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

Cherishmily


“昏鸦”,这是元曲四大家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的一词。三幅场景,道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成白话:暮色将临,乌鸦归巢,立于枯藤老树之上,几声哀鸣。小桥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形单寂寥。远处古道,西风正烈,战士骑着瘦马艰行。在这夕阳西下的秋日,思念着远在天涯的人儿,怎不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昏鸦:黄昏归巢的乌鸦。





紫旭生1999


问题:《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


前言

昏鸦,是指黄昏时的乌鸦。《天净沙·秋思》中非常注意意象的选择,昏鸦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选择诗料的良苦用心。

一、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明显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主题是悲秋,那么相应的意象就是必须符合这个立意。我们看看马致远是如何选择物象并修饰的。

二、偏正词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

这首曲子前三句都是名词的组合,其中的名词几乎都是偏正词组, 第一、三句中的意象选择要特别注意。

中心语是物象:藤、树、鸦、道、风、马。

修饰语代表感情:枯、老、昏、古、西、瘦。可以看出修饰语都是作者精挑细选的。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修饰语的选择更能突出秋天的肃杀和凄凉。包括后面两句中的夕--阳、断肠--人,同样让读者感受道秋天里行者的悲秋情绪。

三、修饰语会改变整首词的感情色彩

《诗品》云: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物要感人,一定要注意对于物的修饰。可能马致远眼前真是枯藤、西风、瘦马,也可能未必是枯藤,马也未必真得瘦,但是经过诗人的加工以后,就带有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感情。

假如我们换一下每个词组的修饰语,还用相同的物象,就会有有不同的感情氛围:

野藤碧树闲鸦,竹桥流水村家,古道和风系马。斜阳柳下,酒边人笑生涯。

结束语

昏鸦和其他的名词词组一样,都是作者选出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 作品创作之前,先立意,再选择意象,进行修饰和组合,用以表达主题。

当然也有人触景生情后先有句,然后在立意的情况。

总之,选择意象一定要和主题相符,好比参加婚礼要穿婚纱,参加游泳比赛要穿泳衣是一个道理。婚纱美不美就看设计师的能力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中国诗人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赋予了四季以特殊的含义。在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时序的变化有着特别的敏感。通俗来说,就是春女思,秋士悲。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女孩子们可能会从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感受到生命的悸动,感受到爱情的催发。而到了秋天,文人主要是男士们,从秋天即将要走向万物萧瑟的冬天中,感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说他们悲秋。

自从楚辞的大师宋玉开始,悲秋的情绪一直笼罩在中国的古代诗文之中。从宋玉开始,到曹丕,到杜甫、欧阳修等,这些大文学家都写下了悲秋的诗文。而要说最好的,可以说是元曲的大家号称是马神仙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一出,天下再也无人敢与他争锋,虽然马致远之后一些曲家,也模仿过的,但是从来就没有超越过。

我们先来看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然后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致远在意象的选择上,会用昏鸦,或者说用鸦,而不是用其他的鸟,比如说燕子之类的禽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秋思,说的是面对秋天的愁绪。我们说过,秋士悲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马致远在面对秋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情绪。但是我们知道,往往生活中我们有相通地情绪,但是作家却能用我们意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象选择的关键之处。

我们来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他基本上是用一种上帝的视角,在客观地描述秋天的景物。但是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色都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举个例子,如果这个题目要是我们现代的作家来写,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主旋律的作家,比如秦朔等,他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意象,而是选择秋天,天高气爽、原野、丰收、人们的蓬勃的笑脸等。这就是意象选择的艺术,这些意象,首先是被作者的情感过滤之后的东西,是沾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它们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了。

这首曲子用了几个意象,都是非常冷清的萧瑟的,连色彩也是冷色调的。比如夕阳西下,比如一头年老的瘦马,比如枯藤老树,比如归家的寒鸦等。

这些意象毫无违和感地堆积在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段萧瑟冷清甚至是有些悲伤的天涯游子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昏鸦。其实昏鸦就是黄昏归家回到自己的巢穴的寒鸦。

中国的诗歌中,是非常喜欢用寒鸦来写诗的。比较有名的是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朝的宋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中的也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名句。

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楚寒鸦与乌鸦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寒鸦算得上是中国人的吉祥物。因为它是孝鸟,它懂得反哺,所以又叫慈乌,它比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要小一些,判别是寒鸦还是乌鸦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看体型,不过这个有点不靠谱。二是看它的醉。寒鸦的醉是比较尖的,比较细,而乌鸦的嘴是比较大而粗的。

乌鸦在我们看来,是不祥之兆,但是寒鸦却是好鸟。是富贵之鸟。古人将乌之飞来,视为祥瑞。成语“爱屋及乌” 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知道,马致远笔下的昏鸦,大概率是寒鸦,而不是乌鸦。


好玩的国学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内容吧。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下就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阳图。并传达出诗人一个人旅居他乡凄苦的心境。

“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昏鸦与枯藤,老树相结合,乌鸦在古诗词中往往借物抒情都是唱衰的存在,黄昏的乌鸦,发出一阵阵悲鸣,这不也在暗至作者人到暮年,一事无成,只能栖息枯树(他乡,悲悯的生活),来发出对现实生活悲鸣的抗争。作者悲绪四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安妮夜读


另类解释《天净沙.秋思》,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起义来源于曲中“瘦马”的解释,瘦马按照唐朝的解释可以是青楼女子。

枯藤老树,大家是不是有这个画面,将人埋葬在树下,有个参照物,以便日后寻找。

乌鸦,亡人的象征。

西风、枯藤,时间应该是秋末冬初。

我认为这首词应该描写的是私奔的场景。

青楼女子与爱慕之人产生爱情,两人不顾一切逃离青楼,共同逃到了这里,本来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两人幸福快乐。谁料爱慕之人却不幸身故,青楼女子只好将他埋葬在一颗老树下,青楼女子万分伤心,老树上爬满了青藤,女子就陪伴着爱慕之人的墓从青藤由绿变枯,就是乌鸦都在鸣叫,似乎埋怨女子扰乱了它们的生活。女子为了逃避青楼的追捕,只好为爱慕之人守完灵之后,继续逃亡。沿着荒废的道路,向西走去,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西风凛冽,太阳又下了山,自己的落脚之地却茫茫不知何处,相爱的人已经离去,只剩下自己,怀揣着曾经美好的爱情,独自浪迹天涯。

最后,附这首曲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傲虎楼主


《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昏鸦,是指秋叶落尽的黄昏,落在老树上的乌鸦。

该词表达了作者伤感落寞的心情!

因原作太伤感,中学时我用家乡的特点模仿一首比较欢快的顺口溜:

天净沙.冬思

暖床热饭沙发,

宝寺泉河莲花。

小诗远方晚霞,

春节到啦,

天涯人不想家。



乘风要上天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名篇。

译成白话: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西边吹来的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在这里的“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


世界大同张福敏


这是元曲中的名句。元曲四大家之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的用词。三幅场景,道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成白话:暮色四合的秋日,归巢的鸦鸟,立于枯藤老树之上。小桥流水远去,几户人家。远处古道,西风中战士骑着瘦马前行。在这夕阳西下的秋日,思念着远在天涯的人儿,怎不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这既是一幅意境美好的水墨画,也是断人愁肠的景色。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写了作者无限哀愁的心态。


远山长云


就是黄昏爱结群、呱噪的乌鸦。


眸子8552


“昏鸦”指的是黄昏归巢的乌鸦。

这一句描写的是望秋野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这是作者悲苦与无奈的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