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学国学,不能只在器物上下力气

Q:近几年国内掀起了“国学热”,许多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国学知识培养,更多年轻人也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哲学,推动了不少国学通俗读本的推出和国学普及教育的兴起,不乏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您看来,“国学热”推动的国学通俗化的优势和弊端有哪些?

国学热基本上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类社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热",这个热到了国学,代表需要"返本"才能"开新",亦即"推陈出新"。

回到自己的传统,既正当又合理。但是,今日要落实国学,不可以只在器物、制度方面下功夫。很多人让孩子学国学,先让他们穿上古装,对老师行跪拜的古礼,这些都已经跟现代生活脱节了。这些外在的服饰,与具体的礼节,真正的核心是内在的"真诚",如果缺乏内在的真诚,外在的一切只是做做样子,生不了根,入不了心。小孩长大之后,无法在生活上实践。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所以,我们学习国学要牢记,不要只是在器物、制度下功夫,而应该了解理念,哪怕只是了解一句话,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他为什么这样说,以及应该如何实践,了解透彻才可能知行合一,改善生命。否则,也不能怪孩子知而不行,即使他将《论语》、《孟子》全部背下来也没用,因为他们不懂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国学通俗化的优点是接上自己的传统,绝对是可大可久、可长可远,最悠久的做法。缺点则是过于急功近利,急着想要用而忽略在"术"之上的根本是"道",这个"道"就是儒家的理念、国学的理念,就是有关人性是什么?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活着,才有意义?人应该如何追寻这一生最高的目的?这些是理念层次的问题。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人生应该努力往上提升

Q:在您看来,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和西方先贤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主张有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孔孟老庄与西方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有相通之处,基本上有两点:

第一,他们都认为人生是要实现价值的,换句话说,人绝不能白白过这一生,只做外在力量的推动,糊里糊涂、不思不想就过了这一生。人生是要实现价值的,中国西方都一样。

第二,人生不但要实现价值,还要进行修养,让自己向上提升。这个"向上提升",孔孟之道就希望你成为"圣人",老庄之学就希望你成为"真人"。柏拉图明白地说:"你要向神明看齐。亚里士多德说:你要进行非常超越的"静观",就是沉思冥想,达到与万物的和谐。这些都是可以相通之处。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如何打好这张国际名片

Q:在您新书的第一讲中提到了“四大圣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犹太的耶稣。孔子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了。我们该如何打好这张国际名片来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谈到"国际名片",让全世界的人了解孔子思想,一定要有理性思维以及陈述,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任何一种理念,都要建立在客观的经验上,古代的经验跟现代或许不同,但根本上都是面对复杂的情况,包括:痛苦、罪恶、死亡,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儒家在这些关键的事情上,根据这样的经验,提出什么理论?用什么观点?

第二,从经验做基础,进行推论时,这个推论是否合乎逻辑,必须说清楚。很多人到现在谈到儒家,孔子、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就是朱熹所解释的"人性本善"。你把"人性本善"这个词向全世界介绍的话,没有人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当然可以像朱熹一样,把人性分两半,然后说:只有天理才是人性。但是,这种说法是他特殊的用法,跟一般人所观察人性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所有人都知道,人有自由可以选择,这个自由会带来许多困难,因为人性很脆弱,经不起检验,所以才需要不断地修养。孔子、孟子到处说:人应该好好修养自己,他们怎么可能有一般人所想象的"人性本善"的观念呢?这完全不合逻辑。

第三,儒家思想如果要成为国际名片,除了要根据经验,要合乎逻辑,还要提出可以实践的理想,如此才可以改善人生。比如,你把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翻译成外文,在西方的启蒙运动,就引起很大的回响,所有人听到这十二个字的志向,没有不佩服的,为什么?因为孔子的关怀不是自己的孔家人、鲁国人而已,而是所有的人。他对于老人、小孩,社会所谓的弱势关怀,正好反应一句话:"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与他对待弱势的程度成正比",

越文明的社会,越关怀弱势团体。相反地,越是野蛮的社会,越是欺负这些老人跟孩子。

所以,儒家的观点,从非常现实的社会经验出发,知道人生有各种考验,人性并不完美,所以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最后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平等、互相的关怀,甚至自己站稳之后,要帮助其他人能站稳。

今天如果要谈文化自信,这才是我们要掌握的。尤其是孔子对于"善"的观念,提出来之后,才可以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也就是把"善"界定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比如: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继续推。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另一方面,你如何判断关系是否"适当"呢?你行善的时候,孔子、孟子的思想强调三点:第一,你的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三点合起来考虑,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三点之间有矛盾冲突,一定要以第一点"真诚"为主,所以,我谈到儒家时,一定要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真诚",儒家讲的就是真诚。

我们中国人做人处事受儒家的潜移默化,从孔、孟,到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都是要人真诚。这一点说清楚,才能使人从生到死之间,凸显他的特色,说明中国人的人格之独立自主,是由内而发的,本身就有他价值尊严的基础。这么一来,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多是以宗教作为主导的文化,儒家就有他的优势与特色了。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的研究,不能寄望于西方

Q:据您了解,孔孟学说和儒学思想在国外的普及程度如何?在国外也不乏研究孔孟和儒学思想的外国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或兴趣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您怎么看待海外儒学研究对当代儒学研究的贡献?

简单来说,儒学思想在国外的普及程度如何?一般人知道儒家,就好像我们的社会,你问有多少人知道苏格拉底、西方重要的学者,状况是一样的。知道的人,只知道几句重要的格言。西方人只知道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强调道德的学说,劝人为善,彬彬有礼,可以让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学说,其他的都谈不上。

在国外的学者,研究的兴趣在两方面:第一,对儒家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因为他们对历史资料的研究,一向有很好的基础。第二,文献考察,考察孔孟文献资料哪些是真的,那些可能有问题。比如,很多西方学者谈到《论语》,就会说它分为上、下二篇,前面十篇,后面十篇。他们说后面十篇可能不是儒家原版的内容,因为后面十篇不像前面十篇出现的"子曰、子曰",而是"孔子曰"。

这种研究忽略思想的一贯性、人格的统一性,让人觉得过于细致而缺少参考价值,但是西方学者很在乎这些。

第二,西方学者研究儒家,定位在东亚研究,或是汉学。欧洲则放在亚非学院,我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过一次讲座。他们有自己文化的主体,把亚洲、非洲放在一起,不是把儒家放在重要的位置,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寄望西方学者对于儒家的研究,他们对于历史资料,文献考察,也许有一些价值,但是对于儒家的理念,已经有先入为主的观点。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一景

海外儒学研究对当代儒学研究的有何贡献?非常有限。比如,要研究儒家跟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不能避开许多议题,如:女权、堕胎、同性恋、死刑、人口贩卖,这么多复杂的议题,儒家怎么可能提供你什么建议呢?儒家只能在理念上,告诉你“人性向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何找到"适当"二字的意义,然后你要"真诚"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这些大原则确立之后,前面所提的社会议题,才能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加以了解、分析,而进行建议。你怎么能要求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对这些现代化的议题提出太多明确的看法呢?海外儒学研究是用外文来教学与写作,很多地方是语焉不详的,光是孔孟的"仁",就没有办法翻译。翻译的方式太多了。有的译成:有爱心、仁慈、人性,最后只能用汉语拼音ren,再加上一堆解释,再多解释也无法让人理解。

在西方介绍国学是非常困难的,谈到儒家的理念,这些学者的研究有很多限制,他们有某方面特殊的贡献,整体而言是很有限的。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国学的研究,应回归先秦的原典

Q:近年有的儒学论坛甚至提出“儒学与全球化”、“儒学与现代化”、“儒学对人类文明的责任”等议题,您对这些议题有什么看法?

有些儒学论坛提出“儒学与全球化”、“儒学与现代化”、“儒学对人类文明的责任”等议题,这一方面,我有一个简单的看法,就是:这种问题都是在学术界为了拓展议题所提出来的。但是,一定要先理解、清楚分辨儒家原本的意思。为什么?长期以来,讨论儒家的问题,有二个重点要考虑:

第一,大家习惯以宋朝、明朝学者的解释,作为儒家基本的立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那是宋朝、明朝学者研究的心得,并不等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的思想。

第二,长期以来,很多人在探讨这一类问题时,也都会"断章取义"。譬如,我研究儒学与现代化,就设法找一些《论语》、《孟子》的题材,对现代人还有启发的观念,放在"制度"跟"器物"的层次去了解。在器物方面,儒家强调要"节俭",在制度方面,儒家的贡献更多一些,因为儒家重视"礼仪、礼节、礼貌",人与人之间往来的方式。但是,在探讨儒家时,焦点放在器物、制度方面,还是不够的,最后还是要探讨"理念"的层次。

儒家之所以值得流传,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理念有其价值。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中国四哲”系列图书由 《向孔孟老庄问道》CD整理出版。傅老师打破传统按章节讲解原典的形式,以四哲人物为线索,按主题讲解,每册由12个主题构成,更全面地还原了中国四哲的哲学思想。

此系列图书共四册,先生书房有售。

国学热的下半场,应该拼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