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卻在戰後去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

張偉大張律師事務所


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

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以救世主自居的美國就一直在考慮怎樣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考慮來考慮去,美國人最後覺得應該成立一個國際組織,制定一個法律,來建立一個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

最後經過努力,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憲章也通過了,因為聯合國的出現,各國之間的局部戰爭雖然沒有避免,但大戰沒有再爆發。

因此說,聯合國的成立,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你可知道,在聯合國成立前,各國之間圍繞著許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進行了長期的博弈。

我們說過,二戰還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就意識到,同盟國抱團的話也許可以阻止戰爭,但不能維護國際秩序,想要如此必須要建立一個更廣泛、更有代表性的國際組織。

早在1943年11月底,羅斯福就提出一個世界國際組織的草案,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羅斯福又提出“世界四警察”這個構想。

他覺得這四個國家擁有了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完全有能力來阻止戰爭,主導世界秩序,維護人類和平。

羅斯福認為,這四個國家只要聯起手來,完全可以遏制像德國、日本這樣的好戰國家進行侵略擴張,挑戰國際秩序。

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斯大林在領土等許多問題上日益暴露出了蘇聯的強硬和不妥協,讓美國人憂心忡忡。

但美國人覺得,即使這四個大國有一個國家想學德國納粹,其它三個國家也能聯合起來反對、孤立它。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羅斯福提出的原始方案,本來是沒有法國的。

為什麼沒有法國?主要還是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都很糟糕,德國入侵法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法國政府就宣佈投降了,而當時法國的軍隊並沒有全軍覆沒,還有能力抵抗,但他們放棄了。

法國的投降,給盟軍造成很大被動,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

用現在的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美國人對法國的不夠意思一直耿耿於懷,非常不滿;因此不讓它當警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美國的構想,英國當然不會說什麼,因為它是美國的跟班。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卻反對中國成為世界警察。

他們的理由是中國人打不過日本,完全是靠美國和蘇聯的援助才得勝的。

斯大林還說,要四個國家幹嘛,蘇美英三個就足夠了。而且四個國家投票的時候也不方便,沒有辦法少數服從多數啊。

不過斯大林並非是針對我黨的,因為當時統治中國的是國民黨政府。

可羅斯福竭力為中國辯解,他說第一中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站在了正義一邊,立場堅定;第二,中國打不過日本是因為武器落後,但中國軍民勇敢作戰,抵抗到底,牽制了日本軍隊,為贏得二戰勝利付出了很大犧牲、做出了巨大貢獻。再說中國的人口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當時參會蘇聯代表是莫洛托夫,此人跟斯大林一樣脾氣不好,他堅決不同意中國加入。

但是在羅斯福的堅持下,斯大林還是勉強答應了中國入局。

1944年8月21日,美國召集蘇、中、英三國在華盛頓敦巴頓橡樹園開會,會議時間長達一個月,主要討論聯合國籌建事宜。

在籌建期間,蘇聯此前提出的投票問題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因為四個國家是雙數,如果對於一項草案持反對和贊成意見的票數相等,這事不就僵持不下了嗎?

因此英國方面提出個建議說,不如讓法國也加入吧。

丘吉爾這樣說是也是夾帶私貨的,因為丘吉爾是個頑固的反共分子。二戰沒有開始的時候,他就把共產主義看做比納粹還危險的主張,竭力主張全球遏制共產主義。

因此丘吉爾對斯大林的蘇聯是恨之入骨的,再加上共產黨在中國很受人民擁護,中國在戰後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蘇聯。

如果把法國弄到世界警察之列,就可以抗衡蘇聯。

因此在橡樹園會議之後的舊金山制定聯合國憲章的會議召開時,英、美、蘇三國讓我國與法國都參加了,中法兩國也一道成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

後來制定聯合國憲章的時候,五國被設定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就是聯合國“五常”。

正像丘吉爾擔心的那樣,中共後來果然奪得了全國政權,但建國之後的幾十年裡,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國不但沒有看蘇聯臉色,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中蘇兩國的立場恰恰截然相反。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不代表它戰後不是大國。

就像中國雖然在抗戰中損失3000多萬人口,國土被摧毀大半,一樣可以成為聯合國五常。

大家注意,在二戰爆發之前,世界主要列強就是英法德美日蘇。

戰爭結束以後,德日垮了,剩下的列強只有英法美蘇四國。

就實力來說,復國的法國還是很強的。

法國在世界上還有不少殖民地,在非洲、亞洲、美洲都有較強大的勢力。


比如東南亞,法國長期控制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干涉泰國的內政,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

在非洲,法國更是具有很強大的實力。在非洲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不能不會說法語。

在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法國也有不少殖民地。

實際上,戴高樂的軍隊中,很多都是法國殖民地的士兵,有黑人、阿拉伯人、越南人,法國白人反而數量有限。


除了法國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以外,法國本國工業力量也保存的不錯。

在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貝當見勢不妙直接下跪投降,法國本土包括巴黎在內沒有被嚴重破壞,工業、農業大體維持戰前水平。

而二戰前,法國是世界第5大工業國。雖然工業產值僅僅佔到世界總份額的 4.5%,但仍然強於日本、意大利這些國家。

現在德國垮臺以後,法國就升到第4大工業國。

法國工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成體系,各種基礎工業齊全,可以自產從手槍到戰列艦之內的各種武器,實力還是不俗的。



除了法國自身的實力以外,還有對抗蘇聯的意思。

聯合國5常中,歐洲的只有英法兩國。而英國孤懸海外,只有法國位於歐洲大陸。

美國為了牽制蘇聯,當然需要扶持一個位於歐洲大陸的軍政強國。


薩沙


法國能成為五常,當然是憑實力了。

在很多人眼裡,二戰之後的法國是這樣的↓

但其實人家當時是這樣的↓

雖然現在法國基本沒有殖民地了,但殖民地獨立是1960年代之後的事。

二戰剛結束時,法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統治面積僅次於蘇聯和大英帝國,世界排第三。本土加殖民地人口約一億,僅次於中英蘇美,世界第五。

再加上當時法國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完爆除了美蘇英之外的所有國家。有這樣強大的綜合實力,法國躋身五常,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了,法國躋身五常,也有戴高樂和丘吉爾的努力。(蔣委員長也有功勞)


二戰期間,美蘇對法國很瞧不起,當時的法國在自主事務上的權力也不大,只比後來投降的德國大一點。比如二戰期間召開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美蘇就都沒有邀請法國代表參加。

特別是雅爾塔會議,當時法國已經復國,但美蘇依然不帶法國玩。

按照美蘇的設想,法國沒落了,乾脆趁機會把法國肢解,順帶也把英國收拾了。

時任“自由法國”的負責人戴高樂認為盟國這麼對待法國是不公平的。一來,法國人在二戰並非一點貢獻都沒有;二來,法國在實力上本來也有發言的資本。於是他就積極在英美蘇之間斡旋,在三個大國之間來回穿插遊走,獲取政治平衡。

↓從左到右:吉羅、羅斯福、戴高樂與丘吉爾(吉羅是美國扶持的“自由法國”代理人)


由於英國和法國同樣是殖民大國,法國如果沒落,殖民體系崩塌了,英國也受影響。而且英國當時也沒有完全沒落,仍然還有對抗美蘇的實力(英國退出超級大國之列是在1960年代之後)。但英國單獨美蘇對抗又太吃力,需要法國的助力,所以丘吉爾就在這時候拉了法國一把。

比如1945年2月3日,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堅決反對讓法國在德國獲得一個佔領區,以及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中獲得一個席位。這種反對,等於就是反對法國躋身戰後的大國之列。

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蘇聯對日本宣戰,當時也支持了斯大林。

丘吉爾對此事據理力爭,他強調,法國是一個大國,不能忽視了法國。並且丘吉爾還悄悄與羅斯福溝通,向羅斯福強調,消滅軸心國以後,必然要與蘇聯對抗。美國不論出於感情還是自身利益,都必須支持法國恢復它大國的地位。

羅斯福考慮再三,再加上戴高樂與斯大林密會了十五個小時。最後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蘇終於確定了法國參加對德國的佔領,併成為管制德國的第四個成員國、以及聯合國大會的五個發起國之一。

法國因此才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享有安理會否決權。

另外,蔣委員長當時也在無意中推了法國一把。

二戰進入反攻階段後,美國為了肢解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就拉攏中國,想讓中國吞併掉一部分英法殖民地。劃定中國戰區,把法屬越南殖民地的北部劃入中國戰區,就是羅斯福總統的主意。(泰國原本也屬於中國戰區範圍,羅斯福這麼幹,其意就是讓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老大,制衡英法)

但是羅斯福的建議,被委員長婉拒了,蔣當時對羅斯福說: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中國希望美國也能放手讓殖民地人民自己發展。

這種話,委員長在訪問印度,會見甘地時也說了。為此事,他還得罪了英國人。

羅斯福原本想拉攏中國製約英國,可沒想到蔣會婉拒。於是羅斯福就只好在隨後的德黑蘭會議上拉攏斯大林。

斯大林野心很大,羅斯福主動提出這種建議,他當然是一口答應。但是,斯大林的野心又過於大了,他趁機敲竹槓,讓羅斯福對其很是不滿。

丘吉爾、戴高樂見到美蘇分歧,就趁機左右逢源,抓住了美國還是最擔心蘇聯擴張,需要利用自己制衡蘇聯的訴求,最終說服了美國,讓法國躋身五常之列。



所以總的來說,法國能成為五常,一是法國實力夠強,二是丘吉爾和戴高樂的努力。但是丘吉爾的爭取,戴高樂的斡旋,大前提仍然是法國的實力足夠強。否則丘吉爾怎麼不抬舉比利時、荷蘭一把,偏偏抬法國呢?


Mer86


在最初的聯合國構想中確實沒有法國啥事兒,他們能進入安理會五常是政治妥協的產物,還得感謝那個毒舌胖子邱吉爾。就是在這個胖子玩命堅持下,法國才得以搭上常任理事國的末班車,當然,邱胖子肯定不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他有自己的算計。

五常是什麼

其實我們常弄混淆一個概念,被戲稱為“五大流氓”的國家並非聯合國五常,它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只是聯合國六大組織之一,真正的聯合國還有大會、秘書處、國際法院、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和專門機構。

所以五大流氓的一票否決權只在安全理事會有用,在其他組織是不生效的,這也就解釋了我們重返聯合國時為啥美國沒辦法一票否決,那是聯合國大會的表決。可是安理會的一票否決確實很牛,它可以決定很多國家的命運。

根據《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被授予以下權利和責任:

  1. 依照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2. 調查可能引起國際摩擦的任何爭端或局勢。
  3. 建議調解這些爭端的方法或解決條件。
  4. 制定計劃以處理對和平的威脅或侵略行為,並建議應採取的行動。
  5. 促請各會員國實施經濟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
  6. 對侵略者採取軍事行動。
  7. 就接納新會員國以及各國加入《國際法院規約》的條件提出建議。
  8. 在“戰略地區”行使聯合國的託管職能。
  9. 秘書長任命及國際法官選舉。

這就是說安理會決定著整個世界是否會對某國經濟制裁、是否會組團抽某國、是否允許某國加入聯合國、是否向某地區派維和部隊。幾乎是聯合國全部核心權利所在,長期持有的國家自然牛到不要不要的。

比如某個叫馬其頓的逗逼得罪了兔子,兔子就一票否決了維和部隊延長駐紮的決定,把這傻子折騰了個半死;再比如因為某記仇國家不爽,一個叫科索沃的小國至今也進不了聯合國。

四大警察構想

聯合國這組織最初的構想其實來自美國,在1939年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就提出了這個名詞,並且在1941年9月他提出建立一個由大國“託管”領導的新國際機構。可是還沒等這老兄認真充實內容,當年12月就被鬼子在珍珠港糊了一臉,暴怒的羅瘸子帶著山姆大叔發了瘋的報復,對這個計劃也就沒再細化。

1942年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跑去華盛頓求他趕緊開闢第二戰線,老子們在東邊快頂不住小鬍子了。羅斯福正好想起了這個計劃,於是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戰後四大警察的構思。

在羅斯福的構思裡四個大國需要共同組建一個行政部門,然後把世界化成四塊分別執法,每個大國劃定執法區域,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聯合執法。他的執法範圍劃分是這樣的:

  • 英國:自身領土、殖民地及西歐大陸。

  • 美國:整個南北美洲及殖民地(東南亞)。

  • 蘇聯:領土及東歐,再加上歐亞大陸橋(土耳其和西亞)。

  • 中國:東亞和西太平洋。

是的,你們沒看錯,這裡面有咱們的事兒。當然,羅斯福把我們薅進去也不是因為偉大的友誼,單純是覺得常隊長似乎更聽自己的,而且能抑制毛熊的擴張傾向。羅斯福更狠的構思在於除了這四大警察,所有國家必須解除一切武裝,不能保留任何步槍以上級別的武器(這個構思沒有實現,戰勝國畢竟太多)。

毛熊對這個提議倒是沒反對,莫洛托夫在6月1日表示只要你們趕緊開闢第二戰線,啥事兒都可以商量!我知道你們想給蘇聯放血,但真把東線弄崩盤了誰也不好過吧?斯大林本人對這個構思也不反對,他那陣子沒心思懲戒全世界來著。

邱吉爾的反對

讓羅斯福沒想到的是第一個反對聲來自邱吉爾,1942年10月邱胖子通過私人傳達的形式表達了反對意見。他不反對大國“託管”的構思,反對的是把中國納入警察體系,原因也是常隊長和美國走的太近,蘇聯又和英國理念不合,自己的國家會被孤立。

但羅斯福很堅持自己的想法,他隱晦的向邱吉爾表達了一個事實,盟軍需要中國拖住日本。除非你想讓我們兩個國家在亞洲再死個幾十萬人,或者乾脆讓毛熊統治東亞,我們離那邊太遠了!

無可奈何的邱胖子只能接受現實,同盟國就此開始以四大警察為基礎組建新國際組織,1943年10月30日四大巨頭在莫斯科簽署了《四國宣言》,聯合國整體框架搭建完畢,跟法國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戴高樂除了整天找人吵架基本也沒個辦法。

最後的末班車

1944年8月21日,四大巨頭又在美國華盛頓敦巴頓舉行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式成立,常任理事國也正式被賦予了一票否決權。其實所謂一票否決權的概念是隻有全部巨頭都同意,安理會才能採取下一步行動。

同樣是在這次會議上法國被拉進了五常,因為英國的堅持,邱吉爾態度很明確,你美國拉進一箇中國,我就拉進一個法國,說來說去坑的只有毛熊。蘇聯對此無可奈何,完全沒有夠分量的小弟推薦。美國倒也樂見其成,就勢力劃分來說,英國才是最可能和法國衝突的。

但美國還是象徵性的再爭取了一下,希望把巴西也拉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遭到英國和蘇聯反對後就沒再堅持。就這樣,1945年10月24日,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和46個簽署國共同批准了《憲章》,聯合國正式成立。


回過頭來看法國混進大流氓俱樂部的過程,其實不難發現確實運氣佔了主要因素,羅斯福也好,斯大林也罷,最初壓根就沒想帶法國玩。如果英國不是為了平衡考慮,也不會帶他們玩。國際政治就是這麼黑色幽默,互相平衡加妥協的博弈後,可能得到一個莫名其妙的結果。

當然,次要原因是法國確實有那個資格,作為歐洲陸權大國,二戰時期又因為投降太早而沒遭受嚴重破壞,它的實力確實能支撐起常任理事國的架子。你要是換成聖馬力諾來當,基本也就是跟班的命。


歷史吐槽機




法國最鼎盛是在拿破崙時代,也正因為當時的強大,打得普魯士王國(德國前身)沒有招架之力。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打得抱頭鼠竄,抵抗38天后就投降了。對於這樣的“軟骨頭國家”,中國大眾是瞧不上的。

其實,西歐的文化傳統和其它地方有區別,在西歐那片地域上,大家感覺投降並不丟人,一會法國贏了,“普魯士”(德國前身)投降了;一會德國贏了,法國投降了,對於這樣的事,百姓見慣了。

投降的法國,對二戰的作用實在有限。但,即使如此,法國在戰後還是進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呢?

法國是個大國,影響力還是在的


二戰時期,法國不太給力,但誰也無法否認,當時的法國是個大國。法國本土加上殖民地,控制區域僅僅小於蘇聯和英國。

當時的法國,工業體系完善,戰爭創傷不大,對西歐片區的影響力絕對不能忽視。而德國已經投降,如果繼續將法國邊緣化,那麼西歐土地上的一大半和美英等國有了距離,這對整體的區域控制非常不利。

讓法國這個當時世界排名前四的國家進不了五常,絕對是聯合國的損失,總不能讓其它小國頂上來吧!這是法國能進五常原因之一。

法國能進五常,和英國有關係



(丘吉爾和戴高樂)

二戰後期,形勢完全明朗,如果世界整個排行榜,美國是全球一哥,而蘇聯則是歐洲一哥。

對於蘇聯,英國人一直是不感冒的,但蘇聯在二戰中體現出來的實力,讓英國人又比較忌憚。如果蘇聯繼續發展,丘吉爾擔心蘇聯對英國會造成大的影響,於是丘吉爾想找一個西歐的盟友,最佳當然是法國了。

丘吉爾為了把法國拉到自己這邊,在德國投降後,竟然建議把德國的一部分劃給法國管理。這樣就形成了:東德有蘇聯管理,西德有美、英、法分區域管理。

起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的興趣還是有限的,後來,羅斯福也同意了,因為把法國推高一點,可以對蘇聯有牽制,讓蘇聯不能在歐洲一家獨大。

因此,在丘吉爾建議法國入常時,美國羅斯福同意了,一個強大一點的法國,符合當時美國人的利益。

法國能進五常,蘇聯也幫了一把



法國能進五常,沒有蘇聯同意,那也是不行的。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非常善於和各國周旋,他對形勢看得很清楚,丘吉爾需要他們,羅斯福也需要他們。但蘇聯也需要他們嗎?回答是:可能需要。

美國和英國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兄弟,每次開各種會議,丘吉爾明顯是傾向羅斯福的,這種情況,蘇聯是需要盟友的。誰能成為盟友?也許,法國算一個合適的。至少,法國和美國不是一個國家,至少,法國和英國還是有所不同。但斯大林的猶豫還是存在的。

精明的戴高樂看出了幾個大國間的利益糾葛,利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和斯大林進行了多次長時間會晤,終於取得了斯大林的認可和同意。至於戴高樂承諾了什麼,說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說了,當時中國的意見他們重視了嗎?重視了,只是當時的蔣介石“人微言輕”,對於各位大佬同意的事情,能說不同意嗎?



綜合來說,法國能入五常,是本身的實力還算強大,而且為了平衡的需要,另外四個國家都同意法國的入常。


藍風破曉


二戰法國能夠入常是憑自己“實力”入圍的,這方面的實力包括法國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以及戴高樂的政治手段。

聯合國的最初的組建者只有美、蘇、英這三個國家,但是後來由於考慮都東亞地區蘇聯影響力太大,所以美國決定推自己的小弟國民黨入常。

本來印度的先天條件較好,但是他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不在美國考慮範圍之內,並且後來決定在

加利福尼亞的敦巴頓開一個首腦會議,這就是橡樹園會議,參加會議的也只有羅斯福、蘇大林、丘吉爾和蔣介石。

沒錯,這次會議並沒有法國的參與,可以說美、英這兩位超級大佬根本就沒想過要法國入會。但是後來法國入會是蘇聯支持的,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

二戰後,西歐的局勢是英、美聯手一起壓制蘇聯,所以蘇聯為了維持主現有的平衡決定拉法國入夥,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法國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十分強大,幾乎快要穩定最高權力了,這也是蘇聯願意支持戴高樂的原因之一。



但是沒想到法國共產主義失勢了,最後雅爾塔會議是蘇聯堅決反對法國入常,但是英、美一看形式對自己有利了,於是也紛紛同意了。

英、美同意的原因首先就是支持法國抗衡蘇聯,作為英、美的橋頭堡,其次,法國的殖民地很多,尤其時非洲,幾乎是法國的後花園,即便是在現在,非洲的很多事務沒有法國點頭即便是美國、俄羅斯都是沒有辦法的,考慮到聯合國的權威性,所以也讓法國入會了。



就這樣戴高樂在世界上的幾位大國之間渾水摸魚,成功的取得了聯合國五常的席位,在法國民眾的心目中,戴高樂是僅次於拿破崙之後的存在,是他們的英雄。

但是你以為戴高樂只是會利用政治手段渾水摸魚嗎?那你也太小看法蘭西這個民族了,也太小看戴高樂了。

後來法國取得五常以後極力的發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極力的勸阻,但是戴高樂頂住了國際壓力,硬生生的造出來核武器,之後法國在美、蘇之間說話都硬氣了許多。



不僅如此,在戴高樂當政以後,法國的整體逐漸趨於穩定,老牌帝國主義強國開始發威了(法國在歐洲失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政體不穩,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換了幾十個執政黨,從帝國復辟,到共和國又到社會主義,反正從1789到1950,法國政治混亂不堪)。

戴高樂開始向外界輸出一種思想,“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目的就是削弱美國和蘇聯的影響力,而且在1964年戴高樂敢於在那樣的時代與中國建交,足以說明戴高樂的政治遠見。

戴高樂曾在2005年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為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

<strong>


這個歷史很正



法國戰後能夠進五常,功勞還是要歸功於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在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是最開始時,德軍為了完全解決波蘭,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蘇聯平分了波蘭。就在德國與波蘭發生戰爭時,英國與法國的聯軍卻都在馬奇諾防線,等待德國的進攻,這一奇特景象在後來被稱為:西線無戰事,諷刺了英法的綏靖政策,已經對德國侵略的毫無防備。

在解決了波蘭以後,德國掉頭進攻荷蘭與比利時,當德軍的戰車穿過黑森林,插入馬奇諾防線背後,英法的戰略完全破產,德軍的閃電戰迅速打垮了英法聯軍,除了一部分法軍撤往英國,法國軍隊在這場戰爭中完全被德軍大敗,法國選擇了向德國投降,巴黎成為不設防的城市。法國政府把首都遷往維希,後世就把這個傀儡投降政府稱為維希政府。

當時還是法國政府的官員的戴高樂,利用一個機會坐飛機來到倫敦,希望組織法國的抵抗力量,雖然法國本土失敗,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還在繼續抵抗,經過艱難的說服,終於英國政府接受了戴高樂的建議,承認抵抗運動是法國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樣戴高樂等於與盟軍並肩作戰,在北非的阿爾及利亞訓練與建立營地,最終法國大約訓練出10萬名士兵。這些士兵與美軍英軍一起參加了反攻歐洲的戰鬥。

與英國,美國軍隊相比,法軍的人數最少,登陸諾曼底是進攻法國,需要法國軍隊的參加,因此戴高樂的軍隊盟軍給於最高的禮遇,在進攻巴黎時,戴高樂通過電臺向巴黎市民宣佈,自己率領法國軍隊解放這座城市,引發了數百萬的法國民眾上街支持,這就是讓美國,英國看見了法國的實力。同時,歐洲是美國戰後的重點,隨著蘇聯打敗德軍,最終擊敗德國已經,沒有懸念,未來的歐洲如何佈局,最終美國的意見是英法同盟是維護歐洲和平的基石,所以新的國際組織中除了英國,蘇聯,美國,亞洲代表的中國外,還就是決定法國也成為常任理事國,這既是對戴高樂的抵抗運動的肯定,也是為了戰後歐洲的安定,或許丘吉爾已經在考慮東西對峙。


橋本看日本


二戰時,法國的步兵號稱歐洲第一,但在德國入侵後僅僅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令世界為之震驚,“步兵最強”的說法也成為笑話。

不僅如此,法國還是五大常任理事國裡唯一宣佈投降法西斯的國家。

瞭解這段歷史後我也很詫異,法國憑什麼還能進入聯合國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細思之後我認為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一、法國實力依然強大

法國本土淪陷後,依然擁有西非、北非、東南亞、馬達加斯加等大片土地,海外殖民地達到20多個,面積約2000萬平方公里,仍是世界上一流強國。

不考慮政府投降過德國這件事兒的話,法國憑實力也是能成為常任理事國的。

二、二戰時法國的貢獻

法國貝當政府投降了,以戴高樂為首的法國軍將領沒有投降,在英國通過廣播向法國人宣佈“自由法國”成立並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抵抗納粹德國。

民間也沒有投降,還有大量有組織的法國民眾堅持抵抗侵略者。尤其是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法國國內的反抗力量裡應外合,配合盟軍打擊德軍。

各殖民地也堅持抗德,提供戰略資源或直接支援盟軍的作戰任務。

三、二戰後幾大巨頭的利益權衡

聯合國是二戰勝利之後同盟國對世界秩序的重新整合,是一個世界性的組織。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四大戰勝國(中國、英國、蘇聯、美國)和參加反德同盟的法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說,法國和四大國都不在一個序列內。

二戰中,中國獨自對抗日本法西斯長達14年之久,在盟軍中對抗法西斯的時間最長,付出傷亡3500萬人以上,代價最為慘重,對同盟國的最終取勝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英國首相丘吉爾力主對抗德國,在歐洲領頭對抗法西斯,英軍和德軍在非洲展開了殊死搏鬥,拉住了德軍的步伐;

蘇聯在德國入侵之後更是將本土變成了“德軍絞肉機”,消滅了大批德軍有生力量;

美國雖然正式參戰最晚,但在太平洋的戰爭中瓦解了日本海軍,兩顆原子彈更是直接把日本炸投降了。

這四個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都是理所當然的。

那這四國是怎麼看待法國加入進來這件事呢?英國全力支持,美國樂見其成,蘇聯不同意,中國沒有意見。

二戰勝利之後,美蘇爭霸的局面逐漸形成,英國不甘心丟掉昔日的霸主地位成為小配角,想給自己找個幫手,英法相鄰,雖然歷史上常打仗,但總體利益一致,是個有交情的小夥伴。於是全力支持法國加入常任理事國,用於打破美蘇控制歐洲的局面。

美國也擔心蘇聯做大,想用法國制衡蘇聯,同意了。

蘇聯是很看不起法國的,斯大林認為投降了德國的法國政府代表了法國,戴高樂領導下的“自由法國”只是個民間組織。所以法國根本不配分享勝利果實,不但不能加入常任理事國,還得和其他戰敗國一樣接受懲罰。但在英美的堅持下,蘇聯還是妥協了。

為啥沒說到中國?因為中國當時處境也很慘。

丘吉爾輕蔑地說:“我不認為重慶政府能夠代表一個偉大的世界強國。”這也沒錯啦,但要是依他的說法,中國可就失去了成為常任理事國的資格。

而蘇聯在看不起法國的同時,也看不起中國,斯大林一直反對給予中國與英美蘇一樣的大國地位,認為中國不配與他們平起平坐。其實,他只是不想中國崛起。

可以說和英國比起來,蘇聯才是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最大阻礙。

但就像英國想用法國制衡美蘇、美國想用法國制衡蘇聯一樣,美國也想用中國製衡蘇聯,因此態度明確的支持中國。

當時真的好險,明明是戰勝國,差點在“戰外之戰”輸了,險些在國際上什麼都沒得到。

【結語】

綜上所述,我認為僅僅抵抗38天就投降的法國能夠在戰後成為常任理事國,和法國本身實力有關係,但更多是英美兩國的制衡之道,是局勢給了法國機會。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法國在二戰時,因為對德軍的進攻線路判斷失誤,導致法國花巨資打造的馬奇洛防線形同虛設,德軍繞過其防線進攻法國;再者德國軍事實力高出法國一大截,戰略戰術更先進,導致法國僅僅抵抗38天就投降了。法國卻成為了戰後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呢,知道其他的四大常任理事國都是戰勝國,偏偏法國是投降國,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一,自身實力

二戰時期,法國的工業產值完爆了,美蘇英之外的所有國家。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統治面積僅次於蘇聯和英國,排在世界第三;本土殖民地人口約一億多,僅次於中音舒美世界第五。

二,利益當頭,相互制約,各取所需


二戰過後,德意日法西斯戰敗,美國和蘇聯成為戰勝國,無疑在戰後實力得到了提升。聯合國是美蘇英三國主導成立的,這三巨頭自然無位列其中。蘇聯在二幢後實力不斷增強,美國深深感到威脅,急需找人來制約蘇聯,於是美國便想到了中國,於是,中國便進入了五常之一。之後英國覺得美國拉中國是為了孤立英國,蘇聯一家獨大,美國又和中國扯上了關係,英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日不落帝國了,於是拉來了法國抱團取暖。

三,臉皮厚


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醜事人盡皆知,無論是海外殖民地,再怎麼掙拼命的掙面子,這老臉還是丟得乾乾淨淨了。雖然丟了面子,但異國他鄉的丘吉爾向法國戴高樂拋來了橄欖枝,也不管會不會被人所恥笑,滿腦子都是走上人生的巔峰,於是頭也不回的跟著英國人走了,這不成為五常之一。所以臉皮厚很重要。

雖然法國在二戰中投降,但因自身底子厚,加上英國老朋友的努力,美國和蘇聯相互之間利益平衡,所以才進了五常之一。所以實力、朋友、運氣都很關鍵!


寧哥說事


  • 二戰中的法國非常受爭議,因為法國擁有與法西斯對抗的實力,但是卻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就選擇向德國投降,而法國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宣佈投降的國家。所以很多人都對其進入聯合國五常抱有爭議,那麼到底法國為什麼有資格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法國向德國交投降書

二戰中的法國有過貢獻

雖說二戰開始沒多久法國就很沒骨氣的投降了,但是投降並不代表其沒有實力,畢竟法國陸軍當時被稱為歐洲第一。法國只是本土地區投降,而本土就是一個空殼子,沒有什麼東西,它的實力都流散在外,法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有殖民地,其基本實力還是存在的。而法國投降之後在國內還存有抵抗侵略的組織,內有接應,外有援軍,兩股力量裡應外合一直在打擊德國軍隊。

除此之外,法國也在海外積極的對抗侵略者,在非洲對抗德軍,在亞洲也積極地對日作戰,由於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眾多,在抵抗侵略上做出了許多貢獻。



法國的加入使巨頭們妥協

聯合國是美、蘇、英三國主導成立的,這三巨頭自然位列其中。蘇聯在二戰中自身的實力不斷增強,美國深深感受到了威脅,急需找人來與蘇聯抗衡,於是美國便想到了中國。美國拉中國入夥並不是因為真的要拉朋友一把,而是存著拉中國來抗衡蘇聯的心思。毛熊這大哥倒也沒反對,只要不玩過火,我就陪著你們玩,但是就在美國小心思要得逞的時候,有人出來攪和了一把。


英國不願意了,跳出來大唱反調。英國覺得美國拉中國進來是為了孤立英國,蘇聯本就一家獨大,現在美國又和中國扯上了,英國不就落單了嗎?不行,不行,我丘吉爾拼了老命也得攪和一下。但是羅斯福並沒有給丘吉爾攪和的機會,直接放狠話,我們兩國離那麼老遠,你到時候跑斷腿也阻擋不了毛熊擴張!丘吉爾一聽也沒啥說的,只能接受,但是英國的玻璃心仍然擔心自己被孤立,決定再拉一個小弟入夥,於是法國便被稀裡糊塗得拉了進來。美國倒也沒說什麼,反正只要蘇聯倒黴,我就高興,而蘇聯也是無可奈何,現在普天之下也站不出來一個能和法、中兩國相提並論的小弟了呀。

法國:臉不重要,先入常再說

  •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得醜事人盡皆知,無論海外殖民地再怎麼拼命的掙面子,這老臉還是丟的乾乾淨淨的了。但是儘管這法國丟盡了臉面,卻有著擋不住的好運氣,異國他鄉的丘吉爾向法國拋來了橄欖枝。來吧,老弟,跟著我們讓你吃香的喝辣的,撿回面子走上人生巔峰不是問題。法國還真就被誘惑住了,也不管會不會被罵不要臉了,滿腦子都是走上人生巔峰,於是頭也不回的跟著英國走了。


  • 這法國的運氣著實不錯,本來巨頭們是沒人想帶他玩的,怕丟面兒,要不是老美非要拉中國進來,英國為了心理平衡,也不會拉法國進來。不過這法國也不算太菜,也算是夠資格進來,曾經丟臉就丟點吧,也還能說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