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盆古樹普洱茶:老班章光環下的遺珠?

班盆古樹普洱茶:老班章光環下的遺珠?

在這個普洱茶對山頭挖掘到極限的時代,班盆,這個位於賀開與布朗交界的區域,憑藉滋味濃醇飽滿又極具性價比的特質,正在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然而每說到班盆,很多人卻不瞭解它更深的一面:它究竟為何留存這麼多的古茶園?它的茶又憑什麼條件如此好喝?它出名的前世今生又如何……

太多的不瞭解,讓班盆徒增神秘,但是每當談起它,人們說得最多的,依然是:它是班章的鄰居。

春茶季,當老班章被收茶人踏破門檻,堵到水洩不通之時,數公里之隔的班盆茶園正在採茶工熟練的手法下煥發著它自己的生機與魅力。

陽光從喬木的縫隙中漫射進茶園,映照在茶樹之上,植物的清香混雜茶簍內採下鮮葉的味道,竟讓人有種流口水的衝動。

一面,班章春茶搶到擠破頭,因為它受人追捧,利潤極高,但它不一定好賣。

另一面,班盆市場日漸成熟,價格僅有班章五分之一左右的它,卻異常好賣。因此,班盆茶在識茶人眼中,是實打實的“好茶”。

什麼是好茶?適口為好,價格划算為好。這些,班盆都能做到。

常年摸爬滾打於普洱茶山,同時又深諳普洱市場風向的楊世華,可以說是最先看到這一切的人。十年前,他下大投資收下了班盆數百畝茶園,十年後,班盆帶給他的回報讓旁人羨煞不已。

他是如何在眾多茶山中識得此地的?通過他的講述,我們瞭解到了這樣一個班盆。

這裡有不輸其他熱門產區的條件

班盆老寨(也叫邦盆老寨,均為音譯詞),位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與布朗山鄉交界地帶。

其實,它可以算是整個“大班章茶區”區分界線最模糊的寨子,在行政劃分上,班盆老寨屬勐混賀開村委會,卻與賀開古茶園各在一個山頭,兩山遙遙相望。它反而與布朗山老班章茶山緊緊相連,距老班章寨僅2公里左右。盛易祥。

這裡海拔1760米,光照雨水充足,土壤為黃棕壤,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森林遮蔭適中,茶樹長勢旺盛。

班盆古樹茶的樹幹粗壯,葉片油亮有光澤,茶樹長勢十分旺盛,而且茶樹上很多寄生植物,茶葉內質豐富。班盆古樹茶的樹齡少則一兩百年以上,多則四五百年以上。

班盆的茶園,就是有著這樣不輸其他任何產區的條件,除了地理優勢外,便是培育這片土地與茶樹的拉祜族了。

班盆老寨是一個拉祜族村寨。而拉祜族,與普洱茶的淵源是非常久遠的。

拉祜族,是中國古老民族之一。“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勐宋、勐住、布朗山等茶區的拉祜族村寨都擁有著數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其中部分是布朗先民“古濮人”栽培的,也有一部分是遷徙至此時拉祜族先輩種下。所以,拉祜族與布朗族、愛伲人一樣,也是一個擅於種茶、喜愛飲茶的民族。

據村民介紹,早在附近的老班章村遷來之前,拉祜族先民就已在此定居植茶。

為什麼拉祜族所在的地域,古茶樹長勢都非常好呢?中吉號班盆基地的管護人的老高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拉祜族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之一,原生村社、母系大家庭、雙系大家庭等社會特徵在20世紀末仍有遺存。

正是在這樣一個條件下,拉祜族無論遷徙還是嫁娶,都會且一定會帶著一些“必需品”,這個必需品,就是茶樹種子。而且,無論種下的茶樹賣不賣得了錢,他們也絕對會把茶園保留下來。可以說,拉祜族走到哪,哪就會有成片的優質茶園。

九十年代的時候,一輛破摩托或者一隻雞都能換到一片茶園,但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放棄了茶園,對於拉祜族人而言,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寶貴遺產,他們不會輕易放棄。

班盆,便因為如此,有了得天獨厚的古茶園優勢。

賀開與布朗雙重口感特點,來源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

班盆古樹茶園海拔、氣候、土壤、生態環境和茶樹樹齡與老班章無二,海拔1760米。高山雲霧出好茶,班盆常年雨霧纏繞,雨水充沛,溫度適宜,給古樹茶的自然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如果你行走在中吉號位於班盆的 " 四百棵 " 茶園基地,向上你能看到茂盛的植被、向下能感受天然的腐殖質,甚至還能發現一隻彩色的知了。

這一刻,你會覺得這裡的茶或許也被賦予了美麗的生命。

班盆古茶園與老班章古茶園相連,使得班盆普洱茶滋味與老班章普洱茶滋味很相似,且“布朗味”風格特徵明顯。

但班盆還與賀開古茶園相連,這也使得班盆茶滋味口感上,同樣具有一部分賀開茶的風格特點,可以說是同時集合了布朗茶和賀開茶的特點:

班盆茶葉有著高山生態的山林香味,茶葉香氣以花香果香為主,香氣飽滿純正無異味,掛杯持久香韻優雅,且茶湯滋味濃醇飽滿。

班盆古樹茶的樹幹粗壯,葉片油亮有光澤,茶樹長勢十分旺盛,而且茶樹上很多寄生植物,光從古茶樹的外表看就彷彿經歷了悠久的歷史。茶葉內質豐富,茶園土壤為黃棕壤,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森林遮陰適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