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要的是成长,而不是成为你的设想"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

当父母琢磨剧本想要套在孩子身上的时候

殊不知

需要费劲更大的力气才能让孩子逃离剧本

01孩子是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接班人?

前阵子,我被朋友邀请去她的家里做客。

朋友自从怀孕以来,就辞职待在家里好好备胎。她跟我们说的是,今后想把更多的心血放在培养孩子身上。

踏进她家的那一刻,我惊呆了。

客厅桌子上被划出了三八线,左边是男孩的名字。右边是女孩的名字。一个个男孩女孩的姓名映入我的眼帘,就好像超市货架上的物品,任君挑选,直到选到满意为止

原来,朋友一直对自己的姓名耿耿于怀。觉得父母当时起的名字不好听,自己心中所想所念的那些名字这下子可以完美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不仅如此,屋子里还装满了各种乐器。什么小提琴,笛子啥的。还有画画的各种设备。我还以为朋友在怀孕这段期间在各种胎教呢。

却没想到,朋友说,这是准备给未来的小朋友的。自己年少时多么渴望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今只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我希望我的小朋友读书成绩好,其他方面呢,像小提琴就得过十级,然后画画也很优秀,气质好,名字也好听……”朋友滔滔不绝“构思”着她的孩子。

离开朋友家后,我长舒了一口气。也为小朋友的未来长叹了一口气。

多少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接班人。孩子一出生,就得接收下父母这份早已精心准备好的、沉甸甸的“礼物”

就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皮娅的父母一直奔波于各地。为的就是让孩子皮娅接受最好的教育。

一会假扮成上流社会的人,各种名牌挂身;一会假扮成底层社会的人,各种穷困潦倒。

还打着为孩子好的各种幌子来满足自己的期待,说不想让孩子重蹈我们自己孩童时期的覆辙。

可父母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心中认为的最好,孩子就一定最喜欢吗?还是孩子只是带着你的最好勉强地去喜欢

我不否定父母的梦想是美好的,是值得被实现的。但是孩子呢。孩子的梦想难道就不值得一提吗?孩子就一定得以你的梦想为梦想吗?

在孩子人生的拼图上,得由孩子自己决定想要拼成什么样子。而不是父母全程拽着孩子的手去完成

02控制欲会传染,蔓延到更多人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以为自己组建家庭的时候就能够获得救赎,却没想到骨子里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折磨着身边的人。

从我们出生就一直跟父母生活,接受父母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多多少少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

不然有些女孩子怎么老是把“看一个男人怎么样,看他的家人就好”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就像大年初一宅在家里看的电影《囧妈》里,主人公徐伊万的母亲对伊万的生活早已安排满满。

命令孩子在车上喝红豆水、薏米水、绿豆水,喝完这些还不够,还得让伊万喝体轻松。喝完就让他去上厕所排水。

说什么申时喝水利膀胱,你的膀胱就需要这个时候排水。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道理,在母亲看来却是有理有据的

听得不耐烦的儿子最后勇敢地指出了母亲的错误。母亲的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早已设定好的儿子。

时常生长在父母掌控的生活之中,无数次的想要逃离却奈何铁网太牢固,怎么抓也抓不破。多次失败之后,只好选择顺从,期待长大后自己成家的那个时候。

却不知道,自己逃离了那个网,却又为他人筑起了另一道网。自己解除了魔咒,却给别人念起了新的咒语。

就像伊万,长大成家后,带着母亲的坏习惯从那个家进入了这个家。伊万也会在心中为自己的妻子设定好一些标准。

带着标准去过日子,饱受长期的折磨,最终同样忍受不了控制的妻子,选择了离婚。

父母控制着孩子,孩子控制着他的老婆,或者他的孩子。控制欲纵向横向地传染,最终蔓延到更多人的身上

所以,别试图控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那就是你给他最好的礼物了。也是给孩子身边的人最好的传递

03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作品

多少的孩子,过着“有一种饿叫做你妈觉得你饿”的生活。

曾看到有位网友留言:

在控制欲下长大的孩子,可能各种社交平台是他呼吸畅通的最佳地方了

我们不愿看到孩子这样,那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摒弃控制欲爆棚的亲子关系。

第一 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密室大逃脱》这档综艺里有一期陶英才一家的故事和沉浸式家庭教育展的设计很引人深思。

据了解陶英才从小便被安排了满满的学习日程,每天练琴时间超过八小时,其余时间全部被学习和作业占据,稍出差错就会被父母严厉批评。

最终陶英才在家中割腕,以这种残忍的方式结束长期的折磨。

杨幂在综艺里也极度排斥这种教育方式。她坦言道,自己不会以这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不是父母的作品,自己的人生应当由孩子自己掌控。路的方向,得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走下去

第二 在孩子选择的基础上信任和鼓励孩子

当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后,我们其次要去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和站在他们背后鼓励他们。

因为这份信任,这份鼓励,孩子会觉得你跟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会愿意倾诉更多的心声。这样也便于我们了解孩子,增进彼此的感情。

就像梁启超的家训里第九条第十条写的,纵使孩子学业成绩不突出,但只要孩子做好自己,父母愿意相信这是孩子努力后的成果,绝不过多责备孩子。

父母反而鼓励孩子,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当他们面对各种境遇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拥有了信任和鼓励后,久而久之,孩子会成长为社会大众口中所公认的优秀人才,而不是父母设想的优秀孩子

第三 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反复提醒

人生路上,难免遇到风雨。即使摘到了玫瑰,也会带刺。因此,孩子选择的道路并不一定是顺顺利利的。

当你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又鼓励了他们之后,孩子还是失败归来的时候,切记不能对着他们吼道“看吧,不听我的,这下子好了吧”之类的话。

我们父母能做的是帮助孩子总结经验,让孩子反思下自己的错误点在哪里,让孩子长长记性,这样孩子下次能够巧妙地避开雷区。

总结了经验还不够,因为孩子总有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父母有更多的时间,还需要反复提醒孩子曾经犯下的错误。

提醒并不是揭开伤疤撒上盐,而是预防他又掉下同一个陷阱

04放下控制,陪伴成长

郑予禅在《没有爱过,怎会懂得》里说过,

成熟的两性关系应该就是这样,放低了对对方的期待,相信对方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你只是一个支持者和陪伴者,对方的路始终要让他一个人走。两个人始终不同,却能庆祝这份不同,互补共赢;也能彼此分开旅行,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成为真实的自己 。

两性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也应该这样。孩子不应该是自己完美标准的符合者、美好幻想的继承者,而应该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如果孩子完完全全按着你的设想成长,那他一辈子只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无所谓成长之说。

所谓成长,就是孩子自己去选择,在选择的道路上去拾捡美好,去克服障碍。然后你,为他鼓掌,给他鼓励

作者——没有感情的情感,一枚古灵精怪,喜欢洞察人情世故,喜欢谈谈心里话的法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