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新言論:喝臨滄茶,藏易武茶


茶界新言論:喝臨滄茶,藏易武茶

都說“勐海苦,臨滄澀,思茅淡,易武柔”並非空穴來風。其實也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只是從新茶口感的角度出發的。若拋開勐海和思茅來講,從品飲收藏的角度,喝新茶要喝臨滄茶,收藏要藏易武茶可能才是最佳的選擇。

為什麼呢?

據調查得知,很多喝普洱茶的人普遍反映,如果要喝當年的普洱茶,臨滄產區的普洱茶是最佳的選擇。比如:“臨滄四小龍”,“冰島五寨”等。這是為何呢?因為它的鮮爽程度以及給口腔的刺激性是在普洱茶三大產區(西雙版納版茶區、臨滄茶區、普洱市茶區)中最高最強的。

雖然苦澀味重,尤其是澀味表現是最明顯的,但是滋味寡淡起來也是相當寡淡的,並且其甜度在三大產區中也是最高的。因此,光從當年新茶論起來的話,喜歡的人會更多,特別是年輕人愛得更多。

在整個茶葉口感的表現過程中我們發現,臨滄茶是呈直線上升的,幾乎很不彎曲,也並非呈拋物線的形式一次性拉到高峰,或者說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表現出所有的口感特徵來。但是在後期存放的過程中口感滋味就可能往下滑(特別是一些山頭的純料茶,不是越放越好,相反越放越淡,口感滋味還不如前幾年那樣飽滿,韻味足)。

而易武茶與臨滄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易武茶雖然茶氣也足,可是在口感上總體是偏柔的(也有凌烈迅猛的),口感滋味在存放過程中是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而不是一下子就拉到頂峰的狀態。這種可能會給人一種不溫不火的感覺,那麼對於那些喜歡在口感上來得比較直接、喜歡刺激一點的人來說,就偏弱了一點,好似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的驚喜一樣,特別是喝新茶。

那麼在這樣一種特徵下,易武茶新茶的優勢就不太明顯,當然了,像易武颳風寨、薄荷塘這樣的名茶算是易武茶特殊中的特殊,不過這不是由一個條件決定的,所以整體上還是偏柔。

從喝新茶的角度來講,受限性稍微要大一點。那怎麼辦呢?是不是就沒人喜歡了?是不是就沒有人喝了?是不是就沒人買了?是不是就沒有臨滄茶好了?其實都不是……

易武茶最大的魅力除了當下品飲,還在於它後期存放的轉化,可以說是三大茶區中最牛的,它可以做到哪種程度呢?這樣說吧!它可以做到三年一變,五年一變,十年二十年又是另外一種口感。

總之隨著存放時間的不斷向前推移,在每個階段都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並且這種存放是越來越好的(原料好+好倉儲),而不會呈下滑的趨勢。

另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有據可查,有口皆碑的。在清朝時期能真正以貢茶姿態進入皇家茶庭的非易武地區的茶莫屬,“從清雍正年間到清光緒年間亦是如此”!

特別是易武茶商李開基的“安樂號”茶莊,車順來的“車順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獲御賜“瑞貢天朝”匾額。李開基、車順來被光緒皇帝敕授“例貢進士”,李開基還被史部敕命為修職佐郎。這是第一次、第一個被皇帝親封的茶號和茶商。這足以看出易武地區及易武茶的實力和魅力非同一般。

因此,從以上的調查及分析看來,普洱茶界“喝臨滄茶,藏易武茶”的言論並非危言聳聽,雖然說法不夠嚴謹和全面,但至少有很多喝普洱茶的人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並且這種現象在普洱茶界也是存在的。

總之,不管是勐海的、臨滄的、思茅的還是易武的,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好。其實不論是品飲還是收藏,對於個人而言,喜歡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