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鄒宇先生 Mr. Jimmy Chow 港大ICB高級課程主任暨首席講師

今天我們講的塞勒,是Richard Thaler,美國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2017年諾貝爾金融經濟學獎得主,算是經濟金融心理學的一代宗師。

大家在本週一開始陸續回公司上班了,請你來做兩道測試題:

問題一:

如果社會上流行一種致命的疾病,而且染病的人在一週之內會死去。假設你的老闆現在要派你到疫區調查情況,到了疫區之後,你染上這種病的概率是萬分之一。請問,你的老闆要給你多少賠償,你才願意到疫區去?

問題二:

同樣是這種疾病,假設你不幸染病,請問,你願意花多少錢治療這種病呢?(你染上這種病的概率同樣還是萬分之一)

大家一定猜我講的這種病就是現在的新型肺炎。其實這道題,是早在1970年,50多年前的塞勒還在大學讀博士時,發現了“奇怪”的現象後,設計瞭如上那個“問卷調查“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在考量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值多少錢,根據傳統金融經濟學來講價值應該一樣。

但是實際上,問卷調查問題回答的學生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卻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對於“問題1”,絕大部分的受訪者回答會要求得到鉅額的補償,而對於“問題2”,則選擇花較少的錢。

塞勒興沖沖地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博士導師,沒想到他的導師卻告誡他別在這種問題上浪費時間了。鬱鬱不樂的塞勒只好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個答案塞勒一下子尋找了40年,經過不斷尋找,塞勒的不理性行為清單也越來越長,行為金融經濟學也從一個邊緣學科逐漸發展為主流學科。

後來他寫成了一本我們投資界的”名著”: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錯誤”的行為——行為金融經濟學的形成》。

塞勒講述了自己將金融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這本書後來也成為行為金融經濟學從1970年到現在的發展歷程的回憶。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在《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一書中,塞勒論述的重點並非生命的價值,而是行為金融和金融經濟學的奇怪現象, 塞勒詳細地介紹了心理學與金融金融經濟學的結合以及在現實中的應用,採用了大量的隨機對照實驗獲得實驗數據,從而研究人在生活中的非理性行為,並且運用博弈論、心理學、金融經濟學等跨學科知識研究了各種反常行為,涉及到行為金融, 消費者經濟選擇、自我控制、儲蓄等領域。

理性人的假設具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人是自私的經濟人;

第二,決策會自覺地按照最大化的原則,

人可以運用邊際分析、機會成本等原則行事。

因此,由於每個人都是理性人,所以市場經濟中的決策一定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市場經濟是完善的、有效的,一般均衡理論也證明了這一點。

可是如果離開了理性人假設,具有邏輯的數學推導和嚴謹的理論分析都會產生動搖。同時基於這個假設——人都是理性的,那麼即使在產品廣告、推銷員、雙“11”的影響下,消費者也不會亂花一分錢;生產者會在一切機會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理性的經濟人不會情緒化,沒有自我控制的問題,他們會存足夠的錢為退休,投資追求最佳利益為前提. 但人類是有情緒的,投資人在市場即將泡沫化時,股票的價格都漲到最高點,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這時候的風險是非常高的,但大部分投資人會受到貪婪的驅使,而不斷追高買進。

相反的,在市場崩跌時,很多股票價格遠低於它的價值,投資人如果這時買進,以後應該有不錯的投資報酬,但恐懼卻讓大部分人不敢在低點買進,永遠在追高殺低,投資自然沒有好績效。

Richard H. Thaler說:“主流金融經濟學假設我們都有愛因斯坦一樣的智商,計算機一樣的記憶力,聖雄甘地一樣的意志力。錯誤的決策,衝動的情緒等不理性行為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他通過現實行為研究系統提出了重要的結論: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又稱作虧損厭惡( Loss Aversion ):投資人忍受不了割肉的痛,忍受不了短期虧損,浮盈過早落袋為安。展望理論的結論非常有趣:投資人得益時,會偏向逃避風險;相反地,投資人損失時,卻會願意冒更大的風險。這亦能解釋為何不少投資者都會出現“嬴粒糖,輸間廠”和“賣盈守虧”等諸多投資現象。

機會成本:在投資心理中起到作用,比如我今天去登山,因而放棄了待在家裡看球賽,那麼我登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球賽的樂趣。這就是金融經濟學家所說的“機會成本”。這也是投資者往往容易忽視的地方,投資者比起即將擁有的東西,往往更看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心理賬戶:消費者會把支出放在不同的賬戶中。舉例來說,你已經報名了3000元的英語課外班,你可能短時間內不會再購買價值3000元的數學補習班,但是卻會因為原價20000的衣服打折下來只要3000元而立刻購買。

基於心理賬戶,塞勒對莫迪格利安尼(M&M)的生命週期理論做出兩點重要的修改:

1. 人們對收入的敏感會大於各種形式的財富

2. 人們缺乏耐心,短期內對貼現率的重視大於利率。

自由主義的溫和專制主義就是在不犧牲人們自由選擇權的前提下采用助推的方式引導大家。例如超市將小商品擺放在收銀臺可以提高消費者最後的購買量;在考試前給家長髮送學習短信可以提高孩子最後的成績;養老金中的自動加入可以提高員工增加儲蓄的選擇。

塞勒現在除了是芝加哥大學出名的教授外, 也是一個最成功的對沖基金Fuller & 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該基金擁有一批會利用如稟賦效應損失規避現狀偏差等認知偏誤的投資者,其中還包括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塞勒還在一部很出名的華爾街經典電影《大賣頭》中客串飾演現實中的自己,和著名的歌手演員Selena Gomez(賽琳娜·戈麥斯)一起解釋"hot hand fallacy"(

熱手謬論)的概念,正是這種主要的行為特徵,推動了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驅動力合成抵押債務的興起。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richard-thaler-nobel-prize-economics-winner-next-to-selena-gomez-the


塞勒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美國政府用於成本-效益分析。塞勒是美國Herbert Simon所領導的一個委員會的委員,其任務是向總統的科學顧問提交關於決策與問題求解的研究報告。

不過我在想,假如此時塞勒教授來到我們中國武漢,會看到讓他意外的一幕: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面對死亡概率更高的致命疾病,中國的醫護人員給出了諾獎得主無法解釋的選擇。他們身上散發著地球上最耀眼的光芒。中國人成為地球上的寵兒,憑藉的是科學的探索,以及人性的光輝。


Jimmy專欄 | 假如此刻諾貝爾獎得主塞勒來到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