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公元859年),唐朝第18位皇帝,在位13年。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穆宗的弟弟。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当时的人认为李忱身上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遗风,因此称李忱为“小太宗”。


李忱是位颇有主见和才情的皇帝。他整顿朝纲,把武宗时期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永不再用;同时,又大加起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这一举措使得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以李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对于政事,李忱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对于军事,他曾成功击败吐蕃,收复河。这是安史之变后,唐朝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然而令人遗憾而感叹的是,这样一位颇有能耐的宣宗,最后却因为服用仙丹而中毒身亡。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李忱之所以获得宦官马元贽等人的赏识,并非其表现出有多么出众的才千恰恰相反,正是他的傻气,成为了宦官们的最佳猎物。

在武宗昏迷之际,李忱被接到了宫中,成为整个唐朝时期唯一一位以皇太叔身份继位的皇帝然而,李忱真的像宦官们想的那么傻吗?当然不是,否则怎么会有日后如此耀眼的辉煌政绩和“小太宗”的美誉呢?显然,是马元贽等人对李忱缺乏足够的了解。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李忱目睹宫廷争斗后的自保之道。如此一来,想把持朝政的宦官们自然会把一直装傻充愣的李忱作为理想的继位人选。可让世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曾经的傻子在继位之后,竟然爆发出强大的执政能力。这时,人们才恍然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李忱隐忍的智慧。
人生而来世,没有天生的智者,也就没有天生的傻子。那么,在晚唐时期被世人看作是“笨得不行”的皇太叔李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说起。
元和五年(810年)6月,李忱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的弟弟。论辈分,他是唐敬宗(即穆宗的长子)、文宗和武宗的皇叔,但年龄却比唐敬宗和唐文宗还小一岁。


李忱的母亲郑氏原为节度使李锜的妻子,后李叛乱被杀,郑氏以罪孥没入后宫,充当御女。没想到,却被唐宪宗李纯召幸,生下了皇子李忱。于是,尊郑氏为王太妃。后来李忱继位,尊郑氏为皇太后。
并不怎么正大光明的出身让李忱从小就知道收敛锋芒,讷讷不语,被宫中所有人认为“笨得很”。唯独唐穆宗一直对李忱关爱有加,在长庆元年(821年)3月封其为光王。穆宗曾抚着李忱的背说:“这是我家的英物。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但父亲对自己弟弟的宠爱却并没有换来儿子对叔叔的尊敬,穆宗的几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都很不喜欢李忱。虽然在辈分上,身为叔叔辈的李忱要比他们几个都大,但事实上从年纪上说却小于他们再加上李忱从小就傻乎乎的,文宗与武宗就更加讨厌他了,甚至文宗公然地戏称他为“光叔”。
有一次,文宗在回十六宅(唐末诸王共居的第宅)与众家亲王举行家宴时笑言:“谁能让光叔开口,朕有大赏赐!于是,几个亲王便前去拿当时还是光王的李忱逗乐取笑。但任凭你百般捉弄挑拨,李忱就像个木头似的始终不露声色,不发一言。最后,文宗看着各个亲王无可奈何的样子,却是哈哈大笑按照中国的传统礼教来讲,无论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在公开场合拿自己的亲叔叔取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然而,从小出身动荡的经历和20年来目睹宫廷政治斗争的经验锻炼了李忱的权谋智略,深谙隐慧藏身之道,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这种侮辱,表现出一种憨傻的样子。就这样,李忱在其未做皇帝的前半辈子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相对于文宗,其弟弟,也就是后来继位的唐武宗就更为离谱。但或许面对皇权的争夺,做出任何怪事都是正常的。虽然李忱一直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但仍然难逃命运的捉弄。武宗继位后,对其的打压就更加厉害。有一回,武宗随便找了个事由,就把李忱关在宫厕里禁足。想想一位堂堂的皇子,被亲侄子关在厕所里不让出来,差点连命都没有了。这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然而,李忱硬是靠着装傻充愣、忍辱偷生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关于装傻避祸,这里还有一段并未得到严格考证的小故事。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李忱颁下一道圣旨:赐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
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里当过和尚。那么,唐宣宗李忱又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呢?据说,唐朝中晚期时,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继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李忱会篡夺自己的皇位,因此对其百般刁难、万般迫害。为躲避唐武宗的迫害,李忱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忱的手掌中写了两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忱暂时离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忱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打听“百丈之地,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一个百丈村和一座百丈寺,故而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另一方面,李忱的父亲李纯即唐宪宗的皇位又是由宦官推拥而获得的,因此宪宗格外信用宦官。晚期又沉迷于丹药,惶惶不可终日。眼看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宦官群党们便动了杀戮之心。公元820年,宪宗被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
亲眼目睹父亲被杀害的李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任凭天大的事情发生,他也依然是毫无表情。因此,谁也不会把一个傻子放在眼里。可也正是因为他的傻气,才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宫廷争斗。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李忱的装傻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没想到也因为这个同样的原因,在唐武宗去世后,竟然成为被宦官普遍看好的、可以随意操纵的最佳继位人选。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帝国没有储君,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而此时的整个晚唐,宦官的权力很大。为了能继续过着为所欲为的日子,他们便决定找一个以后能便于他们控制的人来做皇帝。于是,早已被世人遗忘的一干二净的光王李忱便成了他们最好的猎物。试想,谁还会比一个傻子更好控制呢?这一年暮春,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光王李忱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成了“皇太叔凭着这种糊涂、这种无能、这种沉默,在唐武宗弥留之际,李忱被宦官们推为了皇位继承人,几乎是用“劫持的方式帮他登上了皇帝大位,成了一国之君。
对于李忱的登基,朝中的大臣也都是无可亲何,一个个也不敢对大唐的未来抱什么远景。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位曾经的傻子却有着过人的韬略,不但对混乱的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整还迎来了大唐继“贞观之治”后的第二个高峰。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小太宗”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

从小流落的艰难经历和20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使李忱在登基之后井喷般地爆发出来。
继位后的唐宣宗一扫旧态,处理政务无一不合情合理。这时众人方知,这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君主。首先,李忱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期的重臣李德裕清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让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接着,又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李忱本人也极其重视科举。


在宗教上,唐宣宗与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杀了赵归真等数名大道士;恢复佛教,除了诏令在长安、洛阳二京增加寺庙外,还听任僧人修复各个已毁之寺庙。他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了他的政治基础。厚实的政治基础使李忱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另外,此时边境形势的变化也帮助宣宗取得了政治资本。自唐武宗以来的吐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据有的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均已归附了唐朝。此后,沙州(今甘肃敦煌)志士张议潮联合当地军民起兵赶走吐蕃守军,收复了沙州。在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后,又收复了瓜(今甘肃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等10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宣宗升张议潮为节度使。


另一方面,宣宗明察沉断,从谏如流。说来凑巧,太宗纳谏,是得了魏征而唐宣宗纳谏,则是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因思慕魏征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现了魏征直言极谏之风。唐宣宗登位后,拜其为宰相。群臣进谏皆唯恐君主不快而委婉谏言,唯独魏谟开门见山,无所忌讳。唐宣宗常叹:“魏谟有祖风,我心极重他。
唐宣宗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又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令狐说:“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尝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处理天下事务时,明察果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人称颂,时称为“小太宗”。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明君晚年竟然也去求长生不老,服用金丹过量而送了命。

宦官们看上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铁腕君主

唐宣宗李忱,无疑是皇帝中的另类。

一个原本是傻子级别的人物,却被戏剧般地推到了大唐权力的中心位置。宦官们原本看上的正是他便于驾驭的傻气,却万没想到李忱竟是一个善于隐忍的铁腕君主。他不但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而且还开创了唐太宗后又一个大唐的繁荣时期。
“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宫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1000多年后仍然能够有幸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应当说,无论是李忱的装傻充愣,还是他被宦官劫持而登上帝位,都折射出了大唐后期的政治乱相,也说明了宫廷之内的权力角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继位后的李忱一反常态,与过去判若两人,“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他废除旧政,励精图治,诛杀恶宦,平息党争。以使得政局稳定,国力增强,还击败了吐蕃,收复了河湟。
只是,这位豪情满怀的帝王竟然迷信仙丹之术,谋求长生不老,结果因中毒而命丧黄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