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在歷史上可能屬於哪個朝代?為什麼?

文明人26385666


赤峰在哪?

赤峰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9個地級市之一,駐地松山區。赤峰為紅山之意,蒙古語“烏蘭哈達”,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位於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東南與遼寧省朝陽市接壤,西南與河北省承德市毗鄰,東部與內蒙古通遼市相連,西北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交界,是內蒙古榜首人口大市,內蒙古東部中心城市。

在歷史上,赤峰的歸屬卻有些曲折

中華歷史雖然上下五千年,但是並不是現代中國的所有的土地都有那麼久的歷史,就拿赤峰來說吧,雖然早在夏朝時期中原就有了文明,但是直到商朝晚期,赤峰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地盤,戰國晚期,燕國在這裡修築自己的長城,並把赤峰一部分設立為北平郡,直到隋唐,這裡屬於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契丹崛起後,這裡隸屬遼國上京和中京,元明清民國都對於赤峰有過規劃。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赤峰市今屬內蒙古地區,是內蒙古的九個地級市之一。那麼赤峰自古以來都經歷了哪些朝代或者部落的管理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首先從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說起。夏朝時候赤峰地區已經形成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場所,但是沒有文獻或者出土文物來佐證。後發展到商朝,公元前13世紀左右,那時候赤峰地區所屬部落為鬼方,源自於中國早期大隗氏。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中期。春秋中期,赤峰地區屬於東胡以及山戎部落,此時赤峰離燕國很近,但並不在燕國的統治範圍之內。到了春秋戰國交際之時,匈奴開始強大起來,逐漸開始吞併東胡、山戎等部落,匈奴領土和燕國接壤,此時赤峰地區在兩者的共同管轄範圍之內。

公元前221前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此時赤峰地區已經劃歸為秦的統治範圍。秦始皇在此設遼西郡,屬離枝縣。到了漢朝時期,改離枝縣為令支縣,依然屬於遼西郡。秦及西漢時期,赤峰地區經常受到匈奴的騷擾,封建統治者也在這裡安排重兵把守。 進入東漢時期,匈奴滅亡,鮮卑族開始強大起來,並時常侵襲赤峰地區,所以赤峰地區當時並不完全在漢朝的統治之下。到東漢末年,公孫瓚發跡於此地割據一方,後被袁紹吞併,此時赤峰地區大部分在袁紹的勢力範圍之內。袁紹後,接管統治者為曹操,然後一直持續到三國歸晉,赤峰地區一直在曹魏的管理之下,在此期間,鮮卑族在赤峰地區也與曹魏政權有過數次交戰,土地方面雙方互有得失。 三國以後,西晉建立,由於西晉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所以在西晉後期以及滅亡之後,赤峰地區的所屬政權先後經歷了前燕、後燕、北燕等諸多政權。後北魏統一北方,南北朝並立,赤峰地區此時處在北魏的政權之下,經歷了北魏分裂,東魏繼續管轄赤峰地區。魏之後,北周統一北方。

南北朝以後,中國結束了大分裂時期,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全國。此時,北方的突厥開始興起,時常對隋朝的北疆進行騷擾,隋朝在在此跟突厥進行了幾次作戰,才得以確立對赤峰地區的管理。 唐朝前期對赤峰地區有著非常牢固的統治管轄權。發展到唐朝後期,冀王、盧龍節度使分別割據政權統治過赤峰地區。 唐朝滅亡以後,位於北部的契丹開始強盛,並與公元916年建遼國。此時,赤峰地區開始劃歸在遼的統治之下,而後遼滅亡之後經歷後金的統治。

公元1234年,金被元所滅,統治赤峰地區的成為了元朝。元朝滅亡之後,明朝前期還可以保持對赤峰地區的統治,到15世紀中葉以後,赤峰地區的政權依次經歷了瓦剌、達延汗、察哈爾等政權,然後直至滿清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帝國後,赤峰地區一直都在清王朝的統治之下。

近代到現在的歷史信息,各方面都很詳實,我就不再一一敘述。


小宋拾趣


我是赤峰本地人,我來簡單介紹一下赤峰的歷史:

赤峰地處偉大祖國的北疆,素有首都北大門之稱,在九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養育著四百多萬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

幾千年來,先後有東胡,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息,這裡成了我國古代北方各族活動的大舞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了馳名中外的“紅山文化”“夏家店青銅文化”這裡又是商族,山戎族和烏桓族,契丹族興起的搖籃和故鄉,中國“龍”文化也是從這裡發源,赤峰市的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蒙古帝國和元朝時期,這裡實行了管轄和分封,從而把蒙古遊牧文化也傳播到這一地區,早在明清時期,在這裡形成了盟旗制度以及半農半牧的經濟結構。到了近代赤峰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更加廣泛的革命鬥爭,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到公元1949年,赤峰人民獲得新生和解放。


拭目以網


赤峰市是內蒙古第一大人口城市,位於蒙冀遼三省交匯處。它位於大興安嶺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西拉木倫河南北與老哈河流域廣大地區,是內蒙古高原、冀北丘陵和遼寧平原的截接複合部位,呈三面環山、西高東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徵。這麼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著其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眾所周知,古代的遊牧民族和中原的紛爭不斷。赤峰市轄區內既有廣袤的草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很顯然這裡是古代的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匯之處。很顯然,兩種文明的交匯地必然是爭端的前沿陣地。數千年過去了,赤峰,它都經歷了什麼?

01 原始社會

兩萬多年前,我國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的原始經濟在各地都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而赤峰遺址發現的細石器文化告訴我們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而之後出土的陶件、玉器也證明了大約5000多前這裡進入了新的文明時代,後來專家稱之為紅山文化。

02 商周時期

商朝和西周時期,中原將西北的部落叫做鬼方。而到了春秋時期,東北亞草原也開始逐漸分裂,被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位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而赤峰在那時就屬於東胡部落。

到了戰國時期,燕昭王即位後,早年在東胡做人質的燕將秦開憑藉著對東胡的瞭解,北卻東胡千里。東胡被迫遷往西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而燕國則修築長城,以防其侵襲。這時的赤峰,被燕長城一分為二,南面的一小部分屬於燕國,其餘的仍屬於東胡。

03 秦漢時期

秦朝時期,蒙恬率領秦軍北卻匈奴,收復河套之地,連接並修繕原來的燕、趙、秦三國的長城。從秦朝的地圖上,可以發現位於原燕國地區的長城往北推進了一些,原來屬於東胡的赤峰市區(今)首次納入秦朝右北平郡。

秦朝末期,冒頓單于弒父即位,擊敗前來挑釁的東胡,東胡王被殺,東胡滅亡。留下來的東胡遺民分裂為兩個部落,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因此,赤峰的南部仍屬於中原,而北部易主為烏桓。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卻匈奴數千裡,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並沒有將原烏桓之地佔領。因此,鮮卑趁機南下,佔有了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此時的赤峰,南部屬於中原,北部易主為鮮卑。

但是,漢朝並沒有注意到彼時弱小的鮮卑,直到公元45年,鮮卑跟隨大哥匈奴侵犯漢朝邊境,中原才知道它的存在。之後,匈奴分裂,鮮卑逐漸擺脫了匈奴的控制,並聯合其它草原部落攻打北匈奴。當北匈奴被漢朝和南匈奴聯手打擊而被迫遷往中亞時,鮮卑趁機佔據了蒙古草原,併吞並匈奴舊部,開始強盛起來。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鮮卑達到鼎盛,而中原的遼西郡、漁陽郡、上谷郡的小部分以及右北平郡的大部分地區被鮮卑佔領。此時,赤峰全境皆落入鮮卑之手。

04 東晉十六國

從三國到西晉期間,赤峰再無易主。然而,進入東晉時期,中國再次進入了大分裂時期,政權的更迭使得赤峰幾度易主。

公元前352年,鮮卑慕容儁建立前燕國,赤峰的南部屬於前燕,而北部屬於庫莫奚。公元前370年,前秦滅前燕,赤峰南部被劃入前秦。公元前384年,慕容垂復國,建立後燕,赤峰南部再度回到鮮卑慕容家。之後被北魏拓跋珪擊敗,遷都龍城。北面的庫莫奚趁著後燕內亂之機,將赤峰南部收入囊中。

05 隋唐時期

直到隋朝,赤峰的東北部被同為鮮卑族的契丹佔領。等到大唐推翻隋朝,統一天下,唐朝在原來奚和契丹之處設置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赤峰終於進入唐朝的版圖。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原內亂再起。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各部,916年建國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攻佔汴京(今開封),改國號“大遼”。1007年,遷都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寧城縣)。這時的赤峰成為遼國的首都。

1125年,遼國被金國所滅,金國重新劃分行政區域,赤峰屬於北京路。

06 元明清時期

元朝時期,赤峰被中書省和遼陽行省一分為二,分屬中書省的上都路、全寧路和遼陽行省的大寧路、應昌路。

明朝時期,前期屬大寧都司,後期屬奴兒干都司所轄的兀良哈三衛。蒙古族的兀良哈三衛為了奪取大寧,投靠了韃靼。從15世紀20年代就開始與大明做不懈的鬥爭,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面展開攻勢,向南推進。到15世紀中期,他們終於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此時,赤峰再次落入蒙古韃靼手中。

清朝時期,大部分屬於昭烏達盟,部分屬於卓索圖盟。民國前期,全境先後屬於熱河特別區和熱河省。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全稱昭烏達盟。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

結語:

古老的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見證了赤峰的歷史,從2萬多年前的遠古人類使用細石器抓捕獵物,到5000多年前煉製陶器、玉器,赤峰地區的紅山文化和中原文化幾乎可以並駕齊驅。

4000多年前,中原的家天下私有制代替了原有的部落禪讓制,中原開始進入了內鬥模式。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他們趁著中原內亂,不停地侵襲中原北疆,掠奪財產。而赤峰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跳板。

於是,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裡,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拉鋸戰,使得赤峰的歸屬地在不停地變化。然而,縱觀全局,可以看到東胡民族始終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包括後來的鮮卑、契丹、蒙古等。

而這一切直到努爾哈赤的出現才發生改變,女真族戰勝了東胡民族。再後來,新中國成立,隨著人口的流動,赤峰市的民族開始呈現多樣化,據統計,現有蒙、漢、回、滿等30多個民族。


讀春秋思無忌


赤峰的歷史沿革:晚商到戰國,活動於赤峰的主要是東胡系民族。戰國後期,燕在邊境構築的燕北長城,從赤峰南部穿過。赤峰南部為燕之右北平郡,治所在寧城黑城。

秦並六國,迄於隋唐。隋唐時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共44張

赤峰市

遼代,全境屬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上京是遼王朝的首都,中京是最大的陪都。

金代,地方行政區域設置為路、府、州、縣。今赤峰市全境屬北京路。

元代,屬中書省的上都路、遼陽行省的大寧路、全寧路和應昌路。

明代,在邊疆地區設置都司、衛所和屬部進行控制。地區的設置大體以永樂(1403-1424年)初年為線,分兩個時期。前期屬大寧都司,後期屬奴兒干都司所轄的兀良哈三衛。

清代,大部屬昭烏達盟,部分屬卓索圖盟。

民國前期,全境先後屬於熱河特別區和熱河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1日,南部分別屬於熱遼行政公署設置的熱中專區、二十二專區和熱遼專區;北部先屬東蒙古自治政府設置的“昭烏達省”和熱北專區,後屬昭烏達盟。統屬熱河省。

1949年10月1日到1955年12月31日,北部為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4旗和林西縣;南部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寧城、赤峰、烏丹3縣及赤峰市屬熱河省。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其所轄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寧城、赤峰、烏丹3縣劃入昭烏達盟,昭烏達盟人民委員會由林東遷駐赤峰。

共5張

赤峰市地圖

1969年7月5日,昭烏達盟從內蒙古自治區劃歸遼寧省。

1979年7月1日,昭烏達盟由遼寧省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9日,全境稱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翁牛特、喀喇沁、敖漢7旗,林西、寧城、赤峰3縣和赤峰市。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其所轄地域與原昭烏達盟所轄地域相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設3區,管轄7旗2縣,即:紅山區、郊區(今松山區)、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寧城縣。[5]


顏良但文丑


赤峰市歷史悠久, 早在一萬年以前, 赤峰地區就有人類生存。新時期時代,繁衍生息在這一帶的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紅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龍”--玉龍的故鄉,是遼朝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    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 距今6660 - - 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 ; 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 ; 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器 、 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 早在8千餘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原始農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餘年前的大型玉龍,更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證明赤峰地區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區一樣,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據歷史記載, 赤峰地區曾是商族 、東胡族 、匈奴族 、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劃屬傳說中古代中國九州中之冀州。 戰國初期,全境屬東胡。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後屬烏桓。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後屬北朝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和後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遼時,契丹族建立了強大的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時屬北京路。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明時,初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後屬兀良哈三衛。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日偽時期南部屬偽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    抗日戰爭勝利後 , 赤峰境內分別建立了熱中 、 熱北 、 熱遼 、烏丹4個專署,隸屬熱河省。 1949年5月,將克什克騰旗、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 巴林左旗劃歸為內蒙古自治區。1955年12月熱河省撤消,又將赤峰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為內蒙古自治區,與北部五個旗縣合併為昭烏達盟。    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盟建市,現實行市管縣體制。赤峰市市花是玫瑰 、大麗花 ,油松為市樹,百靈鳥為市鳥,《草原上有一座美麗的城》為赤峰市市歌。


鑫鑫小屁孩愛看電影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沒看明白,"赤峰在歷史上可能屬於哪個朝代?為什麼?我的理解是隻能一一哈達=赤峰,赤峰=哈達了。這個提問讓別人如何回答。


張秀峰7752


內蒙古赤峰市比中國大多省份城市都提前納入中國版圖,是純正中國地區。早於廣東、福建等等,赤峰屬於中國的年代幾乎比這些地區早了上千年。

赤峰的紅山文化,上古就對華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華夏是玉文化,紅山是中國四大玉文化代表,紅山的祭祀形式傳遍全國,北京天壇的雛形就在赤峰,等等太多。

河北以北的文化中心就是內蒙古赤峰市。

三皇五帝時期由於太過遙遠,不做討論。

中國各種古籍記載先秦的商朝北方有一個冊封王國叫“孤竹國“,結果赤峰出土的青銅器上明確寫有“孤竹“二字,是極少的既被寫入史冊,又實際挖掘出土實物佐證的地區。商朝就有實證赤峰屬於中國了。

商來源於北方,現在史學界估計就是赤峰地區是商人的起源地。

之後燕國在赤峰境內留下了長城,赤峰屬於燕國。

漢朝跟匈奴作戰,被匈奴佔據。

之後三國被司馬氏佔據、唐等。

到了遼金時期,赤峰的完顏氏更是稱帝了。


內蒙人不知道


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劃屬傳說中古代中國九州中之冀州。 戰國初期,全境屬東胡。 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後屬烏桓。 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 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後屬北朝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和後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遼時,契丹族建立了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時屬北京路。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 明時,初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後屬兀良哈三衛。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


幽蘭夢娘


最早“北京”是太原 朝代興亡中國“北京”有幾多  說起北京,人所共知這是中國的首都,也是過去幾代封建王朝的京城,其實,在歷史上被稱為“北京”的地方還有好幾處。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以它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為北京;宋仁宗趙禎於慶曆二年五月戊午(1042年6月6日)把從前真宗趙恆親征時駐蹕過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建為北京;金熙宗完顏亶改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為北京;後來完顏亮把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改稱北京;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將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定為北京;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今北京市),並將都城遷於此。最早的“北京”是太原 宋太宗引晉水毀城  太原古稱“晉陽”。“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太,古通“大”;“太”,大加一點,表示大之不盡。其由肇建始,至隋唐達於鼎盛,持續發展15個世紀,曾長期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稱“太原”。晉陽還先後為東魏、北齊別都。唐代定為北都,又為北京。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北都為北京”。《小學紺珠》:“唐四京:京兆(今西安)為中京,河南(今洛陽)為東京,太原為北京,鳳翔為西京。”  五代十國時期,太原建制依唐未變。唐末,沙陀族酋長李克用佔據晉陽,唐王朝封其為晉王。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又以晉陽為依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帝,建立後唐,滅後梁,以晉陽為西京,不久復為“北京”。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佔據晉陽,起兵稱帝,南下河洛,滅後唐,建後晉。此後,劉知遠任後晉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勢力日益強大,遂於晉陽稱帝,並於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南下中原,建立後漢。後漢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滅後漢建後周。同時,劉崇在晉陽稱帝,建北漢政權,割據河東十州之地與後周對峙。  從公元907年到979年70多年間,太原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幾個王朝你爭我奪,輪番佔領,使晉陽古城慘遭摧殘,太原人民苦不堪言。最慘痛的是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經19年“三下河東”終於平滅北漢,下令焚燬晉陽。次年又引晉水、汾水倒灌晉陽廢墟,毀城滅跡,使這座經營近1500年的名城,隨著五代的結束而徹底毀滅。宋朝的陪都北京大名府如今只是個縣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曹魏置為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  大名府歷史上曾三次作為國都。第一次是五代後唐,第一個皇帝李存勖於公元923年登帝位,國號大唐,年號同光,建都大名,都名東京;第二次是宋仁宗將大名府建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第三次是叛宋降金、被金封為藩國大齊皇帝的劉豫,建都大名府,都名北京。  為抵禦契丹南侵,宋太宗曾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於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於此,“鎧甲于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主持天雄軍,稱大名府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宗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金朝的兩個“北京”都在內蒙古   金國先後共置兩個北京,一是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波羅城,原為遼上京,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名北京,熙宗常在此地避暑。  公元1115元,完顏阿骨打創建金國,定都於今黑龍江省阿城東南,命名為“上京會寧府”,並改名為完顏旻,即金太祖。公元1120年,遼上京被金兵攻佔。金初仍襲遼制,稱上京為臨潢府。公元1135元,金太宗去世,由完顏亶即位為皇帝,即金熙宗。公元1138年,金熙宗取消上京稱號,只稱臨潢府。公元1150年,稱為臨潢路都轉司。  二是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原為遼中京,金初仍沿用“中京大定府”舊稱。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改名北京,置北京留守司,為北京路治所,轄有大定府、興中府及利、義、錦、宗、建、興等州。  完顏亮是金熙宗完顏亶的宰相。1149年,他殺掉完顏亶,自己即位,史稱海陵王。首都上京會寧(黑龍江阿城)是一個荒遠寒冷、建築簡陋的地方,完顏亮認為無法炫耀他的偉大。公元1153年,他遷都燕京(今北京)。為促使留戀故土的貴族們儘快搬遷,也為了防止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顏亮還下令徹底搗毀舊都上京會寧府的宮殿宅第,夷為平地。  完顏亮模仿遼國的“五京”制度,宣佈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立四個陪都:改大定府為“北京”;改汴京(今開封)為“南京”;改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改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