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是杠杆收購的最瘋狂年代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馬克·吐溫

  對於美國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20世紀80年代都是一個美好的時代:里根政府放鬆了對企業的管制,降低了稅率,供給側改革正在大行其道。冷戰雖然仍在持續,但是蘇聯早已疲憊不堪,再也無力像當年一樣讓美國耗費精力。民用技術開始大步發展,科技行業正在迎來更多的個人消費者。持續多年的滯漲結束了,美國經濟開始恢復活力,股市也開始噴發——從1980年到1989年這十年,美國股市上漲了3倍,美國的賬面財富增加了十萬億。

1980年代是槓桿收購的最瘋狂年代


  1980年代是槓桿收購的最瘋狂年代。

  正是在這十年,私募股權投資因為對主流公司的介入而被公眾所注意,與此同時,公司掠奪者與惡意收購者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1976年,原先在貝爾斯登工作的科爾伯格和克拉維斯被炒了魷魚,因為公司發現這兩個傢伙竟然利用公司的資源搞了點小副業中飽私囊:收購一些小的公司,處理之後再高價賣出。被趕出來的科爾伯格決定聯合克拉維斯及其表親羅伯茨單幹,他們自籌了10幾萬美金,成立了KohlbergKravisRoberts公司,就開始做起收購然後賣出的生意了。KKR從一個出門還要租車的三人合夥公司變成了能撬動億萬財富的金手指,卡爾·伊坎在1985年對環球航空的惡意收購令其名聲大噪,成為公司掠奪者的最著名代言人。

  從1979年到1989年,總額超過2.5億美元的槓桿收購估計就超過2500家之多。雖然槓桿收購並非100%成功,但是鉅額的利益衝動,仍然使得這種模式前赴後繼,直到1989年,KKR以310多億美元吞下奧利奧餅乾的生產公司RJRNabisco,達到這一輪頂點。

  對於收購是否經目標公司管理層同意,收購又可分為善意收購和敵意收購(又稱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由於採取在二級市場舉牌收購併發出要約收購(要約收購是指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買賣交易使收購者持有目標公司股份達到法定比例,國內為30%,若繼續增持股份,必須依法向目標公司所有股東發出全面收購要約)。其未與目標公司協商,當事雙方通常採用各種攻防策略完成收購行為,並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權,成為大股東。當中,雙方強烈的對抗性是其基本特點。除非目標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場上吸納,否則收購困難。敵意收購可能引致突襲收購。進行敵意收購的收購公司一般被稱作“黑衣騎士”。

  槓桿收購,說白了就是“借錢買公司”,雖然半數參與槓桿收購的人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幹嘛,但你只要知道它和我們貸款按揭買房子沒啥區別就行了。

  為什麼要“借錢”買公司呢?一是因為公司太貴了,一個人出不起這個錢;另外,如果是自己出錢,其實回報率也不會太高。這就比如你炒房子,如果你全款買一套100萬的房子,等房子漲到120萬,你的回報率只有20%;但是如果你是貸款買房,比如只掏了20萬,其他都是銀行貸款,那麼你的扣除所有其他費用前的回報率就是100%!

  原本無法投資私人企業的企業養老金洶湧而出,各行各業,到處是在找更高回報的錢;原本複雜的融資流程和渠道,如今變得更加簡單,利用垃圾債券的暗池,像德崇證券這種最大膽最兇狠的券商幾乎可以在幾天內就融到十幾億;還有資本利得稅下調,借債利息支出可以在稅前扣除……如此多的利好,讓這些有能力借錢,有能力搞收購的人,不借錢不搞收購都不好意思了。

  雖然成功的槓桿收購能讓收購者賺錢,一般的高級管理人員也能賺個盆滿缽滿,但對於那些中下層部門的工作人員而言,被收購卻意味著被裁員或是降薪——這是槓桿收購最為社會輿論道德所詬病之處,也的確遭到了媒體的嚴重鞭撻和討伐。固然,在KKR的創始人眼裡,這些都是令人反感的“政治”,而在其他人看來,這其實就是公共利益。

  不過,正如豐收之後就有饑荒,每一輪癲狂之後也必有恐慌。隨著新一輪經濟衰退的到來,槓桿收購的狂潮在1990年左右戛然而止,長達十幾年的衰退到來了。瘋狂往往是崩潰的預兆,對於槓桿收購而言也沒有例外。瘋狂的高槓杆最終引發了美聯儲的關注。1989年,美聯儲發佈了對高槓杆交易(HLT)的指導政策,首次規定所有主要銀行必須每季度向股東明示他們的高槓杆貸款淨值,並對這些貸款加以更為嚴格的審查。

  與此同時,經濟出現下滑,投資者預期出現變化,槓桿交易似乎一下子就開始消失了,能迅速提供融資的垃圾債券也走到了末路,1990年,為KKR收購提供部分融資的德崇證券申請破產。

  另外,05年到2012年大眾和保時捷SE的狼堡攻防戰,堪稱商業收購的經典案例,原本保時捷SE勝券在握,怎料美國突然經濟危機,全球市場銷售額大幅度下降,導致公司現金流短缺。同時,銀行迫於金融危機時的貸款壓力,不同意延長高達90億歐的長期商業貸款,導致保時捷SE不得不以提高利息的代價延長貸款,從而導致其收購以失敗告終。而後,大眾汽車公司見機行事,聯合卡塔爾人,反攻保時捷SE,最終,分兩次收購了保時捷SE旗下的保時捷AG的所有股份。看上去是保時捷SE蛇吞象失敗,但是真相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雙方利益交錯,你來我往,好不精彩!不僅僅有商業收購的經典手法,還有保時捷家族的豪門恩怨,無數對沖基金在雙方火拼中無辜中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