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

活动中心17653708


首先,内向和外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评估。在《内向者沟通圣经》这本书中提到了,真正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社交时的自我感受。

这个标准就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别人来评判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而是你自己。认识到这点,可以让你对自己的认知发生改观。

因为思维会决定行为。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是内向的,就会做出很多自己归结为内向的行为,去证实自己是内向的这个事实。

同理,认为内向的人精神内耗很严重,有可能本身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误区。

其次,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每一个内向的人都是精神内耗很严重。很多名人都是所谓的内向者,但是他们却成为一代伟人,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

如果他们精神内耗很大,如何能做到呢?可见,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不过,我不知道别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只是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个例子。

我曾经自认为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公共社交场合,我不喜欢发言,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总是担心说错话。所以宁可沉默,也不多说。

在这种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我不喜欢社交,邀请参加聚会的,能尽量拒绝的就拒绝,能不去的就不去,即使去了也尽量不多说话。就连在各种微信群里,也是潜水的情况居多。

后来,我发现,我只是不喜欢往外跑,但我喜欢往内寻。

我喜欢看书、写作、画画、思考,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担心别人如何想,只关心自己的感受。

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并没有感觉到精神内耗。反而,觉得自己的人生无比的充实,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滋养,有了更好的精力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的是,是否存在精神内耗,要看你是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动的。

如果是正向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那么就不存在精神内耗这一说。

反之,如果是负面的思考和消极的行动,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精神内耗。

而这,与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一段微言大义的话:

小心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

小心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

小心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

小心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他的思想、行为、习惯等有关,这些会综合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和最后的命运。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感谢您的阅读。我是sinly,喜欢阅读和思考,热爱学习和成长,如果我的文字对您有所启发,欢迎点赞和关注@sinly慢读漫思,我们一起成长。


sinly慢读漫思


我觉得拥有内向气质特点的人之所以内耗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与环境的冲突。

气质类型中的内向和外向描述的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内向朝内,外向朝外。心理活动就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也就是说,内向的人这些心理活动是指向自己的。


什么是指向自己呢?简单地说就是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到自己身上。比如思考问题时擅长独自思考,而不是与别人探讨;有情绪时也是一个人想办法处理,很少找人分享;在意志方面,倾向于自我鼓励而不是求助别人等等。

为什么说内向的人内耗严重是自我与环境的冲突呢?

虽说内向和外向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但现实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更需要外向的人,内向的人没有出路”。所以,身为内向的人会被当成另类,被贴上各种标签——自卑,懦弱,老好人,没主见,不合群等等。如果只是别人给内向者贴标签也就这样,谁没给人贴过标签呢?问题就出在,内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太容易把这些标签内化(内向擅长把精力投注到自己身上)。所以一个内向的人极容易真的变成别人说的那样“自卑、懦弱、老好人......”。

而这个内化的过程就是内耗的过程。由于外在环境和自我之间的冲突导致内向的人错误地把很多标签贴到“内向”这一气质上。而恰恰气质是很难改变的,于是内向的人就容易被暗示“什么也改变不了,一辈子就这样了”。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内向——各种标签——内化——不可改变——内向。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有多少精力都会被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自我与环境的冲突是内向的人内耗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怎么改变,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解决:

1.改变自己对内向的看法,了解认识内向的优势;

2.客观地看待那些标签,不要轻易地把这些问题归因给内向。

3.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所以适当培养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找到自己的朋友,可以缓解内耗,除了自我提升也可以通过外部补充能量。

十一敬上。


21点心理学


什么是内向性格?什么是外向性格?

内外倾,是性格的两个维度。

  • 内向性格,指的是人们向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探索的心理取向;

  • 外向性格,指的是人们向外部客观世界探索的心理取向。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时候,主要是看人们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什么是精神内耗?

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 并没有做很多事,可就是感觉身心疲惫?

  • 事情刚开展不久,就觉得累,坚持不下去了?

  • 每天脑子里装着好多事,却根本捋不清头绪?

  • 觉得有很多事应该做,却感觉没精神、没力气、行动不起来?

……

凡此种种,都是精神内耗的表现!

每个人都像是一块电池,能量在某一时间段内是有限的。

不仅我们投入体力做事的时候,会因为有所消耗而感觉疲惫,即便我们什么都不做,精神世界的活动也会消耗心理能量,让我们感觉疲惫。

为什么内向的人精神内耗更多?

一、内向的人敏感、细腻,思虑较多。

比起一些神经大条的外向性格的人,内向型的人是典型的“思想者”。

他们常常对一件事情反复思虑、仔细比较、不断内省,在与自己“较劲”的过程中,心理能量就会被大量消耗。

二、内向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内心却往往是万马奔腾。

遇到不开心、不如意的事,外向性格的人会选择向外部世界发泄能量,发泄过后,内心就轻松了,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向外部开战的一类人;

而内向性格的人,战役常常在内部打响。虽然他们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可在别人看来,他只是变得更沉默了一点。

可是你要知道,这种内部战役的能量消耗往往是巨大的,这就是压力事件过后,人们会感觉心力交瘁的原因。

三、内向性格的人,心理冲突的情况可能会更多。

心里有事,可是我不说;

心里难过,可是我不表达;

心里烦闷,可是我不倾诉!

那么,这种种情形,就会表现为内部精神世界的冲突!

思绪万千,却没有一个向外的纾解的通道,于是便会导致更大的内耗。

如何改变“精神内耗”的状况?

第一、果断决策。

犹豫不决,或是下定决心之后又反复思虑,这种情况,常常使人感觉烦躁、焦虑、疲惫不堪。

其实,很多决策本身都很难用对或是错来衡量,不同的决策,就好像不同的道路,怎么走,怎样执行,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学会放下。

事情发生后,适度的内省,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要将事情长时间地积存在心里,这样很容易造成精神负担过重。

人体就像一台电脑,时常清理缓存、清理垃圾,我们才会感觉更轻松、更清爽!

所以,别跟过去“过不去”,放下、清零,就可以帮助你有效地减少内耗。

第三、拒绝拖延。

为什么拖延会让人感觉累呢?那是因为你的内心在对抗中发生了严重的能量消耗。

一个声音说:我得尽快行动起来;

一个声音说:没力气,不想动。

拖延的行为和内心的抗争,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焦虑体验,虽然你什么都没做,可却会感觉又烦又累。

这种情况下,拒绝拖延,行动起来,人反而会变得轻松!

第四、向外纾解。

内向性格的人,之所以内耗严重,就在于无法将内心冲突的能量有效纾解。

你可以尝试着用这样几种方法来释放能量:

  1. 运动,用身体的紧张来代替精神的紧张;

  2. 倾诉,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释放出去;


  3. 放空,尝试着清理自己的内心,让纷繁复杂的情绪停歇下来、平复下来,内心如同宇宙一样空阔辽远,心理放松了,内耗减轻了,精神就没那么疲惫了!

我是心理咨询师镜心,温暖陪伴、疗愈心灵,喜欢我别忘了关注我哦!

镜心谈心


内向不会引起精神内耗,内在冲突才会引起精神内耗。

澄清关于内向的误区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向”只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是,内向者的大脑前额皮层灰质比外向者的更厚、更大。

前额皮层的主要作用是抽象认知与自我控制、记忆与注意、计划与策略、思考与内省等。

内向者大脑这一区域体积更大,就意味着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抽象思考和内在体验上。

抽象思考和内在体验与“精神内耗”不同,因为前者的感受是愉悦感、充实感、提升感;后者的感受是消耗感、疲惫感、丧失感。

产生“精神内耗”的原因

真正的“精神内耗”是由个体内在冲突导致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t自卑&敏感

自卑、敏感的人,遇事多思多虑、胆小犹豫,导致精神内耗严重。

面对同样一件事,内心有自卑情绪的人会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反复揣摩和放大它们的含义。

所以,许多人会说“自卑很难、敏感很累”,就是因为太在意外界,而欠缺对自己我的爱与接纳。

2、\t讨好&忍让

讨好型人格的人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取悦他人。

当一个人把他人的喜怒哀乐凌驾于自我的情感体验之上时,个体内部的矛盾感就产生了。毕竟人非圣贤,处处压抑自我的感受,照顾他人的想法是需要“思想斗争”的。

因此,委曲求全不能使人感到愉快,过度为他人着想也会消耗很多精力。

3、\t需矫正的心理

悲观思想、负面情绪、创伤心理、完美主义、焦虑症、强迫症等需要矫正的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内耗”,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避免“精神内耗”3种方法:

1、\t修正不合理认知

很多人对自己和外界存在不合理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是从原生家庭习得的,也可能是长期思维习惯的固有模式。

总之,修正不合理认知的重难点是:意识到“我”的认知存在问题。大量的人陷于“精神内耗”无法自拔的原因就在于,有问题而不自知。

2、\t自我同一性的养成

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可为”与“不可为”,“能为”与“不能为”分别是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拥有什么、欠缺什么……

努力让自己感受到平衡而不是矛盾,让行为与意志相协调而不是相违背。

3、\t增强内心的柔软度

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消耗,恰恰是因为内心不够柔软。我们总是认为,忍耐痛苦、掩饰疲惫、隐藏脆弱就是坚强,实则不然。

让自己柔软,接受自己并不完美,也不对自己做太严格的要求;让自己柔软,接受他人并不完美,也不对他人抱太深的执念。

当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学会安慰自己、原谅自己、鼓励自己,不要一味地逼迫自己。

总之,“精神内耗”的人是很辛苦的,他们的“苦”在于内心时刻在斗争,但外表却风平浪静。希望他们能加强对自己的关注,尽早拥有协调、愉悦的内心世界。

心理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个人成长、婚姻情感等方向心理咨询。关注我,随时线上交流,了解更多心理学干货。

心理姐


我是个精神内耗特别严重的人。不知道生活中是不是有和我情况类似的人。

先从我爸妈婚姻说起吧。自从在学校学了点心理学知识,我有一天忽然发现,在外貌上,我可能比较会长,吸收了爸妈的大部分优点;但在性格上,却是毫不怀疑的吸收了父母所有的负面——爸爸总是妥协、忍让、讨好,他是个对生活之美有追求的人却总是在现实生活中牺牲压抑自己;妈妈性格强势,但又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情绪化很严重,控制欲强但又不是很成熟。

从小到大,我从父母相处的模式中没有感受到婚姻是件幸福的事,它更像是一种互相的消耗和伤害。我爸不断的讨好让我抓狂,我妈的专制而情绪化让我绝望。但作为一个女人,我也能感觉到我妈在婚姻里的感情诉求总是得不到关照,不知道是我爸太迟钝还是怎样,虽然他是一个很善良的有些迂腐了的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段婚姻是两个好人的组合却总不能琴瑟相和的原因之一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妈很喜欢旅游,但是她最大的愿望不是每次总是自己一个人和朋友出行,而是希望能和老伴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可我爸却总是不响应。他说自己以前上班的时候因为工作到处跑现在就想在家呆着,外面也没什么意思;要不就说因为要每周去看奶奶,父母在不能远游;要么就说出去旅游耽误炒股,不想去。总之每次出远门,都是妈妈跟朋友去,而不是和老伴去。这对一个女人来说,虽然可以理解另一半有另一半的喜好,要尊重,但负面情绪的堆积总是难免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我是很能理解这种痛苦的。

最近一次的家庭矛盾,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我最终不得不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干预下,虽然缓解了,但妈妈提出一个要求:想和爸爸一起旅行一次。这次爸爸很爽快的答应了,还要妈妈赶紧报名,非常配合。

妈妈走后,我打趣道:“老爸,你总算想开了,也知道享受一下生活了。你说你们两个退休老人经常出去走走看看多好。”我爸却叹了口气,他把这次旅行,又当做了一种讨好对方的方式,完全是勉为其难的妥协,而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情跟着灰暗了下来。如果换做我,这样的旅行,我是真的不想去了。

我在这种生活模式下长久的生活,似乎长成了他们俩的综合体:既是压抑讨好型人格,又极端情绪化,很容易就崩溃狂躁。从小到大我从来没在男生面前有过任何傲娇的行为和态度,从来不提任何要求,觉得自己不招人待见,没资格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种习惯带到婚姻里,把老猪惹毛过好几次,因为我每次需要他帮我做些什么的时候,总是使用小心翼翼的疑问句:你可以………………吗?能不能……呀?生活中只要不是万不得已,我都不想求他,都自己扛着,导致老猪吵我好几次,有什么事儿怎么就不能给他打电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怕麻烦别人,打扰别人,就连怀孕期间出血好几次,也没吭声,自己跑医院去。

老猪曾经教育过我,你总是怕麻烦别人,其实也是怕别人来麻烦你。也许是吧,我对亲密关系总是有种本能的恐惧,虽然内心特别渴望。

在老猪的影响下,我感觉自己渐渐放松许多,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跟从前的自己慢慢不一样了,甚至有老同学说我比从前有趣多了。可是情绪崩溃的时候,我自己都吃惊的发现,和从前我妈发飙的样子一模一样。在内心深处,我还是紧张的、敏感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只要一点点刺激,就好像我妈附体了一样,无法控制的做出可怕的事情来,伤害到家人和自己。

心里头挤压了无数的不如意,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宣泄,导致自己成了一个不定时炸弹。每次爆发过后,我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在这样的循环中自我的内耗越来越严重。我觉得我爸看我挺透的,关于我的婚姻,他曾经说过:“不管找个不好的男人还是好男人,你都感觉不到幸福。一个不好的男人,你会觉得他把你往深渊里拖;一个好男人,你总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会因为自卑而不快乐。再加上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带来的分歧和矛盾,你就更难快乐了。

好像就是这样。我对自己和生活也有很多诉求和期望,可是因为自卑,因为情绪的内耗往往举步维艰。生活中总是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但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点,却又爆发的像个面目狰狞的魔鬼,让人生厌。我一边害怕别人的厌烦,一边又逃避别人的好。

行动无力导致现实不给力,看不开导致自己不可爱,这就是内耗带来的可怕后果


惯性呆萌


内向的人精神内耗严重,我侄女就是这样的人,整天郁郁寡欢,我分析她性格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达能力欠缺。侄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表达能力欠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多了怕得罪人,不说出来又委屈自己,一件事有时在心里思量好几天。

▪心思缜密。侄女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做事谨小慎微,生怕做事有什么闪失和遗漏,做事认真踏实,要求严格。

领导交办给她一件事,她前思后想,考虑来考虑去,只有领导点头的那一刻,她才放下心来。

▪敏感、不自信。侄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敏感,不自信,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以为是在嘲笑他或者瞧不起他,而自生烦恼,影响与朋友的关系。



内向的人如何避免内在消耗呢?

首先,自我接纳。内向的人内心煎熬,说白了就是太在乎自己,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说,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正视自己缺点,勇于认可自己的优点。

当然,没有人能完全豁免别人的评价,好的“自我接纳”,是恰当地接纳别人的评论,恰当地接纳我自己,而不是极端地作任何一种选择。

其次,减少不必要的自我评判。自我评判建立在“我不够好”、“我不可爱”的基础上,自我评判的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不停止自我评判,坏的影响会不断衍生,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内向的人如果精神内耗严重,是具备敏感不自信的性格特点,但并不是说,内向的人不好,比如内向的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对人善良、真诚等等。


健康人的体温表


因为他不愿意把自己和外界冲突,他设置了一个与外界屏蔽的保护层。看着他与外界毫无冲突,然而,他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内界。

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善良。但是同时也反映一个问题,就是他处理不好他与外界的关系,就导致他比较注重内界,而其实,人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哪里就容易出问题。

我曾经在前二十年封闭外界,倒不是说不和人说话,而是极少注意外界发生了什么,也不和人打交道,除非迫不得已。

别人都说我特立独行,而实际上,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每天拷问自己,注意,是拷问,不是问,那种直击灵魂的问是很痛苦的,每天问自己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是为什么而存在,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是什么,你对世界又是什么,一个初中小屁孩,一直想这些根本想不懂的问题,那时候老师说我很像林黛玉,每天眼神里都是忧郁,那时候气质也是偏向忧郁型的。其实表面上我和任何人不发生冲突,因为我的注意力注意不到他们,那时候不是没有流言蜚语或者恶意中伤的话的,可以我根本不在乎,因为注意力并不放在外界,一直放在内界的控制上。因为前两天刚想好的一种答案,可能过两天苦苦思考又将前一个答案推翻,再过两天又开始比较这些答案的优劣,然后又开始风起云涌,真的是很痛苦的,就是别人看你云淡风轻,实际上你早已是波涛暗涌,一直用精神控制着自己不要崩溃,控制着这些观点驳倒另一些观点,所谓一个人的战斗,是很深沉也很痛苦的,而且没有人能体会和感受到。我的姐姐哥哥们都说十分羡慕我有很好的家庭,而是二十年来我从来没有任何感受到美好的时候,因为那些我都不在意,我只在意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心中所思所想,就是所谓的过独了。精神内耗严重是因为想太多。


兰音如风


认识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183身高的男孩子只有不到120斤。据他说,他在外面吃饭正常,只要一回家吃饭,吃完饭立马就会拉肚子。

平时朋友眼里他是个大暖男。特别乐意帮助人。但其实他内心有时候不那么情愿。就像有一年小品里演的,通宵排队去给别人买火车票。只为别人说他好。甚至自己快要饿肚子了还借钱给不怎么认识的朋友。领导安排的工作,不是他分内的,对他晋升没什么帮助,还严重挤占了他的个人时间,他心里抱怨还是答应并且仔细的做好,把好处费全留给领导。

后来知道小时候他父母都出国,他是自己留在国内乡下的亲戚家长大的。所以他特别自卑。有要求从不张口。拼命满足他人。希望别人主动注意到来满足他。有的人不知道念他的好,他心里是不高兴的。但是也不会说出来。因为他自我要求是一个好人。

后来我慢慢明白,现在社会一个人是不能生存的,需要跟别人互换交流。跟别人互动其实就是类似一种攻击性。表达你的需求,然后大家互换。可是无法表达需求的人就没有这种攻击性,于是就向内攻击自己了。

自己需求说不出口,不能向别人要;别人要求又无法拒绝,觉得自己界限被侵占了没办法表达,也无法维护自己。一直付出又很委屈。这就是内耗了。这种内耗表现在身体上,肠胃就会受到刺激。

所以对于没办法跟外界交换而内耗的情况。最重要就是提升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你的价值不是因为别人为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而决定的。不是别人决定的。对自己的价值认知提高了,更能够发出要求,以及拒绝他人维护自己。

稳住自我,和外界能自由流动,就可以减少内耗,实现更大的价值。

槿里情感工作室,为18-45岁的青年提供情感支持。

你怎么了,可以跟我说说么?


槿里情感工作室


这是我前辈在一个同行新闻采访中遇到的奇葩案例。

在2002年,22岁的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先后用硫酸泼伤了5只熊。随后被公安机关拘留一个月。

下面是刘海洋的心理画像。

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在我刚出生100天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随后身为工人的母亲为了抚养我一直终身未嫁,退休后为了补贴家用,又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从早忙到晚,见面说话的时间不足2小时。

我记得我的童年是黑暗枯寂的。为了方便母亲工作,她便把我锁在家里面,直到我5岁。在那几个昏暗的小房间里,门是用大锁锁着的。

我也没有什么童年的玩伴,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周围那一堆的泡沫积木。拆了装,装了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

屋里面没有一个活物弥漫着死寂的气息。那时候我感觉很害怕,你能想象一个1-5的孩子在几乎无人说话的地方呆到五岁吗?

还好通过窗外我能看见窗外的唯一几个生物:小鸟。从那时我便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母亲在家里面总是强势的,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但一点都不敢跟着她对着干,但我心里还是有渴望想学生物。直到上了大学终于自由了,终于不用听到那个女人的命令式的语气了,我可以干一点自己的自由的事情了。有种发自内心的兴奋感。

直到有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熊,我想知道熊的鼻子灵敏不灵敏,可能是出于对童年的好奇。于是就有了用硫酸泼熊的事件。

内向的性格就是从那时候来的。童年的枯寂无味,无人交往。只能专注自己想干的事情,想的越多,越觉得对大脑精神力是个伤害。

此故事到此完毕。

所有的内向的人想一想你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是否有家人的陪伴,小伙伴儿陪伴。如果都没有的话,那么内向的性格的养成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哪天干出某件奇葩的事情,这种也可以理解

对于我来说。

我是九歌,一个学新闻的板砖教育持有者,这里有现象背后的秘密。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关注吧!谢谢。


萧中九歌


先拿本人举例吧,我小时候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个“小喇叭”嘴天天叭叭地说个不停,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都能和他们聊上半天,妈妈都受不了我这个话痨。

但是自从上了初中,我离开了爸爸妈妈,在学校住宿以后,我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再喜欢和别人聊天,甚至周末回家和爸爸妈妈都说不上几句话,他们都对我的变化感到惊讶和不解,但是他们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我成绩不错。

从外向变内向那段时间,我自己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很难过,我真的很孤单,我很想和别人谈谈心,却发现聊不到一块去,或者当第一次因为说话被别人嫌弃或者指责,我变的不爱说话了。

什么事都自己憋着,受了委屈也是自己偷摸流眼泪,做事情遇到困难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内向自闭的那段时间,我被黑暗和负能量紧紧包围着,把我捂的喘不过气来,可以说是我精神内耗最严重的时候了。

那么我为什么会变得内向呢?

因为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唯一目的。

小学还好,上了初中,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我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

我上的寄宿学习管理十分严格,每天吃饭、睡觉、学习的时间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自己根本没有娱乐放松的时间。

大家都应该听过“衡水中学”吧,那里以军事化教学而出名,我们学校就是模仿那个学校。

我们从早上6点起床跑操,然后半个小时吃早饭,接着上早自习,中午也是半个小时吃饭时间,下午上课,那个时候我们班很多人下午都来不及吃饭,就只吃两包干方便面。

在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其他精力去交朋友,大家都在学习,而且你比较活跃就会被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也会被孤立,所以我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在以后没有那么严格的学习要求了,我却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思考,一个人解决各种问题,我的大多数时间都投向自己,我在精神内耗。

那什么是精神内耗?

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个体即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长期的内耗会让你感到疲惫。

低内耗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它会让你越过越轻松。而高内耗则是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你越是内耗,情绪越是低落,对自己的表现越是不满意,接着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又陷入新的内耗中。

为什么内向的人会精神内耗?

内向: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表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

对于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内向的人往往比外向的人承受力低,因为他们把精力只投注在自己身上。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

据统计,内向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因为只关注自己,自己又悲观,就会形成悲观的闭环走不出来,更严重的就是轻生了。

那么如何改变呢?

①首先不能自卑和悲观,内向的人也要认清自己的优点,不能只有负面情绪

②尝试和别人交流,人本来就是社会群居动物,合群是人的本能,试一试或许会有很大的改变,实在不行可以通过写日记发泄情绪

③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就给自己贴标签,比如“内向不能干销售”“内向就是懦弱”“内向不可能改变是天生的”……

内向的人要主动寻找愿意和你交流的人,同时希望大家可以帮一帮内向的人,见面打个招呼就行,可能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会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