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荒梅


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礎上構築而成的,這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所決定的。我總覺得中國的家庭就像一顆大樹,樹根是父親,樹幹是母親,樹枝是我們,樹葉與樹花就是孩子。樹根汲取著大地的營養,樹幹支撐著樹冠,也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又在父母的支撐下高高地託舉著我們的孩子,如此周而往復,延續著生命,延續著家庭,倘若某一部分出了問題,樹都會殘缺,甚至會悄然死掉。這麼多的大樹,才構成了林蔭,構成了社會。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很多衝鋒陷陣的戰士,包括那些愛心奉獻的人,都詮釋了這種生活或生命狀態,更闡明瞭其背後那常常隱藏著的大大的“愛”字。

1月26日,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出發了,這支由27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專業醫療隊,女同志佔一半以上還多,最大年齡43歲,最小的24歲,平均33歲。她們都是家庭大樹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上有老,下有小,當我們“宅”在家裡,自我防護的時候,她們卻逆行而上,到疫情最嚴重的戰場執行任務。她們的母親、孩子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經雙腳踏進了佈滿暗雷的戰場。這種對家庭的隱瞞、以及在家的父母對孩子的埋怨、在家的孩子對遠出的父母的抱怨,恰是“愛”字最好的證明。在這支隊伍裡,有一名護士的母親兩天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了,直到媒體曝出了遠征醫療隊的名單,才知道了女兒的去向,一句“你不能騙我啊”的短信和女兒“沒事玩啥手機!電視不好看嗎?”的回覆,恰恰道出了家庭關係最原始、最穩固、最直擊人心的部分。這不僅是親情的紐帶,更是母親生產時並未真正剪斷的臍帶。同樣,在這支醫療隊當中,有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在前往武漢的途中,收到了女兒的一條短信,是以《我的媽媽》為題目的日記,通篇只有120個字,最後卻用“堅強的媽媽加油!媽媽挺住,媽媽保重身體”的排比句結束寫作,字裡行間,讓她的母親淚流滿面。

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中國是個含蓄的社會,情感從不輕易外漏,但積澱的無以復加的深沉與豐滿,如果給個裂口,便如洶湧的波濤那般。正如在微信上瘋傳的一段視頻。一個男人在送自己做醫生的妻子援外出徵時,面對著緩緩啟動的大巴車,哭著喊道:你要好好的,我把今年的家務全部承包了!我在觀看這個視頻時,是笑點與淚點並行的。也許這個男人平時不怎麼愛幹家務,或許還會因此引得妻子不少的生氣,但當妻子真的帶著危險遠行時,那一句“承包所有家務”的話,是最真實、最高級別的“愛”的吶喊。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神,儒家思想講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佛家講的是自我和諧的關係,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法家講的是行為與規則的關係等等,但都貫穿了最核心的思想,“舍”與“得”。那棵家庭大樹亦是如此,你汲取了大地的營養,汲取了陽光的滋照,汲取了雨露的潤澤,總是要撐起一片蔭蘊,總是要釋放一些氧氣的,要不存在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不招人待見,還可能被無情地移除。

生活的法則即是如此,既有溫柔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就像我們的“愛”一樣,奉獻給了大眾,給了所需要的人的溫暖,自己的家庭就會“冷”許多。亦如真正的戰爭一樣,為國捐軀,必會傷害到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甚至整個家庭,可國家的需要,內心的考量,總是要選擇的。

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那些戰鬥在醫療戰線上的臨床醫護人員的口罩一戴就是4個小時,甚至定點醫院救治病房的醫護人員穿、脫笨重的防護服都需要半個小時,工作一干就是不間斷的一天、甚至15個小時以上,他們不敢多吃飯,不敢喝水,身上佩戴著紙尿褲,不能上廁所,一個輪轉下來,臉被口罩勒出了道道的血印,身體特別是腿部腫脹的變了形,坐下去自己都無法站起來。何況還時時面臨著病毒的侵襲和生命的危險。這其實印證著一個道理,高工資的背後隱藏著高風險,責任的背後隱藏著擔當,大愛付出的背後是對小家的背離,這就是我們目光所及和無法所及的事務真相。但願更多的人能看到榮光背後的一些東西並化為內心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反映到普通百姓身上,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平時內斂,戰時強大。歷代王朝的更迭、每一次自然災害降臨又被戰勝,無不顯示了這一特性。中國歷史上從沒有被瘟疫打敗過。這其中有國家機器的功勞,更有百姓群眾無窮力量的所在。據不完全統計,在衛輝的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僅鄉鎮在村、社區就成立了587個防疫卡點,全市臨時黨支部就有120多個,5000多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先進群眾參與了其中,這還不包括那些日夜奮戰在醫療戰線、指揮系統、後勤保障系統上的專業人員。

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妻子的大哥是個60多歲的普通農民,在村裡成立疫情防控卡點後,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值班值守、義務巡邏、張貼科學防疫標語和海報等。在紛紛擾擾的正規和非正規的信息撲面而來的時候,他卻在大家庭的微信群中堅定寫到:不要胡思亂想,疫情最終會過去,堅持就是勝利,望家人努力。一個沒有多高文化程度的人,卻能在關鍵時期顯示出榜樣的力量,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縮影。據悉,他所在的村,由於路口較多,參與聯防聯控的村幹部、黨員和群眾多達一百多人,顯示了強大的人民自覺性。

這些日子,衛輝的愛心捐助刷爆了我的手機屏幕。有企業集體、老闆個人,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黨員、有職工、有普通群眾,甚至還有在外務工人員和大學生群體等等,有時候你不得不信,最底層的社會人員,卻往往能在關鍵的時刻反彈出難以想象的高尚,他們與社會的不同角色一道,匯聚成了共同的愛心暖流,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心性。普通的日子,渺如塵埃,甚至會為幾分菜錢“兩兩計較”,面對災難,卻會毫不猶豫地托出大大的愛。

春江集團146名黨員和20名入黨積極分子捐款達11萬餘元,包括貧困黨員也獻出了自己愛心。眾多企業的捐款源源不斷,一時無法截取出準確的數字。唐莊鎮南社村一下捐出了3000斤的蔬菜,柳莊鄉一位支部書記將自己家庫存的1500斤西紅柿,無償捐給奮鬥在防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後河鎮滹沱村的一位大學生把自己勤工儉學和兩年的壓歲錢3026元捐給了村委會,劉莊村的一位群眾把積攢的50斤雞蛋捐獻了出來。我的妻子也捐出了999.99元,還祈禱說——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平安長久。


新鄉故事:敬禮,獻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那些可愛的人

也有很多不在防疫阻擊戰一線的人們,卻同樣在與疫情賽跑和戰鬥。我們組織部的幾位年輕人,從政府發出號令的十多天前就沒休息過了,他們大多都被自己的親人埋怨過,但依然笑笑,埋頭著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一位學校的女教師,本沒有具體的疫情防控任務,但卻自覺擔負了單位的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工作,並以女人特有的細膩,摘編出科學的專家防疫信息編髮至學校的微信群,從未停歇。

這些光彩的影像我無法一一記錄,因為實在太多太多了。可無論大手筆還是小愛心,那種相通的精神總歸是要匯流入我們共同的家園,匯聚出最響亮語言:眾志成城!

一切的信仰都須有一種外表的象徵和形式。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懷,就是在這一一的“個體”的榮光下而閃耀了整體的價值與光輝,也給了我們祖國不斷壯大前行的無限力量。

插圖:齊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