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宅在家做什么好?不如借机培养这种习惯,益处不止一点点

念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要我们“想一想”。只是那时所想的问题,大都是课业上的,目的则是求知、考试与升学。

离开书本,那些问题就变得面貌模糊、空空泛泛,很难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不过,“想一想”却是必要的,思考是人的本能。

正如法国哲人巴斯卡(Blaise Pascal)所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如果疏于思考,人与芦苇又有什么差别呢?都是在生生灭灭的过程里盘旋。

于是,摆在眼前的挑战是,我们要弄清楚“想什么”。

就“想什么”来说,至少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 习以为常的事

所谓“习以为常”,是指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模式与环境。

譬如,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教育、国家的保育,似乎都是理所当然,因而也不觉珍惜。

事实上呢?

我们可能是幸运的人,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面临生存的难题,我们的安居乐业并非理所当然。

只要稍加思索,我们就会立刻警觉,自己的幸福值得加倍珍惜。

不仅如此,我们视为平常的事,恐怕蕴含深刻的真理。

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自古以来,苹果熟了都是向下落地,也曾经掉在不少人的头上。

唯独牛顿一人觉得“平常之中有不平常”,想要找出苹果不往上飞而往下落的道理。

结果,他成为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在“不疑处有疑”,细心思考研究之后的结晶。

文学家与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所欣赏的伟大作品,不都是来自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观察与思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综合作用,高雅的境界才得以展现。

2 突发状况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人生总会遇上一些“突发状况”。

等事到临头再想办法,恐怕来不及。

那么,如何提早设想呢?

譬如,大的方面讲,突然发生大地震,怎么办?

社会突然爆发大规模的疾病,怎么办?

具体到个人讲,上班途中遇到车祸,怎么办?

家中突然着火,怎么办?

忽然听到亲人生病住院,怎么办?

“突发状况”看似遥远,却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各种情况多不胜数,我们该如何去应付呢?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问题手册》(The Book of Questions)。

我特地托人买了寄来,一看发现:书中只有两百多则“问题”,却并无答案。

用意大概是,这些问题是要每一个人自己去面对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其中讲到一个例子:

“假设你今天晚上就要离开人间,来不及向任何人道别,

那么你最遗憾没有跟谁讲明什么事?为什么你到现在还不肯跟他(她)讲明呢?”

这样的问题确实打动人,会让你不由自主想到很多。

只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类“突发状况”,我们就容易养成一种思考习惯:

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点,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变局。

由此向前跨一步,就会触及“人生的根本意义”了。

3 人生的根本意义

这个问题的涵盖面很广,但是焦点却十分清楚:

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这一切真是我所要的吗?


傅佩荣:宅在家做什么好?不如借机培养这种习惯,益处不止一点点


以此为出发点,扩及我与他人的关系。

从最亲密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延伸到与我们处于同一时空的人,以及那些古代的人。

想一想,我与他们的关连究竟有何基础?做为一个人该如何?

做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做为一个“我”又该如何?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一定能带给我们满意的答案;

但至少已经使我们认真面对自己,懂得欣赏波澜壮阔的生命景观;

然后适时发挥天赋的创意,使自己的存在更充实、更圆满;

也使别人因着我的示范,而更能珍惜所拥有的,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人生最重要的并非只有“活着”,还有“如何活”。

培养思考的习惯,是走上更充实、圆满人生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