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年)是导演林克莱特"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夜幕将临前》)的开篇,根据导演年轻时一段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美国少年杰西与法国姑娘赛琳在火车上一见钟情,杰西说服赛琳中途下车,与其一同在维也纳游览,二人在旅途中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一天。黎明破晓,杰西赶赴机场,二人于车站诀别,彼此约定不留联系方式,半年后再聚维也纳车站。影片在二人各自归途中结束,但在观众心里却留下了绵长的回响,爱上一个需要多久,也许一天足矣。

全片主要以二人边走边说的形式呈现,相处场景的不断转换,聊天话题的多样深入,逐渐递进出暗生情愫到相见恨晚再到难舍难分的情感状态。本文从人物设定与"戏剧化"初见、场景转换与情感递进、思想交流与"爱"的延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这部电影带来的观影体验和情感冥想。


人物设定与"戏剧化"初见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火车上,一对德国夫妇争吵声充斥整个车厢,正在读书的法国姑娘赛琳不得不选择换座。新座位对面的美国小伙杰西也被吵架声打扰地看不进书,杰西与赛琳眼神交汇,浪漫缘起。

尽管二人听不懂德语,也不知德国夫妇因何而争吵,但两个陌生人的话匣子却从"吐槽"婚姻开始了。赛琳玩笑说道"听说,年龄会导致夫妻间失去互相倾听的能力,理论上男人失去高音听力,女人失去低音听力"。杰西似乎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便是很新奇。不过,从第一句话的交流中,就已经展现了法国姑娘相较杰西相比更为成熟的思想深度,二人的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在车厢休息室中,二人开始交流各自简单的生活经历,女生来自法国的中产家庭,在美国、英国都有短暂的居住经历,此行是利用大学假期,到布达佩斯看望祖母,之后返回巴黎读书。而男生则是自嘲"不会说其他语言,没有自己文化"的美国人,此行是从马德里看望朋友归来,经由维也纳返回美国。

在休息室里,男生表达着自己各种天马星空的想法,比如制作一档纪录片,记录世界各地人们24小时的生活,他把这个节目比作"诗意的日复一日的生活"。随后,二人把话题继续延展到"死亡"、"理想"等等方面。整个交流里,女生对问题的认识显然更深刻,比如关于"死亡",女生表示自己时刻担忧"死亡",担心人濒临死亡时那几秒钟的意识存在,一种原生的恐惧。聊到"职业",女生表示父母总是功利性引导自己的未来,将理想的职业转换为现实的营生工具,而自己内心却向往很多更纯粹的职业。女生的思想魅力深深吸引着自由潇洒的美国小伙,美国小伙的热情打趣也让法国姑娘开始着迷。

维也纳到站,男孩女孩即将分离。男生将自己疯狂的想法告诉女孩"我想继续和你聊天,尽管我对你一无所知,但我觉得我们似曾相识"。试想,"10年20年后,你结婚之后,你的婚姻失去了曾有的活力,你会想一生中曾遇到过的所有男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只是和他(丈夫)一样的失败者,那时你会觉得做了正确的选择,为此开心"。女生最终被说服,与男生一起在维也纳冒险。

在狭小的车厢里,短短十几分钟,导演仅仅通过对话,把二人的经历、性格特点全部展现。

法国人对法语的重视和坚持非比寻常,即使会说英语,他们也多数首选法语来对话,不仅是内心保有对自身文化认同,更是展现了骨子里的法式清高。女生可以自如用英语来对话,一方面得益于自身多元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则看出导演有意表现女生更自由、更包容、更流动的思想内核。在维也纳车站,更是通过男生一通"歪理"式的"劝说",描绘出了一个勇敢表达好感,自由乐天的美国大男孩形象。这些种种因素的巧妙叠加才能衍生出一段浪漫又冒险的爱情故事,两个主角换成了其他背景可能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搭配":法式浪漫与美式幽默;法式深刻与美式单纯。


场景转换与情感递进

直到男女主角脚踩维也纳的石板路,导演才设置两个人介绍姓名。进展至此,观众才发现,相谈甚欢的两个人,原来还是一对"陌生人",这下他们终于"相识",观众也才认识他们。再不是邻座的陌生人,此刻互相交换了姓名,"我"逐渐把自己说给"你"听。显然,从"理想国"走向凡间的两个人,出现了尴尬和拘谨的局面。

导演为两个人情感的酝酿升级设置了公交、音像店、摩天轮、餐厅等场景。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 公交:想触碰又收回的手

公交上,微风吹拂过赛琳额前的秀发,杰西虽与赛琳坐得很近,但仍然试探地伸出又收回犹豫的手,一个细节把杰西对赛琳又爱又怯的状态自然展现。为了缓解尴尬,杰西主动提出用"问答游戏"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二人你来我往,交换着看法,但显然都还有所保留。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 音像店:想交流又躲闪的眼神

音像店二人在试听间,彼此眼神的闪躲交错、暧昧升华,导演借由歌词诉说着一份爱意"北面吹来一阵风,诉说着爱意的来临,来吧,我并非不可靠近,我从未如此需要过你"。无数次的眼神交汇、闪躲,在歌曲的渲染下熏陶出两人的暧昧情愫,彼此的爱意在狭小空间里借由着歌声慢慢溢出,怦然心动的感觉溢出屏幕。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 摩天轮:想靠近又紧张的情绪

夜幕逐渐降临,二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暧昧,摩天轮上,杰西呼之欲出的情感,在赛琳面前表现得像个小孩,紧张局促。导演终于在第三个狭小空间里,让这份感情得以直接表达。而这份勇敢属于赛琳,在维也纳高空的摩天轮里,赛琳和杰西互相确定爱意。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 餐厅:想婉转又直接的告白

深夜,杰西与赛琳在餐厅共进晚餐。赛琳与杰西俏皮地通过给朋友"打电话"的俏皮方式,在"你问我答"中表达了互相的爱意,解答了心里的不确定性,更坦诚地面对彼此。神来之笔的桥段早已成为爱情电影中的"经典"片段,爱情的甜美气氛直接溢出屏幕,成为在观众脸颊上不由自主泛起的笑意。

赛琳:"我喜欢他偷偷看我的感觉,随着夜色降临,我越来越喜欢他。"

杰西:"他会为你着迷。"

赛琳:"她是有意坐在你身边的。"


思想交流与"爱"的延展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只是单纯的情侣约会,显然不足以让整个故事经由这么久还能为人怀念和称道。影片步步演绎了"灵魂伴侣"的相处过程,这个过程不以时间长短来限定,而以思想交流深度来决定的。

  • "死亡"与"时间"

杰西在公交上探讨灵魂话题,他理解现世"灵魂"是亿万年前"灵魂"的分支,理解人类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再后来,赛琳带杰西来到儿时曾到过的一处无名公墓,面对着一处墓碑,赛琳怅然,墓碑下埋藏着一个13岁的女孩,与当年的赛琳年纪相仿。而如今赛琳成长了10岁,那个女孩还是13岁。自火车初见,到后来的接触,两人探讨着关于人类的"终极"话题,尽管两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理解也有偏差,相对于交换着生活琐碎,这些默契或者分歧更让他们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共鸣。

  • "男人"与"女人"

赛琳一直想要做一个独立的女性,但是又在渴望爱与被爱中挣扎,杰西则对女人成就和摧毁男人的问题持有自己的观点。赛琳是就像一个竭尽所能接近成熟的"大女孩",杰西则更像"内心仍是少年"不谙世事的"大男孩"。赛琳幻想的是"自己是一位垂死的老妇人,觉得现在的自己就是她的回忆。"杰西则常觉得自己仍是一个13岁的男孩,不知如何做一名成年人,为了活成大人的模样,经常要做做笔记,提醒自己,仿佛在大人世界中出演话剧。

这种对比,在途中偶遇的女巫占卜"预言"里更加明显,女巫对赛琳说"你是一个冒险家、探险者、你对女性的力量很感兴趣,还有女性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你正在成为这种女人。"女巫看了看杰西,"他(杰西)正在学习。"赛琳喜欢女巫的评价,并甘愿付钱,杰西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女巫营生的手段,其实是对女巫对他"还在学习"的简单评价以及忽视,存在些许不满,展现了他孩子气的一面。

  • "婚姻"与"爱情"

在黎明到来后即将分别的情景设定下,二人反而可以放下普通情侣的"面具",更加纯粹地探讨婚姻的话题。赛琳谈到祖母晚年居然坦诚穷其一生,梦想地是自己在爱另一个人。面对婚姻,赛琳提出了"未雨绸缪"的论调。婚姻这种契约关系里,似乎谈"爱"很奢侈。杰西的父母已经离婚,得知父亲一开始并不欢迎杰西的诞生时,杰西也对婚姻存在着悲观情绪,婚姻与责任的相关多于和"爱"的关联。在赛琳和杰西的观念里,婚姻似乎存在各种不确定和羁绊,于是更让他们对享受"爱情"带来的纯粹体验,这也是二人约定不留联系方式的主要初衷,今后有了联系,随着距离的疏远,落入普通恋人争吵、冷漠、分手的俗套怪圈。看似随性的两个人,其实内心里深藏对"爱"的敬畏。

杰西:"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才使得时间和特殊时刻如此重要。"

赛琳:"就像过了今晚,我们就不会再见。"

杰西:"不欺骗,不隐瞒,过好今晚。"



黎明破晓:人生若只如初见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黎明破晓,杰西与赛琳不得不面对分离,他们借着晨光在街巷舞蹈、在广场依偎、在车站拥吻,一切的情感太纯粹又太难忘。

《爱在黎明破晓前》源自导演林克莱特的一段浪漫奇缘。1989年林克莱特在费城探亲途中偶遇了赖豪普特,二人像电影中一样,谈天说地、无话不谈,"从午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6点",而后林克莱尔离开费城。与电影中不同的是,他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但感情却以遗憾收尾。林克莱特一直怀念着当时那份感觉,于是1995年将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搬上了荧幕。导演本以为姑娘会去影院回忆这份感情,但直到2011年他才辗转得知早在1994年姑娘就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2013林克莱特特意在《爱在午夜降临前》的片尾,写下了

"In memory Amy Lehrhaupt ",用以缅怀逝去的爱。

倘若爱有来世,二人能够再续前缘?林克莱特只能将这份遗憾情投入到他的三部曲故事中。他曾遗憾因当年留下联系方式之后的交往破坏了最初的那份心动,于是在《爱在黎明破晓前》中赛琳和杰西只是约定6个月后于维也纳车站重聚,没有电话、没有地址,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唯这份纯粹能得到永恒。林克莱特的三部曲无疑是成功的,也同样是感人的,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深切体验,才能把《黎明》的那份懵懂、热烈表现得如此纯粹、干净,但他本人的这段感情经历又不禁使人唏嘘,不知林克莱特知不知道中国有这样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杰西:"我想再见。"

赛琳:"我也是。"

杰西:"我以为你不想。"

赛琳:"我担心你会不想见我。"

杰西:"从昨天算起6个月、9号战台、晚上6:00。"

赛琳法语话离别:"Au revoir!"

杰西英语道再见:"Later!"



情感冥思:"一见"颜值而"钟情","一见"思想至"衷情"


重温爱情经典《爱在黎明破晓前》:人生初见之“钟情”与“衷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之所以经久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叙述故事完整、构思巧妙,也让人们又相信了爱情最初的那份美好,以及电影在很多片段留给人们关于人生、爱情、生死、婚姻等等话题的思辨。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也许有些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有人会说一见钟情不就是"看脸"吗。看完这部爱情经典,却让我对"一见钟情"这个话题有了进一步冥思。

  • 颜值也许是感情升温的前提,但并非维系感情的唯一

胡因梦上世纪台湾的知名才女,与李敖偶然相识,李敖见胡因梦的第一面就为之倾倒着迷,展开猛烈追求。李敖当年还有一位女友刘会云,他对刘会云说"我爱你还是百分之百,但现在来了个千分之千的"。养尊处优的胡因梦见惯了彬彬少年郎,李敖的桀骜不驯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李敖恃才放旷见到倾世佳人更是求胜心切。二人迅速坠入爱河,不顾家人反对,走入婚姻殿堂,但这婚姻也仅仅维持了3个月22天。

李敖追求胡因梦时,不吝赞美之词

"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而婚后,二人却因各种现实琐事,越走越远。离婚后,李敖甚至在公开场合谈论他们生活的种种细节,"美人如厕,与常人无异"一句话,伤人至深不禁让人唏嘘。

李敖对胡因梦的追求也许多数来自于虚荣心,胡因梦对李敖的接受可能多数来自于好奇心,但不管怎么样,二人轰轰烈烈的爱情,多年后却成为娱乐话题,可悲可叹。也许,颜值一开始能让人心动,但性格、文化、背景、观念等等差异,终究让最初的那份心动,蒙上了"不白之冤"。

  • 思想的交流也许能让彼此走得更近,而后爱得更深

正如电影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两个人不断地交换着思想,话题越来越深奥、深刻,逐渐使得两个灵魂逐渐靠近。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清华园,二人一见如故,相守六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同样是才子佳人,他们因何而长久,钱钟书给出了答案,杨绛是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数学奇差,却因英文满分被清华破格录取,读书勤勉,堪称才子。杨绛更是"好读书"的姑娘,知书达理并思想先进,敢闯敢拼。小小年纪毅然放弃报考燕京大学,到清华去作借读生,再经友人介绍,与钱钟书相识,成为清华园一段佳话。二人书信往来,渐生情愫,学识相近、水平相当,棋逢对手、历久弥新。之后的生活,他们也曾经历波折,但却因为爱情将日子由苦变成甜。杨绛为他"洗手作羹汤"大家闺秀也能是"好厨娘",钱钟书为她准备早餐,"书呆子"也学会调剂生活。平凡中书写佳话,他们把日子过成了"诗"。

"一见"颜值而"钟情","一见"思想至"衷情",真正的心动,许是灵魂碰撞的那一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