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在日常用語中,“資本”一詞通常用於表述個人所擁有的作為財富的資產。因此,資本可以表示為獲得投資收益率而投入的一筆金錢。也可以表示投資本身;代表對生產資料權益的金融證券、股票和股份,或物質生產資料本身。還有,所有者對之有合法權益的投資收益率,是以利息支付,還是表現為索取利潤的權利,均視資本的性質而定。資產階級經濟學對資本一詞的使用更為廣泛,還用它來表示任何一項可用作收入來源的資產,哪怕僅僅是潛在的資產也被看作資本;比如,一所房子就可以是個人資本的一部分,同樣,能獲得更高收入的專門訓練也可以是個人資本(人力資本)的一部分。因此,一般說來,資本是指可為其所有者不斷產生收益的資產。

這種理解有兩個必然結果:第一,認為資本一詞適用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社會,不是某個社會所特有的;第二,提出這樣的可能性,即作為無生命物的資本從不斷生成收益這一意義上來說,是具有增殖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資本概念是建立在否定上述兩個結果之上的。資本,就其總的性質而言,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資本雖先於資本主義出現,但資本的生產卻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佔統治地位的,並支配其它一切形式的生產。不能離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來理解資本;實際上,資本根本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形式出現的社會關係。固然,資本的目的在賺錢,但“賺”錢的資產卻體現了擁有金錢的與沒有金錢的這部分人之間的特定的關係;這樣一種關係不僅是金錢“決定”的,而且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私有財產關係本身不斷再生產的結果。馬克思寫道:“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社會某一部分人所壟斷的生產資料,同活勞動力相對立而獨立化的這種勞動力的產品和活動條件,通過這種對立在資本上被人格化了。不僅工人的已經轉化為獨立權力的產品(這種產品已成為它們的生產者的統治者和購買者),而且這種勞動的社會力量及未來的……形式,也作為生產者的產品的屬性而與生產者相對立。因此,在這裡,關於歷史地形成的社會生產過程的因素之一,我們有了一個確定的、乍一看來極為神秘的社會形式”。

因此,資本是一個複雜的範疇,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能解釋得了的。馬克思著作的大部分就是致力於闡述資本的各種區分門類的。

並非每一筆金錢都是資本。有一個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特定過程。馬克思通過對流通領域中的兩種對應的轉化進行比較而探討了這一過程,出賣商品是為了購買另外的商品,而買進商品則是為了隨後出賣(參看商品條目)。如果以C表示商品,以M表示貨幣,則這兩個過程就分別表現為C-M-C和M-C-M。但後一個過程,只有在運動終結時的貨幣量大於運動開始時的貨幣量,才有意義;而如果假定商品的價值與其貨幣形式之間不存在隨行就市的波動,那末這一過程似乎也不可能有意義。因為,如果交換不是等價的交換,那末價值就沒有因此而實現,而只是由受損的一方轉到獲益的一方;但如果是等價交換,那末就有一個如何賺錢的問題。馬克思是通過重點考察一種特殊的商品來解決這一明顯的矛盾的,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能創造比它自身所有的更大的價值的特性,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的買和賣是通過工資進行的,而工人隨後生產的商品卻能賣出比投入的總價值——勞動力的價值加上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更多的價值。但是隻有在工人可以自由出賣自己勞動能力時,勞動力才能成為商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消除封建制度對勞動力自由流動所施加的束縛,而且必須使工人同生產資料相分離,使他們不得不進入勞動市場(馬克思把這些歷史前提叫做資本的預先積累或原始積累)。

因此,一系列獨特的C-M-C的交易過程就表示作為商品的勞動力為換取工資而被出賣,然後用工資去購買那些為工人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商品。貨幣在這裡根本不起資本的作用,相反,M-C-M的一系列交易過程則包括資本家用於投入的預付貨幣,這些投入然後變成產出,並賣得更多的貨幣。資本家的預付貨幣不同於工資,工資用於消費品上,因而全部消失了;而資本家的貨幣只不過是預付,它會以更大的數量重新出現。因此,在勞動力變成商品的歷史條件下,貨幣就變成了資本,而M-C-M這一交易過程則應正確地表述為M-C-Mˊ;這裡的 Mˊ=M﹢△M ,△M就是剩餘價值。M-C-Mˊ“因此……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鑑於資本是一個價值增值的過程,所以資本有時被表述為“自行增值的價值”或“價值的自行增值”。資本是運動中的價值,而且自行增值的價值依次所採取的特定表現形式相應地都是資本的形態。如果把資本的總公式進一步表述為:

那就易於理解了;這裡的LP代表勞動力,MP代表生產資料,P是表示把投入C變成具有更大價值的產出Cˊ的生產過程,而M和Mˊ仍與以前的意義一樣。M和Mˊ都是貨幣資本,或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C是生產資本;而Cˊ是商品資本。這整個運動叫做“資本的循環”,其中資本是經過一系列變化的價值,它的每一個變化都與增值過程中的一定職能相適應。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與流通領域有關,生產資本與生產有關;而在循環的不同階段採取上述各種形式的資本,叫做“產業資本”,它包括受資本主義關係支配的每一生產部門。

“產業資本是唯一的這樣一種資本存在方式,在這種存在方式中,資本的職能不僅是佔有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而且同時是創造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因此,產業資本決定了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產業資本的存在,包含著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的存在。……那幾種在產業資本以前,在已成過去的或正在衰落的社會生產狀態中就已出現的資本,不僅要從屬於產業資本,要和產業資本相適應來改變他們的職能的機構,而且只能在產業資本的基礎上運動,從而要和它們的這個基礎同生死共存亡”。

資本家是增值的貨幣的佔有者,但這種價值的自行增值是一個客觀運動;只有這個客觀運動成為資本家的主觀目的,貨幣持有者才成為資本家,即資本的人格化。這裡的關鍵在於價值增值的客觀運動,而不在於賺取利潤的主觀動機;後者完全依情況而定,而前者則規定了一切單個資本所共有的特徵。就資本能增加自己的價值這一點而言,一切資本都是相同的,馬克思把這種現象叫做“資本的一般”。當然,每一個資本獲得的利潤都是競爭的結果,但由於流通不創造價值,所以可供分配的只有在生產過程中實際生產出來的利潤。因此,為了理解資本在競爭中的表現,就必須首先考察這些想象的實質。馬克思寫到:“……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怎樣表現為資本的外部運動,怎樣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發生作用,從而怎樣成為單個資本家意識中的動機。……只有瞭解了資本的內在本性,才能對競爭進行科學的分析,正象只有認識了天體的實際的、但又直接感覺不到的運動的人,才能瞭解天體的表面運動一樣”。

“資本的一般”表現為許多競爭的資本,但後者是以各個資本在其構成、產生的使用價值等方面的差異為前提的;而由競爭造成的這些差異則決定著每一資本在上述所有資本所產生的總的剩餘價值中佔的利潤份額。在這種利潤形式中,資本似乎不依賴於勞動而生產財富;為了理解這種現象,就需考察資本是怎樣產生出剩餘價值的,即考察資本如何不斷採取貨幣和商品的對立形式,資本如何表現為從屬於物的社會關係。只有分析“資本的一般”,才能分析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性質;只有在分析了工人階級的剩餘勞動被資本家盜用為價值之後,才能確定競爭的現象怎樣以及為什麼會導致與實際不符的假象。因此,對“資本的一般”的分析必須先於對“多種資本”的分析,對資本的本質的分析必須先於對資本的表現形式的分析,對生產中的增值的分析必須先於對流通中的價值實現的分析。

購置的投入物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考察一下生產資料。原料將全部消耗掉,因此它們據以參與勞動過程的形態也消失了;勞動工具也是如此(雖然它們可以參與多次生產循環)。結果出現了新的使用價值即產品;勞動把一種使用價值變成了另一種使用價值。價值只能存在於使用價值之中;如果某種東西失去了使用價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但由於生產過程是一個使用價值轉化的過程,所以當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被消耗掉時,它們的價值就變成了產品。因此,生產資料的價值被保存在產品之中,勞動是引起這種價值轉移的媒介;如果從其特殊有用的屬性或具體屬性來看,這種轉移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勞動。但生產資料僅僅是生產資本的要素之一,馬克思把用於購買生產資料並在生產過程中不會改變其價值量的那部分墊付的資本叫做“不變資本”。

其次,考察一下勞動。任何生產商品的勞動行為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有用勞動,而且也是對人的抽象的勞動力,即一般的勞動或抽象勞動的消耗。正是這種勞動行為把新的價值加到生產資料上。正如具體的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兩種不同的活動,而是從不同方面考慮的相同的活動一樣,勞動物質材料的價值的保存和新的價值的增加也不是兩種不同活動的結果。增加新價值和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屬於同一個活動,但只有依據勞動的二重性才能理解這一區別。因此,馬克思把轉變成勞動力的那部分墊付的資本叫做“可變資本”;這種資本,第一將再生產出自己價值的等價物,第二除自己價值的等價物外,還將生產出另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視情況不同而變化。

因此,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區分,第一,從勞動過程的角度來看有客觀因素(生產資料)和主觀因素(勞動力);第二,從價值增值過程的角度來看則有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是馬克思著作的獨創,也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瞭解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一旦提出這種區分,就可以利用它去批判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資本的分析;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往往把資本區分為“固定的”資本和“流動的”資本。這種範疇的使用著眼於選定的某個期間(比如一年),而對資本各要素的考察則根據它們是在這一期間全部消耗掉的(流動資本——主要是購買勞動力和原料的資本),還是在這一期間部分消耗掉的(固定資本——主要是機器和廠房)來進行劃分的,馬克思嚴厲批判了這種劃分所使用的方法。首先,這種劃分只適用於資本的一種形態即生產資本,忽視了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其次,他還說到:

“現在的區別只是在於,價值轉移,從而價值補償,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進行,還是一次進行。這樣一來,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的決定性的區別就被抹殺了,剩餘價值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秘密,即一定的價值和體現這些價值的物品藉以轉化為資本的條件也被抹殺了。資本的一切組成部分,就只有流通方式的區別(而商品流通當然只和已有的、既定的價值有關);……於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本能地堅持亞·斯密的這種做法,即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範疇混同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範疇,並且不加批判地在一個世紀中一代一代沿用這種做法。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那裡,投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和投在原料上的那部分資本根本不加區別,而僅僅在形式上——看它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還是全部一次地通過產品而流通——和不變資本區別開來。因此,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運動的基礎,從而理解資本主義剝削的現實運動的基礎,一下子就被破壞了。問題就只是預付價值的再現了”。

這是拜物教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由於社會生產過程而從屬於物的社會性質,憑藉拜物教,就被變成了由這些物的物質本性所具有的天然性質。馬克思的資本概念以及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思想,對揭示上述現實的顛倒是十分重要的。它為探討剩餘價值的生產,為探討用於投資或作為新資本使用的那部分剩餘價值,以及一般地為探討資本主義生產的運動規律,提供了分析的基礎。

總的說來,資本是一種強制的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從屬於物,不管這些物是商品還是貨幣;這種關係還包含著以貨幣的形式表現的今天的資本家階級所佔有的過去累積的未償付的剩餘勞動。因此,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佔統治地位的關係。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我的馬列主義 資本(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