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陳居中《蘇李泣別圖》(局部)

背景

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第二年(天漢二年),李廣利出擊匈奴,在天山一帶攻擊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欲派遣李陵在後方負責輜重,李陵卻自請領一軍,分兵擊匈奴,以圖為李廣利減輕正面壓力。漢武帝不悅,說沒有多餘的騎兵給李陵,李陵表示不要騎兵,願以五千步兵以少擊眾。漢武帝壯而許之。

李陵軍行三十餘日,與匈奴單于三萬大軍遭遇,後且戰且走,在李陵的軍事指揮才能與大軍所攜帶的強弩下,以少勝多,斬首過萬,甚至一度讓單于萌生退意。但此時,李陵軍中管敢叛變,告知單于李陵軍的真實情況,單于於是決定率軍繼續追擊,最終李陵軍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全軍潰敗,僅逃回四百餘人,李陵在距邊塞僅百餘里的地方突圍失敗被圍,最後無奈受降。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李陵降匈奴後一年有餘,漢武帝派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孫敖最後無功而返,回來後卻對漢武帝說:聽說李陵在為單于訓練軍隊,所以只得返回。漢武帝聽聞,一怒之下殺了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兒,李陵自此心灰意冷。

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

李陵與蘇武本為舊交,蘇武被扣匈奴時,其母去世,是李陵代為安葬,可見李陵此人很重情義。李陵在匈奴時,與蘇武也有往來,曾受單于之託勸降蘇武,但被拒。後又給蘇武牛羊以資助。十幾年後,蘇武歸漢,修書勸李陵歸,此時李陵已有諸多顧慮,不願再回去受辱,寫信回絕,此信就是《答蘇武書》。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解析

《答蘇武書》字字血淚,寫盡了李陵身處異國,心懷慼慼,念及親人,卻只能望風而嘆的悲與憤。雖然歷代以來對此書的作者始終存有爭論,但其中傳達的悲憤之情卻讓人感同身受,令人掩卷嘆息,廢卷而淚凝噎。

《答蘇武書》開篇抒發自己身處異國,懷念故人的悲切情懷,又通過對自己孤獨淒涼的處境的描寫,情真意切,讀之讓人淚下。李陵降後,雖然不缺用度,且有妻兒,但身處異國,終日無睹,只見異類,羶肉酪漿,以充飢渴。曾一腔報國熱血,如今已是有國難歸,對李陵這種渴望建功立業的將軍來說,這樣的境遇,已與囚徒無異,囚徒僅僅是身體的束縛,李陵雖身體自由,然其對自己內心的囚禁程度,可能已遠遠超過囚徒了。

所以每當清晨,盤身坐起,聽到胡笳聲動,牧馬悲鳴,情不能自已,不由潸然淚下!

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晨坐聽之,一個"坐"字,讓李陵終日思念故人,神情恍惚,形銷骨立的形象躍然紙上。整段文字唯有一個悲字,但處處不透出悲的氣氛,至段末"不覺淚下",引人共鳴!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後四段主要是辯解,闡述自己的無奈。當初主動請纓,卻遭遇匈奴大軍,自己及將士一以當千,戰至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不可謂不慘烈,但最終部將反叛,功虧一簣,自己也不能倖免。但我李陵豈是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投降,是有更長遠的考慮。

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卻不曾想志向和計劃還未實現,自己的至親就已遭刑,如何不讓人仰天長嘆,心如刀絞,泣血不止!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李陵的辯解充斥著無奈、憤慨與絕望,其重墨描寫當初那一戰的殘酷,又以高皇帝、范蠡,曹沫等人做比,無不在說明自己並非貪生怕死之輩,而是時不得已,投降乃是權宜之計罷了。但最終漢朝誤聽讒言而滅其族,才使得他毫無迴旋餘地。

再三段是對蘇武"漢朝待功臣不薄"觀點的反駁,此三段從過去漢朝對待功臣的態度,現在漢朝對待蘇武歸國後給予的待遇,兩方面反駁蘇武的觀點,來說明漢朝對待功臣,實際也並沒有做到論功行賞,甚至還有因讒言而害國之功臣的現象。反而那些親戚貪佞之類,妨功害能之臣身居高位,盡為萬戶侯。

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此三段,與其說是在反駁,不如說是發洩內心的憤懣之情。而"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 ,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耶!"一句,也是李陵此情此景,英雄末路的真實寫照。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 ,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最後一段,何人讀之不感懷?李陵內心的悽苦,與故國相去萬里的無奈,他的孤獨,他的悲憤,他的憂思,全部化作一句: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

讀完此文,試問誰人不掩卷嘆息?誰又不為李陵的英雄末路而慨嘆?

結語

兩千多年前,李陵帥軍出擊匈奴,兵敗而降,太史公司馬遷因此事為李陵說情,認為李陵乃假降,忍辱必定有所圖。上震怒,判其死刑,但為了完成自己的《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選擇接受士大夫最引以為恥的腐刑。並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千古名言。

或許,在看待生死的問題上,李陵與司馬遷確有相似之處吧。

《答蘇武書》——李陵的去國之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