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一个大兵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他都经历了什么?

导读:

赵匡胤结束了一年半的浪迹江湖、四海为家的生活,到河北投靠郭威,参加了郭威平定李守贞等人三镇叛乱军队,开始了自己否极泰来,伟大的辉煌的人生。

赵匡胤从一个大兵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他都经历了什么?

赵匡胤剧照

【一】平步青云

<strong>赵匡胤在郭威麾下的数年的经历,在史书中并未记载,但是幸运的是,赵匡胤并未死于战斗之中,而是在郭威称帝不久就被授予了东西班行首,即禁军军校。这应该是数年来征战,郭威登基后论功行赏的结果。

虽然赵匡胤这时候仅仅是一个兵头,但是郭威黄袍加身的高明的手腕和治理天下的手段都被赵匡胤看在眼里,这就为将来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天下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是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的理论基础和信心的来源。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患病去世,周世宗柴荣即位。如果说赵匡胤投入郭威麾下是其否极泰来的开始,那么赵匡胤与柴荣的风云际会就是他命运的重大转折。

柴荣是郭威的内侄,被郭威收为养子,因为郭威的两个幼子被后汉隐帝所杀,所以柴荣在郭威登基后就成为了“皇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据推测,赵匡胤在郭威麾下当亲兵的时候和在邺都协助郭威处理政事的柴荣认识,并且得到了柴荣的赏识。

<strong>柴荣封为晋王,任命开封府尹。得知赵匡胤任命为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于是上奏朝廷,将赵匡胤留下来担任了开封府马直军使。马直军使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因为在皇子身边当差,所以赵匡胤的锦绣前程也就由此开始,可见柴荣对赵匡胤是非常器重的。

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文治武功堪称五代第一,他同样成为了赵匡胤竭力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宋朝实行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政策都留有周世宗的影子,有些更是对后周制度的直接沿用。

<strong>周世宗登基以后,赵匡胤从马直军使随即被提拔为禁军头目,负责周世宗的护卫事宜。

在后来的北汉和后周的高平之战中,面对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不战而退,造成了后周军队溃退的情景。赵匡胤、张永德二人各率领两千兵马从左右两路顽强出击,正是由于赵匡胤的倡议、激励、身先士卒的顽强杀敌,才稳定了士气,站稳了阵脚,为后周在最危险的时候站稳自己的脚跟,绝地反击,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strong>周世宗班师回朝后对征战有功的将领进行加官进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称赞赵匡胤“冠群将校”,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正中柴荣下怀,于是越级提拔赵匡胤为 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赵匡胤由此平步青云,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没有靠祖宗余荫,仅凭个人女里,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于高平之战中,一战成名,获得了周世宗的信任和提拔,最重要的是奠定了他在后周军队中的地位,因此<strong>后世史学家将高平之战称为赵匡胤“肇基皇业”之始。

赵匡胤从一个大兵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他都经历了什么?

周世宗柴荣

【二】布局殿前司

周世宗有感天下骁勇之人都在各个藩镇麾下,因此下诏招募天下壮士进京,增强天子戍卫兵马的力量。各地壮士到达开封以后,<strong>周世宗命令赵匡胤从中挑选强悍且武艺高超的组成殿前诸班。

殿前诸班为殿前司下精锐之师,这是周世宗精心打造的近身侍卫,同时也<strong>成为了赵匡胤纵横、夺位的骨干力量。正是由于赵匡胤的组建,这只后周精锐的禁军,这只战斗力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掌握在了赵匡胤手中。

五代时期,风云变幻,皇位更迭如走马灯一般,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武将们都在想方设法培植自己的势力,赵匡胤也不例外。通过结拜兄弟拉拢人才,增强自己的实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太祖郭威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增强个人实力。

据《宋史·李琼传》记载:后周太祖郭威早年曾经与下级军士结交,号称“十军主”,正是在十军主的支持下,郭威才能一举登上皇位。

<strong>赵匡胤效仿郭威,结成了“义社十兄弟”,这十兄弟结义之时官阶都不高,但大都是殿前司的将领,或与殿前司关系匪浅,或者是殿前司出去的将领,这就为赵匡胤掌控殿前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人成为赵匡胤控制殿前司的关键所在。

虽然赵匡胤在殿前司有非常深厚的根基,但是要想后周王朝并非易事,李重进和张永德就是两座大山一样挡在赵匡胤前面。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这两个人都是后周的重臣和皇亲国戚,要想通向权力的巅峰必须要将这两个人除去。

赵匡胤从一个大兵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他都经历了什么?

赵匡胤剧照

这两个人之间因为互相之间的权利争斗,矛盾非常深厚,赵匡胤正是在两人争斗之中,得了渔翁之利,才当上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周太祖郭威当年是靠着侍卫亲军司的将领的支持登上皇位的,为了限制侍卫亲军司的权力,郭威增设了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分掌全国兵马大权。

郭威去世前任命李重进担任马步军都虞侯,统率侍卫司,驸马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统率殿前司。于是因为地位和实力之间的争夺和对比,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的矛盾,为了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周世宗增设了殿前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继而赵匡胤补上了张永德的空缺,成为殿前司的实际掌权者。

一次,周世宗在北征之时,意外的捡到了一个写有“点检做天子”的符牌,这时候正是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之时,一般帝王都比较疑心重,再加上柴荣只是太祖的养子,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所以柴荣对手握重兵的张永德就产生了忌惮的心理。<strong>马上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赵匡胤用计不但搬开了挡在自己前面的第一座大山,而且还顺利的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殿前司名符其实的第一人。

当然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人们对赵匡胤的行动并非毫无察觉和戒备,但是赵匡胤在周世宗的试探下获得了信任,一方面世宗自认赵匡胤不敢反叛自己,另一方面赵匡胤羽翼已丰,军中势力遍布,基础牢靠,并不是好扳倒的,弄不好就会造成兵变,所以即使是对赵匡胤有所怀疑的人,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匡胤壮大自己的势力。

【三】陈桥兵变


赵匡胤从一个大兵成为至高无上的大宋皇帝,他都经历了什么?

赵匡胤图

赵匡胤虽然准备良多,但是如果周世宗在世,赵匡胤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偏偏世宗英年早逝,留下7岁幼主宗训即位,于是赵匡胤抓紧展开了篡位夺权的步伐。

赵匡胤先是利用弟弟赵光义之妻与符太后是亲姐妹的关系,说动符太后将李重进贬到扬州当了节度使,将李重进赶出了权力中心,扳倒了头上的最后一座大山。

公元906年阴历春节,朝廷接到奏报,辽国和北汉侵犯边境。经过朝廷商议,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迎战,其实这只是赵匡胤效仿周太祖郭威的计策而已。

赵匡胤和他周围的人认为如果在开封发动兵变,开封有重兵把守,再加上侍卫亲军司的抵抗,会加大兵变的难度,而出城后发动兵变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京城北上抗辽,大军慢慢腾腾的走到开封附近的陈桥驿,这时候天色已晚,大军停下来扎营,到了晚上,兵营中发生骚乱,赵匡胤假意劝阻后回到营帐。

第二天早上,众将校齐集赵匡胤帐前,蜂拥而入,给赵匡胤披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黄袍,然后退至庭前高呼“万岁”,赵匡胤假意退让一番,然后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strong>赵匡胤率兵出城就是为了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开封,一路上秋毫无犯,稳定了军民之心,最后事情出乎意料之外的顺利,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取了政权。

<strong>赵匡胤接受宗训禅位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宋,大宋开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