等人則報告了更大的基本繁殖數2.24—3.58 (詳情可查看參考文獻)。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41v1

其他參考文獻鏈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316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60-9/fulltext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3.20018549v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201971220300539

信息名稱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武漢市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

1

時間:

2020年2月5日

2

機構或團隊: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精神衛生科等

3

事件概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多家機構聯合在線發表《柳葉刀精神病學》通訊文章 “The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 in Wuhan, China dealing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介紹了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對中國武漢市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

在與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鬥爭中,武漢的醫務人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嚴重者將導致精神健康問題,例如壓力、焦慮、抑鬱症狀、失眠、否認、憤怒和恐懼。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醫務人員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決策能力,可能會阻礙與2019-nCoV的抗爭,更可能會對他們的整體健康產生持久影響。因此,保護這些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對於控制流行病及其長期健康至關重要。

武漢市地方政府已採取政策解決這些精神衛生問題。在工作中被2019-nCoV感染的醫務人員將進行工傷認定。截至2020年1月25日,已從外省抽調1230名醫務人員赴武漢救治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加強後勤保障,幫助減輕醫護人員壓力。武漢大多數綜合醫院都建立了輪班制度,讓一線醫務人員休息,輪流承擔高壓角色。提供了醫療諮詢在線平臺,以共享有關如何降低醫療環境中患者之間傳播風險的信息,以最終減輕對醫務人員的壓力。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武漢市心理健康中心成立了心理干預小組,由四組醫護人員組成。第一組是社會心理反應小組(由醫院的管理人員和新聞官員組成),負責協調管理團隊的工作和宣傳任務。第二組為心理干預技術支持小組(由資深心理干預專家組成),負責制定心理干預材料和規則,並提供技術指導和監督。第三組為心理干預醫療隊,主要由精神科醫生組成,負責參與對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臨床心理干預。最後一組為心理援助熱線團隊(由接受過應對2019-nCoV疫情心理援助培訓的志願者組成),負責提供電話指導,幫助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目前,數以百計的醫務人員正在接受這些干預措施,反應良好,其服務範圍正在擴大到更多的人和醫院。

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之後瞭解心理健康反應可能有助於醫務工作者和社區為民眾對災難的反應做好準備。2020年1月27日,中國國家衛生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這是中國首次啟動對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提供多方面心理保護的指南。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有助於中國政府和世界各國政府為未來危機干預的效率和質量提供借鑑。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20)30047-X/fulltext

信息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等專家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糖皮質激素使用的建議

1

時間:

2020年2月8日

2

機構或團隊: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日友好醫院

3

事件概要:

2月8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優先出版方式在線發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等多家醫院專家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糖皮質激素使用的建議》。

為了規範臨床激素的使用,作為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的補充,該團隊特提出關於糖皮質激素使用的建議。

包括四個原則:

(1)慎用糖皮質激素,嚴禁使用糖皮質激素退熱。

(2)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前因自身免疫病、腎病綜合徵、支氣管哮喘等基礎病已經規律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經專科會診後可繼續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劑量應該結合患者基礎病和感染嚴重程度個體化使用。

(3)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前因各種原因(如睡眠呼吸障礙、慢性肺動脈高壓、間質性肺疾病、塵肺等)已經存在低氧血癥,糖皮質激素適應證掌握應該更加嚴格。而適應證必須同時具備4個條件:成人且確診;症狀發生10 天以內,影像學證實為肺炎且快速進展;靜息未吸氧狀態下,患者血氧飽和度≤93%或呼吸急促(呼吸頻率≥30次/min)或氧合指數≤300 mmHg。該建議對慎用情況以及用法用量和療程也給出了相關建議。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121.htm

引用本文: 趙建平, 胡軼, 杜榮輝, 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糖皮質激素使用的建議 [J]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20, 43( 00 ): E007-E007.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20.0007

信息名稱

日本公眾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反應:心理健康影響和受影響的人群

1

時間:

2020年2月8日

2

機構或團隊:

日本國防醫學院、美國健康科學統一服務大學、日本武藏野大學

3

事件概要:

日本國防醫學院等於2020年2月8日在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上發表題為“Public Responses to the Novel 2019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Japan: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and Target Populations”的通訊文章。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報道了危及生命的肺炎病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被確定為感染源。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該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日本,已經出現了經濟影響和社會動盪的報道。從武漢回日本的政府包機上幾名日本人被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2020年1月28日在奈良縣確認了人對人的傳播。公眾對這些事情已經表現出焦慮,口罩和防腐劑供應嚴重短缺,這對經濟影響也是巨大的。新型冠狀病毒緊急情況的迅速發展,人們表現出極大的恐懼和不確定性,這可能會演變為廣泛的公共心理健康問題,如失眠、憤怒、健康風險行為以及精神疾病。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要向接觸這些疾病的人和提供護理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包括感染患者及家人同事、中國人及所在社區、有精神或身體狀況的人、醫療保健和援助人員等,並高度重視脆弱人群的完整性和權利。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111/pcn.12988

信息名稱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組組成和差異

1

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湖南大學生物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3

事件概要: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於2020年2月7日在Cell Host & Microb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Gen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riginating in China”的文章,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組組成和差異。該研究對新發現的冠狀病毒(2019-nCoV)基因組的深入註釋顯示,2019-nCoV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或SARS樣冠狀病毒之間存在差異。系統比較發現,這些冠狀病毒之間有380個氨基酸發生取代,這可能導致了2019-nCoV的功能和致病性的差異。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93131282030072X?via%3Dihub

信息名稱

中華醫學會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支氣管鏡診療指引(試行)》

1

時間:

2020年2月8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介入呼吸病學學組

3

事件概要:

2月8日,《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優先出版方式在線發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介入呼吸病學學組的論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支氣管鏡診療指引(試行)》。

支氣管鏡操作是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中應用廣泛。2019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及接觸傳播,因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操作相關醫務人員須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患者咳嗽、用力呼吸等可產生大量飛沫或氣溶膠,汙染室內設備、空氣、人員,甚至噴射或飛濺至操作人員的角膜、皮膚、衣物等,具有較高風險的患-醫和患-患之間交叉感染。

該團隊制訂了當前疫情下支氣管鏡診療操作的流程、要求及注意事項。進行支氣管鏡診療操作時須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控相關標準,強調了支氣管鏡檢查不作為診斷新冠感染採樣的常規手段,在按要求做好防護的基礎上,嚴格掌握支氣管鏡診療適應證,如非病情急需,建議暫緩檢查。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118.htm

引用本文: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介入呼吸病學學組.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支氣管鏡診療指引(試行) [J]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20, 43( 00 ): E006-E006.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20.0006

信息名稱

香港科技大學發明了世界上最快的便攜式2019-nCoV診斷設備,最快40分鐘內出結果

1

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香港科技大學

3

事件概要:

據BioWorld消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發明了世界上最快的便攜式2019-nCoV檢測設備。與當前使用的PCR技術需要1.5到3個小時相比,該設備從制樣到檢測僅需40分鐘即可出結果。該設備藉助深圳尚維高科有限公司的最新微流控芯片技術。該公司由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溫維佳和博士研究生高一博共同創立。

PCR用於擴增提取的病毒RNA的特定DNA片段,而溫度變化的速度是決定DNA擴增效率的關鍵,這意味著溫度升高得越快,設備可以越短得出檢測結果。與傳統的使用半導體來加熱樣品的大型PCR設備不同,溫維佳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硅微型加熱器模塊。該微型加熱器具有較低的熱質量和較好的導熱性,可將溫度從傳統PCR裝置中的平均每秒4-5℃加快到每秒30℃左右,從而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據高一博介紹,在市場上所有的實時定量PCR測試中,該設備應該是最快的。

該設備輕巧便攜,每個設備都配備了微流體便攜式PCR分析儀、預處理儀、生物測定芯片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它可以同時測試多達8個樣本。

深圳和廣州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在使用這種新設備,而另外兩套設備正在交付給湖北和南沙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該設備2017年以來已經在深圳投入商業生產,已獲得國際CE認證(歐盟標準),並有資格出口到所有歐盟國家以及香港。

4

附件:

原文鏈接:

BioWorld報道:https://www.bioworld.com/articles/432927-hong-kong-researchers-create-fastest-coronavirus-diagnostic-test-to-date

香港科技大學報道:https://www.ust.hk/news/research-and-innovation/hkust-research-team-invents-worlds-fastest-coronavirus-detection

信息名稱

整合人體運動數據以改進對2019-nCoV的流行病學評估

1

時間:

2020年2月7日

2

機構或團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

3

事件概要: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在med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論文“Incorporating Human Movement Data to Improve Epidemiological Estimates for 2019-nCoV”。

研究開發了一種結合人類運動數據的地理分層去偏評估模型,以改進對2019-nCoV的流行病學評估。研究指出,由於早期數據報告的不完整和延誤性,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數據不足的情況下,評估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流行病學特徵具有一定挑戰。研究結合武漢、湖北省(不包括武漢)和中國大陸(不包括湖北))三個分層區域中人員流動性和病例報告數據,開發了一種地理分層去偏評估模型。結果顯示,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武漢市的潛在感染率約為0.12%(18556人),基本再生數為3.24。基於這種評估模型的預測結果,對疫情的控制和預防工作的優先次序具有重要意義。

*注,本文為預印本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初步報告,其觀點僅供科研同行交流,並不是結論性內容,請使用者謹慎使用。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7.20021071v1

信息名稱

依據日本撤僑航班上的乘客數據估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確診率

1

時間:

2020年2月4日

2

機構或團隊:

北海道大學醫學院、日本科學技術廳進化科學與技術核心研究所、大阪公共衛生研究所

3

事件概要: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於2月4日發表了北海道大學等的論文“The Rate of Underascertainment of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fection: Estimation Using Japanese Passengers Data>2020年1月29日至31日,共有565名日本公民乘坐三趟包機從中國武漢撤離。抵達日本後,所有乘客均接受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篩查及病毒學檢查。對健康個體進行行動限制隔離並接受醫學檢查,被確定在抵達日本後具有與2019-nCoV感染一致的症狀的63名人全部入院,核算檢測8人確診為2019-nCov感染。研究人員認為撤僑航班的乘客數據為評估中國2019-nCoV病例的不確定的確診率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假設可以通過平均連續時間間隔(估計為7.5天)來獲得病毒檢測的平均窗口期,感染確診率估計為9.2%(95%置信區間:5.0到20.0)。這表明截止2020年1月29日,武漢市的感染人數估計為20,767人,包括無症狀和輕度症狀感染者。因此,感染致死風險(IFR)(即所有感染個體之間的實際死亡風險)為0.3%至0.6%,這可與1957-1958年亞洲的流感大流行相提並論。

4

附件:

原文鏈接:

https://www.mdpi.com/2077-0383/9/2/419

免 責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