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該如何賞讀?

江湖夜雨92


問題:王績因《野望》而千古留名,可惜大部分人都錯解了,該如何賞讀?


前言

不太清楚理解錯了什麼意思。中學生教材中王績的《野望》是必背詩篇,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也是王績難得沒有寫酒的一首山水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一、“斗酒學士”王績其人

王績字無功, 有個哥哥是隋朝的大儒王通,王通有孫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王通的學生更是一連串的牛人: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

王績曾經在隋唐兩朝為官,常因為嗜酒誤事,屢次受人彈劾。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

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問:“待詔快樂否?”王績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

沒想到這句話被哥哥王通的學生陳叔達聽到了,把他的配給量由三升提高到一斗,時人稱為“斗酒學士”。

王績常自比阮籍、嵇康、劉伶和陶淵明等人,詩有魏晉之風,常以山水田園為題材,多有避世思想和憂世感慨。

不過他主要的貢獻是,對於初唐五律的定型有開拓之功。 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四聲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但是一直到唐朝很多詩人並不瞭解”粘連“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格律詩都失黏 。

一般認為格律詩定型是在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之時,但是早於二人六十多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在邊》、《野望》、《詠懷》、《冬夜載酒於鄉館尋崔使君善為》等標準的五律。 因此有人認為:

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二、王績的五言律詩《野望》

首句“東皋薄暮望”,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平平平仄仄的常見變格之一,是不需要救拗的一種格律詩句式。

押韻是嚴格的【微】韻。

第2聯和第3聯都是非常工整的對仗: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薄、犢、識三個字是入聲字,今平聲,古仄聲。

結尾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詩經中有兩處采薇。

《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詩人自己的苦悶。

不過王績似乎沒有那麼多的苦悶,有酒喝就天天都是好日子,沒有好酒喝,乾脆就辭官回家了。這裡的采薇更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兩位隱士的故事。

三、王績其他的五言律詩

如果僅有一首標準五律是巧合,但是很多首標準五律就不是巧合了,說明王績對於南朝詩人的”失黏“非常在意,很可能有意規避了失黏的問題。下面這些都是王績標準的五言律詩。

《詠懷》押東韻

桑楡汾水北,煙火濁河東。未必尋歸路,居然息轉蓬。故鄉行處是,虛室坐間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性不好治產興後言懷》押先韻

自有人間分,何須郭外田?和光遊聚落,獨興入山泉。河曲編蕭坐,靈臺結絮眠。還應多藏客,辛苦沒殘年。

《冬夜載酒於鄉館尋崔使君善為》押寒韻

思君夜漸闌,載酒一相看。野館含煙冷,山衣犯雪寒。停車聊捧袂,倒屣共臨盤。今夕山陰賞,誰知逢道安。

《在邊》押東韻

羈旅滯胡中,思歸道路窮。猶擎蘇武節,尚抱李陵弓。漠北平無樹,關南迥有風。長安知遠近,徒想灞池東。

結束語

很多關於唐詩的選本、教材都把王績的《野望》放在五律篇的第一首,除了他的年齡大以外,他五律中注意到粘連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標誌。

至於錯解了王績的《野望》,估計是對於采薇的不同理解,一個心中苦悶,一個是逍遙的隱居。估計王績和哥哥一樣,對於隱居的生活還是比較嚮往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言

《野望》之名,在唐代詩壇,可謂是如雷貫耳,在眾多詩人的心中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作為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給後世的多位五言律詩寫作者起到了重要的借鑑作用,其孫王維的《渭川田家》就和《野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野望》寫於王績歸隱期間,其田園詩寫作特色,效仿了田園詩人陶淵明,但是詩人卻從來沒有像陶淵明一樣在山水之間找到慰藉,孤寂、愁苦之情湧現在字裡行間。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野望》進行賞析,來探查詩人內心的愁緒,尋找《野望》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一、《野望》背後的王績

從整個唐代詩壇來看,王績無法與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相比,但是他作為隋末唐初的詩人,卻是唐朝詩歌史上的轉折點,對後來詩歌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野望》正是詩人的代表作,它的出現與詩人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

(一)出仕又歸隱的王績

王績天生聰穎,博學多才,心懷大志,曾在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拜訪大臣楊素時被在場的公卿士大夫稱讚為“神童仙子”。隋煬帝時,他同大多數士人們一樣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中舉,被授為秘書省正字,而由於他性格較為高傲,不喜歡在朝廷任職,最後在揚州六合縣做了一個縣丞。後來又遭遇天下大亂,加之他生性嗜酒,就遭到了彈劾,失去了官職。他回到了家鄉,這是他第一次歸隱。

後來又在武德初年出仕為官,貞觀初年第二次歸隱;當他第三次出仕時,因為嗜酒留在了善釀酒的太樂署史焦革身邊做太樂丞,焦革去世后王績第三次歸隱,至此以後再也未出世為官。

(二)歸隱又萬般愁緒的王績

王績深受儒家建功立業思想的薰陶,卻選擇了歸隱,他的內心是極其複雜的。不得不感嘆,王績生不逢時,處於隋末唐初期間,朝野存在很多弊端,這也正是他對朝政風氣不滿的原因。

三次為官都不符合他內心對於朝政的美好期望,三次歸隱雖然因山野的幽靜而一時忘卻了煩惱,但是他的理想抱負卻始終沒有實現,距離現實社會越來越遠,他的萬般愁緒,交織在美麗的山野之間。《野望》正是詩人這種心境的最好體現。



二、《野望》典故的古今分析

《野望》的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引用了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的典故,其中的“薇”是一種植物。《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對於讀者來說,這個典故在《野望》裡有著古今不同的含義。

(一)王績筆下“采薇”的含義

伯夷、叔齊不事周朝,采薇而食,最終餓死的典故出現在詩人王績的筆下,是為了表達內心的苦悶。朝政的弊端令自己不喜,歸隱山野又無法像陶淵明那樣找到慰藉,自己一個人孤單無依,只好藉著伯夷、叔齊這樣的古人隱士來聊以慰藉,想象著和他們交著朋友。王績這樣的心境體現了因時政不理想而自己的人生價值無法實現的無奈和苦悶,像王績這樣的古人實在太多。

(二)當今社會“采薇”的含義

我們作為讀者,讀到王績筆下的“采薇”,或者是理解“采薇”典故里的含義時,應當考慮其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也就是需要做到對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王績想到“采薇”,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歷,只能無奈和苦悶;伯夷、叔齊采薇而食,直到餓死,他們是值得欽佩的。但是無論是王績,還是伯夷、叔齊的想法或是做法都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筆者認為他們對理想的堅定信念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如果現實與理想不符合,我們就應該換個角度,適當地調整自己,正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外不能棄生命於不顧,生命是寶貴的,如果沒有了生命,任何想法都會像柳絮一樣,風吹即散。



三、《野望》文學賞析

《野望》描繪了一幅詩人眼中的山野秋景圖,首尾兩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情景結合,藉以抒發著自己隱居中無法找到慰藉的愁緒,山野雖然安詳、寂靜,但是自己的內心卻充滿矛盾,在出仕與隱居之間惆悵。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東皋”指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指接近傍晚;“徙倚”指徘徊,來回地走;“依”指歸依。首聯的大意是:已近黃昏,我佇立在東皋村的村頭望去,徘徊不定,不知道應該向哪裡歸依。此聯借景抒情,詩人處在黃昏的東皋村頭,一個“望”字引出了詩人的愁緒,第二句更是表現出了詩人的哀愁,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同時與尾聯呼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落暉”指落日,大意是:每一顆樹都染上了秋天的顏色,每一座山都披上了落日的餘暉。此聯是詩人在黃昏望去的遠景,描繪出一副秋日黃昏的景色,秋天是萬物凋零、一片蕭瑟的季節,詩人在此借秋景抒發內心的落寞之情。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犢”在文中指牛群,“禽”指獵物,頸聯的大意是:牧人驅趕著牛群回到了家,獵人騎著馬攜帶著獵物也回到了家中。此聯是詩人所看到了傍晚人們的活動情況,作為動景,與頷聯的靜景形成了動靜結合。詩人寫到這裡,田園詩的氛圍就愈來愈濃厚,可以想象到此時的場景是其樂融融的,牧人和獵人帶著回家的喜悅紛紛回到升起炊煙的家中,來自山野之間的幸福出現在這些人之中。但是詩人作為一個歸隱者,與這些牧人和獵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己獨自遠望,他們的熱鬧與自己無關,孤獨落寞之情油然而生。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尾聯的大意是:我與大家相顧無言,彼此之間互相不認識,我長嘯高歌隱居在山野,只能想想古人伯夷、叔齊,和他們做朋友了。有前面三聯的鋪墊,詩人在尾聯直抒胸臆,高唱采薇之歌,與首聯呼應,使得詩人在隱居期間的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情緒盡皆展現。

四、總結

王績胸懷大志,最終歸隱山野,了此殘生,純粹白描寫作手法下的《山野》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愁緒,同時這首詩也為唐朝後來五言律詩的發展起到了影響,縱觀詩歌史,《野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會為詩人感慨、傷心,也會對其詩歌寫作水平的讚歎。同時,我們也應該從詩歌裡體悟到對待人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珍視生命。


NOET:

哈嘍,這裡是“小華說文”,歡迎大家關注!


書評菌


《野望》出自唐代詩人王績之手,選自《全唐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全詩的意境高度精煉地概括在詩名之中,舉目遠眺山野的秋景,蕭瑟的景色中流露出詩人孤獨落寞,惆悵孤寂的心境。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東皋是詩人歸隱常遊之地,而詩人自號正是“東皋子”。薄暮:黃昏,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徙倚”為徘徊,彷徨之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山野林間到處一片蕭瑟秋色,夕陽的餘暉則更讓人覺得寂寥,這裡的大自然靜謐之態將詩人的心境襯托得愈發落寞。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而後映入視野的是,牧人趕著牛群還家,獵人帶著獵物滿載而歸,這般田園牧歌的動景則使得畫面流動了起來。

而這種動靜的對比,遠近的結合使得讀者彷佛和詩人一樣置身於浩渺秋意之中卻又見嫋嫋人間煙火,激起無限共鳴。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采薇”指隱居生活,這句則在感慨知音難求,沒有人能真正與其交流。

此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初唐詩人,王績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哥哥王通有個孫子叫王勃,這樣關係就很清楚了,寫下《滕王閣序》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王勃按輩分正是王績的侄孫。

王績從小好學,博聞強識,11歲就被稱為“神童仙子”,但一生性情曠達,嗜酒如命,人送外號“斗酒學士”。

有才而任性,王績出仕做官的原因也令人哭笑不得,因為可以喝到同事釀造的好酒,他就去做官,後來釀酒的同事去世,便辭官回家隱居了。

王績曾給自己寫下墓誌銘——“有唐逸人,太原王績,若頑若愚,似矯似激。”

人還沒死,自己就琢磨著怎麼讓後人記住自己了。王績的玩世不恭和瀟灑磊落,可見一斑。可以看出他活脫脫一個狂士,後人評價他的詩“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則充分體現了其豪放和放誕不羈的性格特點。

雖然王績寫了很多狂詩,但是這首代表作《野望》讀起來雖然感覺恬淡柔和,但卻充滿了孤傲的質感。

詩人的潛臺詞是,餘暉薄暮之中,詩人放眼望去,身邊皆為驅趕著牲口的牧人,或者是打獵歸來的獵人,“相顧無相識”正是感嘆高山流水,知音難求,孤傲於世的意境躍然紙上。

綜合立體地瞭解了王績其人,就能準確地把握住這首詩的思想精髓,而如果你熟讀唐詩,可能並不覺得這首詩有多好,但這首詩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因對比於前朝華奢的詩風,這種言淺味深以及撲面而來的清新樸素便讓人耳目一新,有別具一格的創新立意。

王績和陶淵明不同,他並未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藉,既然精神上依然苦悶和惆悵,找不到知音,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慄,上山采薇的隱士了。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野望》王績

東皋薄霧裡,徒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賞析]

《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整首詩在蕭瑟閒逸的情調中,透露出詩人濃濃的彷徨與苦悶。從中不難看出隋末紛亂的社會現實及知音難遇的境遇對待人的影響。

在薄暮時分,詩人徘徊於東皋之上,不知何所依。舉目四望,秋色所被,在落暉中越發顯得蕭瑟。而牧人和獵馬的到來,打破了靜謐,使畫面生動起來。對著這樣一幅田園牧敢式的山家秋晚圖,詩人不禁想追隨古時隱士,退居山林。其實,詩人並非真正想隱居。"相顧無相識",是因為他太過孤獨,無所依靠。整首詩語言樸素,風格凊新,情味似淡猶濃,讀來讓人久久不能積釋懷。

欣美這首古詩


劉楚雲817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五斗先生,初唐朝著名詩人。“無功”,這裡面有道家思想的影子。道家學派的二號人物莊子曾經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是“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崇尚道家的知識分子,大多選擇了避世而居,成為隱士,因為他們不要什麼功名利祿,只要順應自然順應內心就行了。而“東皋子”、“五斗先生”,很明顯是受到東晉隱士陶淵明的影響。東皋是王績隱居的地方,而“五斗先生”顯然是模仿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與陶淵明喜歡種地賞花不同,王績更愛酒,每天喝掉五斗酒最合心意。

王績家世顯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是隋朝末年著名大儒,廣收門徒,雖假裝隱居在山中,其實很想出去做官。而王績一生似乎只在意酒。為了酒,可以放棄隱居生活,走向滾滾紅塵;為了酒,可以放棄官位,迴歸田野山林,像陶淵明一樣,做隱士,飲美酒,享受田園生活。

其實,沒有人願意生下來就做個隱士。中國文人多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人人都想建功立業,就像是馬上騎著一個猴子,馬上封侯而名留青史。在仕途受挫心灰意冷時,才隱居遁世漫遊於五湖煙海之中。所以,中國文人的心裡都會有兩個人的影子,一個是狂飆突進的孔子,他告訴我們要努力奮鬥,“知其不可而為之”,生命不奮鬥則人生無價值;一個是風輕雲淡的老子,他告訴我們要無為而治,別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經高度緊張,知其不可而逃之,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

王績也經歷了這樣的心路歷程。王績從小是個天才兒童,十五歲時遊歷京都長安,拜見隋朝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一鳴驚人,被稱為“神童仙子”。後被任命為“秘書正字”的小官,相當於現在給領導寫講話稿的小秘書。王績心懷大志,不願在朝廷做無所事事的“加班狗”,和偶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受不了上司的頤指氣使,乾脆辭官走人。王績性格高傲偏激而敏感,“不喜拜揖”,和上司關係鬧得很僵。其實,在王績眼裡,做官遠沒有做酒徒舒服。他最大理想是和魏晉時代著名酒鬼劉伶做朋友,可以和他終日關起門來喝大酒。王績後來被調到揚州做六合縣丞,相當於縣長辦公室主任,因嗜酒誤事,被人彈劾,被解職。當時正處在隋朝即將土崩瓦解之際,天下大亂,王績感嘆“網羅在天,吾且安之”,乾脆回到家鄉,做個快樂的隱士。

隋朝滅亡,唐朝建立。朝廷徵召前朝官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意思就是在門下省做個清閒的後備幹部。門下省的待遇不錯,每天提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靜問,做個後備幹部快樂嗎,王績說,“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有快樂。”王績的領導聽了,乾脆把給王績的酒加到一斗,於是王績就有了“斗酒學士”的美名。

有人做官是為了高官厚祿,有人做官是為了好酒。早在數百年前,王績就有了同道中人阮籍。阮籍聽說上林苑的廚房裡儲存著幾百斛好酒,而掌管上林苑屯兵的是步兵校尉。於是,他便託人請求去任步兵校尉一職,等到好酒喝完了便辭官而去。時人稱為“阮步兵”。王績也是如此,他聽說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毛遂自薦去做了焦革的助手。後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於是棄官還鄉。
回到東皋後,他潛心研究釀酒技術,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為《酒經》一卷;寫成《酒譜》一卷。還模仿陶淵明,寫過一篇《醉鄉記》,虛擬了一個醉鄉,說那裡“去中國不知幾千裡”,環境優美,有美酒無爭鬥,大家喝得“牆走我不走”,真是一個互相友愛的大同世界。他曾經寫了一首詩《醉後》: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詩前兩句描寫魏晉名士阮籍和隱士陶淵明沉湎酒中的生活,來說明人生在世,不用太計較身外之事,這樣的話就可以像阮籍一樣用醉酒保全生命,也可以像陶淵明一樣過逍遙自在的田園生活。後兩句則化用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語,既然“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既然世事無常眾人皆醉,我也沒有必要做個孤獨的醒者,但這種想法顯然比曹操多了幾分沉重。

其實,唐朝建立之初,像欣欣向榮的春天,充滿生機與活力。和動不動就殺掉知識分子的魏晉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魏文帝想和阮籍搞好關係,要把女兒嫁給阮籍的兒子,阮籍知道和皇帝做兒女親家這個事情存在很大隱患,又不好明確拒絕,只好把自己灌醉六十多天不醒,才把這個事情擺平。陶淵明基本上沒有被殺頭的危險,陶淵明喝酒純粹是為了在長醉中尋求生活的樂趣。而王績想兼阮籍和陶淵明於一體,既要全身避禍,又想長醉求樂。於是“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朝沒酒白開水”,王績全身心投入到飲酒之中。他和隱士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飲酒,據說子光是個啞巴,不能說話,但這並不影響王績和他成為酒友,因為不能說話不要緊,王績可以像李白與敬亭山一樣,“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也可以像陶淵明那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為隱居之樂、飲酒之樂,根本不需要言說,在酩酊醉意中,王績覺得眼前的山水田園,自有可親之處。

文人飲酒隱居,要是不寫點詩文出來,顯然會憋成內傷。王績徜徉在湖光山色中,寫了好些清新自然的作品。他的詩,主要描寫自己的隱居生活、山水田園風光,抒發憤世嫉俗、消極避世的思想,情感真摯文筆清新。當時的文壇上,著名宰相上官儀的“上官體”風行天下。上官儀的詩歌深受齊梁以來華靡豔麗風格的影響,用詞雍容華貴珠光寶氣,好像濃妝豔抹渾身環佩作響的貴婦人,看似高貴,但看多了心累。其柔弱無力的風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娘”很庸俗。而王績的詩,如清水芙蓉,像個素面朝天的鄉村少女,給人以耳目清新的感覺。王績上承陶淵明、謝眺等山水田園詩歌,下啟王維、孟浩然等盛唐田園詩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註重音韻和平仄的搭配,就像是一陣清風,掃蕩了初唐以來以上官體為代表的綺麗的詩風,給唐初的詩壇帶來清新剛健的氣息,是初唐詩歌走向盛唐氣象的橋樑。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夕陽西下,詩人舉目四望,暮色四合,一片秋色。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但在古人的觀念中,秋天是傷感、落寞的象徵。自從詩人屈原寫下“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後,秋天就有了傷感的味道。據傳是屈原弟子的帥哥宋玉變本加厲,寫下“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加劇了中國文化中悲秋傳統的形成。宋玉大概看到落葉紛紛,聯想起自己美麗的容顏易老,就像那片片落葉一樣,令人傷悲。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眼中的景色總是籠罩著自己的情感。“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在這薄暮籠罩的晚上,樹樹秋色,山山落暉,牧人歸來,簡直就是一曲優美的田園牧歌。“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自己和路人們互不相識,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采薇”在中國詩歌中也有特別的含義。《詩經.采薇》中詩人唱到:“采采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剛剛長出來。說回家啊說回家,一年又快到來。詩人表達了一個遠離鄉關的士兵對故園的思念之情。賦予“采薇”以更深意義的是商朝時代兩個著名的隱士。叔齊和伯夷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兄弟二人手拉手跑到首陽山上去隱居,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只好在山上采薇草吃,後來覺得不對,“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連薇草這種野菜也是人家周朝的,只能餓死。於是“采薇”在古詩中就有了隱居、隱士的意思。王績雖然不想餓死,但覺得這兩個隱士的高潔的品德值得學習。


好玩的國學


梅園老人的家鄉這幾天疫情趨緊,不讓出門,聊來無事,遇到這個問答又是梅園老人的強項,有時間給答一下:

王績生活的年代略早於"初唐四傑",是隋唐交替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其經歷和詩風與陶淵明類似,而隋唐之際,文風浮誇綺靡,王績一反常態,詩風質樸清新,開啟一代文風,這是難能可貴的,下面解析一下他的代表作《野望》

原詩: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是詩人辭官歸隱絳州龍門所作,首聯中的"東皋”當是詩人隱居的確切地址,東皋意即東方的水邊高地,首聯意即:我站在東邊的高坡上遠望,傍晚涼風習習心事卻無所依託。"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之"表達了詩人的無奈。

中間二聯是詩人登高之所見,也是全詩的高潮,二聯四句寓情於景,對仗工穩,"樹樹皆春色,山山唯落暉"讀此聯使梅園老人彷彿看到了一幅遠近層次分明,光色交相輝映的秋景圖,"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則寫動景,牧童"驅犢返"和獵人"帶禽歸",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似乎還夾雜著牛羊的"咩咩""哞哞”聲還有馬蹄的"得得"聲,畫中牧童和獵人的出現恰到好處,正是這種典型鄉野人物的活動,讓畫面充滿生機,二聯巧妙結合描繪的和諧,自然景色也是隱士們樂見渴望的,這分明是某大師的秋景山水中國畫。

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用典,"采薇"是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史記、伯夷列傳》有:"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等語,懷采薇即指詩人清貧的隱居生活,詩人此時遠眺良久,回顧匆匆歸家牧童,獵人,卻又不認識,自然不會和他們交談,也許詩人和他們共同生活在這美麗寧靜鄉村,但是思想境界不一樣,詩人的愁悶苦楚無處訴說,這一點倒和陶淵明不一樣,陶淵明善於和他詩裡的人物打交道,結成知已,既然詩人的精神寄託無處安放,尾聯詩意正合開頭"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無可奈何。

全詩描繪秋天傍晚詩人登高所見情景,風格質樸自然,平談悠遠,和陶詩有得一拼…


宋詳軍


王績好酒,是嵇康.阮籍.陶潛的忠實信徒。

其詩《野望》: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全詩描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適的情調中卻帶著幾分的彷徨和苦悶。這正是王績風格的代表作。

首聯:“東皋"是詩人家鄉的一個地方,是他歸隱之地,因此他自號“東皋子"。“徒倚"徘徊意,“欲何依"化用曹操何枝可依意,表現的是作者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中間兩聯寫景。四望一片秋色,夕陽愈顯蕭瑟,宛然一幅家山秋晚圖。“牧人"“獵馬"式的田園氣氛,光與色.動與靜.遠近景搭配。尾聯轉折:我怎麼能像陶淵明一樣得到田園樂呢?只能孤獨地和伯夷.叔齊交朋友了。

值得一題的是: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而律詩這種體裁自南齊沈約開創,到初唐沈佺期.宋之問定型。詩人此作早於沈.宋60多年,卻能寫出如此符合律詩章法的標律,在風格上一改南朝華靡之風,由此足見詩人的創新精神。

《野望》以樸素著稱,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原卉詩詞


為什麼大家都錯解了呢?大部分人都認為《野望》僅表現了作者不能岀仕的淒涼,孤寂,抑鬱。教科書也這樣看。但如果大家能結合他的身世,結合他的著作,結合他的思想去探討,或許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不瞭解作者生平,就無法正確解讀詩歌。



他嗜酒如命。先來了解一下他的身世。王績生於隋末亂世。十一歲時,已有詩名。受到隋朝權傾朝野的楊素的讚揚。被舉薦出任六合縣丞,因放曠不羈,縱情豪飲,不理政事被罷免。到了唐朝,兩次被徵入朝,只求每天能飲酒數鬥而已,並不在功名上著力。不久,便又辭官歸隱。

王績怎麼能幹出政績呢?他的字叫無功。號為東皋子,取自於陶淵明的詩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有取法陶淵明之意。你看他有多矛盾,名叫績,字卻偏偏叫無功,三次做官,卻僅僅是為了一醉方休,又很快退出官場。

這一切都來自於他的道家思想。他的枕邊書是,易經,老子,莊子。並留下了關於老莊思想的著作。一個追慕魏晉名士風流的人,能為俗不可耐的官位去憂鬱,惆悵嗎?

一起走進詩中,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

王績,官做的不好,但詩卻寫的清新樸素,流暢自然。開啟一代大唐五律之新風。《野望》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童驅犢返,獵馬帶塵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東皋不是寫實,指隱居之地。傍晚了,詩人登高遠望,去哪兒呢?隨便走走吧。蒼翠滿山,層林盡染 ,千山共落輝。牧童趕著小牛,獵人帶著飛禽,相繼而歸,來來回回,誰能瞭解我呢?鳳凰棲息在山裡,蛟龍盤曲在泥中,並不感到羞辱。只有放生歌唱,來懷念避世隱居,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齊了。



大多認為,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是寫景名句,境界闊大,寫景也是寫心,心靈上也染上了一層秋色,寂寞,悲涼,落寞。這和前面的欲何依相照應,也說的通,詩人棄官回家,難免傷感。

不過,很快,作者就從憂鬱中走了出來。牧人趨犢反,多麼自由自在。牧童,小牛犢,這些形象多親切,多可愛。獵馬帶禽歸。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回來了,你看,多麼英俊,多麼瀟灑。沒有人理解,又怎麼樣,我可以大聲唱歌阿,長歌,多麼有氣勢,不和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一樣嗎?

看來,《野望》表現的感情不僅僅是悲涼,還有作者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自我排遣,隨緣自適。他已經達到了道德經中,守於辱,守於暗眛,守於樸的境界。你如何看呢?


江湖夜雨92


           《歸野》

紅葉翠水滿天栽,千幻白雲入眼來。

山外京城彌煙埃,松下壘窩籬紮寨。

《漢子詩人~2019年9月22日*農曆八月廿四日*爬北京密雲野山山巒疊嶂峰山峻嶺……》











漢子詩人





作為田園詩風格的這首《野望》,其也是繼承了陶詩風格的傳承, 本詩以著重描寫寧靜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為鋪墊,從而藉以表達了詩人閒情逸趣生活中的熱切期望。

此詩的表達方式則是詩人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來描寫,特別是在其“頸聯”中描繪出的那一幅畫面,完全是田園牧歌式的安逸清閒之鄉村生活景象。詩人通過此種藝術手法的安排,把自己因與這種田園生活之間的隔閡而形成的孤獨與惆悵反,從而襯的更加入木三分!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本詩的大意是】:

夕陽西下,天色漸漸步入黃昏時刻。我佇立在東皋村的村頭進行著漫無目的悵望,我心中一直的徘徊不定,不知自己應該歸依何方。


此時節的樹木如今都已染上了屬於秋天的色彩,那延綿不絕的山川野嶺,都在此時都披上了落日的霞光。

此時放牧的人們開始驅趕著牛群紛紛轉回家園,獵人們也騎著馬帶著獵物陸續凱旋迴鄉。


然而由於我與他們各不相識,其間裡我們只能是彼此間相互望了一望,然後各自無言的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但我還是放開喉嚨大聲的歌唱,因為我在心裡已經已經決定隱居在這個山村農鄉!


此詩的“首聯”通過“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的藝術手法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天空夕陽西下,時間已是臨近傍晚時刻。詩人獨自在東皋村的村頭心漫無目的的悵望,其左右徘徊著來回不停的踱步在那小小的一片地方,心裡默默唸著曹操那《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其句以“東皋”點明地點,以“薄暮”交代時間並渲染氛圍。而“徙倚欲何依”一句則是表達出詩人自己心態的複雜和抑鬱之情(徙倚:徘徊,來回地走)。在我們看似這以平平淡淡而敘的首聯,但卻是能把作者當時之心態給交代的一清二楚,也從而為整首詩奠定了恰到好處的基調。

接下來的“頷聯”則是以秋天裡的樹木以及山野之夕景起興,詩人以眼中的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那一望無際的樹木,此時都被暮秋侵染成憔悴枯黃的顏色,那連綿起伏的群山,也在夕陽的映照下被染上了蕭瑟的暮色之光。



再接下來的“頸聯”中兩句則是寫東皋村裡的村民們,在傍晚時分的外出勞作歸來人之景象,詩人用筆墨給我們描繪了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並趕著牛兒歡快而歸;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凱旋的一幅畫面。這是多麼安逸的場景,這是多麼令人陶醉的生活啊!


僅單單從此詩的“頷頸”兩聯中看,我們還無法確切看出王績當時的心情。雖然在“首聯”中有那麼一點憂鬱的味道,但隨著下面兩聯的展開,那一點憂鬱之情完全有可能給沖淡得無影無蹤。

儘管在“頷聯”的首句裡描繪到了秋色,但那個時節也可以是秋高氣爽的;也可以是碩果累累的。而且當時又沐浴在那燦爛美麗的霞光之中,轉而使詩人的心情一下子變為愉悅也不是不可能。特別是“頸聯”中的兩句,更是把歡樂的氛圍給推向了高潮!但這一切的一切,卻都是詩人為接下來的“尾聯”進行反襯而想要的效果……

我們在“尾聯”裡可以看到,詩人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中複雜的情感,【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兩句是直抒胸臆:詩人從溫馨而熱鬧的場景裡回過神來,使得自己的心情回到比起始的心境還更加不堪之中,這無疑又使得詩人自己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以及無所依靠的苦悶和惆悵情緒。



這是因為以上所描繪的一些個熱鬧而又溫馨場面,那是屬於人家東皋村的。而詩人則是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能夠為他來分擔這份寂寥之窘境。在這種場面一度尷尬和無奈的情況下,詩人王績卻還無法像陶淵明那樣可以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詩人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和叔齊了。藉著高聲唱著《采薇》歌之情,從而以此來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願望。


這首詩以中間兩聯寫景,以首尾兩聯進行抒發思想和言情,從中通過“以情到景,然後再以以景襯情”這一手法的藝術加工,從而便使得此詩的意境在無形中更加深化了一層。


如果是僅僅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有可能感覺不到這首詩有什麼出彩之處。假若你一旦是從南朝的宋、齊、梁、陳開始一路讀下來,你會因為沿著詩歌史的順序而品出此詩與眾不同意蘊的,並會滿滿的品味出這首《野望》真正的妙處,從而你會情不自禁為此詩意韻的樸素之妙而大聲喝彩。

打個比方來說,我們把南朝時期華靡豔麗的詩比擬成那好似那渾身裹著綢緞,以及渾身珠光寶氣的貴婦。當你在奈不住從貴婦那濃妝豔抹的環境而從其堆裡走了出來時,忽然間又遇見一位身著布衣,且不施一絲脂粉的村姑時,你必定剎那間就會為那清純之美所產生的魅力而深深折服。而王績的這首《野望》,便正是有著這樣一種樸素之美妙。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開始,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就開始積極醞釀了。在時至初唐期間,此種題材便在沈佺期、宋之問手裡把律詩遂步成為定型化,從此律詩便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王績卻在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寫出《野望》這種難能可貴的成熟律詩了,這從而更進一步說明王績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