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不漲價田地會有人種嗎?

用戶973982777527


我是老曹

傳統農業有許多東西需要改革,時代發展,農業機械化,新農人會淘汰老的生產方法。所有您不用擔心地沒人種的問題

糧食價格應該保持穩定,而不是狹隘的想通過糧食漲價來賺錢,價格應該是市場說了算。

按農業發展的趨勢來說,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會使大宗的農產品價格越加低廉,高品質的東西才能賣高價。

希望老曹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十洲莊園老曹


糧食不長價,種地的人會越來越少的,農村沒有了年青的力量,後續沒有了活了,誰還種地,土地流轉可以說不是很成功,東家哭來西家笑,就我們村上來說,土地流轉了對一部分人好對一部分人不好,土地流轉的出去打工吧,家裡的老人誰管,無行中增加了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很現實的事,我們隊上的一個老人,兩兒子外出打工,留下一個孤老頭,十一月份,跑出去了一晚上沒回來差點凍死,有孩子的也不能出去打工,糧價在不漲價,農村就沒人了


曙光55118373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糧食不漲價田地裡會有人種嗎?我老家貴州黔西南的不管糧食漲不漲價,甚至更低,我們這裡都依然種著的,基本上在我們這周圍每家每戶每年都有種,因為我們這邊全部是山區。我們的田地都不挨在一起,所以也沒有承包商來包,所以好多農村的老人都自己在家種著,像我們年輕人出去有時候豐收季節都要回來幫父母一起收著,我們這邊一年也就種一季,所以說對我們來說也不是很辛苦。




布依族記錄者


糧食不長價照樣有人熱忠如種田,人上一百,各樣不缺,種田人有種田的樂趣,在我

沒走上現在這段路之前,我愛種田,而且是很小很小的的種田戶,起早摸晚,乾得很歡,因為我有盼頭,看著滿地的莊稼,就盼著一年的好收成。


老陳86814


糧食不漲價田地會有人種嗎?

俗話說,糧食不收年年種,雖然這幾年一些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撂荒現象,但總體來說,農民出於對土地的感情,再加上國家強農惠農的扶持,基本上還是保持了種地的積極性,特別是傳統的糧食產區。

一方面,近年來,雖然看國家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糧食產量保持比較高的水平,屬於年年豐收,而我們仔細觀察種植面積的變化,卻發現是在逐漸下降的。箇中緣由,既有國家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調整非優勢產區的糧食播種面積,糧改飼,或者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環牧等,或者在一些地下水超採、重金屬汙染等的地區實行休耕;還有就是農民主動減少種植了,當然這一塊的減幅嚴格來看並不大,主要還是南方的雙改單,或一些丘陵田塊不再種水稻,以及村鎮周邊的田塊不再種糧。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城鎮化的推進,使得一部分很好的耕地資源被佔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國內糧價,總體上確實是在下降的,部分品種已經回到了5-10年前左右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供需寬鬆導致的,特別是小麥、稻穀等主要糧食品種;二是臨儲取消、託市收購底價連續下調、國儲糧源拍賣底價下調等,帶動市場價格走低;三是國際糧價偏低,進口量比較大,對國內市場造成衝擊;四是部分領域需求下降,包括生豬存欄大幅下降導致飼料需求減少等。而在糧價走低或者保持不變的同時,糧食的收成既遭受到了氣象災害導致的減產,比如這幾年常見的倒春寒、強降水、颱風等不利天氣,還面臨著農資價格較強帶來種植成本提高的擠壓。

再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土地流轉面積不少,而且隨著土地確權的推進,不少地方的土地“商品化”在提高,雖然種糧大戶受創較重、增加不多,但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合作社、理事會等的發展,還是帶動了耕地的利用。同時,隨著國內經濟的低迷,以及製造業的外遷,用工量在減少,再加上不少地區發展農村產業、推進鄉村振興,也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返鄉的農民要比前幾年顯得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種地、田間管理水平提高等也成為了一種新常態。

綜上所述,後期來看,預計國內糧價總體仍會低位偏弱運行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小麥、稻穀的陳糧庫存水平較高、需要加快銷售,以及近年來整個經濟層面帶動的消費偏弱,再加上進口方面的影響,都會影響到糧食價格。這種情況下,要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的面積和產量,就要從農業生產扶持上下工夫,比如增大生產者補貼力度等,保證農民的收益。


糧小咖


糧食不漲價也得種呀,中國這麼多土地,不種地吃什麼呀?再說了,中國的農民這麼多,不可能都去打工吧?


新疆農民小魏


我們這邊搶著種,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好管理又方便。品種優良畝產高,種的越多越划算。另外不一定非要種植糧食作物,例如大棚反季節蔬菜,各類藥材等經濟作物都是不錯的。謝謝





平凡的孟


農村有一句老俗話叫“無利不起早”,只要糧食還有利可圖,就會有人種地的。 不過現在農業種植上,機械化程度很高了,不需要太多的人了,今後可能不需要人種地了, 為什麼還要人回來種地呢? 現在不是缺人種地的問題,而是農村人口太多,勞動力剩餘,必須要轉移到其他行業裡去就業,如果不轉移農村勞動力,農民就不會脫貧,農村不會有全面小康社會。


難道農村現在沒人種地嗎?不!農村農業現在都是規模化、機械化了,一對夫妻可承包100畝耕地以上,農業種植上已經不需要落後的人工種植了,還要人回來種地幹嘛?一個人工一天工資200元以上,一季水稻需要人工200個,僅人工工資一個家庭農場就要支付40000萬元,加上旋耕機、播種機、噴霧機、收割機、烘乾機費用,土地流轉費、種植化肥、種子、農藥及管理成本,如果繼續人工種植100水稻田,僅成本就要20萬元左右,而100畝水稻產值最高15萬——20萬元左右,人工種植只能是賠本賺吆喝!為什麼還要人回來種地呢?誰回來種地誰是傻子!


現在農業種植上農民都在追求規模效應了,小農業已經沒有了,都是機械代替人工,農民賺的就是節省人工的錢。糧食不漲價,生產成本就不會上漲,現在尿素就便宜不少,1800元/噸,每包72元。複合肥價格也不高3300元/噸左右,我們當地水稻成本每畝1000元左右,每畝純收入500元——1000元左右,2019年100畝水稻純收入10萬元。如果糧食漲價,居民消費就會上漲,帶動日用品、生活必需品、工業品(化工品)價格上漲,農民身上穿的、用的、吃的、出行的費用都會上漲,更重要的是化肥漲價、種子漲價、薄膜漲價、汽柴油漲價、電費漲價、天然氣漲價、大米漲價、豬肉漲價什麼東西都漲了,現在農村人都是買米吃,糧食漲價連農村人都無法承受,農民農業生產更沒法種植了!所以,我認為糧食漲價對農民並不是好事,糧食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對農民最有利!


現在即使糧食漲價也沒有人回來種地了,人均1畝多地,糧食就是天價也掙不了幾個錢,還回來幹嘛?!想農民富裕起來就要減少農民,減少人工種植,想農業現代化,只有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企業化、智能化、市場化。想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城鎮化,振興鄉村,建設美麗鄉村。還要人回農村幹農業幹嘛,喝西北風啊?到現在為止,我沒聽說或看到農村田地無人耕種的,農村土地現在沒有棄耕拋荒現象嘛,相反,土地成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的“香餑餑”,我們當地農民覺得承包100畝土地少了,去外地流轉承包土地耕種。一對夫妻承包100畝土地一年實際出勤日不足3個月,確實太清閒了,所以我們當地農民有的在外地流轉土地500畝——3000畝左右,全部機械化,從耕地作田到收割銷售全部機械化,農民在田埂上閒庭信步,當“甩手大掌櫃”,你說還有必要回剄從前“人山人海”“大會戰”的人工種植時代嗎?


長江老農


大家好,如果糧食不漲價,還是有人去種的,因為很多農民還是沒有條件都到外面去打工,所以還是有一部分農民工繼續留在家裡種糧食,疫情過後,如果城市吸收不了富裕的勞動力,肯定會有很多的農民工失業,逼迫很多農民工就回家種地,最起碼能保障吃的生活來源。


萬姿爭春


種田的責任會落到每個時代的人身上

糧食不漲價會有人種嗎,這是一個現實問題,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屬於389961隊伍。“38”:因為三八婦女節代表留守婦女,“61”因為六一兒童節代表了孩子,“99”因為九九重陽節代表了老人,這是中國農村現實的寫照,單然現在還要嚴重,因為兒童已經長大,上學之後已經到城市裡面工作了,留守的下來的人更老了。糧食種植依舊是廣大種糧區的基本生產方式。

土地流轉,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情

農業種植的人老了,漸漸的退出了土地耕種,土地流轉專業的人進入土地耕種,規模化、機械化,雖然單面積的效益沒有小面積的大,但是規模效應還是有效益的,有收入就有幹。

糧食是國家的根底,糧食穩定才能社會穩定。國家會進一步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穩定的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