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當分類復工 防疫生產“兩手硬”

李錦專欄 | 企業應當分類復工 防疫生產“兩手硬”

李錦

2月3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2月10日復工復產,是大部分地區的規定,中央企業生產型子企業已經復工80%以上。但是,企業間復工復產很不平衡,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復產依然困難重重。部分地方企業應當克服“重防疫、輕經濟”的現象,做到分類復工,防疫、生產“兩手硬”。如同防控疫情傳播一樣,全體動員、嚴防國家發生經濟運行的風險。

目前,因為封路、封村、勸返、拒入、戶籍、住所、隔離時間等問題,導致工人極度短缺,很多產業供應鏈也殘缺不全,企業物流運輸停頓現象嚴重。控制疫情和及時復工確實是矛盾,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但是我們能熬多久,國家要求企業不裁員、正常發工資,可是企業的產品生產不出來,生產出來又流通不出去,資金不能及時收回來,就難以保障員工工資。按照樂觀估計,疫情能在2月份以內見頂,但嚴格管控措施至少在疫情見頂後持續實施一個月。而三個月時間,是部分微觀市場主體在幾乎沒有現金收入情況下存續的極限。就怕疫情沒有了,企業也沒有了,社會失去了造血的機器。確實,“活著”是很多企業最高戰略要求,也是最低策略保障。

疫情猛如虎,不僅僅傷人身、傷企業,更傷害國家經濟運轉。目前出現一些只顧嚴防死守而忽略經濟發展大局的現象,個別地方把防控疫情工作極端化了。一些地方出於防疫需要付諸於嚴苛方式,短期內也能理解,但若讓諸多過激防疫措施大面積持續下去,造成近乎全面停工、停產、停運。在阻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傳染途徑的同時,人流、物流、資金流可能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樣下去,勢必會造成對下一階段國家經濟運行的強烈下行預期,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硬停擺”,在原有的成本優勢已經下降的背景下,如果因疫情的衝擊而自動斷供,我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中間地位和關鍵地位就有可能被取代,也影響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

從實際出發,我們必須樹立全面平衡、分工協調的發展思想,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抓緊復工復產,必須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能在戰疫和顧安全的同時,丟棄生產、限制生產;也不能為了倉促復工復產不管防疫不顧安全。因此,我們需要在保障安全衛生的前提下組織生產儘快復工,兩者相輔相成,一手保安全,一手保供應,做好戰疫和安全是前提,而保生產是基礎也是保障。保安全,保生產,保經濟。

防疫、生產“兩手硬”,關鍵是區別對待,對企業做好分類工作。實施全國各地分類施策,分類治理,分類復工、分類考核。每個省市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恢復生產。一是基本沒有疫情或者疫情輕微的地區,要在確保不讓疫情傳入的同時,通過專人專車專廠專線的方式,推動恢復生產,抓供應、抓保障、抓運輸;二是在疫情並不嚴重的地方而生產亟需的區域,則要在做好防疫、控制安全的前提下組織生產,這是多數;三是在有疫情而生產不急需的地區可以考慮延遲復工復產;四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全力以赴抓好抗戰疫情,但也要派專人專車保障基本的國計民生。從全局來說,對處於產業鏈重要部位的產品生產,要從全國著眼,統一組織與調配。

怎樣有效、有力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讓防疫、生產兩手都硬起來,各地也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從發展機制角度看,做好“戰時”向“常態化”機制轉變。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前提下,重視“疫期經濟”與“後疫期經濟”的特點,適時調整,開發“疫後重建”工程,做好準備,迎接經濟爆發式增長。從生產角度看,避免“一刀切”,明確工廠復工標準,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允許防控達標企事業單位有序復工復產。建議各地政府儘快明確疫情期間復工標準,在防疫工作充分的前提下,儘快推進本地員工為主的企業生產工作。從工作和管理方式看,在病毒傳播期間部分企業可以採取以居家辦公的模式堅守在崗,形成了分工明確、科學調配、群防群治的工作狀態,在企業管理上輔之以目標管理和關鍵績效考核;企業應安排上下班時間錯峰管理等等。從領導角度看,在疫區員工較多的企業,也應克服困難,希望一些地方政府儘快將“阻止工廠開工”轉變為提供服務,“對工廠生產防疫的監督”工作上來。

(作者為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著名國企政策研究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