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曹操是好朋友,為何不能共謀大事?你怎麼看?

郝奇怪


要說東漢末年最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是繞不過去的。這一戰以曹操勝利,袁紹兵敗——不久因病身亡而告終。這一戰發生在兩個昔日好友之間,令人惋惜。

那麼,袁紹與曹操是好友,為何不能共謀大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袁紹這對昔日好友在各自稱霸前,他們年少時的友情是怎樣的。首先,他們二人能夠相識,多虧了他們的祖輩。曹操、袁紹都有顯赫的出身,曹操甚至還是宦官之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是“漢相國參之後。”若要追根溯源,他是著名的西漢開國功臣曹參後人。漢桓帝時,曹騰很受寵信,被封為中常侍大長秋。

按《後漢書》的說法,曹騰不像其它宦官一樣禍亂朝綱,反而能常常向皇帝推薦賢人,在任三十多年,歷經四位皇帝,沒有犯過錯誤。西晉史學家司馬彪評價他說:“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曹騰死後,其位傳給養子曹嵩,漢靈帝非常重用他,讓他當了大鴻臚、大司農。

中平四年(187),“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依靠著任大鴻臚、大司農時積攢的不義之財,曹嵩花了一億萬錢買官,當了太尉。不過僅僅一年後,他便因為黃巾軍爆發而被免官,曹嵩便回到老家譙郡。曹操舉兵後曹嵩被徐州陶謙所殺。

漢代注重出身,靠著祖上數代的顯赫地位,曹操得以自小便在洛陽長大,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二十歲時,他就“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年紀輕輕就在洛陽任職,可謂是十分罕見了。就是在這時候,曹操遇見了比他的出身更顯赫的袁紹。

比起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後,袁紹的背後是東漢時期一個龐大的家族——汝南袁氏。袁氏從漢明帝時,袁安剛正不阿,歷任太僕、司空、司徒起,其子袁敞、袁京都當過司空,袁京之子袁湯任過司空、太尉,袁湯之子袁逢也是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做到了太傅。

這四世人中,居顯赫的“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於是人們都稱之為“四世三公”。與後來被證偽的“曹操出於曹參”一說相比,汝南袁氏是正宗的舜帝之後,加上其數代都在朝廷掌握話語權,於是袁氏子弟自然也是在洛陽任職。《三國志》中記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二人在洛陽相遇並結交,成為好友。

董卓進京後,非常重視袁紹、曹操二人,想讓他們都為自己效力,然而,二人都看不起董卓的暴行,於是“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而袁紹則“亡奔冀州。”這時二者的差距就看出來了:曹操逃跑,孤苦伶仃,甚至還在途中被縣令抓住;而袁紹逃跑後,朝廷內受過袁氏恩惠的官員紛紛勸說董卓不去追究,反而給袁紹封了勃海太守和邟鄉侯。

初平元年(190),曹操號召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諸侯們都推薦出身高貴的袁紹擔任盟主,於是袁紹自命車騎將軍,又打算立漢室宗親劉虞為帝,可是劉虞不敢接受。袁紹、韓馥打算立劉虞時也告知了曹操,可是曹操斷然拒絕,這是二者的政治思想的差異。不管是許攸等人想立合肥侯為帝,還是袁紹這次立帝,在曹操眼裡都是萬萬不可的。

隨著年齡增長,曹操、袁紹各自佔據州郡,他們的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三國志》中還記載了一件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袁紹曾經得到一枚玉印,有人認為正是他當了討董聯軍盟主後打造的印章。他拿著玉印在曹操面前把玩,而曹操則“笑而惡焉”,表面上笑容滿面,可心中非常厭惡袁紹這一舉動。

袁紹把玩玉印,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袁紹可能是單純的在曹操面前炫耀,也可能是在向他挑釁,因為義軍是曹操發檄文才組建的,而袁紹毫不費力就當了盟主,於是袁紹便拿著盟主的印章挑釁曹操。

不久,聯軍潰散,曹操為了存身之所而征討東郡,袁紹便“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或許是為了緩和二人的關係,袁紹憑藉自己的世家身份為曹操討得一個名正言順的官位。曹操將漢帝迎進許昌後,關中士人紛紛歸附,袁紹十分後悔於當時沒有搶先迎接漢帝,於是曹操便“以紹為太尉,轉為大將軍,封鄴侯。”以此安慰。

筆者認為,二人的出身決定了二人思維方式不同,在曹操眼裡,漢帝是不能隨意廢立的,而袁紹更加理想化,目光沒有曹操長遠。而這兩個人都是不甘居於人下的,討伐董卓時,諸侯們表面上同仇敵愾,曹操便已經多次反對袁紹而獨自行動,這二人當然不能夠共同謀劃大事。他們雖然日後對立,但並沒有水火不容。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勝,卻沒有對袁紹趕盡殺絕,或許有念及當年情誼的因素在。


文蹤旅跡


袁紹跟曹操都是亂世中的一方霸主。年輕時二人也曾為管鮑之交,但最後卻翻作陌路人。決戰官渡,刀戈相向,落了個你死我活的下場。

為何二人非要走到這一地步,而不能夠攜手同心,共謀大事呢?



三觀不合

能一起共謀大事者,起碼得有共同的志向,性格也能處到一塊去。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三觀一致。

而曹操跟袁紹顯然是三觀不合。

曹操跟袁紹之前關係好,那都是在二人年少無知的時候。

那時候的友誼不需要什麼相同的志向,理想。只要都好玩就行了,臭味相投,能一起嘻嘻哈哈就好。



而當二人真正成年,準備在亂世中建功立業後,差別和不同處就完全體現出來了。

袁紹目光短淺,志大才疏。曹操英雄氣概,雄才大略。

用一句話說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曹操問袁紹:“足下意欲若何?”袁紹答:“吾南居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袁反問曹,曹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一番話也決定了二人之間的差距,和不同的命運。

可以說成年之後的袁紹,除了那四世三公的顯赫家世以外,在其他方面,論眼光,論能力等等,他已經跟曹操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了。



所以曹操這時候已經看不起袁紹了,而此時的袁紹,同樣看不起出身低下的曹操能跟自己並列。

因而兩個人都是相互排斥對方的,是無法共謀大事的。

大環境所致

雖然性格不同,但如果是太平世道,二人僅是同朝為官,或許還能齊心協力,共同造福社稷。

但眾所周知,那個時候的東漢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眾諸侯擁兵自立,攻城略地,都有著同樣的心思。掃平六合,一匡天下,都是想建立自己的政權和基業。

如孫權劉備這二人,都是當世英雄,且又有姻親之近。尚自分庭抗禮,各自為政。雖然有短暫的合作,也只是為了制衡曹操。



原因很簡單,亂世之中誰都想一統天下。如果攜手共謀大事,就算取得了天下。這天下該跟誰姓,誰又會甘居人下。

所以更別說像曹操袁紹這樣,本來就相互看不起的,更加不可能聯合起來共謀大事了。

結語

亂世之中,爾虞我詐,為的就是成就屬於自己的功業。

身為主公,可與武將共謀大事,可與文臣共謀大事。卻絕不會跟同為主公者謀大事,如此豈不非邀別人來分己之羹。

談三國故事,看三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兩人其實最初還是很配合的。

討董後,曹操因袁紹(行車騎將軍)任命東郡太守,才有起家之路。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193年秋,曹操父親曹嵩被陶謙部將殺害,次年夏,曹操再徵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當時只鄄城(今山東鄄城)和東郡的範(南範縣)、東阿(今山東陽穀)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此時曹操失去兗州(治今山東鄆城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勸說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

所以袁紹一直想讓曹操給自己當完全的馬仔,曹操也一直是袁紹的半個馬仔。不過,當曹操驅逐呂布,迎接漢獻帝后,有皇權加持,就再也不用聽命袁紹了。雙方即將進行正面決戰。


四川達州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袁紹和曹操是好朋友這不假。但是他們畢竟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權利面前,皇位面前兄弟父子都沒有情面可講。你指望兩個胸懷大志梟雄般的人物會講情面?這不就是相信狼吃素一樣嘛。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並且袁紹和袁術同是袁逢所生。但由於袁紹是輸出子弟本來是不受家族重視的。後來由於袁成無後,所以袁紹被過繼給袁成當兒子。從小袁紹沒少因為庶出子的身份被欺負。但袁紹也有骨氣想憑著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袁紹生來就十分英俊,再加上袁紹的後天努力,所以袁紹也頗的袁逢和袁隗的喜愛。後來由於袁紹自身的能力在加上袁氏家族的造勢。一時間袁紹青年才俊之名也是遍傳士林之間。後來袁紹到了洛陽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同志—曹操。



曹操同樣也是出身於官宦世家,關於曹操的出生存在一個疑點,《三國志》記載曹操是漢朝初代丞相曹參的後人。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而且曹騰侍侯了四代帝王,所以曹騰非常具有名亡。後來曹嵩繼承了曹騰的爵位。在漢靈帝時期做到了太尉官職。但又有記載稱“曹操原姓夏侯。因為其先輩過繼給曹家之後才跟著姓了曹。但從後來有人稱呼曹操為奄宦之後這方面來看。顯然第一種說法更靠譜一些。

曹操年輕的時候非常的放浪不羈。不愛學習喜歡任意遊俠。但是曹操為人十分的機敏,頗有才智。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曹操是一個紈絝子弟。但喬玄卻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大概意思就是拯救世界的任務就交給你了。甚至東漢末年最厲害的人物點評家許劭都評價曹操“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意思就是太平年間你一定是個反賊。但如果身處亂世你一定是個英雄。後來曹操幡然悔悟開始學習他熱愛的武藝和兵法。

熹平三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北部都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曹操和袁紹兩人結識並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宦官干政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年輕官員中袁紹,曹操,許攸就是其中的典範。三人作為反對宦官的年輕領袖開始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當時正在經歷“黨錮之亂”。很多反對宦官的黨人和士大夫收到了宦官的迫害。而袁紹,曹操,許攸三人就在不停的努力救助士大夫以及貴族群體。這就使得袁紹和曹操兩人在士林之間名望倍增。


從黨錮之亂到董卓進京密謀除掉董卓這段時間。曹操和袁紹可謂是患難與共了。兩人有著相同的信仰和政治理念。而且當時兩人都是鐵桿兒的漢室忠臣。說是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都不為過。後來剷除董卓不成兩人都逃離都城各自招兵買馬以圖後勢。之後曹操積極的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討董的時候實際上兩人已經出現了隔閡。


明眼人都知道,經歷了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後,漢室威望已經被踩在了地下。漢室將亡是每個人都能看出來的。這個時候原本互為知己的袁紹和曹操自然就會因為利益開始形同陌路了。畢竟兩人都是人傑,誰也不可能臣服對方。一山不容二虎,兩者必定會決勝出一人。而且兩人的背後都有各自的家族。雖然曹家略遜於袁家,但亂世之中一切都尚未可知。肯定會拼命一搏的。所以說曹操和袁紹只能是對手是敵人,而不可能共謀大事。畢竟誰也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利分出去給別人一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這話非常有道理,山大王也只有一個,二虎必然相爭,但如果是一隻公虎和一隻母虎,那事情就好辦多了,變成一家人就成了。

袁紹和曹操都是官宦子弟,生活優渥,不愁吃喝,可是二人內心深處都有傷疤,生怕別人揭穿。



袁紹的傷疤就是他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他從小自卑,總感覺低人一等,似乎別人看他的眼光都是異樣的。

曹操的傷疤他是太監的後人,他的父親曹嵩過繼給了太監曹騰,他原來姓夏侯。宦官在東漢是受到世人鄙視的,曹操對這種身份也是很介意的。

曹操與袁紹,年紀相仿,小時候就在一個大院長大的。袁紹長的比較帥氣,風度翩翩;而曹操又黑又短,長相平庸。但曹操性格豪放,喜歡出風頭,小時候他就是個孩子王,是父母眼中的熊孩子,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熊孩子,連狗都嫌,這話一點都不假。



這幫熊孩子幹過不少出格的事,偷個雞,摸個狗,搗個鳥窩的就不提了,他們竟然還偷過新娘子。看來,曹操這種人妻控的特殊癖好,真是天生的。

且說這幫熊孩子,趁著天色朦朧,人聲嘈雜,大喊一聲“有賊”,賓客匆忙出來抓賊,熊孩子趁空就把新娘子抱跑了。賓客發現上當後,趕回屋內,曹操這幫熊孩子一鬨而散,袁紹不小心被荊棘絆住了腳,曹操急中生智,指了指袁紹,大喊“賊在那裡。”袁紹當場嚇尿了!

曹操從小就愛戲弄袁紹,他打心底也看不上袁紹,袁紹的那些花花腸子,曹操是一清二楚。



長大後,袁紹當上了討董卓聯軍總司令,但這幫人整天吃吃喝喝,不幹正事,各懷鬼胎,都想讓別人先打,自己好漁翁得利,曹操看到這些人難成大事,於是就自己單幹了。

袁紹與曹操,這對兒時的玩伴,談不上有多深厚的交情,更稱不上好朋友。對於政治家來說,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今天還一起喝酒,明天就可能戰場相見。

隨著雙方勢力的擴張,這對兒時夥伴終於拔刀相見!


一半秋色


袁紹與曹操是好朋友,為何不能共謀大事?你怎麼看?(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袁紹和曹操,一個是“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一個是宦官的後代。可是這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袁紹和曹操算是發小,兩人是一起長大、親密無間的好友。

那既然是好朋友,為何袁紹和曹操不能共謀大事,共同建立一番功績呢?而且後來兩人還兵戎相向,弄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1、袁紹與曹操從昔日故交好友到各奔東西。

據《世說新語假譎》記載:“魏武(指曹操)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由這段記載看來,袁紹和曹操少時關係是很不錯的,算得上是摯交好友,而且他倆也曾一起謀過事。

在公元190年,袁紹成立了一個由十八路諸侯組成的反董聯盟。在這個聯盟中,袁紹是盟主,曹操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被封為奮武將軍。曹操本是一腔熱血想要幹出一番成就,可惜這個聯盟就是一盤散沙,各為己利。

而且曹操昔日的好友袁紹,在利益面前也沒能堅守住自己,失去了本來的志向和初心。後來曹操自己帶兵出擊,卻是兵敗而歸。在曹操兵敗而歸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片歌舞昇平的糜亂之景。

這讓曹操徹底對袁紹失望了,既然道不同那就不相為謀了,於是曹操和袁紹就此分道揚鑣了。這是袁紹與曹操,從昔日故交好友到如今各奔東西的轉折。

2、袁紹與曹操爭奪天下,發動“官渡之戰”。

袁紹和曹操後來又經歷了“官渡之戰”,這場戰役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對戰雙方分別是曹操和袁紹。這是一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正是此戰奠定了曹操一統中國北方的基礎。

勝敗乃兵家常事,所以打仗有贏就有輸,在這場戰爭中,曹操大敗了袁紹。在“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故了,至此曹操和袁紹這兩個人的交集走到了終點。

3、小編認為袁紹與曹操不能共謀大事的原因。

首先,只有志同道合的兩個人才能稱作友,曹操和袁紹在經過反董同盟之後,就已經不再志同道合了,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共謀大事呢。

其次,牽扯到利益的事情,就連親父子親兄弟都會反目成仇,何況只是朋友關係呢?歷史上有那麼多為了爭奪天下而手足相殘的事例,所以袁紹和曹操因為利益而不能一起共謀大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官渡之戰”就是曹操和袁紹在爭奪天下,所以朋友跟天下比起來,自然是選天下。

所以說袁紹和曹操雖然是好朋友,但是卻不能共謀大事的。


葛大小姐


我是諸葛貓與司馬魚,我來回答。

曹操與袁紹自小就是至交,雙方對彼此都知根知底。

為什麼後來兩人獨立發展,沒有一起共謀大事呢?

其實,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我並不這麼認為。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前,兩人互相依附。

袁紹,家世顯赫,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曹操,祖父是宦官,父親是太尉。論家庭背景,曹操遠遠被袁紹甩在身後。

兩人小時候還一起做過一些齷齪的事情,可謂是死黨,現在的話說叫發小。

年輕時,兩人同在大將軍何進麾下做事,同為“西園八校尉”。後經袁紹推薦,何進引董卓入洛陽,引發天下大亂。此時,曹操的內心已經看不起袁紹了,因為曹操是反對董卓入洛陽的。

何進死後,袁紹與曹操分別逃出洛陽,各自招兵買馬。討伐董卓時,又形成了袁曹聯盟,袁紹名為盟主,實際上是曹操運籌帷幄。

待討伐董卓結束後,袁紹雄踞河北,曹操奔赴山東,分別盤踞一方,發展勢力。

在這一時期,曹操發展的遠不如袁紹。

期間還發生了兩件事,一是曹操被呂布打敗,地盤差點被呂布奪了。二是曹父在徐州被陶謙的手下殺了,而遷怒於陶謙。

引發的兩次戰爭均得到了袁紹的支援,當然袁紹也有自己的算盤。跟曹操結盟後,曹操可以幫袁紹抵擋河南的袁術,徐州的陶謙和呂布等,自己則可以專心的對付北邊的公孫瓚等。

後來如願,曹操在南邊擊敗了呂布和袁術,雄踞中原地區,還順勢挾持了漢獻帝。袁紹此時也掃平了公孫瓚等北方勢力,統一了北方。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道不同不相為謀

之前一直是曹操作小弟,現在手裡有了漢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壓制袁紹。而袁紹當老大已經當慣了,兩人的矛盾開始激化。

官渡之戰前,大家都認為曹操實力太過弱小,身邊謀士武將基本上都不贊成此時跟袁紹開戰。但曹操不這麼看,他已經看透了袁紹,且心底已經徹底看不起袁紹。

他是這麼評價袁紹的:身為人主,心胸狹隘,器識淺薄,外寬內忌,剛愎多疑。身為統帥,卻有謀而無斷,色厲而膽薄,兵多而指揮不一,將驕而政令不明。身為人父,卻聽任幾個兒子擁兵自重,爭奪世子大位,用親不用賢。無論是為人主,為人父,還是為統帥,都是外表莊嚴,內裡平庸。

最後曹操直言:他三個袁本初綁在一起,都不如我一個曹孟德!

最終,這對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在官渡大戰一場,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天下九州得其六。

自古以來,凡是牽扯到利益,再好的關係亦不能免俗。這也驗證了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諸葛貓與司馬魚


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兩個人能否共事?與其性格有很大的關聯,也受其身份地位的支配,更需要天時的加持。

就拿當時曹操和袁紹的關係來看,兩人以朋友相稱,但是地位和手中所把握的資源卻不是對等的。我們現在社會而言:名和利從來都是比較稀缺的資源,而在古代,錢也可以算稀缺資源,但是畢竟還受制於於權力,誰手握兵權,誰才有說話的權利!

兩人合作講究的是資源互換,曹操與袁紹當時的境遇。

我們可以從陳琳檄文中看出端倪,說起來是曹操與袁紹共同參策謀略, 但也是袁紹利用曹操。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袁紹手中,雖說兩人在小時候關係很好,還一起搭夥偷過新娘,但是長大後難免少不了權利之之爭。

汴水之戰前, 兩人實力差距也還不算懸殊,但是這一切都在以汴水之戰作為轉折點,曹操的實力大不如從前損失慘重,只能無奈淪為袁紹的小弟。

我們常常聽說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大公無私, 很顯然在當時的情況下,誰的權力更大自然說話也更管用。

汴水之戰,曹操即使後來募兵也只召集到1000餘人,轉戰河內也是無奈之舉。

兩個人的家庭出身不同,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也不同,從而就導致了兩個人的最終目標,達不成共識。

僅僅只是相互利用的關係,當時曹操也算是宦官世家的後代,但是袁紹祖上卻是文人起家,是當時社會地位很高的士大夫家族。曹操結識袁紹在擴展自己人際關係的同時。也是想利用這層社會關係,將來能夠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

畢竟曹操還是想借袁紹勢的, 當然他為了拿出合作的誠意,自然也就願意,為袁紹赴湯蹈火,一切行動都以袁紹的最終目的,為首要的任務目標。

袁紹負責戰略,曹操藉助袁紹的資源負責執行,當然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最終的受益者是誰,相信大家也比較明白。

袁紹利用曹操的同時,曹操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寄人籬下不得不聽之任之。

還好曹操後來也算是比較聰明的,他也給自己留了一手,一山是容不了兩虎的,一國也是立不了兩君的,雖說是好朋友、好兄弟,但是在必要的時候爭個高下你我,也沒有什麼不妥。

曹操終究還是不想長期屈服於袁紹,為了擺脫他自然也是和漢獻帝順利搭上關係。袁紹在當時漢獻帝即位時持不同的意見,遭到漢獻帝惦記。

曹操則不同,還幫助漢獻帝遷都,顯然是與袁紹唱了反調,畢竟當時袁紹對於曹操的幫助也是挺大的。但是現在曹操卻拋開袁紹跟人家對著幹,自然心裡也明白了,他已經不是那個曾經的他了。

漢獻帝雖然沒有實權,但有時候還是能說得上話的。

對於曹操給他遷都這回事他很滿意,自然也是對袁紹表達了深深的不滿,但是畢竟人家還是有影響力和地位的,也就沒有故意刁難。

但是在心裡也是對曹操更看重一些,本來三個人的關係是很好理清的,但是現在他們已經不是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自然也就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即使是昔日的親朋好友,也難免會產生嫉妒,或者是利益糾紛,親兄弟也需要明算賬。何況他倆還不是親兄弟。有感情基礎是不錯,但要面對現實利益,在權力面前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巨大的誘惑。

我國古代歷史上,無論是官場還是在宮廷,親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既然他倆在戰略上達不成共識,那也就沒有共事的必要了。


大國布衣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東漢末年,袁紹和曹操是好友,而且還有野史說兩人年輕時經常做偷窺人妻這類事,可以說是一起嫖過娼,後來黃巾之亂、諸侯討董,兩人也一起過,也就是說還一起扛過槍,後來還組成統一戰線對抗袁術、公孫瓚、陶謙聯盟,兩人的關係是真的十分好。但是正如題主所說,他們為何不能共謀大事呢?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一山不容二虎。

曹操和袁紹都是東漢末年優秀的諸侯,在二人有共同敵人之時,二人就會組成聯盟共同進退,但是一旦敵人的威脅消除後,必然會有一場決戰。這種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大家都懂。

第二,出身不同。

袁紹所在的袁家四世三公,身份高貴,很多清流名人爭相與袁家結交。而曹操原本是夏侯氏,其父親曹嵩認宦官曹騰做義父,才有後來曹家的權勢。那個時候宦官被認為閹黨,與名門清流文人爭鋒相對。雖然曹操最後脫離了閹黨,但是很多人暗地裡還是會以閹黨之後稱呼曹操。就是這個原因,雖然袁紹和曹操關係不錯,但是其實還是看不起曹操的。

第三,觀念不同。

當時的袁紹隨著實力的增強,野心同樣膨脹,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頭,手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還有袁術在壽春自稱天子,漢室的威嚴被一次又一次的削弱,只要袁紹最後戰勝曹操,袁紹的南下可以說必然是勢如破竹。曹操當時還是以漢室忠臣自居的,實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策略,以中興漢室為己任,這就與袁家企圖顛覆漢室相對應,必然會發生巨大的碰撞。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二人最接近共謀大事的時候就是曹操所在的兗州被呂布偷襲,那個時期曹操曾想過前去投靠袁紹,但是在荀彧等人的勸導下,最終曹操堅持了下來,最後也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諸侯,包括袁紹,一統北方,奠定魏國的基礎。


秋心談歷史


首先曹操和袁紹並不是好朋友,只是因為背景相似、年齡相似,所以經常在一起廝混的官二代團伙罷了。


世說新語記載了曹操和袁紹在一起廝混的兩個段子。

一個是一起偷新娘

袁紹和曹操有一次中二病發作,聯手去一家大戶人家偷新娘子。袁紹在外聲東擊西,曹操乘虛搶了新娘子就跑。

倆人跑到一處荊棘叢中,袁紹不小心被困住了,於是同曹操求救。沒想到曹操見狀哈哈大笑,不但沒救袁紹反而大喊一聲:偷新娘子的賊在這裡!

袁紹大驚失色,一下子從灌木裡掙了出來。


第二個故事是袁紹刺殺曹操

袁紹打算報復曹操,於是乘著曹操睡覺去刺殺,結果第一劍刺過來刺高了,空蕩蕩沒刺到。

曹操覺得第二劍就會低一點過來,於是提前調整好姿勢。刺客第二劍果然低低的刺了過來,因為曹操早有準備,還是沒刺著。

另外,三國志當中還記載了袁紹和曹操之間的故事

袁紹跟曹操吹牛說:有一天我雄踞北方,有黃河天險,加上聯合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從北到南征伐天下。

曹操說:你這算啥,要是我就會任用天下人才,以道義統帥,無所不可。

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你看,這倆人明明就是認識罷了,這能算啥好朋友?雙方的理念不合,性格不合,做事風格不合,互相看不上,要是能在一起幹大事才是真正奇怪的事情啊。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