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忍冬紋作為一種傳統的裝飾紋樣,是隨著佛教藝術在我國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外來紋樣。常以葉狀植物紋樣的形式,組成波曲狀骨架的莖蔓,多為三個葉瓣和一個葉瓣相列於兩邊,葉子的形態有單葉、雙葉等。雙葉又又兩葉相向、相背、相交和倒順等多種,

最早出現在西漢洛陽卜千秋幕壁畫中,在東漢武威幕出土的屏風上也有忍冬紋的裝飾紋樣。及至南北朝時代,這種紋樣不僅成了佛教石窟藝術中主要的裝飾紋樣之一,而且還被廣泛地應用在與生活緊密相關的陶器、瓷器、織物等各類器物之上。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忍冬紋雖然是一種外來的紋樣,但卻對我國的文化及紋飾的發展起了非同一般的重要影響。那麼今天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對我國文化藝術有著很大影響的忍冬紋,它的歷史發展由來以及對中國植物紋飾裝飾的影響。

一、關於忍冬紋的溯源

關於忍冬紋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的蓮花裝飾變化形式。蓮花紋作為太陽的象徵在古代埃及非常流行。由於古希臘在文化上與埃及有著承接關係,因此在埃及有著重大影響的蓮花紋在古希臘發展成為了在裝飾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掌狀式的棕櫚葉紋,也就是說掌狀式的棕櫚葉紋是蓮花紋的一種變化形式。

棕櫚紋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噴射狀棕櫚葉紋,另一個是分裂狀棕櫚葉紋。這兩個紋樣都為後來忍冬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忍冬紋就是由棕櫚葉紋演化而來的,因為當我們將半片掌狀葉飾於渦卷紋的夾角處時,當渦卷的弧形與其形象走勢適合後,這時所謂的“忍冬紋”就會出現。這兩種紋飾在希臘的建築中被廣泛的應用,可以說,忍冬紋是由古希臘人創造的,如在希臘化時期流行的柯林斯柱頭的主題裝飾中被廣泛應用。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柯林斯柱頭

後來,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取代,但是羅馬不僅沒有破壞古希臘的文明,而且還形成了崇尚希臘文明的風氣。由於羅馬人對希臘文明的重視、喜愛和嚮往,因此,作為一種文化遺留的忍冬紋被羅馬人繼承的同時還得到了發展。

由於忍冬紋具有非常流暢的形式美,以及與波形弧線相適應的特點,使得忍冬紋這一樣式被古希臘乃至歐洲整個中世紀廣泛地使用。它之所以受到西方人的鐘愛,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它具有合乎形式美的曲線和富有節奏感的排列。再加上它具有很大的因形而異的形式美上的彈性,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適時進行調整,因此這種紋樣成為西方古典傳統中的主要樣式之一而盛行於歐洲,它與棕櫚葉紋和莨苕葉紋一起貫穿於整個中世紀的裝飾藝術之中,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建築或是其它具有弧線的場合的裝飾中。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我們知道,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征服了很多國家,在對這些國家造成災難的同時,羅馬也將自己的文化帶入了這些被征服的角落。而忍冬紋的東傳就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後期至羅馬帝國時期,伴隨著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恆河和印度河流域,對印度早期的佛教裝飾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印度的佛教藝術一開始便有具有了希臘藝術的因素。如在犍陀羅藝術中帶有明顯希臘風格的佛教雕像和裝飾就是證明,忍冬紋也隨之成為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常用形式。當佛教傳入中國時,忍冬紋又隨同佛教被傳入了中國,並在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南北朝時期廣為流行。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北魏忍冬紋陶磚

二、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忍冬紋作為外來紋樣並非是單一隨著佛教傳入我國的,絲綢之路的開通也與忍冬紋在我國的出現有著必然的聯繫。但是忍冬紋在中國的流行以及被大量的應用則是得益於佛教,也就是說,忍冬紋在我國的發展幾乎是與佛教在中國的流行與發展是同步進行的。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是一個屢經更替的時代,由於階級、民族矛盾空前尖銳,佛教成為了廣大民眾的精神寄託。忍冬紋這種和佛教一起傳入我國的紋樣,自然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忍冬紋在漢地的流行,數南北朝時期最盛。如在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響堂山石窟等佛教石窟中,忍冬紋是最主要的裝飾紋樣之一。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響堂山石窟忍冬紋

但若是單單從裝飾來看,北朝時期的佛教裝飾紋樣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運用了外來樣式的原型,很少進行變化。如最典型的就是雲岡第9窟前室西壁第二層北側佛龕須彌座上的邊飾忍冬紋邊飾,與犍陀羅石刻中的波狀忍冬紋幾乎相同。

但是,任何一種外來的文化藝術樣式,不可能不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忍冬紋也不例外,在它被傳入我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以至最後被中國的文化所改造。如在我國早期修建的佛教建築雲岡石窟中,就出現了仿科林斯式的柱頭卷葉忍冬形,可以說,這是萌生的一種新的民族藝術形式。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雲岡石窟忍冬紋

眾所周知,佛教是在漢代時傳入我國的,而忍冬紋到了南北朝時期才被大量應用。由於雲氣紋是漢代時最常用的紋樣,是用一種婉轉自如的外在形態,來給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種遊離的、沒有實在定所的感受,用以體現道教那種虛無縹緲的世界觀。而忍冬紋這種外來的紋樣又與漢代流行的雲氣紋很形似,這就註定了雲氣紋和忍冬紋之間定會發生關係。

隨著佛教的傳入以及在中國愈來愈大的影響,雲氣紋自然會與佛教裡常用的忍冬紋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但是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不單單隻表現在這兩種紋樣相互結合使用的情形,而是忍冬紋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忍冬紋在原來的基礎上已具有了雲氣紋的流動感,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民族習慣對外來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忍冬紋在進入我國之前,不管是忍冬紋最早的原形——古埃及的蓮花紋樣,還是之後已經與忍冬紋很相近的古希臘、古羅馬所應用的棕櫚紋或莨苕紋,大都以一種井然有序的形式出現,可以說,它們都具有一種合乎比例的構成關係,體現出更多的理性特點。而進入中國之後,忍冬紋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具有了中國藝術重表意趣的特徵,即表現出一種流動的、無法以規律化的描繪來進行的民族藝術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這種民族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具有本土文化的氣息。後來,忍冬紋和雲氣紋則相互結合而演變成為了一種獨居中國特色的、聞名於世的唐代卷草紋:葉形捲曲,葉片翻轉變化無窮、連綿不斷。與忍冬紋相比,卷草紋的葉片變化更加多樣,葉子似花瓣,花瓣似葉子,相互交織,迂迴曲折,總體感覺如激流浪花,氣韻生動。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唐代卷草紋

由於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繁榮的時代,政治上強大統一,經濟上繁榮富足,人民生活安定,所以這個時期的卷草紋帶著一種浪漫而自信的特質,常常透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來。

發展到之後卷草紋更為繁麗,並常與其他的紋樣相結合使用,如石榴、靈鳥、茶花等。這種形態表現出更多的意象特點。可以說,卷草紋不僅符合了以植物花草來粉飾宗教的要求,也合乎了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習慣。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由忍冬、荷花、蘭花、牡丹構成的卷草紋

三、忍冬紋對中國植物紋飾裝飾的影響

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是植物紋樣大量出現的時期,此後,植物紋樣以很快的發展速度,逐步成為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主要運用的裝飾題材,取代了自周代、漢代以來盛行的動物紋。而在這些植物紋樣中,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最廣泛的就是忍冬紋,可以說,它的出現和成熟,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標誌著以動物紋飾為主的裝飾時代已近尾聲,並由此揭開了以植物紋為中心的裝飾時代的序幕。

忍冬紋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古代裝飾圖案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意義不只是多了一個裝飾題材,而是忍冬紋裝飾中優美的波曲線結構的大量運用,彷彿為中國裝飾藝術注入了催化劑。在中國佛教藝術興起之前,這種明確的波線結構裝飾極其少見,少數類似的裝飾也只是在傳統雲紋的基礎上變化而來,如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然而自忍冬紋裝飾引進之後,優美生動的裝飾圖案便日益豐富了起來,可以說忍冬紋激發了合乎中國審美理想的新的裝飾樣式的形成,而成熟於唐代的卷草紋就是在這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居中國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

從蓮花紋到棕櫚紋,再到唐草紋,淺談外來紋樣忍冬紋在中國的衍變

青海省博物館藏 唐代鑲松石 卷草紋 金三通

結語

忍冬紋從它的原始形態在古埃及出現,到之後的希臘時期、羅馬時期,之後對印度佛教的影響,一直髮展到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可以說,忍冬紋的產生及傳播,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且在每一次的發展都會與當時的文化背景相互影響、相互結合。

總之,忍冬紋自東漢末期傳入我國後,中國古代的匠師沒有流於簡單的照搬與模仿,而是從我國人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傳統源泉中汲取了無限豐富的營養,由剛開始的直接引進,到經過一定的改造,從而使忍冬紋這種外來紋樣,自成長的早期就吐放出奇香異彩,並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特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唐草紋,也一樣體現了這種文化的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