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在2015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某次演讲报告上的主题忽然跑题般的从科技探索变为针对瘟疫蔓延。他说,在上一辈人生活的年代,人们畏惧战争、畏惧自然灾害,但在目前,能够大规模毁灭人类的对手,其实已经不再是世界大战,而是微小到无法看见的病毒。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我们如果往回看看,好像确实是的。此刻关于疫情的报道就好像前线的战报一样,虽然前线换了样,但仍雪花般地飘来,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这场"疫战"的凶险,并为之胆战心惊。乃至前些年的甲型H1N1流感、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这些十分具有威胁性的疫病都发生在当代,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古代就好像没有这样的疫病呢?

其实首先要说的是,古代肯定是有的,而且爆发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

在中医对抗瘟疫的历史中,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2632年间,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明末《温疫论》序中即言"温疫四时皆有";而且认识到瘟疫是因看不见的"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看来古时人们对瘟疫也早有了基本认识。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中国古代已知的瘟疫种类很多。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疯、疟疾、吸血虫病……有的怪病,传染性极强,至今也不知道它属于哪一种病。

东汉《说文》提出:"疫,民皆疾也。"

把凡能传染的病通称为"疫"。"瘟"则是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特别烈性的瘟病可以朝发夕死。所以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尚且处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国家惯于在重大事务上卜问上天,有卜辞就卜问殷王是否染上传染病,又卜问疫病是否会漫延流传。《诗经·小雅·节南山》记载,公元前781—前771年,周幽王时期"天方荐瘥,丧乱弘多",由于物侯变化失常,引起疫病。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秦代时,中国为了对抗麻风症,也就是世界最早传染病之一的汉森氏病,设"疠人坊"即当时的麻风病院进行集中隔离收治。先秦的许多著作如《国语》、《春秋》、《左传》,乃至汉代《史记》、《汉书》以及各朝正史的"五行志"中都有关于瘟疫流行传播和防治的文献记载。而重大疫情的发生同时也影响催生了一些医学专著。

两汉交替时至东汉时期,是自西周以来,古代历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时期之一。

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即战争相当密集的建安年间,在三国战争风云不息的同时,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于是有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自述,他的家族曾多达两百多人,自建安年间以来,特别是建安最后十年,死去了三分之二;而这些死去的人中,十分之七死于疫病,即其所谓"伤寒"。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特别是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

又说:"疫疠多起,士人凋落"。

那时中原每家都有人伏在亲人的尸体上痛哭,有的全家都死了,有的甚至全族办丧事。其惨状绝不下于今日的疫情,根据后世史学家统计,约有2000万人在这次瘟疫中死去。

到唐朝时期,政府对于应对瘟疫也建立了一定的体制。以中央医政机构和地方医政机构为主体的官方医疗救助单位是唐代防疫救灾的主力军,据载,唐朝中央的太常寺太医署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进行日常药物的储备,在遇到疫情爆发的时候,遣医送药。地方医政机构常与寺院救济性质的养病坊等慈善机构联合开展工作,负责日常疫情的巡逻以及储备药材,并直接开展救助活动。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政府同时鼓励患病的人在本地就医,并以法律的形式强化,本地驻军患病也归本地医官治疗。所以当突发疫情时,唐朝的医疗体制能够及时展开救助工作,同时加上唐朝官方对于药材市场的规范和医籍整理,这种体系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宋神宗时期有一场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

然而"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这里就有一位能官赵忭。他上任正值饥疫爆发之时,于是他首先让下属官员汇报属地情况,不及时的就拿下治罪,免职是最轻的,严重一点的就要关进监狱等候朝廷发落。

严查不作为官员以后,他首先组织募捐,收集物资后让灾民到指定地点领取救济物资,并专门开设了类似于火神山那样的隔离医院,让医生和懂医术的僧人专门负责照顾感染疾疫的百姓,借此限制人员流动防止疫病蔓延,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封城”制度。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但于混乱的宋元之际,占据中原的金国又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起于河南,不到50天,死亡9万人,蚕食蔓延至金国灭亡。

而古代历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时期之二,则是明末至清初。

两段高峰时期都是处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气候变迁异常激烈,导至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的失调及震荡。此间一些奇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突然出现。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4-8月滴雨不下,飞蝗遮天,鼠疫大军自北而南攻入江苏,浙江,嘉兴府桐乡县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虫从房子里一直爬到街道上。邻近的湖州府则损失了30%的人口,民众无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民多投河自杀,哭声震天。据外国学者统计,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造成全国损失了40%的人口,令人闻之悚然。

清末东北又有一次鼠疫大流行,然而幸好有海外归来知识分子西医伍连德的出现,使得这次大疫情在4个月内即被离奇宣告控制。也自此,中国的疫情防治正式从古代走入近代。

当瘟疫来临,华夏先民们都会做些什么?看看中国古代“战疫”史

纵观古今,瘟疫其实从未消失于历史中,且总是裹挟于饥荒、战争。但如果有完善的机制、稳定的民心、有力的手段措施,瘟疫就会止息,会被高效的组织与团结的社会所战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