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愛在黎明破曉前》(1995年)是導演林克萊特"愛在"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夜幕將臨前》)的開篇,根據導演年輕時一段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美國少年傑西與法國姑娘賽琳在火車上一見鍾情,傑西說服賽琳中途下車,與其一同在維也納遊覽,二人在旅途中度過了意義非凡的一天。黎明破曉,傑西趕赴機場,二人於車站訣別,彼此約定不留聯繫方式,半年後再聚維也納車站。影片在二人各自歸途中結束,但在觀眾心裡卻留下了綿長的迴響,愛上一個需要多久,也許一天足矣。

全片主要以二人邊走邊說的形式呈現,相處場景的不斷轉換,聊天話題的多樣深入,逐漸遞進出暗生情愫到相見恨晚再到難捨難分的情感狀態。本文從人物設定與"戲劇化"初見、場景轉換與情感遞進、思想交流與"愛"的延展三個方面展開討論這部電影帶來的觀影體驗和情感冥想。


人物設定與"戲劇化"初見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火車上,一對德國夫婦爭吵聲充斥整個車廂,正在讀書的法國姑娘賽琳不得不選擇換座。新座位對面的美國小夥傑西也被吵架聲打擾地看不進書,傑西與賽琳眼神交匯,浪漫緣起。

儘管二人聽不懂德語,也不知德國夫婦因何而爭吵,但兩個陌生人的話匣子卻從"吐槽"婚姻開始了。賽琳玩笑說道"聽說,年齡會導致夫妻間失去互相傾聽的能力,理論上男人失去高音聽力,女人失去低音聽力"。傑西似乎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論調,便是很新奇。不過,從第一句話的交流中,就已經展現了法國姑娘相較傑西相比更為成熟的思想深度,二人的性格特點逐漸顯現。

在車廂休息室中,二人開始交流各自簡單的生活經歷,女生來自法國的中產家庭,在美國、英國都有短暫的居住經歷,此行是利用大學假期,到布達佩斯看望祖母,之後返回巴黎讀書。而男生則是自嘲"不會說其他語言,沒有自己文化"的美國人,此行是從馬德里看望朋友歸來,經由維也納返回美國。

在休息室裡,男生表達著自己各種天馬星空的想法,比如製作一檔紀錄片,記錄世界各地人們24小時的生活,他把這個節目比作"詩意的日復一日的生活"。隨後,二人把話題繼續延展到"死亡"、"理想"等等方面。整個交流裡,女生對問題的認識顯然更深刻,比如關於"死亡",女生表示自己時刻擔憂"死亡",擔心人瀕臨死亡時那幾秒鐘的意識存在,一種原生的恐懼。聊到"職業",女生表示父母總是功利性引導自己的未來,將理想的職業轉換為現實的營生工具,而自己內心卻嚮往很多更純粹的職業。女生的思想魅力深深吸引著自由瀟灑的美國小夥,美國小夥的熱情打趣也讓法國姑娘開始著迷。

維也納到站,男孩女孩即將分離。男生將自己瘋狂的想法告訴女孩"我想繼續和你聊天,儘管我對你一無所知,但我覺得我們似曾相識"。試想,"10年20年後,你結婚之後,你的婚姻失去了曾有的活力,你會想一生中曾遇到過的所有男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只是和他(丈夫)一樣的失敗者,那時你會覺得做了正確的選擇,為此開心"。女生最終被說服,與男生一起在維也納冒險。

在狹小的車廂裡,短短十幾分鍾,導演僅僅通過對話,把二人的經歷、性格特點全部展現。

法國人對法語的重視和堅持非比尋常,即使會說英語,他們也多數首選法語來對話,不僅是內心保有對自身文化認同,更是展現了骨子裡的法式清高。女生可以自如用英語來對話,一方面得益於自身多元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則看出導演有意表現女生更自由、更包容、更流動的思想內核。在維也納車站,更是通過男生一通"歪理"式的"勸說",描繪出了一個勇敢表達好感,自由樂天的美國大男孩形象。這些種種因素的巧妙疊加才能衍生出一段浪漫又冒險的愛情故事,兩個主角換成了其他背景可能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搭配":法式浪漫與美式幽默;法式深刻與美式單純。


場景轉換與情感遞進

直到男女主角腳踩維也納的石板路,導演才設置兩個人介紹姓名。進展至此,觀眾才發現,相談甚歡的兩個人,原來還是一對"陌生人",這下他們終於"相識",觀眾也才認識他們。再不是鄰座的陌生人,此刻互相交換了姓名,"我"逐漸把自己說給"你"聽。顯然,從"理想國"走向凡間的兩個人,出現了尷尬和拘謹的局面。

導演為兩個人情感的醞釀升級設置了公交、音像店、摩天輪、餐廳等場景。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 公交: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公交上,微風吹拂過賽琳額前的秀髮,傑西雖與賽琳坐得很近,但仍然試探地伸出又收回猶豫的手,一個細節把傑西對賽琳又愛又怯的狀態自然展現。為了緩解尷尬,傑西主動提出用"問答遊戲"來增進彼此的瞭解,二人你來我往,交換著看法,但顯然都還有所保留。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 音像店:想交流又躲閃的眼神

音像店二人在試聽間,彼此眼神的閃躲交錯、曖昧昇華,導演藉由歌詞訴說著一份愛意"北面吹來一陣風,訴說著愛意的來臨,來吧,我並非不可靠近,我從未如此需要過你"。無數次的眼神交匯、閃躲,在歌曲的渲染下薰陶出兩人的曖昧情愫,彼此的愛意在狹小空間裡藉由著歌聲慢慢溢出,怦然心動的感覺溢出屏幕。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 摩天輪:想靠近又緊張的情緒

夜幕逐漸降臨,二個人的感情越來越曖昧,摩天輪上,傑西呼之欲出的情感,在賽琳面前表現得像個小孩,緊張侷促。導演終於在第三個狹小空間裡,讓這份感情得以直接表達。而這份勇敢屬於賽琳,在維也納高空的摩天輪裡,賽琳和傑西互相確定愛意。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 餐廳:想婉轉又直接的告白

深夜,傑西與賽琳在餐廳共進晚餐。賽琳與傑西俏皮地通過給朋友"打電話"的俏皮方式,在"你問我答"中表達了互相的愛意,解答了心裡的不確定性,更坦誠地面對彼此。神來之筆的橋段早已成為愛情電影中的"經典"片段,愛情的甜美氣氛直接溢出屏幕,成為在觀眾臉頰上不由自主泛起的笑意。

賽琳:"我喜歡他偷偷看我的感覺,隨著夜色降臨,我越來越喜歡他。"

傑西:"他會為你著迷。"

賽琳:"她是有意坐在你身邊的。"


思想交流與"愛"的延展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只是單純的情侶約會,顯然不足以讓整個故事經由這麼久還能為人懷念和稱道。影片步步演繹了"靈魂伴侶"的相處過程,這個過程不以時間長短來限定,而以思想交流深度來決定的。

  • "死亡"與"時間"

傑西在公交上探討靈魂話題,他理解現世"靈魂"是億萬年前"靈魂"的分支,理解人類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再後來,賽琳帶傑西來到兒時曾到過的一處無名公墓,面對著一處墓碑,賽琳悵然,墓碑下埋藏著一個13歲的女孩,與當年的賽琳年紀相仿。而如今賽琳成長了10歲,那個女孩還是13歲。自火車初見,到後來的接觸,兩人探討著關於人類的"終極"話題,儘管兩個人的觀點不盡相同,理解也有偏差,相對於交換著生活瑣碎,這些默契或者分歧更讓他們在精神上達到一種共鳴。

  • "男人"與"女人"

賽琳一直想要做一個獨立的女性,但是又在渴望愛與被愛中掙扎,傑西則對女人成就和摧毀男人的問題持有自己的觀點。賽琳是就像一個竭盡所能接近成熟的"大女孩",傑西則更像"內心仍是少年"不諳世事的"大男孩"。賽琳幻想的是"自己是一位垂死的老婦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就是她的回憶。"傑西則常覺得自己仍是一個13歲的男孩,不知如何做一名成年人,為了活成大人的模樣,經常要做做筆記,提醒自己,彷彿在大人世界中出演話劇。

這種對比,在途中偶遇的女巫占卜"預言"裡更加明顯,女巫對賽琳說"你是一個冒險家、探險者、你對女性的力量很感興趣,還有女性的潛在力量和創造力,你正在成為這種女人。"女巫看了看傑西,"他(傑西)正在學習。"賽琳喜歡女巫的評價,並甘願付錢,傑西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女巫營生的手段,其實是對女巫對他"還在學習"的簡單評價以及忽視,存在些許不滿,展現了他孩子氣的一面。

  • "婚姻"與"愛情"

在黎明到來後即將分別的情景設定下,二人反而可以放下普通情侶的"面具",更加純粹地探討婚姻的話題。賽琳談到祖母晚年居然坦誠窮其一生,夢想地是自己在愛另一個人。面對婚姻,賽琳提出了"未雨綢繆"的論調。婚姻這種契約關係裡,似乎談"愛"很奢侈。傑西的父母已經離婚,得知父親一開始並不歡迎傑西的誕生時,傑西也對婚姻存在著悲觀情緒,婚姻與責任的相關多於和"愛"的關聯。在賽琳和傑西的觀念裡,婚姻似乎存在各種不確定和羈絆,於是更讓他們對享受"愛情"帶來的純粹體驗,這也是二人約定不留聯繫方式的主要初衷,今後有了聯繫,隨著距離的疏遠,落入普通戀人爭吵、冷漠、分手的俗套怪圈。看似隨性的兩個人,其實內心裡深藏對"愛"的敬畏。

傑西:"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才使得時間和特殊時刻如此重要。"

賽琳:"就像過了今晚,我們就不會再見。"

傑西:"不欺騙,不隱瞞,過好今晚。"



黎明破曉:人生若只如初見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黎明破曉,傑西與賽琳不得不面對分離,他們藉著晨光在街巷舞蹈、在廣場依偎、在車站擁吻,一切的情感太純粹又太難忘。

《愛在黎明破曉前》源自導演林克萊特的一段浪漫奇緣。1989年林克萊特在費城探親途中偶遇了賴豪普特,二人像電影中一樣,談天說地、無話不談,"從午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6點",而後林克萊爾離開費城。與電影中不同的是,他們互相留了聯繫方式,但感情卻以遺憾收尾。林克萊特一直懷念著當時那份感覺,於是1995年將這個故事改編為電影搬上了熒幕。導演本以為姑娘會去影院回憶這份感情,但直到2011年他才輾轉得知早在1994年姑娘就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2013林克萊特特意在《愛在午夜降臨前》的片尾,寫下了

"In memory Amy Lehrhaupt ",用以緬懷逝去的愛。

倘若愛有來世,二人能夠再續前緣?林克萊特只能將這份遺憾情投入到他的三部曲故事中。他曾遺憾因當年留下聯繫方式之後的交往破壞了最初的那份心動,於是在《愛在黎明破曉前》中賽琳和傑西只是約定6個月後於維也納車站重聚,沒有電話、沒有地址,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唯這份純粹能得到永恆。林克萊特的三部曲無疑是成功的,也同樣是感人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深切體驗,才能把《黎明》的那份懵懂、熱烈表現得如此純粹、乾淨,但他本人的這段感情經歷又不禁使人唏噓,不知林克萊特知不知道中國有這樣一句話"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傑西:"我想再見。"

賽琳:"我也是。"

傑西:"我以為你不想。"

賽琳:"我擔心你會不想見我。"

傑西:"從昨天算起6個月、9號戰臺、晚上6:00。"

賽琳法語話離別:"Au revoir!"

傑西英語道再見:"Later!"



情感冥思:"一見"顏值而"鍾情","一見"思想至"衷情"


重溫愛情經典《愛在黎明破曉前》:人生初見之“鍾情”與“衷情”

《愛在黎明破曉前》

《愛在黎明破曉前》之所以經久不衰,我想不僅僅是敘述故事完整、構思巧妙,也讓人們又相信了愛情最初的那份美好,以及電影在很多片段留給人們關於人生、愛情、生死、婚姻等等話題的思辨。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也許有些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也有人會說一見鍾情不就是"看臉"嗎。看完這部愛情經典,卻讓我對"一見鍾情"這個話題有了進一步冥思。

  • 顏值也許是感情升溫的前提,但並非維繫感情的唯一

胡因夢上世紀臺灣的知名才女,與李敖偶然相識,李敖見胡因夢的第一面就為之傾倒著迷,展開猛烈追求。李敖當年還有一位女友劉會雲,他對劉會雲說"我愛你還是百分之百,但現在來了個千分之千的"。養尊處優的胡因夢見慣了彬彬少年郎,李敖的桀驁不馴對她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李敖恃才放曠見到傾世佳人更是求勝心切。二人迅速墜入愛河,不顧家人反對,走入婚姻殿堂,但這婚姻也僅僅維持了3個月22天。

李敖追求胡因夢時,不吝讚美之詞

"如果有一個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優遊又優秀,又傷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一定不是別人,是胡因夢"

而婚後,二人卻因各種現實瑣事,越走越遠。離婚後,李敖甚至在公開場合談論他們生活的種種細節,"美人如廁,與常人無異"一句話,傷人至深不禁讓人唏噓。

李敖對胡因夢的追求也許多數來自於虛榮心,胡因夢對李敖的接受可能多數來自於好奇心,但不管怎麼樣,二人轟轟烈烈的愛情,多年後卻成為娛樂話題,可悲可嘆。也許,顏值一開始能讓人心動,但性格、文化、背景、觀念等等差異,終究讓最初的那份心動,蒙上了"不白之冤"。

  • 思想的交流也許能讓彼此走得更近,而後愛得更深

正如電影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兩個人不斷地交換著思想,話題越來越深奧、深刻,逐漸使得兩個靈魂逐漸靠近。

楊絳與錢鍾書相識於清華園,二人一見如故,相守六十年,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同樣是才子佳人,他們因何而長久,錢鍾書給出了答案,楊絳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數學奇差,卻因英文滿分被清華破格錄取,讀書勤勉,堪稱才子。楊絳更是"好讀書"的姑娘,知書達理並思想先進,敢闖敢拼。小小年紀毅然放棄報考燕京大學,到清華去作借讀生,再經友人介紹,與錢鍾書相識,成為清華園一段佳話。二人書信往來,漸生情愫,學識相近、水平相當,棋逢對手、歷久彌新。之後的生活,他們也曾經歷波折,但卻因為愛情將日子由苦變成甜。楊絳為他"洗手作羹湯"大家閨秀也能是"好廚娘",錢鍾書為她準備早餐,"書呆子"也學會調劑生活。平凡中書寫佳話,他們把日子過成了"詩"。

"一見"顏值而"鍾情","一見"思想至"衷情",真正的心動,許是靈魂碰撞的那一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