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这次疫情中,日本支援物资上的古诗文?

王-_-子


其实我觉得倒也不必过度解读。

日本在中国疫情发生之际,全方位给予支持,充分表达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关心,历史不容忘记,但同样要存有感恩之心。

但是,我认为也不必过度解读。日本和中国本就是唇齿相依,两国交好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近些年,因为各种原因,总是有着多种隔阂。国家要发展,必定要寻求对自己更有利的发展道路。我想这也是日本意识到的一个现实。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中国面临灾难之际,日本政府的这个行为,明显带有交好之意。从执政党到民众,上下一致对中国给予如此友好的支持,也应该是有着日本国内正向舆论的推动,是日本政府支持和乐于所见的。

至于捐赠品上的古诗词,恰恰是联系中日两国的深层内涵,激发国人在中日文化同根同源的基础上的共鸣,应该是日本的一次非常好的公关,激发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认同,促进两国交好。疫情总会结束,生活总会继续,大家都是受益者。

这如同邻里、朋友、同事是一样的道理,对方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是化解矛盾增强关系的最好时机。

心是好的,机会也是好的,“两好并一好”,也是很好的。


昭阳社长


日本人在抗疫援助中,我想得最多的是,为何日本人用汉语诗词一次次惊艳了国人?

今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日本人给予了非常多的物质援助,与此一起“输入”进来的是一首首汉语古诗词 :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机构联合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给湖北高校捐赠了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上书八个大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物资,上面写了王昌龄的古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反观国内,我们主要祝福语就是:湖北加油,武汉加油。

日本的汉语言文化,在去年5月日本天皇登基时就火过一把。给天皇命名,是日本政治和文化中的重大事件,过去1300年历史上,日本都是从中国的四书五经中挑选相关文字作为天皇的年号。平成之后,去年继位的新天皇“令和”,则首次援引日本自己的文化瑰宝---《万叶集》,但《万叶集》也是传承了中国文化,借鉴了我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并且本身也收编了部分汉诗。早于《万叶集》四百多年的东汉张衡在其《归田赋》中也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的文字表述,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国语字典中,汉语占了40-50%,一般人可以根据其汉字猜出其汉文的意义,日本通行的文字中也夹杂很多汉字。

日本人一次次用中国文化惊艳了中国人,首先是因为两国之间这种密切的文化血脉关系,更是日本人对传统汉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密切相关。日本有着浓郁的汉语文化学习环境,不仅在国民教育中,也在一些社会机构中。

日本的全日制教育中,汉语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列入日本高中语文课本的诗词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勃,白居易、陆游的作品,文章则包括《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史记》中的一些经典,以及屈原、周敦颐、柳宗元的代表作,这是日本国民普遍具有较高汉语素养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日本社会也有着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我们还是举一个与湖北有着密切联系的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文学习为例。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20岁时入京参加科举考试,深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赏识,当年即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但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杭州也就是现在的黄石市。苏轼这一职位非常低微,但正可谓“诗家不幸文章幸”,心灰意冷、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放浪形骸,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他还创新一种猪肉的烧制方法,这就是现在非常有名的“东坡肉”。此外,他在这里写下了他的行书代表作《黄州寒食帖》。

日本人对苏轼这位宋代文学家可谓喜爱有加,各种学习、研究、收藏让我们大开眼界:日本东京孔庙设有专门的苏东坡讲堂,有老师给热爱苏东坡的日本人讲授他的诗文。

对于有着“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日本人视若珍宝,1922年流落到日本后就为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被努力抢救出来,1945年二战中美国轰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里活了下来;日本荣丰斋的书法教室里,喜爱书法的人们临摹《黄州寒食帖》,授课老师要求学习书法的人,要根据该帖字与字的连接处非常出彩的特点,在摩习时笔法不能停顿下来;东京二玄社,为了复制《黄州寒食帖》,专门制作了一台三吨重的照相机并请柯达公司提供专业帮助,制作成10×14厘米的胶片。日本大阪美术馆收藏有苏东坡真迹《李白仙诗卷》,这是与《黄州寒食帖》齐名的又一真品, 也在特殊的摄影室拍摄。日本著名书法家杭迫柏树为了找到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感觉,专门在7月16日晚上,也就是一千年前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同一天,与友人相约泛舟日本海,就为了实现跨越时空,完成与苏东坡的心灵对话,日本汉文教育学会会长石川忠久称,自己读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一种心灵被治愈的感觉。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热爱,当然远不止有苏轼,2012年,我在日本有过一段短暂的学习,走访了东京、大阪、滋贺和奈良的一些文化设施,其中我在奈良国立博物馆看到的中国文物,超过了我在中国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收藏,抛开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恩恩怨怨不说,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研习,实在给了非常大的震撼。如果今天,日本人再用一次又一次的诗文,再次惊艳我们,在我实在也是理所当然,平常不过的事情。


松楠庄主


无论悲欢,生活中总有一句暖暖的诗句 温情脉脉、砥励前行

正当武汉遭受新冠状病毒侵袭,全国各地支持抗疫时,从遥远的东瀛伸来一支支援助的手,随着援助物质同来的还有一句句带着温度的诗。

日本捐武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舞鹤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似乎哪一句,在此运用都是在传成经典。感激之余,更多的是对我们教育的沉思!在我们拼命追赶现代化的路上,是不是要认真想想,我们是否丢掉了一些不该丢掉的宝贵遗产?忘记了那些不该忘记的文化传统?

日本捐助中国武汉物资上的古文诗句出处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绣袈裟衣缘

[唐] 长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诗句来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根据记载鉴真事迹的历史典籍《东征传》,公元八世纪,日本长屋亲王曾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由此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之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是一曲秦军战士出征前的慷慨战歌,表现战士们的高昂士气,互相鼓励,舍生忘死,英勇无畏。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其中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用在此处不可谓不恰当。

送柴侍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张名片,古诗词的力量真的可以魅力四射,而且又让你流连忘返。一个仍要被发扬承继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时代印记。

当我们遇到同样不顺心的人时,可以咏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我们碰到天降好事时,可以呤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词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起于生活,源于生活,让读者如置身其中,犹如和诗人二体合一,你能领略诗人的情怀、你能聆听诗人的诉说、你更能体会诗人的遭遇。

读一首诗词,就像降临一场甘霖,可以浇灌干涸的贫瘠的心的沙漠。

读一首诗词,就像和一位智者交谈,可以澄澈迷茫的无向的心的旅途。

读一首诗词,就像黑夜里的一盏照明灯,可以照亮急切的归途的游子。

这就是,文化文字的魅力,诗词的力量所在。要把诗词给捡起来,不能丢掉这个文化基因片段,否则文化基因就是不完整的。虽然现在是信息简化简约的白话文年代,但那些经典诗词句,也不能被遗落在文化的废墟里被埋没,我们应该让这一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油气话坛


无论是用“风月同天”,还是用“加油”,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没必要遣词造句上比较谁高谁低。

也就是说都是祝福与祝愿,要并肩与病毒和困难作战。

日本用古诗词,显得意境很美,会更触动人的心灵,这是日本比较聪明和讨巧的一种传播方式和技巧。

因为古诗词和古汉语,乃至古典文化,是2000多年来沟通两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即使历史上存在多次战争,但是文化交流却没法断绝。

比如这次日本援助上还有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甚至是出自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

可见日本的这种利用文化精神来进行加油鼓劲的态度,确实不容易,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对这点,我们应该感谢,应该给予肯定。

毕竟援助是人家的人情,即使不援助也是他们的本分,你不能强求人家一定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

只要帮忙,哪怕像非洲穷国科摩罗一样只给了100欧元,这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我们要懂得感恩。

更何况日本的援助至今还是源源不断,不只是日本政府,连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大街上的普通药妆店都在写加油和祝福的话的时候,更应该感谢人家了。

甚至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已经从全员扣除了5000日元的费用作为救灾的援助,要发给我们。

可以说,日本不仅是从物质上传递了自己的爱心,也是从文化上传达了自己的祝福,更是在对外关系上表现了从上到下,全社会集中应对的一种全员动员的强力和能力。

这样的日本,可能和很多人意识当中的日本不一样。

但这或许才是更真实的日本。


木春山谈天下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催生出了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名篇佳作不胜其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不仅闪耀着中华智慧,透射出中国文化的熠熠光辉,读起来也给人以启迪、感悟和美的享受。

日本是中国临邦,一衣带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从唐代鉴真东渡到近现代各种人文交流,中国文化和中国诗词都源源不断地传往日本,培养和滋润了日本文明。日本人又谦恭好学,善于吸收,使中国文化在日本和日本民间落地扎根,并得到发扬传承,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在日本援助中国武汉的一些医疗物资包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古诗名句,也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传承之优。

纵观我国,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本国古汉语、诗词的学习和传承多少有些淡化。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人们对中国诗词文化的淡忘、遗弃和漠视。

这次通过日本朋友的援助语句,忽然给我们提了个醒,中国文化才是最美的文化,文词优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短短数语就将相隔千里之外的两国人民的心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寥寥简句,就勾起了人们情同兄弟的患难情怀。这种撼人心腑的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不可比拟的。

所以,这次日本人也给我们当了一回老师。我们要静下心来,虚心学习中国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学,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使其永续传承,让中国文化和中国诗词的光辉照耀世人,万代不衰。


香山论语


在这次疫情中,日本在捐赠的物资包装箱上,写着1300年前的日本长屋王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写有我国古代《诗经》中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两鄉”。表达了日本人民真挚细腻的情感,不是呆板的外交辞令,不是标语口号,意蕴深厚温馨感人。

在地缘上,我们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文化上,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日本儒学。历史上,有过友好往来,也有过日本军国主义对我们的伤害。

今天,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疫中,从日本捐赠物资细节里的古诗句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暖意,体会到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闲云一片之每文


庚子鼠年正月,我神州大地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疾病。恰逢新春佳节,人员流动较大,导致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于是我十几亿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抗疫情!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自救,壮哉九州华夏!

灾难面前,邻国日本也向我们伸出援手,前后几次捐助了大量物资,并配文书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最近长江日报却出了一篇评论文章,将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做对比!我觉得在这紧要关头,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媒体有点不合时宜了。这两句话都体现了我们对抗疫情的决心和勇气,不存在熟高熟好的问题,不在一个维度上,把两者进行对比和评论本身就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两句话的主体有所不同,日本给我们捐赠是属于国际友谊,相对比较正式,所以采用风月同天;而我们面对的是全国十几亿的同胞,显然一句加油更能代表我们国内目前老百姓的心声!

话说回来,我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要远远超越其他民族国家!我们这头已经苏醒的雄狮已经奔跑在世界各地!祈愿山河如熠,国民泰安!


半日浮生


日本自古以来,在官场上就十分爱好中国诗词并且很注意收集和再创作。通晓全唐诗或者几个著名诗人比如白居易的作品,是作为日本官僚家族子弟的一种必备能力,成为“雅言”的一部分。

在千年前的日本文学作者紫式部作品,到镰仓时代的等等作品中,都可以大量的看到各种中国古诗词的引用和再创作。

在日本被迫开放锁国之后,虽然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中国诗词依然作为“文化人”的标志,流行在作家,学者,僧侣之间。

就算是二战之后的现代教育里,中学课本依然有着大量的汉语散文,诗词的学习内容,从论语到庄子,从战国策到史记,咱们背到头疼的,,这都在他们课本甚至课外要求阅读书目里。

如果说那个国家最了解中国,这非日本莫属————人家日语里常用汉字还有两千多个呢!


蕾蔻尔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社会影响极深,日本自中国唐代就来中国学习交流,日本的很多建筑及文化习俗都保持着唐风汉味,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西学,走上工业革命的西方模式,经济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在日本依然原汁原味,而我们的年轻人却在一步步丢失自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民族之本,不能丢。日本人民对中国疫情举国捐献,尤其是捐赠箱上的古诗词,更令国人感动,我们有几千年的友好历史,虽然历史上的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我们也要面向未来,不忘历史,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追梦153902753


在外國人眼裡,不管是東洋人還是西洋人,都以為中國人最講情懷,每個中國人講話時都引經據典,用詩來抒發。人家以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詩人。

外國人對我們的認識錯了嗎?

接到人家千里迢迢寄來的捐贈品,難道我們除了「謝謝」,就不想再說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