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

满脸络腮胡的小怪兽


演义

官渡战役,赤壁战役,夷陵战役,都是涉一亇军事集团成败的关键牲战役。

。官渡战役是曹操的起家,同時体現了袁绍的灭亡。这场这役说明了二亇问题:

1,说明了袁绍虽然是汉朝世家拥兵六十多万,是诸诸中的大佬,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推他为统帅,在这件军事斗争中袁绍已露出是泛泛之辈,没什么军事能奈,不过是汉家的世俗子弟,讨董由于袁绍拿不出制胜主张和运动谋略,结果不了了之而散局。其实官渡之战与讨董犯了个同样的错误,自已没有主见,引起幕僚七张八嘴,争论不许,而自已议而不决,说明袁绍是没有能为的世袭诸侯,另一方面千万不该收留刘备,袁绍看不到刘备是一山之虎,结果颜良,文丑二员大将被关羽所斩,使军兵士气大落,相追责刘备时又上当了,同意让刘备专十召关羽来投,可一去不复反了。方能使老奸巨滑的曹操以少胜多的髙幸得胜。

2,官渡战役曹的胜利,同样促使曹操增加了战争的傲气,思想认为打仗态容易了,袁绍这么凶狠被我打败。所以官渡的胜利,使赤壁战役起到了坏作用。

。赤壁战役的失败。责任在于统帅曹操。

1,决定南征从军事战略而言:实在太单率。原因曹操拿下袁绍,产生了傲气收降了袁绍三十多万兵马,总共加在一起有近八十万兵马,认为军事实为占孙刘二家的和还超过,在三国中占了绝对优势这是傲兵,也是取败之道。

2,曹操是北方人,是干鸭子,可赤壁的战略地点在长江,要渡长江,敌人孙权有长江天堑易守难攻,这一点曹操忽略了,应该训练一支水师部隊,以防在水战時士兵水土不适应。

3,赤壁战役。在战木上出了大问题,由于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出现晕抠呑等疫病,没有战斗力,曹操要采取别样战术已经来不及,箭在弦上只有把所有战舰集中一起,取得平稳,这样一来正好适应周瑜火攻,被烧得精光,曹操全部家当十损七八,统一大业就此化为灰尘,不久而古世。

。刘备的夷陵战役。这是刘备自找死路。如果有点头脑的君主应该朝议问丞相,军师,大将一起商量,可是,刘备自说自话,战争当成儿戏,不带军师,不带大将。派编将当当锋,带八十开处的老黄忠主将,刘备亲自领兵七十多万的大战,被敌人火攻烧得全军覆殁,在白帝城临终托瓜時,对诸葛亮,论了一句:没听军师之言才有此败,诸葛亮说了一句,此系天意也!


老龚166916589


三国鼎立是古代历史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现象,三国三大战役是其中最精彩部分。三国三大战役使得曹操统一了北方、曹操大败三国鼎立、刘备病死,这三大战役最终都是火攻取胜、相持时间长、对后世影响大。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一、官渡之战(公元220年—221年)

战争经过:官渡之战是北方的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决,袁绍兵力10万,曹操兵力2万。开始,曹操用荀攸之计,在白马、延津两地斩杀袁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绍的锐气。不过,袁绍的整体实力还是超过了曹操,两军在官渡相持数月,难分高下。可是,袁绍集团的谋士许攸投靠了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乌巢乃是袁绍的屯粮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军大乱,张郃、高览等将领向曹操投降。最后,袁绍只带着八百余骑仓皇逃回河北。

结果:官渡之战,袁绍元气大伤,不久病死,袁谭、袁尚更难以抵挡曹操兵锋,冀州平定。曹操又北征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军阀。

评价: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战争经过: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望风而降。曹操追击刘备,占领江陵后,率军东下,欲降服孙权。在诸葛亮、鲁肃的建议下,孙刘联合,与曹操隔江对峙。由于北兵不善水战,曹操以铁索将战船连接,以图克服。不料,孙权集团中黄盖献计,以投降之名火烧曹军战船,使得曹操大败,败逃之中士卒损伤大半。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回许昌,荆州等地的守军被孙权、刘备打败。


结果: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

评价: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的刚愎自用、战略战术的失当,孙吴的团结对对手的客观分析促成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赤壁之战使孙刘在江南稳定下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阻碍了中国的统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夷陵之战(公元221年—222年)


战争经过: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以报仇之名率军东征孙权。开始,刘备锐不可当,攻占峡口、秭归等地。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抵挡刘备。陆逊坚守不战,两军相持半年,蜀兵锐气丧尽。陆逊看准时机,水陆并进,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刘备退守白帝城,陆逊为防魏兵袭击,并未穷追猛击。

结果:夷陵之战,蜀国元气大伤,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为吴、蜀两国再度联合创造了条件。

评价: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四、三大战役相同点

1、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

2、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3、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4、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 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梅姑姑318


每一次意义都很重大!看对谁来说。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意义最重大,官渡之战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且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统一北方后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孙刘都是意义重大的,因为经赤壁之战,孙刘不仅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操,而且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对蜀汉和东吴来说都极为重要,不过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失败而告终,蜀汉的实力从此大损,没落只是时间问题,但同样对东吴来说,三足鼎立之局面已破,东吴的没落也是时间问题。

这三场战役是三国中最出名的战役,每一场战役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难区分,如果只能选一个,那还是官渡之战。因为最后统一天下的还是曹魏集团。


自媒体通史


先说观点,评价这三场战役谁最重大关键,衡量的标准就是假设不同的战胜方,来分析战役的结果对于天下局势发展起到的影响程度。从这个标准看,赤壁之战无疑是其中最重大,最关键的一场战役

官渡之战:无论胜败,北方必将一统

  • 战争背景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持续到200年10月。当时袁绍拥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而曹操拥有中原地区,包括:司隶、兖州、豫州、徐州和关中的一部分区域。

  • 实力对比

从地盘面积上来看,双方差不多。但是由于曹操的领地饱受战火,经济衰败,综合实力不如袁绍。兵力方面袁绍约11万,曹操约2万,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 结果假设分析

1、 曹操获胜(历史结果):袁绍败退回冀州之后不久病亡,曹操利用袁绍儿子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终用八年时间攻略河北区域,实现北方统一。

2、 袁绍获胜:那么在中原地区,曹操再也没有能力阻挡袁绍的大军南下。此时袁绍在兵力、粮草、士气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中原的世家大族们也会纷纷倒向袁绍,曹操的势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

结论:官渡之战无论曹操和袁绍谁胜谁负,都会产生一位北方的霸主。而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资源和力量之后,必定会率军南下,在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诸侯一决高下。

赤壁之战:要么天下归一,要么长期对峙

  • 战争背景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南下夺得荆州,为了进一步吞并江东,发起了此次战役。这时候,曹操拥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获得荆州,而孙刘一方拥有江东地区。

  • 实力对比

地盘上曹操拥有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家底雄厚,而江东地区面积虽大,却地广人稀,实力不如北方。兵力方面,曹操兵力超过20万,其中荆州降兵大约7、8万,而孙刘联军一方人数不超过5万。

  • 结果假设分析

1、 孙刘联军获胜(历史结果):曹操丢失大半个荆州,退回北方,再也没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统天下。孙权和刘备则在南方站稳脚跟,争夺地盘,最终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

2、 曹操获胜:曹操获胜之后成功跨过长江,顺江而下,很快消灭东吴孙氏,拿下江东。到时候天下仅存的诸侯,无论是西蜀刘璋、汉中张鲁,还是西北的马、韩,都不可能阻止曹操的步伐,天下将在数年之内重新归一。

结论:可见赤壁之战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当时天下的局势,三国鼎立的局面让天下统一的时间推迟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这次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吴蜀无论谁赢,魏国优势不变

  • 战争背景

战役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起因是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导致关羽败亡。为了夺回荆州重地,并且为结义兄弟报仇,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讨伐东吴。而东吴以陆逊为主帅,在夷陵与刘备交战。

  • 实力对比

刘备一方大军5万,孙权一方也是5万,双方势均力敌。

  • 结果假设分析

1、 孙权胜(历史结果):蜀汉彻底失去荆州,东吴势力扩展至长江以南大部,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稳固,战后吴蜀继续联手对抗魏国。

2、 刘备胜:蜀汉夺回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条件完全具备,但依然需要吴蜀联合的才能够面对北方。

结论:无论夷陵之战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一强两弱的天下局势,魏国依然是最强,继续以从容的姿态制衡吴蜀两国,三国鼎立的局势不变。

综上所述,三大战役中,对于天下局势最为深远的就是赤壁之战。因此笔者认为赤壁之战的意义最为重大。

欢迎关注【历史步行街】,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步行街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三把大火起了决定性作用。。。同为官宦子弟西园校尉出身的曹操和袁绍,俩人决战官渡,最终以曹操获胜统一北方,成了中原霸主。曹操与袁绍的人生际遇不同,俩人的素质成就不同。袁绍以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才,不几年统一河北,据有冀、青、并、幽四州,兵粮将广,粮草丰足,谋臣如雨,战将如云,是当时威望最高,势力最大的诸侯。但袁绍才智平庸,多谋不断,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以家族力量起家,唯才是举,广纳人才,足智多谋,傲视天下。使手下文武各尽其才,在官渡与强大的袁绍终极对决,沉着应战,挖掘人才,善用奇谋,一把大火烧了袁绍粮草重地乌巢,使袁军军心大乱,曹操趁势反击,大败袁绍。官渡之战,袁绍损失大批谋臣武将,士气不振,袁绍从此衰落,不几年袁绍势力彻底被曹操击败,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赤壁之战是奠定了三国的基础,曹操意欲统一天下,举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加紧训练水军,想顺江而下夺取东吴,南扫刘备势力。曹操檄文江东,想不战屈人之兵,东吴或战或和,人心不稳。情况紧急,刘备军师诸葛亮过江联络孙权,舌战群儒,以坚孙权抗曹之心。孙刘联盟,周瑜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对曹军实行火攻。曹操南下,孙刘联军迎战于赤壁,黄盖以诈降计接近曹军连环大船,用油料火箭向曹军大船攻击,致使曹军被大火吞噬,曹军军马粮草器械损失殆尽。曹操败回北方,从此不敢觊觎江南,刘备孙权得到各自发展。。。夷陵之战以刘备被百里火烧连营惨败告终,因关羽在荆州被东吴所害,荆州也被东吴占领。刘备为报杀弟夺地之仇,发起大规模讨伐东吴战役,前期势如破竹,在夷陵地区遭到东吴大都督陆逊的阻击,因天气炎热蜀军连营避署待战,被陆逊捕机火烧连营,蜀军损失惨重,刘备败归白帝城。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一半的兵力,人才和财力,战前尚有生机的蜀国从此国力衰弱,自荆州丢失和夷陵之战后,蜀国已失去了统一三国的资本。。。以上三大战役赤壁之战意义更重大,若战前东吴归顺了曹操,刘备也就没有发展和称帝的可能。是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战后曹魏在北,孙权在东,刘备进取益州在西,为三国时期指引了方向。





刘坤忠120


从意义来说应该是官渡之战最大。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从此全天下再没有任何一个诸侯能和他相比。自从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其他诸侯都以各种方法来声讨他,政治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袁绍的背景比他更强大,四世三公,关系网遍布天下,并且非常正统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后,说起来不是很好听,说话的力度比不了袁绍。何况地盘也只有袁绍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总之从什么角度考虑都没有可比性。

官渡之战后,曹操协胜利之势,一举拿下了袁绍的四州,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实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厉害的,令天下人才纷纷来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汉朝廷首脑,掌握盖章的权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职。逐渐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当做了正统。这才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最大收获,也为曹氏家族最终篡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意义还是比较大的,首先他延缓了曹氏家族统一天下的进程,孙权也巩固了孙氏家族在江东几十年的统治,令曹操知道长江天堑不是那么好打过去的,不敢轻易集中力量再来一次渡江之战。刘备呢,也寻找到了绝佳战机,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并且经过赤壁之战,曹孙两家暂时没有力量来对付他了,给了他喘息的机会,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过了几十年战乱,又多受了几十年的苦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赤壁之战带来了很负面的影响。

夷陵之战比赤壁之战的意义要大一些。因为它加速了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令老百姓提前过上了天下没有纷争的日子。这个意义站在我们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积极的。刘备经此一战,陨落于白帝城,桃园三结义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说令人伤感。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吴孙和蜀国从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后那点争夺天下的希望,长远考虑,陆逊其人不是吴国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军哥话历史


三国三大战役中,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典范。而夷陵之战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此战重创蜀国,使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摇摇欲坠,诸葛亮耗时五年才基本将国力恢复。

若论意义最重大,当然首推赤壁之战。此战役是《三国演义》全书中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小说从第四十二回至第五十回,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此战役。

一、故事经过。

曹操败袁绍、破乌恒之后实力大增,已基本统一和稳固了北方。因此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带领号称八十万大军南征,欲顺江而下直逼东吴消灭孙权从而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并说服孙权结盟,共同抗曹。因此东吴以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三万精锐水军与两万蜀军联合,沿长江西进于赤壁与曹军对峙。吴蜀联军施计使得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周瑜及黄盖上演苦肉计,诈降曹操,曹操中计后被吴蜀联军纵火,火势由船及寨,使曹军死伤过半,仓皇逃回北方。荆州要地尽被吴蜀两国占领。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拉开了帷幕。

二、赤壁之战前,三国实力及局势。

1、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为顺利南征做足了充分准备。首先是挟天子对西北诸侯马腾父子进行分封,并将马腾家属迁至邺城为人质,以此解除西北地区的威胁,以便集中精力统一南方。在攻取荆州时因刘表病逝,荆州新主刘琮在蔡瑁等人的怂恿下主动投降了曹操。如此一来,首战告捷的曹操立即将兵锋指向了刘备,并顺利占领宛城,在长坂坡大败蜀军。曹军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此时的曹操当然是志得意满,东吴孙权已近于嘴边的肥肉。

2、刘备

由于刘备对刘琮主动投降曹操一事并不知情,因此当曹军兵临宛城时才开始仓促逃跑。逃跑时又带着老百姓,导致行军速度非常慢。在长坂坡被追上来的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两位夫人均落入曹操之手,幸而逃至夏口与关羽汇合,方才得以喘气。此时的刘备依附于荆州还没有自己的地盘。

3、孙权

东吴孙权靠父兄攒下的祖业,应该说实力不差刘璋刘表等。如果单单从水军实力来说,估计并不比曹操差,毕竟曹军惯于马战而不熟水战。在曹操大军压境之下,吴国内部也出现了战与降的两派之争。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孙权才下定决心与刘备联盟共拒曹操。

三、赤壁之战最关键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1、在当时的意义

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而告终。虽然曹操的整体实力还在,但短时间内却无力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再加上曹军败逃之时,吴蜀两军乘势占领了荆州各地,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刘备获取了此战最多的战果,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基业。所以此次战役之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固态势。如果孙刘联军在此次战役中失败,会加速曹魏集团统一全国的进程。那样或许中华大地上又会减少许多战火的侵扰,百姓也会早些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所以赤壁之战的重大正反意义也正在于此。

2、对后世的影响

因为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典范,其故事被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为流传。宋代苏轼以此背景为题材,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佳作。近现代,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此题材的电影电视及文艺作品。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舌战群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等故事甚至深入人心,在人们口中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谈。

所以三国的三大战役中,我认为赤壁之战的意义最为重大!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诸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谢谢!






小天品历史


我来回答:

这三大战役基本上就是覆盖了三国版图正式确立前的所有事情经过了,其中官渡之战标志着曹操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不久后便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主要的版图;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破曹导致了曹操统一天下愿望的破裂,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成为现实;夷陵之战后正式三国的基本版图确定下来了。

从现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肯定是最重要的,接下去是官渡之战,然后是夷陵之战。具体的原因不去照搬历史学家那些复杂的理论,我就以反的例子来说。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首先看官渡之战,对阵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历史是曹操获胜,统一了北方,假如反过来是袁绍获胜,按照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实力看,那很有可能就是袁绍统一了北方,这跟曹操的路子一样,但是统一北方后的袁绍在统一全国时的情况并不会比曹操做的更好(鉴于袁绍与曹操个人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官渡之战最后影响深远的其实是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话说回来不管是谁赢,北方都能被统一,但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能力统一天下,所以影响只是在曹操与袁绍两个集团之间而已。

再看赤壁之战,对阵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如果是曹操获胜,那基本不用多说了,拿着中国地图看看就知道,基本南北就统一了,剩下的刘璋张鲁这些花不了多久也会被曹操给收拾了,中国又会出现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这场战役影响的不是某个集团实力增强的问题,而是中国能不能统一的问题,曹操赢了中国就统一,曹操败了中国至少也是南北分裂。

最后看夷陵之战,对阵双方是刘备与孙权,鉴于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差不多,而曹魏在北边虎视眈眈,所以双方都没有吞下对方的实力与战略,争夺的重心只是荆州而已。如果刘备赢了,那荆州地区还会被刘备拿回去,所以这场战争影响的其实是孙刘两个集团的实力或者说是吴蜀两国的版图,本来应该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但是鉴于当时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在那个年代统一天下者基本都是由北向南而来,所以其实不管夷陵之战结果如何,影响的只是吴蜀两个小国的格局,对于曹魏没有大的影响,对于最后由北方魏(或者是代替的晋)来一统天下也没有实质影响。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诸葛亮凭借个人才华两路出兵顺利北伐成功我也无话可说(可能性很低,事实证明诸葛亮带兵不善于,而曹魏不是软柿子)

所以从对于历史格局的影响来看,赤壁之战最重要(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统一),官渡之战其次(北方统一后统一全国势在必行,只是时间上花的长与短而已。间接影响了中国的统一),夷陵之战最后(影响了吴蜀这两个二流国家的版图与实力)。

当然,如果是对于某个集团或者某个个人的影响,那胜与败都是致命的,这个就不评论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前言: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分天下的战役,而夷陵之战是蜀汉走向没落的开始!

相比较起来,赤壁之战的意义最重,其次是官渡之战,最后是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袁绍在打败公孙瓒后,统一了青幽并冀四州,便率军十万攻打曹操,曹操率领两至三万人迎战袁绍!

1.官渡之战曹操没有太大的胜算,自己也有点不想打了

官渡之战曹操缺兵少粮,打的事异常艰辛;在第一阶段的交锋中,曹操虽然利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在白马和延津附近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但对于袁绍来说,并未伤筋动骨。曹操率军撤回官渡,袁绍也率兵进到了官渡,两路进入相持阶段!

此时的曹操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他打不过袁绍,兵力上的悬殊和粮草上的短缺,让曹操这个战略军事家对打赢这场战役几乎不看好

。曹操便询问留守许都的荀彧商议退兵,荀彧立主曹操与袁绍决战,贾诩也向曹操进言建议曹操坚持打下去,这样曹操便坚定了和袁绍决战的决心。

2.结果是袁绍太无能了,曹操反而赢得了这场决战

恰巧许攸叛逃投靠曹操,曹操利用许攸的建议烧毁了袁绍的乌巢屯粮,张郃、高览等将领也投降了曹操,袁绍的军队军心涣散,一溃千里!由此曹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官渡之战袁绍集团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袁绍这个人太无能,许攸的叛逃和张郃的叛逃和他都脱不了干系!袁绍刚愎自用又喜欢奉承,做事单凭个人喜好,对的都没听进去,谗言倒是都信了!

这场战争的失败也让袁绍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如果是刘备的话,可能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刘备是三国里最打不死的小强;杖虽然打输了,但地盘还在,军队也还在,可袁绍这个人经不起打击,一蹶不振了,自己儿子又忙着内斗,是彻底的没机会了。

3.官渡之战让曹操统一了北方

  • 曹操以少胜多打出了气势军心,曹操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很强,而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更是打出了名声,从此天下诸侯莫不对曹操心生惧意!
  • 曹操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兵员。官渡之战后曹操获得了袁绍的部分军队,又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实力一下子增强,他开始一步步的实现了统一北方。
  • 从此北方再没有威胁到曹操的诸侯。官渡之战后,袁氏兄弟内斗,北方再也没有了威胁到曹操的存在,之后曹操分别灭了袁氏兄弟,又北征乌丸,统一了整个北方区域!

官渡之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曹操和袁绍谁赢了,谁就能统一北方,也是当时的中原核心区域,进而以绝对的势力问鼎天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发生在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号称七十万大军南下逼近江东,实际上没那么多人;孙刘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赤壁发生大战,最后曹操失败退走。

1.赤壁之战时是曹操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时候

赤壁之战的时候,天下诸侯基本上没有多少了,江东孙权、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超韩遂,这些单个的都不是曹操的对手,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这些人坟上的草都枯了几茬了,此时的刘备寄住在江夏刘琦那,兵马也就几万人!

这个时候的曹操携带着统一北方的气势,军强马壮,兵多将广,曹操估计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和老对手袁绍一样被以少胜多的击败。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主要原因是

  • 曹操志得意满,认为天下再没有威胁到自己的诸侯,也没看的起孙刘,有些飘了;导致指挥失当。
  • 曹军士兵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水土不服,还爆发了瘟疫。
  • 曹操的补给线太长,军队数量又庞大,粮草不足,很多士兵是忍饥挨饿,这样军队虽然数量庞大,战斗力却降低了很多。
  • 东吴善水战,刘备兵虽然不多,但战斗力不弱,善于陆战,双方联合,实力不弱,又有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顶级智囊

赤壁之战的失败看似短时间内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实际上是曹操一生的最后一次机会,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垂暮之年了。

2.赤壁之战最大的获利者成了刘备

赤壁之战,东吴水军打主力,刘备辅助,结果战争结束后,捞到便宜最多的是反而是刘备!

刘备和孙权势力瓜分了荆州,刘备获得了荆州的四个郡,荆州总共七个郡,刘备自己打下了三个,又从东吴那借了个南郡,这样刘备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地盘,虽然这个地盘被三方都垂涎,但曹操短期内不会再南下,东吴又是联盟,这样刘备就有了发展的机会。

这时的刘备就像开了挂一样,彻底的屌丝逆袭,在荆州收了黄忠、魏延、马良、庞统等高端人才,之后夺取益州,汉中打败了曹操,蜀国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

3.赤壁之战决定了国家是统一还是地方政权割据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获得了胜利,那么江东将会纳入曹魏的版图之中,曹操也就能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报负!统一江东后,北边的马超和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基本没啥大麻烦,刘备也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短期内再无南下的机会,毕竟几十万军队的出征耗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以曹魏的实力也要修养好几年;另外孙刘结成联盟,攻打哪一个双方都会拧成一股绳,唇亡齿寒。

曹操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能够统一全国的机会,后来刘备夺取益州依托荆州和孙权结成联盟,曹操不敢轻易南下。

夷陵之战

1.实际上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天下大势的影响不是很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夷陵之战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消耗战,刘备即使侥幸胜利了,也会陷入和东吴的对持消耗中,这时曹魏乐于看到的。

而荆州的丢失对于蜀汉来说才是最致命的,蜀汉丢失了荆州以后,就等于把自己锁在了西川,别人打不进来,他也很难打出去,注定了蜀汉只能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霸权。

对于天下大势的影响,夷陵之战还不如蜀汉失去荆州的意义大。

2.发动征吴之战可以说是刘备的孤注一掷

荆州丢失后,刘备看到了蜀国的困局,诸葛亮应该也明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在这个时候已经几乎实现不了了,可以说魏国的防御重点也都在这。

刘备正因为看清了,所以不顾一切的发动了征讨东吴的战争,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孤注一掷,赢了有希望争霸天下,输了和不作为都是没有希望的。

结语

所以相对来说赤壁之战是三大战役中,意义最大的一场战役,胜负也决定着曹操统一全国还是持续地方政权割据的局势。


小任浅谈史


毫无疑问,对于历史进程重要性和决定性最大的就是曹操与袁绍之间展开的“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集团以弱胜强完胜中国北方实力最为强大“四世三公”的袁绍集团。从此北方在没有可以抗衡曹操集团的诸侯势力。曹魏拥有了最多的人口、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同时采纳“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之牛耳策略,无人敢于正视。

“赤壁之战”虽然也重要,也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历史进程,使得曹操在有生之年挥师南下统一中国的理想化为了泡影。但是,“赤壁之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北强南弱的战略格局(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北方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数和生产力水平是南方不能相比的)。后来窃取曹魏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也是利用了曹魏政权的整体战略优势逐步蚕食、击败了蜀汉和东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之间的“夷陵之战”使得蜀汉蒸蒸日上的国运戛然而止。然而其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就更低一些。“夷陵之战”以后,刘备和孙权迫于形势也很快恢复了吴蜀同盟共拒曹魏。蜀汉虽然损失了大量军队且丢掉了(部分)荆州,但凭借三峡地区和秦岭地区的天险,依然可以偏安一隅。东吴虽然拿到了(部分)荆州的地盘。但其对于拥有的扬州、(部分)荆州、交州的资源整合能力还是不够,无法支持其对北方曹魏政权发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历史记载东吴对曹魏的几次有限规模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