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農村用牛耕田上路怎麼喊它轉向?

魅力靈山灣


本地是:起步喊“起”,左轉“切拉”,右轉“撇拉”,停止“哇”。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樣的吆喝。


江東第一城之主人


你好,我是鉅野老陳頭,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作為六十年代出生在魯西南地區的我,來詳細回答一下你所提的問題,因為在當時我就經常趕看牛耕地、耙地。

在小牛長到兩三歲時,就要在牛鼻子上用工具打個洞,穿一個半園鐵環(鼻卡子),用繩子連起來牽著,防止牛掙脫,這個繩子叫牛韁繩,如果下地幹活,在牛嘴上還要套個籠嘴(見下圖),防止在地裡吃鄰地的莊稼苗。

小牛在長到兩歲左右時,就要讓它開始學活,只有經過培訓,或者和老牛一起工作,時間長了就能獨子幹活了。

在我們這裡,耕地時兩頭牛稱做一犋,大的會幹活的牛叫領墒,靠右邊,學話的牛靠左邊。前行方向靠領墒,一條長繩叫做撇繩,從牛外邊角上連到牛靠裡頭這隻耳朵上,再一直連到犁把上,扶犁人靠這根繩子來指揮牛前行的方向。牛脖子上放個木製的牛梭子,用繩子串到裡面連到後面的犁子或耙上,這個牛梭子和繩子連一塊叫牛geng(見下圖)。需要朝右走時扽一下,右轉彎時連續扽幾下,同時喊著"唉、唉(ai)’’,領墒牛就會明白,朝右調整方向或朝右邊轉彎或調頭,裡邊的牛自動跟著領墒走。如果向左走就拉一下撇繩,向左轉彎就一直拉,同時喊著"咧咧(丨ie)、咧咧’’,扶犁人一直 拽著撇繩時,牛就明白是朝左調整方向或左轉彎或調頭了。如果讓牛走快或加勁,就喊著"哈、哈(ha)’’,同時揮鞭打牛一下,如果叫它停下就喊"籲",並拉著長秧喊(因地域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樣)。如果想讓牛後退一點,就喊Shao、Shao。如果還有別的叫法,歡迎下邊評論區留言,以便更多人瞭解。

希望以上我的回答會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鉅野老陳頭


不請自來!

本人的父親,在生產隊的時候,是生產隊的主耕手!

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在前面耕田,我總喜歡跟在後面,春天撿泥鰍,秋天撿野生荸薺。

總聽得父親在前面吆喝:“牽拉,pia四聲拉,嗯!”。

到後來我才知道,牽拉,就是命令牛向左轉,pia拉就是命令牛向右轉,嗯就是命令牛停止前進。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農業基本上都實現機械化了,我是一個80後今年也快40歲了,記得我小的時候農耕的時候還是用牲口來耕田,有牛🐮有驢有馬🐴有騾子。耕田的時候大人嘴裡會一直喊著號子來控制牲口前進的方向和速度,那個時候我只是小孩根本就聽不懂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很好玩,直到年齡越來越大才明白大人當時幹牲口的”駕駕”是前進的意思,“馭”是停止的意思,“馭哈”向右或是右轉,“哦馭”是向左或左轉的意思。關於這個我感覺中國地域廣闊南北差異肯定很大,應該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不同的說法。





南漂落葉


這個全國沒有統一牛語,各地區也不一樣,就是訓出來的地方俚語,牛聽慣了,條件反射,尊照執行。那時候學大寨,通遼縣有個保安生產隊,是縣裡樣板,我們去參觀學習。只見牛從性口棚出來,走到牛車前,各就各位,車老闆套上牛車,老牛拉車自動到各自工作崗位,牛也愛崗敬業。我在農村時,和一個同學趕牛車去公社,就套一斗轅牛,不會牛語,打了一下,它就往生產隊外走去,來回八十多里路,和牛一句話也沒說,順牛由韁走個來回,晚上後半夜才回到生產隊,餓了它還在路邊吃會兒草。民族地區,牛是蒙古牛,我當時不懂也不會蒙語,怕說錯了牛毛起來,只好無為而治。我們這常用的牛語,往前走“喔噠噠”,站住“餘喔”,左右轉向,就用鞭子攔一下,向右走,鞭子攔左側,向左走,鞭子攔右側,車老闆大多沉默寡言,無精打彩,不肖與牛彈琴,牛通人性,常年累月的套路,暗熟於心,牛沒脾氣。車老闆也好,牛犁田扶犁杖的也好,和牛是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一般不調換。生產隊幹活,基本都是固定工種,趕車是好工種,一般人幹不上,所以某牛某人相互理解。也有的人另類,獨門絕技訓牛,這種牛別人使用不了。罵牛,用一些口頭語。生產隊有個車老闆,我坐他一回車。一路上:合撓,牙樂麼傢什,孽樂各撓松,無希各,牛懂,當時我不懂。


春華秋實74660021


農村用牛耕田上路怎麼喊它轉向,一看到這個問題即刻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

在農村沒有拖拉機的年代,農村的田地耕翻都是靠牛來完成的,牛在哪個年代是比人還要金貴的。我父親在計劃經濟年代就給生產隊飼養使用耕牛,我經常給他送飯,他吃飯時,我出於好奇,被會吆喝著牛來耕幾趟,所以我的兒童時期沒少和牛打過交道,耕地我也會一點。

在我們江蘇水網地帶都是用水牛,而過了江蘇北部就都用黃牛了。水牛個頭大,四肢發達,力大無窮,而且性情比較溫順,聽人使喚。據說牛的眼睛大,它看到的主人比它還要大,並且它不知道自己的力氣有多大,所以心甘情願的聽主人使喚。

小牛在長到一定大的時候,人們就用一個鋒利的利器將它的鼻子刺穿,在鼻子裡面安上一個木製的“牛鼻樑”,這“牛鼻樑"是專門用耐水的堅硬木材刻制的,形狀就象內燃機上的氣門栓一樣,一頭大而扁圓,中間是一根細長的杆,細杆串進牛鼻子在杆的一頭扣上牛繩,平時使喚牛時,牛繩就是一個最好的利器。

牛在耕田時有一套輔助設備的,架在牛背上的人字形木架叫“格頭”,“格頭”的一端有根繩連著一個扁而長的木板,在“格頭”架上牛背後,將一頭的木板從牛脖子下穿過,將木板另一頭的活繩釦在“格頭”的另一邊,這樣就將“格頭固定在牛肩上了。在“格頭”的兩端分別用二根粗繩向後拴在一長長的圓木上,這圓木叫“橫擔”,這樣從“格頭”向後兩邊的兩根粗繩索與“橫擔”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方框,牛就在這個方框之內進行它的工作。在“橫擔“中間有一個鐵環與後面的木犁相連結。

牛是一個有靈性的動物,主人的使喚用語它都能聽得懂,用牛耕田時,套好了牛後左手握牛繩,右手扶犁稍。關於牛在耕田時是如何喊它轉向的,具體操作是這樣的。一頭小牛在初參加耕田時,也就跟年青人上班第一天一樣,什麼都不懂,前面得有一人牽著它的牛鼻子在前面引導,教它如何耕也。而一條成年的牛使喚起來就得心應手了,耕田要走直線,牛的左邊兩腳正好走在上一趟翻過的溝裡面,耕田時主人嘴裡要不停的喊“墒,墒,墒”提示它走直線,另外左手中的牛繩就是最好的指揮棒,要它向右走就活動手中的牛繩敲打牛身,向左走就簡單多了,輕輕拉一下牛繩它就過來了。好啦,說了半天估計也是白說,現在人就知道吃牛肉,誰還知道牛耕地時你指揮它怎麼走呢。


百花爭春我為先


我在農村老家時,放過牛,也耕過地。耕牛經過訓練之後,它是非常聽話、好使用的。一,在耕地的早晨,一定要喂足飼料,讓它有力氣幹活。二,耕牛對人的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只要在訓練它時經常發出:走、停,轉回來等口語,它會形成條件反射,在勞作時,只要人發出相關的指令,它會很聽話和配合。三,當牛很好的耕地勞作時,人心情愉悅,當犁田耙地一段時間之後,我會唱上幾首耕地牛歌,現在每當想起當年耕地的場景時,我還十分懷念幫我耕地的老牛和農具。


亮劍3549


這真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牛耕田怎麼喊轉向!問這個的絕對是個九零後,因為他壓根就沒見過此場景,自然無從知曉其間的秘密!有句俗語曰對牛彈琴,意思就是對著牛去彈奏琴曲就如同對不能理解的人白費口舌,空花力氣。這可冤枉了牛哥了,牛哥可不是沒有靈性的動物。

我親眼所見,我家的小水牛崽在一歲半時我爸爸就給它套上犁,訓練它了,練上一年後,要它停,起,加速,左轉,右轉這些,它都能非常熟練地與人配合了,成為了幹農活的好幫手!對牛彈琴,牛哥不理,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麓頂記


牛都是訓化的動物,我學犁田時,爺爺在田邊教我犁田,用的是一頭老黃牛,因為犁田在我們這有順犁和反犁,我剛學犁田總是把握不了轉彎的方向,有時會轉錯方向,搞得牛都蒙了,犁到田頭牛索性就站著不動了,爺爺看到後就叫我犁到田頭牛繩不要收緊,放鬆牛繩它自已知道從哪轉彎,後來一試還果然如此,爺爺說,為什麼要用老牛來教學犁田呢,因為老牛它懂得犁田的線路走向,什麼時候該左向,什麼時候該右向。我也覺得不可思議,牛怎麼這樣聰明呢,想想它肯定是訓練的結果,年復一年時間長了就有了記憶。後來我也相信動物是有靈性的。

我還聽我爸爸說過一個事,他到過福建武夷山那邊,有個地方牛耕田根本不用繩子,用聲音吆喝它左轉右轉,除了這一個地方外福建別的地方就要用繩子,還有,無論那個地方用繩子的牛賣到這裡後都可以不用繩子了,而這裡不用繩子的牛賣到別的地方又非用繩子不可,真是神奇。


人為727


大家好,我是鄭少創業,分享我自己的生活,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牛耕田我小時候看到我老爸是這樣教的

1.搞好耕田的泥頭

2.把泥頭搭到牛肩上

3.下田

4.我們的四川方言,糸糸糸糸糸的吆喝,讓牛走得更好,要用手拉著牛鼻子的順子,不然不聽說,耕到頭的時候,我老爸就會說:轉轉轉牛這掉頭了,就這樣循環的,一畝田要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