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燕:忙年

忙 年

文趙春燕


趙春燕:忙年

小時候最喜歡過年,一進入臘月就有了年味。

那時在外打工的人很少,除過上班在外的公職人員,大家幾乎都以務農為業。進入臘月,天冷,大家都宅居在家,農活很少,很閒,就盼望著過年了。

臘八要吃粥,粥分鹹的和甜的。甜的,一般在初七晚上就開始準備。先在鍋裡下上豆角籽和紅小豆,然後加上柴火熬煮。豆子很難熟,煮的時間要長一些,煮一段時間,就要拿起勺子把豆和水一起揚起來,讓煮的均勻。感覺鍋裡的水不夠了,就再續一些進去,讓水永遠保持充足。揚了幾次水之後,就看見它慢慢變紅。柴火不徐不疾的燒著,主婦們不緊不慢地幹著家務。等到豆角籽和紅小豆,慢慢煮開、水完全變紅時,就熄火蓋蓋。第二天早上醒來,點上柴火,下入泡好的大顆糝子,慢慢熬煮。山裡不缺柴火,只要勤快,一年四季燒不完。所以,臘月初八一整個早上,幾乎家家的鍋裡都要咕咕嚕嚕的。等到晌午飯點,家家戶戶端在碗裡的粥都粘稠、入口即化,都與糝子完全融合到一起,是濃濃的飯香味。加上糖吃甜的、或者就上一點鹹菜,都很好吃。

鹹的粥,臘八早上熬就行。清早起來,先從地窖裡掏出幾根蘿蔔,扒去泥巴、淘洗乾淨、擦成絲;再切一點肉丁、豆腐丁,一起放入鍋中,加上調料;最後倒入淘洗好的米,放入鍋中,點起火,熬起來。柴火幹、火很旺,需要時時攪拌一下鍋,以防糊了。鹹粥,需要的時間少一些,但也要半晌時間才好。等到粥煮好,很黏稠入味,不用加任何東西,讓你吃了一碗又一碗,欲罷不能。

趙春燕:忙年

到了臘月二十三,祭灶王。

家家戶戶在灶臺旁邊的牆上,給灶王爺訂上一個牌位,放上供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為“上天言好事”、下聯對曰“下界降吉祥”,橫幅是“吉祥如意”。祈求灶王爺保佑一家老小,在來年一年不受飢餓之苦。“民以食為天”,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十三既可以祭灶王爺,也是小年,大家可以小聚。小聚過後,一起打掃衛生。農家一年都很忙碌,又在家裡燒著柴火灶,所以積攢了很多灰塵。大家把家裡的盆盆罐罐都蓋上東西,用報紙疊一個帽子戴在頭上,穿上很破舊的衣服,架上家裡的木梯子,揮舞一把大掃帚,站在梯子上由高往低打掃灰塵。這項工作很耗費體力和時間,要一兩天才能完成。打掃完衛生,還要用從山上挖回的白土來刷牆(那時沒有石灰,所以要想刷牆,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於是聰明的村民就上山挖白土來刷牆)。等到刷完牆,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層白灰,灰頭土臉的,但是臉上洋溢著的卻是笑意,看見白白的牆、乾淨的屋子,想象著孩子們坐在屋裡吃年夜飯的情形,心裡無比暢快。那時人們的快樂,其實就這麼簡單、這麼純粹!

打掃完衛生、刷完牆,就到臘月二十四、五了,是一刻也不敢閒的,該忙活著蒸饅頭、做豆腐了。

蒸饅頭時,要很早磨好麥子,發好面。幾大盆面,冬天天冷,不好發起來,就要放在熱乎乎的炕上,蓋上東西,發個大半天。等待面發起來的過程中,家裡的女人們齊上陣,掏菜、洗菜、切菜。那時東西也不是很多,自己種的蘿蔔土豆白菜之類的。颳去外皮,燒上熱水,洗上好幾遍,洗乾淨後晾在大盆裡。瀝乾水份後,切成片。一部分用來做菜,一部分用來包包子。

包子的餡分好幾種,我最喜歡的是蘿蔔粉條餡和豆沙餡的。北方的蘿蔔都是小青蘿蔔,雖然經過一個冬天的貯存,水份不是很足,但是調製過程中加入了菜籽油和各種佐料,加上泡好的粉條的融合,蒸出來味道很好。豆沙餡的包子,是我的最愛。母親先把紅豆煮熟煮爛,然後用手捏成團,拌上紅糖,有時我幫母親捏紅豆時,都忍不住捏一口吃。

各種菜準備好,面也發好了。母親和姐姐或者幫忙的其他女性親戚,就開始往鍋里加水,放上籠屜、墊好屜布,點開火,讓水慢慢開。她們開始盡全力揉麵,揉麵是個體力活。等到把面揉好,掐成一個個小麵糰時,母親就先揉一個小麵糰,埋到灰裡頭,看看鹼面是否放得合適。鹼面放少了饅頭髮酸,鹼面放多了饅頭髮苦,所以要合適。等到嘗過埋到灰中的小饅頭,覺得鹼面合適時,就開始把饅頭或包子放鍋裡去。放好後,害怕鍋漏氣,就在鍋蓋邊上蒙上一層紗布。等待鍋裡饅頭成熟過程中,母親飛快揉好下一鍋饅頭。揉好後,就去掀鍋蓋,去拾鍋裡的已熟的饅頭。鍋下火很足,鍋蓋很燙,母親就墊一層布,防止燙手。揭開鍋蓋,母親吹吹熱氣,低頭看看,用手按按饅頭,覺得可以了就拿起饅頭,用嘴吹著,左右手倒著放入一個簸箕裡晾著。收完鍋裡的饅頭,她來不及看看被熱氣燙紅的雙手,就趕緊放入下一鍋饅頭。等到第二鍋饅頭完全開蒸時,母親才有點空,她到簸箕邊上把饅頭翻個個,防止粘連,又給已經很餓、很饞的我們拿饅頭吃。安頓好我們,她又去準備下一鍋了。如此忙法,像母親這樣的家庭主婦有時要堅持兩天的,那兩天家裡就以吃饅頭為主,熬一點稀飯,準備一點簡單的菜。其實到飯點,大家都不餓,已經零零星星的吃飽了。這一兩天的成果,會讓一個大筐盛得滿滿的,整個正月都不再為饅頭髮愁了。

其實,除過蒸饅頭是一個累活、大活,做豆腐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趙春燕:忙年

做豆腐,需要耗費體力,要家裡的男勞力出馬了。父親早早地泡好黃豆,拿到石磨上去磨。石磨的眼很小,就用小勺子,一勺一勺的倒進豆子,用人力推動石磨轉起來。看著黃豆磨出的白色汁液慢慢地流進磨道邊的大盆,父親的臉上露出愉快的神色,彷彿看見孩子們吃著嫩嫩的豆腐的如靨笑臉。等到豆盡盆滿時,父親就迫不及待地把盆端回家,把磨好的豆子倒入更大的盆中,加上熱水,將磨碎的豆子攪拌均勻。

在燒好的大鐵鍋上空,架上一個紗袋(其實就是在鍋的上空用繩子,綁上兩根相交的橫木,在橫木的四端繫上一塊大紗布),把攪拌均勻的豆子傾倒入紗袋中,豆汁流進鍋裡,豆渣留在紗袋中。為了讓豆汁流的乾淨點,需要及時來轉動紗袋,父親就站在過年的一個高凳子上,不時轉動紗袋。柴火足,火勢旺,在加入滷水後,豆汁很快就凝固起來。在尚未完全凝固好時,父親有時就拿筷子,撩起一張豆皮,留作別的吃法。等到豆腐漸漸凝固,就把它倒入做豆腐的模子裡(一個方形木框子),蓋上蓋,上面壓一塊大石頭,等待豆腐慢慢冷卻成塊。

等到第二天豆腐完全做好時,打開蓋子,它四四方方、結結實實、白白嫩嫩的,切得再細的片,放到鍋裡煮得時間再久,它都瓷瓷實實,很筋道。那種味道非現在的豆腐所能及的,讓人很懷念!

打掃完衛生、蒸好饃、做好豆腐,大人們又該準備菜了。肉是必不可少的,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在燉肉。那時的豬都是糧食餵養的,肉很香。大人先把瘦肉從肥肉上剔除下來,一部分切成丁,拌上澱粉雞蛋,過油、封存,一整個年,炒菜時直接倒入鍋中用就行。再留一部分剁成肉餡,初一三十包餃子。肥肉和骨頭放入加上佐料的鍋中,煮起來。於是,滿村飄香,那個味道任大人也抵擋不住誘惑,小孩更是垂涎三尺了,在母親開始過肉時,就不時偷著捏起一個來,放入嘴中。母親看見了,也不吭聲,忙忙活活一年不就是為了孩子們嗎?

等到大人忙得差不多時,夜已很深了,睏倦的我們早早上床睡了。父親感覺好幾天沒顧上管我們,有些歉疚,就到床邊叫我們起來吃點東西,因為這時骨頭很爛、菜很入味、餃子也已碼放整齊。半大孩子覺很多,已無法睜眼起床吃東西了,於是每每記得父親給我們嘴裡塞肉,我們半睡半醒間感覺唇齒生香,帶著甜蜜再次沉入夢鄉。

這時,村中燈火通明,家家菜充食足、團團圓圓。

於是,年,真的來了!



趙春燕:忙年

趙春燕,山東省濟南市育華中學語文老師。祖籍陝西省丹鳳縣,大學畢業於寶雞文理學院。

在工作之餘,堅持寫作,有數篇散文作品,散見於中國作家在線、陝西文譚等各大公眾號,並被“中國作家在線”聘為在線作家。文筆細膩,善於用質樸的語言敘事,於敘事中記人抒情。文章自然流暢,讀來如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直擊讀者心靈。

信奉“簡單看人,認真做事”的信條。以純淨的眼光看待大千世界,用乾淨的筆觸描繪世事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