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藏无数盛唐珍宝的法门寺地宫是如何被发现的?

涂伟媛


东汉末年,迎取佛骨,因舍利而建塔。设有地宫,供奉佛骨。塔身木质,共有四层,名为"真身舍利宝塔"。后因塔而建寺,名为“阿育王塔”。魏晋南北朝时期,塔寺屡遭破坏,几乎毁于战火。但仍有信众前来顶礼。那时人们称为“圣冢”。北魏时期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且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朝时,法门寺遭遇大火,佛塔仅剩塔基。唐龙朔年间,法门寺佛塔再次重建。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法门寺大修时,就有人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为了避免地宫被侵略者劫掠,知情人决定誓死保守秘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四川地震影响,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佛塔又出现小部分垮塌和裂缝,最终只剩下半个塔身危立于残破的砖石台基之上。

浮土之下,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时,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个狭小的洞口里一片幽暗,这就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出土包括佛指舍利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的地宫就这样被意外发现了。


古今历史观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图片中的人名叫韩金科,如今是法门寺博物馆馆长,而在1981年,他只是陕西扶风县文化局的一名普通干部。1981年的8月25号,韩金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前一天晚上,扶风县雷雨交加,这让韩金科的心里涌出一股不好的预感。果然他刚走进办公室,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了,打来电话的是一位早起遛弯的老大爷,老人因为震惊而语无伦次,过了好一会儿,韩金科才明白过来——法门寺的佛塔塌了。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佛教圣地,又被称为“关中塔庙始祖”。

历史上的法门寺已经损毁重修,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扶风县也有震感,法门寺出现了多处裂缝和垮塌,塔身也向西南倾斜。1981年的8月,扶风县连下了多场暴雨,在雨水的持续冲刷下,法门寺终于再也支撑不住了,不过奇怪的是,虽然东北边已经完全垮塌,但法门寺却仍然以一种奇怪的姿势站立着。

韩金科急冲冲赶往了现场,在路上,他想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释迦摩尼圆寂后,炼化出舍利子,公元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的19颗舍利送往中国,其中一颗佛指舍利就安放在法门寺内。到了唐朝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迎送过佛指舍利,而咸通十五年,唐僖宗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了法门寺的地宫。然而法门寺的地宫究竟在何处,史书中却从未提及,千百年来,法门寺只有高塔矗立,神秘的地宫却如同人间蒸发般,躲藏在了历史的迷雾中。

然而传说1930年,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的朱子桥主持重修法门寺时,曾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石板,石板下是一处幽深的洞穴,朱子桥用手电向里看了一眼,突然是大惊失色,旁边的人问他看到了什么,朱子桥连忙说,洞里盘踞着很多青蛇,十分危险。朱子桥立即下令将洞口封闭,是朱子桥究竟看到了什么?他为何会如此紧张?他看到的是不是法门寺的地宫?却没有人知道答案。

法门寺塔倒塌后,陕西政府立刻组织开展了修缮工作,可因为维修难度大,修缮的方案却迟迟未能确定。六年的时间过去了,1987年4月3,一直维修团队在现场考察时,突然有人在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维修人员将石板上的浮土清理掉后,一尊雄狮浮雕显现了出来,推开石板,一个狭小的洞口出现在人们面前,洞口周围一片幽暗,看不出深浅。这时维修团队里的考古人员想到了朱子桥的传说,这个洞口会不会就是朱子桥发现的那个洞口?工作人员将手电深入洞口,竟然惊喜的发现,洞口下是一个密室,而密室里的堆叠的宝物是清晰可见,消失了千年的法门寺地宫就此重见天日。

1981年的4月6日,地宫的入口被清理出来,在向下的二十级台阶过后,一处平台,平台的尽头是一扇紧锁的石门。4月9日,第一道石门被打开了,发霉气息扑面而来,在石门背后,考古人员发现在两旁的石壁上,记载唐朝迎送佛骨的恢弘场面。之后,第二道石门出现了,打开石门,这一次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丝织品,虽然历经千年,可这些丝绸依然精美光鲜,在石室的角落摆放着一座汉白玉雕成的阿育王佛塔,然而传说中的佛指舍利却并不在塔内。

在阿育王塔的后面,考古人员发现了第三道石门,推开石门,方形的大厅中央,放置了一座白玉灵帐,考古人员推测,佛指舍利极有可能供奉在灵帐内,果然人们在灵帐内发现了一枚舍利,然而很快,这枚舍利就被鉴定为是玉做的仿制品。接连几次扑了空,考古人员开始怀疑,难道说佛指舍利不在地宫内?

转机很快出现了,按照阿育王塔的经验,人们在灵帐的后面又一道石门,石门没有上锁,门后是地宫的后室,里面摆满了宝物,所有的宝物都围绕着一个宝函排列。难道佛指舍利就在宝函里?打开宝函,里面竟然又有七重宝函,最后一重宝函是纯金打造的金塔,金塔上有一根玉化手指,人们惊喜异常,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佛指舍利,可检查后发现,这仍然是一枚玉做的影骨。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有人发现,后室的一处地面的颜色和其他地方不太相同,挖开地面,考古人员在地下发现了一个精美的密龛。为什么这个密龛会被埋在地下?带着疑问考古人员打开了密龛,里面竟然还有一个铁函,可铁函已经锈迹斑斑,打开时稍有不慎,后果就难以估量,在对铁函做了x光后,人们发现铁函里有一件异物,至于是什么,却并不知晓。当人们小心翼翼打开铁函的盖子后,发现里面还有一个丝绸包裹的鎏金函,鎏金函里一个檀木香函,檀木香函内有一个水晶椁,水晶椁里则有一个玉棺,玉棺里则又躺着一根手指形的舍利,因为之前已经发现了三颗仿制舍利,这一次考古人员辨别的更加仔细,对照古籍后发现,玉棺里躺着的就是货真价实的佛指舍利,至此,法门寺的舍利传奇,终于是揭去了它什么的面纱。


杨过的大仙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经过和雷峰塔地宫的发现类似,1981年8月24日,历经372年的宝塔轰然倒塌,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板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挪开石板,手电筒往里那么一照,不得了,一片金碧辉煌。法门寺地宫就这样被发现了。

整个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唐密曼荼罗,地宫一道四室通彻全坛,体现金胎世界大日如来中道一实,

四室四舍利表征四方四佛。

这里着重讲一下4枚舍利及装舍利的宝函: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的法门镇,最初是叫“阿育王寺”,直到公元618年,李渊将其改名为“法门寺”。公元631年,唐太宗开启法门寺地宫,将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供奉在地宫。此后,基本上每30年才会打开一次地宫。每次迎奉舍利,场面都十分隆重。

图中左数第2枚即为佛祖真身舍利。

这枚佛祖的真身佛指骨,全世界只有这一枚,是至高无上的佛教圣物。这枚佛祖真身舍利与地宫出土的《志文碑》上记载的完全吻合:

“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

供奉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铁函在地宫秘龛(kan,1声)被发现,“秘龛”供奉佛像的小格子。

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宫秘龛→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银包角檀香木函→水晶椁→白玉棺→真身佛指骨舍利

  •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lu,4声)顶银宝函
  • 顶部为“大日如来”,“大日”能扫除世间一切黑暗。

伴随这枚指骨舍利出土的还有3枚影骨,所以法门寺一共出土4枚指骨舍利。其中一枚内壁绘有北斗七星图案。

唐懿宗供奉的八宝重函

八宝重函是法门寺地宫内最为精美的舍利宝函,被放置在地宫后室北壁正中的位置,是整个地宫最重要的供奉物。

  • 第八重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

出土时仅为残片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银宝函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

第五重释迦说法鎏金银宝函

第四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

第三重金筐钿珍珠纯金宝函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wǔ fū)石宝函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塔座正中有一根银柱子,佛骨舍利就套在上面。这枚佛骨舍利为玉质。

汉白玉灵帐→铁函→木函→鎏金双凤纹银椁→佛骨舍利(玉质)

  • 汉白玉灵帐及佛骨舍利

这枚佛骨舍利是当年武则天迎奉过的那枚。在汉白玉灵帐旁还有一双金丝绣花鞋,不知道是不是属于武则天的。

篇幅有限,就不说太多了,大家有空可以去法门寺博物馆参观一下,馆内的布置是仿照当时地宫内模样布置的,感受一下大唐当年的繁华。


文物考古聊历史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缘于法门寺塔历经2000余年的风雨自然毁塌之后,国家为了保护法门寺的历史传承,于1987年重修佛塔之时发现了地宫。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法门寺地宫的发现经过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著名的佛教寺院法门寺在唐高祖李渊时就被敬为皇家寺院,在整个唐朝共进行了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大秦王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结束,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了2132年。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便打着弘扬佛教的旗号,广建佛寺,用佛教思想麻痹广大平民百姓,法门寺的建立也不例外。据说法门寺始建于公元68年,和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白马寺同一年建寺,也有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各位看官相信哪一种说法都无可以,反正历史非常久远。

法门寺在周朝以前叫阿育王寺,据佛经所记载,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为救赎战争中的杀戮,阿育王开始力推佛教,为此,他派出了大量僧众和信徒去到国外,广建佛寺,其中法门寺佛塔就是最早建设的其中一座。

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被改为“成宝寺”。后来到了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将其改名为法门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法门寺被唐朝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敬为皇家寺院,唐朝共进行了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289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二、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源于佛塔年久失修倒塌,才使得封存一千多年的地宫重见天日。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主要由法门寺塔倒塌重修所引起的。1981年8月24日,伫立在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袭,中部出现裂缝,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完全坍塌,仅剩下的西南一边顽强地矗立着。到底这座残塔该怎么处理,国家文物部门极为极为重视,经过反复的论证,因为塔里全是土坯,在技术上保护非常困难,所以最后决定将塔拆除重建。因为各种史料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而且有珍宝,传说有佛祖释加牟尼的真身舍利,只是谁也没有见过而已。到了1987年,考古人员无意中发现了白玉石板下的神秘洞口,并在前方大殿后发现了一个漫步踏道,它应该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通过继续探寻,这个埋藏了2000余年的绝世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工作人员进入地宫以后,先发现两块石碑,其中一个是记事碑,另一个是物账碑,这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时留下的。在前室尽头,一座汉白玉石塔静静伫立在一角,这座后来被称为阿育王塔的汉白玉石塔。然后发现了一个白玉灵帐,这是一个国宝级文物,上面的雕刻是非常精细。其中有一枚玉制仿制的舍利。在汉白玉灵帐后面,是是地宫的后室,里面全是国宝级文物。在宝物中间,有一个八层密龛,密龛里有一个铁函,打开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打开八重是个纯金塔,金座子上还是一枚仿制玉指骨舍利。专家又用X光机扫描密龛里发现的铁函,其中有异物,打开以后,里面有一大一小两颗水晶珠和一个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玉棺中正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这个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现在世人面前。

三、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众多国宝级文物,对于我国探寻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品类繁多的国之珍宝,总计达两千余件,包括舍利、金银器、丝织品、秘色瓷器、玻璃器、漆木器、香料宝石玛瑙、铜铁器、珍珠玳瑁,还有27000余枚唐代货币,可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它们分别是:

一是真身舍利:地宫里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二是感应舍利: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这两枚水晶球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应舍利,体现着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灵骨、影骨和感应舍利“三位一体”的佛舍利体系的新特点。

三是金银器: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四是香具:法门寺地宫发现有熏香品9件,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肃宗奉佛的香炉3件,唐禧宗供养的“香囊两枚,重十五两三分”,这是唐代皇帝在宫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证。

五是琉璃: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共有20余件。

六是瓷器: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七是丝织品: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八是佛经: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九是佛像: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十是宝物帐碑文:地宫出土两块石碑,共计刻有约900字,一个是记事碑,一个是物账碑,为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

十一是珍珠玳瑁、唐代货币等。

综上:法门寺地宫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因此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清悠初见


法门寺地宫秘密。

法门寺地宫发掘,当时中央台全程直播,影响巨大,我们今天来窥探一下法门寺地宫的秘密。


1.意外发现地宫。

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据传始建于公元68年,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周魏以前,法门寺被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一直沿用至今,因为与皇家千丝万缕的联系,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一般民众根本不能踏入。虽然后世经历不断战火,但仍然较完整的保存下来。1981年,法门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从中部出现裂缝,佛塔摇摇欲坠。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完全坍塌,但佛塔却仍然神奇地矗立着。修复工作必须按照一系列严密程序进行。但在考古经过反复计算,发现先前确定的那个方案,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决定还是把塔拆除重建。1987年4月3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施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2.地宫里有啥宝物。

考古人员进入地宫后,借着手电光,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里面文物清晰可见。这让考古人员十分激动,在后续发掘中,地宫陆续出土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罕见文物,文物包括佛骨舍利及唐皇室为佛骨所供奉的宝物,以唐懿宗、僖宗的供奉物最为珍贵。除此之外,还有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及其他要员的供奉物。总计达两千余件,包括丝织品、金银器、玻璃器、秘色瓷器、漆木器、铜铁器、香料宝石玛瑙、珍珠玳瑁,还有27000余枚唐代货币,很多文物都是有历史记载,但从未露出真容,地宫出土的文物,填补了我国文化的许多空白,为延续五千年文化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法门寺地宫挖掘,注定是影响巨大的文物保护行为,成为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智者说历史


法门寺地宫确实秘藏了无数珍宝,其中轰动世界的珍宝是件至高无上的圣物,那就是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还有工艺精美的阿育王塔。三十二年前,法门寺佛塔整修时意外的发现了尘封地下一千多年的地宫。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法门镇,现在的法门寺佛塔是按照唐代形制重建的。据记载,法门寺建于汉明帝时期,木质佛塔原名叫“真身舍利宝塔”。木塔南北朝时数次被破坏,基本已成废墟。北魏宗室拓跋育重修舍利塔。

隋朝时,法门寺遭遇大火,佛塔仅剩塔基。唐龙朔年间,法门寺佛塔再次重建。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法门寺大修时,就有人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为了避免地宫被侵略者劫掠,知情人决定誓死保守秘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四川地震影响,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佛塔又出现小部分垮塌和裂缝,最终只剩下半个塔身危立于残破的砖石台基之上。

法门寺佛塔修葺刻不容缓,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得出两种方案。一种是拆除重建,另一个是保护原塔。专家对佛塔进行了现场勘察,发现佛塔里面全是土坯,保护剩余的半边塔不太现实,只能拆除重建。

1987年4月3日,佛塔的修葺工作开始,在休息时突然有人大喊,勘察人员围拢过去,发现浮土下隐约有一块白玉石板。勘察人员急忙将石板上浮土清理掉,看见石板上有一尊雄狮浮雕,而石板的下面盖着一个洞口。

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个洞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地宫入口。狭小的洞口里透着一片幽暗,队员们进入后发现有个台阶式的漫步踏道,大家只能弯着腰往里走,这可能就是进入地宫的隧道,队员并没有冒失进入。

六天后,地宫发掘小组成立,专业考古人员也纷纷抵达法门寺。考古队员进入隧道,发现隧道的尽头有一道石门,队员们小心翼翼的推开这道门,大量的霉气扑面而来。门里头继续是一段幽暗的隧道,墙壁为黑色大理石。

大家都弯着腰,石壁因年代久远而呈现出特有的那种斑驳。考古队员在石壁东侧,发现了有白色颜料雕刻的文字,可惜现场无人能解读。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在隧道尽头有人发现了两块黑色石碑,且碑文清晰可辨。

正当队员准备解读碑上文字时,突然隧道顶上有碎土掉下,有发生垮塌的危险。于是考古队员不得不先撤出地宫,发掘工作暂时终止。由于地宫年代久远,而且当时进入隧道的人员过多,产生共振后有碎土掉落。

为保证安全,之后的发掘工作严格控制进入地宫的人数。随后两块石碑被搬出地宫,碑上共刻有约九百字。石碑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祖的真身舍利时留下的,在碑后又出现了一道门,门上刻有精美的菩萨像。

门口是地宫前室,地面上整齐的码放着一堆堆精美光鲜的丝织品。在前室尽头,发现了一座大约八十公分高的汉白玉石塔,塔四周有精美浮雕,这就是传说中的阿育王塔。队员们觉得神秘的佛祖舍利就在里面。

在阿育王塔的后面出现了第三道石门,门上雕刻着天王力士彩绘浮雕。考古人员据此判断,门后的世界可能超乎想象。石门很快被打开,这是地宫的方形中室,地面上放着一个白玉灵帐,上面有精美的雕刻。

人们清理灵帐时发现了一枚舍利,最终确定为玉制仿制舍利。按照经验,队员们很快发现了第四道石门,门内就是法门寺地宫的后室,也就是存放宝物的地方。里面有大量的金银器、丝织品、琉璃器、瓷器及佛经等。

在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时,有人突然发现后室的土层好像有动过的痕迹。考古人员挖开土后,发现了一个密龛,里面藏着一个被包裹包着的宝函。在专家的主持下,宝函被逐一打开,第七重是金质宝函,里面是一座小金塔。

第八重是个纯金塔,金座上有个像手指形状的银柱子,上面套着白色东西。大家都激动的跳起来了,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佛舍利。遗憾的是,这仍然是一件玉制仿品。队员们很快将注意力转到密龛里发现的铁函上。

几天后,铁函被打开,里面有大小两颗水晶珠,下面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镏金函。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椁子里又有一个玉棺。玉棺被打开后,里面是一枚舍利。据考证,这是真正的佛骨舍利。

舍利“中间有纹,纹并不彻”的特征与碑上记载的相吻合。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终于被发现,而且是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法门寺地宫沉睡地下千余年后,终于重见天日,佛教和盛唐的宝藏被打开。

综上所述,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和发掘比起帝王陵墓的发掘要规模小得多,而且发掘起来也比较容易,毕竟当时的法门寺地宫仅有三十多个平米的大小。现在的地宫主室是扩建后的,可以举办法事。


野史也是史


1981年,韩金科只是陕西扶风县文化局的一名普通干部。8月25号,韩金科接到电话,得知法门寺的佛塔塌了。

东汉末年,迎取佛骨,因舍利而建塔。设有地宫,供奉佛骨。塔身木质,共有四层,名为''真身舍利宝塔''。后因塔而建寺,名为“阿育王塔”。魏晋南北朝时期,塔寺屡遭破坏,几乎毁于战火。但仍有信众前来顶礼。那时人们称为“圣冢”。北魏时期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且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朝时,法门寺遭遇大火,佛塔仅剩塔基。唐龙朔年间,法门寺佛塔再次重建。明清之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法门寺大修时,就有人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为了避免地宫被侵略者劫掠,知情人决定誓死保守秘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四川地震影响,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佛塔又出现小部分垮塌和裂缝,最终只剩下半个塔身危立于残破的砖石台基之上。

于是他赶到现场,发现东北边的完全塌掉了,而西南边却像一节残断的指头,虽然已经斜了却仍然奇迹般地立在那儿,着实令人称奇!

针对佛塔是拆了重建,还是把半壁佛塔修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86年年底,陕西省政府才最终根据专家的意见,作出重修法门寺塔的决定。 1987年春,开始拆除残塔、整理佛像、经书和其他文物。为重打地基,陕西省考古文物部门开展了对佛塔塔基的清理工作。而令人意想不到是,正在这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大家发现,残塔被拆完以后,塔底出现10米直径的这个圆圈。当时正下着大雪,可是偏偏这个圆圈里面怎么也存不住雪。无论多大的雪,只要落到这个圆圈里面,立刻便会消融。考古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圆圈底下一定有秘密!

韩金科带领队员们清理废墟时突然发现,古塔的地下竟然埋着一块巨大的石板。队员们立刻将石板清理干净,此时大家才发现这块石板竟然是用白玉制成的。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之后,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敲击发出的回响,考古队判断,这下面应该有一个密室。很快,就有人在石板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个用碎石填补的小洞口。当考古队员打开洞口,发现这就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出土包括佛指舍利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的地宫就这样被意外发现了。


豆豆随手拍


据史籍记载,法门寺塔下隐藏着一座地宫,里面藏有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无数的珍宝。但是几千年以来,关于法门寺地宫的记载在人们心中更像是一个传说,真假无从定论。直到1987年4月,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宫之门,才被重新打开。

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西面110公里的扶风县境内

法门寺塔,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佛塔共有十三级,为八棱砖塔。但是,佛塔最初建造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据专家推算,它应该是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

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四月时,懿宗举行了唐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活动。年底,懿宗下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后,于次年正月初将塔下地宫石门关闭。从此,地宫被封闭后便再没有被打开过。

法门寺残塔

1981年8月24日夜晚,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上长时间的雨水侵蚀,佛塔自上而下裂成了两块,东北边的部分基本上已经完全塌掉,而西南边虽然已经倾斜却仍然奇迹般地立在那儿,并且看起来就像一节残断的手指,这着实令人称奇!

针对佛塔是拆了重建,还是把半壁佛塔修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86年年底,陕西省政府最终根据专家的意见,决定还是把塔拆除重建。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这次重建,一个埋藏了1000多年的绝世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清理塔基

1987年春,文物部门开始了对残塔的拆除、整理佛像、经书和其他文物的整理。为了重打地基,考古人员对佛塔塔基展开清理工作。

1987年4月3日,勘察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在休息。这时,突然有人惊呼。就在浮土之下,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古塔的地下竟然埋着一块巨大的白玉石板。队员们立即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了出来。

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在石板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个用碎石填补的小洞口,从那个狭小的洞口看进去里面一片幽暗。随后,考古队员敲击石板,发现有回声!于是,大家判定这下面应该有一个密室。

当大家刨开碎石,用手电筒往里面划过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手电光划过之处,全都是一摞一摞、无穷无尽的金银器,整个密室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看到这样的景象,现场所有人几乎都吓得说不出话来。

地宫再现

随着后续的清理,队员们在前方大殿后发现了一个漫步踏道。大家意识到,这应该就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

1987年4月9日,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推开了地宫的第一道门,一股霉气扑面而来。门内是一段幽暗隧道,隧道两边的墙壁是由黑色大理石拼贴而成。

队员发现石壁东侧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用白色颜料书写的,纵向排成几列。

当考古队员慢慢进入隧道尽头时,有两块石碑进入了他们的视线,石碑为黑色大理石材质,碑文在手电光下依然清晰可辨。

就在此时,意料不到的情况突然发生了,隧道顶上突然毫无征兆的有碎土掉下。考古队员不得不先撤离出了地宫。

后来经研究决定,接下来的考古勘探将严格控制进入地宫的人数,并且要加快进度。随后那两块石碑被搬出了地宫,石碑共计刻有约900字。

专家发现一个是记事碑,一个是物账碑。从文字内容分析,石碑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时留下的。

在两块石碑被移开后,又一道门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石门左右两边的门扇上,各雕刻一尊精美的菩萨像。进门后,地面上是一堆又一堆码叠整齐的丝织品。尽管历经漫长岁月,但这些丝织品依然精美光鲜。


在前室尽头,一座汉白玉石塔静静伫立在一角。这座塔就是后来被称为“阿育王塔”的汉白玉石塔。塔身大约有80厘米高,四面雕刻着精美的彩绘浮雕,塔盖、塔刹、塔身、塔座均保存完好。

没想到的是,就在阿育王塔后面又发现了另外一道石门。这道门的门扇上雕刻着天王力士彩绘浮雕。就在第三道门被打开后,呈现出的是法门寺地宫的中室。

中室是一个方形空间,中央放了一个白玉灵帐,上面的雕刻十分精细。在几天后的集中清理时,人们果然在灵帐中发现了一枚舍利,但却是一枚玉制仿制品。

因为有了发现阿育王塔的经验,在汉白玉灵帐后面,考古队员果然又发现一道石门,这道门上没有锁。门内是地宫的后室,后室的情景简直令人震惊到了极点,里面竟然摆满文物。

1987年4月13日,考古队连夜清理后室。一件件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在人们手上传递着。就在清理工作即将结束时,工作人员发现,后室的土层好像被动过。挖开土层,一个密龛赫然显露出来!密龛内藏着一个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

5月4日,法门寺地宫文物的最后清理工作开始进行。但是,谁都不会想到,那个沉甸甸的宝函里竟然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宝函。直到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

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上面还有白花花的东西。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佛舍利?大家激动地都快跳了起来,可是,经过鉴定,这仍然是玉制仿制品。

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再次转到密龛里发现的铁函上。为了万无一失,考古专家们对其进行了X光机扫描,结果显示,铁函内确实有异物。

5月10日凌晨,铁函被打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颗水晶珠,下面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

清晨8点零6分,玉棺棺盖被揭开,玉棺里面又是一枚舍利。这枚佛骨舍利:中间有纹,纹并不彻。这些特征都跟志文碑上的记载一致吻合,这就是那枚真正的佛骨舍利。

就这样,历经那么多波折后,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


东篱梧桐雨


法门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信众来说,都是神圣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一座宝塔,它的地宫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据说佛陀灭度后,弟子们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在中国仅有19处。法门寺就是供奉的第五处。所以要了解法门寺地宫,就必须从他的发展历史来说起。

一、法门寺的历程

东汉末年,迎取佛骨,因舍利而建塔。设有地宫,供奉佛骨。塔身木质,共有四层,名为'真身舍利宝塔'。后因塔而建寺,名为“阿育王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塔寺屡遭破坏,几乎毁于战火。但仍有信众前来顶礼。那时人们称为“圣冢”。北魏时期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且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是年,法门寺不幸遭遇火焚,仅剩塔基残垣。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2年),歧州刺史张德亮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三年后奉还,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修葺木塔,得以保持到明代后期。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据记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万历七年得以重修。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地震,法门寺塔身向西南方向歪斜。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门寺因动乱一度被攻占,寺院也毁于大火之中。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爱国志士李祖绅、李祖才的捐助下,法门寺得以再次大规模的重修。在这次维修过程中,就有人发现了法门寺的地宫。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保证地宫的宝贝不被侵略者掠夺,他们死守法门寺地宫的秘密,还说塔下洞内毒蛇盘绕,根本无法进入。于是地宫再次封存起来。


法门寺地宫是如何被发现的?

1981年8月24日,这天夜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法门寺塔东北半部在暴雨中轰然倒塌,但另一半塔却仍屹然耸立,成为一大奇观。


在1981年8月24号这天,佛塔自上而下成了两块,东北边的完全塌掉了,而西南边却像一节残断的指头,虽然已经斜了却仍然奇迹般地立在那儿,着实令人称奇!


针对佛塔是拆了重建,还是把半壁佛塔修复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86年年底,陕西省政府才最终根据专家的意见,作出重修法门寺塔的决定。 1987年春,开始拆除残塔、整理佛像、经书和其他文物。为重打地基,陕西省考古文物部门开展了对佛塔塔基的清理工作。而令人意想不到是,正在这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1986年年底,大家发现,残塔被拆完以后,塔底出现10米直径的这个圆圈。当时正下着大雪,可是偏偏这个圆圈里面怎么也存不住雪。无论多大的雪,只要落到这个圆圈里面,立刻便会消融。考古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圆圈底下一定有秘密!

果然,1987年4月,时任扶风县文化局局长的韩金科,在带领队员们清理废墟时突然发现,古塔的地下竟然埋着一块巨大的石板。队员们立刻将石板清理干净,此时大家才发现这块石板竟然是用白玉制成的。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之后,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敲击发出的回响,考古队判断,这下面应该有一个密室。很快,就有人在石板的西北角,发现了一个用碎石填补的小洞口。


当大家刨开碎石,用手电筒往里面划过,所有人都惊呆了!手电光划过之处,全都是一摞一摞、无穷无尽的金银器,整个密室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看到这样的景象,现场所有人几乎都吓得都直不起腰来。

考古专家推断,这一次发现的不仅仅是发现金银器这么简单。这座装满宝藏的密室,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法门寺地宫!


1987年,随着法门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宫大门被重新开启

考古学家先后在八重宝函、汉白玉双檐灵帐、秘龛和阿育王塔中发现了4枚佛指舍利。经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鉴定,秘龛内的为灵骨,即佛祖真身,其余三枚为影骨。


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宫廷文物重见天日,佛教文化、宫廷文化、异域文化交织相融的盛唐气象扑面而来。


据统计,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以下文物:

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在地宫甬道内发现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详细地记录了封存物品的名称、物主、规格、材质等。

  

得益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文物,近年来我国在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其中,秘色瓷的出土破解了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古谜题。


总结:法门寺地宫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路之意


在《法苑珠林》的记载中,曾经描写过唐朝的一次迎法门寺佛骨的盛况“忽闻塔内像下震裂之声,乃见瑞光流益……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

以上的内容就是法门寺关于佛骨祈请的内容,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看看。根据记载,说当时唐朝初次开塔,一共有二十人多人下地宫迎接佛骨出塔,但是因为有几个人就是看不见佛骨,因此无论怎样跪拜祈祷,也无法始终见到,有高僧认为是业障太深,所以才看不到。但是究竟是不是真的,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古文献中对于佛骨描述是: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方正,内外光净。还有一点在这里补充一下,在这次唐朝迎接佛骨的时候玄奘法师就没有参加,因为玄奘法师曾经在天竺修习佛法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过留在印度的佛指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



唐朝的佛骨每三十年迎处来一次,一直到懿宗最后一次迎佛骨,才彻底结束。至此之后一直到1981年,法门寺因为下大雨,而整个塔身破坏,在85年的清理中,发现了地宫,随后1987年开始发掘,才使得佛骨重新出世。在这中间相隔了一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