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確診病例時醫護人員攙扶上車的溫情16秒:不要擔心吶,我看你身體還行

轉運確診病例時醫護人員攙扶上車的溫情16秒:不要擔心吶,我看你身體還行

2 月 12 日,長沙市第三醫院,醫護人員把一位確診病例攙扶上用來轉院的 120 專用救護車。圖 / 記者楊旭

一輛輛負壓救護車,在路上疾馳而過,和車上的醫護人員一起,構建成新冠肺炎患者的移動防護 " 堡壘 "。

" 你說不怕肯定是假的,肯定怕。但是我們的防護措施已經做得很到位了。" 作為一名專門運送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這段時間裡,李林已轉運了近 50 人," 我覺得剛開始第一次接送病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忐忑,慢慢的自己就有心得了,學會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安慰病人。"

疫情也許暫時隔開了相愛的人,但不隔斷愛。

2 月 12 日下午,長沙市三醫院隔離病房裡面,剛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的 80 歲老人鄒某等待著 120 轉運人員,他們一會兒會接她去定點醫院接受治療。和她一同等待的,還有老人 54 歲的兒子。

14 點 43 分,120 負壓轉運車開進醫院,在隔離樓下緩緩停車。接著一名醫護人員下車進樓。5 分鐘後,老太太和這名醫護人員出來了,從走出隔離樓的門口到進入轉運車,兩人一共花了 16 秒。

眾多鏡頭對準了他們,記錄下了這短暫而溫暖的一刻。

16 秒裡 6 次點頭寬慰

這名醫護人員叫李林,今年 42 歲。他和同事從除夕那天開始接送病人,一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持續到了現在。

從出門到上車,李林的左手一直緊緊攙著老人的胳膊,防止她跌倒。由於比老人高半個頭,這給他的工作帶來小麻煩,為了扶好老人,他不得不略微弓著腰,斜著身子,小心翼翼地扶老人慢慢前行。除了一隻手扶人,他的另一隻手還拿著一個紅色的布袋,這是老人的行李。

" 老太太自己走路都走不穩吶,她的行李我肯定得幫她提啊。" 李林下班後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回憶這一幕情景,語氣淡定。

而在走出隔離樓的門口到進入轉運車的 16 秒,老人不斷地向守衛自己的這位 " 白衣天使 " 講話。但是隔著厚厚的防護服,加上室外的噪音,李林幾乎無法把自己的話傳達給老人,於是他只能盡力去聽,並點頭表示回應。在這 16 秒裡,他一共點了 6 次頭,第一次點了兩下,第二次一連猛點 4 下。

為什麼要那麼頻繁點頭?" 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時候,就見到她挺無助的樣子,好像就不知道該怎麼搞,畢竟七八十歲了。她問了我幾個問題,她說醫生吶,我這個病治不治得好啊,那個地方(定點醫院)條件怎麼樣吶,感覺她就是有點不安。" 李林說," 我說不要擔心吶,治得好,我看你這個身體還行,應該可以的。我也就是一種寬慰她的心吧,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古人說 " 最難風雨故人來 ",對這位老人來說," 最難風雨醫生來 ",李林的到來和他的勸導給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 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

把老人扶上車後,李林並沒有立馬出來再去接老人的兒子,而是在車上停留了將近 3 分鐘,他弓著腰的背影彷彿被定格在了車上。

為什麼要停留這麼長時間?" 因為老人本來就行動不便,加上這一路的車程,我們得要老人躺著,所以我得把擔架調整好,然後幫老人躺下,以及調整她的睡姿等等都要佈置好。" 李林說。

把母子二人都接上車後,李林關上車門,護送他們去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接受治療。刺耳的聲音再次響起,轉運負壓車出發了。

面對病毒,李林和同事們選擇迎難而上。4 臺負壓轉運車,60 多人一天 24 小時輪班作業,最多的時候一天運送 15 趟,每次 1 到 3 位患者。這種天天和病毒 " 面對面 " 的工作,其承受的心理壓力一般人無法想象。

" 你說不怕肯定是假的,肯定怕。但是我們的防護措施已經做得很到位了。" 談起運送病人的風險,李林表示自己有一個心理適應過程," 我覺得剛開始第一次接送病人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些忐忑,到現在已經轉運了近 50 位病人了。慢慢的自己就有心得了,學會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安慰病人。"

" 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李林說。

實習生 於廣強 瀟湘晨報記者夏盛 通訊員唐夢輝 長沙報道 攝影記者楊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