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是杠杆收购的最疯狂年代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马克·吐温

  对于美国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都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里根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降低了税率,供给侧改革正在大行其道。冷战虽然仍在持续,但是苏联早已疲惫不堪,再也无力像当年一样让美国耗费精力。民用技术开始大步发展,科技行业正在迎来更多的个人消费者。持续多年的滞涨结束了,美国经济开始恢复活力,股市也开始喷发——从1980年到1989年这十年,美国股市上涨了3倍,美国的账面财富增加了十万亿。

1980年代是杠杆收购的最疯狂年代


  1980年代是杠杆收购的最疯狂年代。

  正是在这十年,私募股权投资因为对主流公司的介入而被公众所注意,与此同时,公司掠夺者与恶意收购者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1976年,原先在贝尔斯登工作的科尔伯格和克拉维斯被炒了鱿鱼,因为公司发现这两个家伙竟然利用公司的资源搞了点小副业中饱私囊:收购一些小的公司,处理之后再高价卖出。被赶出来的科尔伯格决定联合克拉维斯及其表亲罗伯茨单干,他们自筹了10几万美金,成立了KohlbergKravisRoberts公司,就开始做起收购然后卖出的生意了。KKR从一个出门还要租车的三人合伙公司变成了能撬动亿万财富的金手指,卡尔·伊坎在1985年对环球航空的恶意收购令其名声大噪,成为公司掠夺者的最著名代言人。

  从1979年到1989年,总额超过2.5亿美元的杠杆收购估计就超过2500家之多。虽然杠杆收购并非100%成功,但是巨额的利益冲动,仍然使得这种模式前赴后继,直到1989年,KKR以310多亿美元吞下奥利奥饼干的生产公司RJRNabisco,达到这一轮顶点。

  对于收购是否经目标公司管理层同意,收购又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又称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由于采取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并发出要约收购(要约收购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买卖交易使收购者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法定比例,国内为30%,若继续增持股份,必须依法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其未与目标公司协商,当事双方通常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并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权,成为大股东。当中,双方强烈的对抗性是其基本特点。除非目标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场上吸纳,否则收购困难。敌意收购可能引致突袭收购。进行敌意收购的收购公司一般被称作“黑衣骑士”。

  杠杆收购,说白了就是“借钱买公司”,虽然半数参与杠杆收购的人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在干嘛,但你只要知道它和我们贷款按揭买房子没啥区别就行了。

  为什么要“借钱”买公司呢?一是因为公司太贵了,一个人出不起这个钱;另外,如果是自己出钱,其实回报率也不会太高。这就比如你炒房子,如果你全款买一套100万的房子,等房子涨到120万,你的回报率只有20%;但是如果你是贷款买房,比如只掏了20万,其他都是银行贷款,那么你的扣除所有其他费用前的回报率就是100%!

  原本无法投资私人企业的企业养老金汹涌而出,各行各业,到处是在找更高回报的钱;原本复杂的融资流程和渠道,如今变得更加简单,利用垃圾债券的暗池,像德崇证券这种最大胆最凶狠的券商几乎可以在几天内就融到十几亿;还有资本利得税下调,借债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如此多的利好,让这些有能力借钱,有能力搞收购的人,不借钱不搞收购都不好意思了。

  虽然成功的杠杆收购能让收购者赚钱,一般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能赚个盆满钵满,但对于那些中下层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被收购却意味着被裁员或是降薪——这是杠杆收购最为社会舆论道德所诟病之处,也的确遭到了媒体的严重鞭挞和讨伐。固然,在KKR的创始人眼里,这些都是令人反感的“政治”,而在其他人看来,这其实就是公共利益。

  不过,正如丰收之后就有饥荒,每一轮癫狂之后也必有恐慌。随着新一轮经济衰退的到来,杠杆收购的狂潮在1990年左右戛然而止,长达十几年的衰退到来了。疯狂往往是崩溃的预兆,对于杠杆收购而言也没有例外。疯狂的高杠杆最终引发了美联储的关注。1989年,美联储发布了对高杠杆交易(HLT)的指导政策,首次规定所有主要银行必须每季度向股东明示他们的高杠杆贷款净值,并对这些贷款加以更为严格的审查。

  与此同时,经济出现下滑,投资者预期出现变化,杠杆交易似乎一下子就开始消失了,能迅速提供融资的垃圾债券也走到了末路,1990年,为KKR收购提供部分融资的德崇证券申请破产。

  另外,05年到2012年大众和保时捷SE的狼堡攻防战,堪称商业收购的经典案例,原本保时捷SE胜券在握,怎料美国突然经济危机,全球市场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导致公司现金流短缺。同时,银行迫于金融危机时的贷款压力,不同意延长高达90亿欧的长期商业贷款,导致保时捷SE不得不以提高利息的代价延长贷款,从而导致其收购以失败告终。而后,大众汽车公司见机行事,联合卡塔尔人,反攻保时捷SE,最终,分两次收购了保时捷SE旗下的保时捷AG的所有股份。看上去是保时捷SE蛇吞象失败,但是真相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双方利益交错,你来我往,好不精彩!不仅仅有商业收购的经典手法,还有保时捷家族的豪门恩怨,无数对冲基金在双方火拼中无辜中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