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日本电影《告白》是根据作家凑佳苗所获得2009年日本书店大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中岛哲也执导,松隆子、桥本爱等主演。

影片中涉及的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等社会现实问题,不仅是日本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也是当今其他国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电影于2010年在东京上映后,好评如潮,非常卖座,在日本一举夺得四周的票房冠军,票房收入超过40亿日元。影片获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以及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剪辑等多个奖项。该影片还代表日本参加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

《告白》讲述了在一所平凡的中学,在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班主任森口悠子(松隆子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

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一年级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中岛哲也导演在《告白》中以一种冷峻残酷的电影风格,用女教师森口悠子在女儿被班上学生谋害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复仇事件,来反映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爱的缺失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后所受制裁等社会问题。

整部电影以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进行告白,无论是作为受害一方的森口悠子,还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北原美月,抑或是心理扭曲的渡边修哉,每个人的视角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立场。无论是从哪一方的立场出发,归根结底,导演都是在用他们的故事来呼吁人性的善良回归。本文主要从这部电影的叙事技巧入手,通过影片所呈现的暴力美学、所表达的深刻主题来探求影片当中的情感内涵。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01、多重角度叙事和从不同层面出发的循环式叙述手法增强了影片的悬疑色彩

《告白》这部电影当中,从多个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是一大特色。围绕着同样一个事件,从不同的人的视角出发,形成一种多重角度叙事。

在电影的开头,森口悠子是第一个叙述事件的人,一切事情的起因都是由她女儿爱美的去世开始的。电影的底色变成黑色,“森口悠子”这四个大字以白色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中,给人的是一种压抑感觉。森口悠子从女儿的出生开始讲起,她讲到自己能够拥有现在的女儿非常的不容易。在她进行讲述时,导演运用了很多的慢镜头,例如爱美回头时,爱美抬头微笑时等等,能够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孩子的可爱和纯真,为下文爱美被两名同学杀害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森口悠子叙述结束之后,电影开始了以北原美月为视角的叙述,时间重新回到故事开始的时候。北原美月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并且她是电影之中唯一一个看透事情本质的人。作为班长的她指出了班级当中学生存在的反常,因为她的班长视角,

使每个人的告白能够完整地串联起来。

接下来的叙述视角转换到下村直树的妈妈下村优子身上,她是日本一名普遍的家庭主妇,对于儿子的溺爱,她的观点都是偏向自己的儿子。在事件刚发生时,森口老师去过她的家里,讨论下村直树的事情,可是这位妈妈却一再认为是老师的错误,自己的儿子只是受害者。通过她的叙述,使观众了解到回家休养的下村植树所面临的遭遇。这位妈妈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可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最后一个叙述的视角是电影的男主角渡边修哉。影片里先是回忆了渡边修哉被抛弃的悲惨童年,这导致了他性格阴暗面的形成。接着又从渡边修哉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被森口老师指认是杀人凶手之后被班级上的同学欺负,以及自己再度制订计划,杀掉北原美月的整个过程。

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主要是围绕同样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开,《告白》整部电影里都是通过以上几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同时分别运用了回忆,倒叙等方式渲染出整体的电影气氛。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对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了大致了解,这些不同角度的告白拼凑在一起,让电影从多方位把核心人物的性格冲突展现了出来。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而电影由于叙述者的角度不断变化,形成了一种扭曲感。影片在讲述时,并未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而是在切换视角的同时,打乱事件本身的发生顺序,使整个事件的真相逐步逐步得以揭开,构建了一种回环套层式结构,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

首先是从森口悠子的女儿去世开始,以倒叙的方式进行反向推理,一步步推出了杀人凶手的过程,在整个事件的顺序上先是爱美被杀掉,然后是森口悠子的报复。森口悠子始终没有直接介入到杀人者的生活,她利用自己对于班级学生的了解,给两个孩子铺设一条通往绝望的路。当渡边修哉想要通过杀死爱美而引起自己母亲的重视时,森口悠子知道了他的杀人动机之后,巧妙地利用了渡边修哉设计的炸弹,最终使得渡边修哉炸死了自己的母亲。

影片的结构在不同视角讲述下,环环相扣。回环套层式结构切断了剧情的线性发展,通过分段插入不同人物的告白,打乱了事件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结构以对事件的不同层面上的反复叙述来凸显出人物告白本身的深层含义。每一段叙述视角自成段落,又与下一个视角的叙述相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02、暴力美学的运用,让影片里的死亡镜头呈现出苍凉的美感

《告白》这部电影之中,导演运用了极富设计感的叙事风格,对于死亡的描述也很有特色。用一种模糊的对比和强烈的慢镜头画面来营造出凄凉之感。

第一个死亡的小女孩爱美,死亡地点在游泳池中,导演并没有直接地拍摄出爱美的尸体,而是在偌大的游泳池当中,飘着一只爱美的鞋。当观众看到这只鞋时,就有爱美出事的预感。紧接着镜头逐渐拉远,我们能够看到爱美小小的身体穿着棉服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晃动,整个环境的光是暗淡的,形成了一种苍白感。

第二个死亡的画面是下村直树用水果刀杀死自己的妈妈。在影片中,下村直树在家神情恍惚,当他看到自己的妈妈时,仿佛看到的是欺骗自己的渡边修哉,因此下村直树操起水果刀对着妈妈疯狂地厮杀。在镜头之中,随着水果刀的不断刺入,直树的妈妈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她的衣服上和脸上偶尔有血溅上去,整个表情十分安然,有一种终于得以解放的释然。最后她缓慢地躺在地上,身上流出的暗红色的血侵占整个地板,有一种庄严之下的悲凉。

影片的最后,在一片暗蓝色的背景之下,当渡边修哉的妈妈拿起手提包时,渡边修哉仿佛看见了她的微笑,于是他伸出手去想要摸摸妈妈的脸。可是妈妈拉开手提包,自己研发的炸弹突然间爆炸,整个办公室都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渡边修哉的表情就定格在那里,此时电影采用了慢镜头的回放和特效,让坍塌中的办公室一步一步回归到原来的状态,渡边修哉的嘴角似乎又扬起了微笑之时,钟表再次迅速地飞转,爆炸又一次发生,在一片暴戾气息中影片结束。

在很多电影中都会运用到暴力美学这种叙事方式,通过人物的暴力行为,带给观众一种极大的冲击感,同时又将血腥场面进行消解,让暴力镜头富有美感。在《告白》中,暴力美学的运用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通过运用一些独特的技术,比如慢镜头、细致的画面细节、铺天盖地的画面呈现、暴力事件过程的放慢或暂停等,让观众从视觉上去感受到人物死亡时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心灵触动。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03、以冷峻的口吻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引发大众对于青少年问题的思考

《告白》在特别的叙事结构下,让观众体会到导演所表达的冷漠人性。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立场,指向了人们不同的伦理和价值取向。在这部电影当中,小学的孩子居然对于人命丝毫不关心,反映出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的主题。

①群体暴力造成恶性循环,衍生新的悲剧

影片的霸凌主要集中在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身上。当同学得知他们是杀人凶手后,本身感情分散的班级里,突然爆发出集体共同心,在个别同学的号召下,班级上的人被煽动,每个人都仿佛是一个制裁者对凶手实施惩罚,肆无忌惮地对修哉和直树宣泄暴力。原本在这个事件中无辜的北原美月由于不愿参与霸凌,也受到了群体的排挤。

群体暴力最终逼迫两人进行歇斯底里的反抗,渡边修哉用艾滋病人的血恐吓同学,又因为美月看穿他的恋母情节而残忍的杀害了美月,甚至企图制造炸弹来造成更大规模的伤害。下村直树变得越来越疯癫,以至于后来精神错乱,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群体的暴力宣泄并没有伸张正义,反而成为了森口悠子报复的手段,催生出新的悲剧。

校园霸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校园生活的毒瘤。群体的霸凌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一种从众的失去理性的行为。当参与者躲在集体的外衣下,个人的责任约束感消失,使他们的感情、行为变得很容易被煽动,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这就成为了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报复的工具。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②认同感与母爱的缺失是造成主角犯罪的诱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大多是由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心理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渡边修哉是一个有些许科学家天赋的少年,可因为童年的悲惨经历,他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他和母亲多年没有见面,因而一直希望重新见到母亲。为了引起注意他不惜虐待动物,甚至违背科学伦理用人做实验,受露娜希事件影响,欲意用自己的发明来犯罪以吸引母亲注意。他自以为超越了周遭的所有人,可没人在乎他。他的才能与天赋都只能让他更空虚。母亲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 他渴望来自母亲的爱,最终却一无所获。

与渡边修哉不同,下村直树在母亲的百般溺爱下生成了懦弱的性格,他总是独自待在角落,无人关注甚至遭到冷落。他也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与人为友,但却无法实现。在家里受到的过多关注和外部世界的残酷截然不同,导致他性格的扭曲。他将自己老师的爱女抛下了游泳池,也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内心的恐惧让他无法正视自己,最终崩溃迷失。

影片中的这两个心灵扭曲的少年,令人又可惜又可恨。青少年处于依赖性、盲从性错综交替的复杂时期。他们自以为是“大人”,但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思想上的偏颇很容易导致行为失控。在普遍观念中,人们很容易以年幼为借口,而对犯罪的孩子有所姑息。

一句“既然我知道你是一个恶人,又何必在乎你是不是孩子”道破青少年犯罪的症结。森口悠子寻求法律之外的手段,以毁灭杀人者人生中最在乎的东西,给予其切肤之痛的惩罚。影片最后森口悠子说“开玩笑的”意味着这不是重生的第一天,这种“法外正义”才真正让人坠入深渊。

《告白》:无畏的告白背后,是对人性深渊的探究

总结一下

《告白》将触目惊心的现实摆在了观众眼前,以多样化的叙事视角来审视暴力事件,复仇贯穿整个故事,每个人都无法全身而退。在角色的告白中,对人性追根溯源,促使人们思考人性恶的由来以及如何把握爱的尺度。影片对于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等社会事件的呈现,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表现青少年的迷茫和反叛的同时,呼吁我们积极的正视每个人内心的创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