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全世界都在慶祝,為何韓國卻是一片哀號?

玩的就心機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了,清朝時候,位於中國東方的韓國實際上屬於朝鮮王國管轄,而朝鮮自明朝來時就是中原屬國,就連朝鮮這個名字都是明皇朱元璋起的。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他的繼任者皇太極擊敗朝鮮,將之納入滿清的統治中,這個局勢一直持續到近代。

近代滿清腐敗無能,隔壁的日本卻在明治維新後逐漸強大起來,此消彼長之下日本人逐漸放棄了對中國的尊敬,轉而貪圖中國的土地,中日戰爭後,朝鮮被日本佔領,開起了數十年的被統治時期。

按理來說,韓國是被侵佔的國家,但是當侵略者日本被打敗時,韓國人卻一片哀嚎,這是為什麼呢?

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體現,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日本在對韓國35年的殖民統治時間裡,對韓國的民眾進行了一系列的奴化教育,從文字、語言、習慣、飲食等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個例子,在那段期間,可以上學的韓國的小孩需要學習日語和日文課程,並且必須有日文姓名。

由於日本人故意讓會日語的韓國小孩地位高一些,而這些小孩竟真的產生了一種優越感,甚至於當時參加日本戎行,侵略東南亞的韓國人不在少數,他們是真的把日本當成母國,母國被滅,以身殉國也就可以理解了,這也能看出日本人殖民統治的殘酷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關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記憶裡,那一天“韓國一片哀號”甚至“韓國人紛紛自殺表忠心”的說法,至今長期流傳,也叫許多歷史愛好者大惑不解:遭受日本五十年殖民統治的朝鮮半島,真對日本法西斯這麼“死忠”?

▲日本天皇裕仁宣佈投降

對照真實的歷史事實,這類說法,乍一看出入很大。

在日本宣佈投降前,那時的朝鮮半島,還歸日本的“朝鮮總督府”管轄。而在1945年8月15日前,得知“要投降”的日本“朝鮮總督府”,也立刻陷入了一片鬼哭狼嚎裡。這群日本人,倒是沒有“殉葬”的覺悟,反而生怕“朝鮮半島人民難以抑止的報復行動”。為確保能安全跑路,“朝鮮總督府”還放下身段,哀求那些朝鮮半島“親日派”出面維持秩序。沒想到這幫人也紛紛躲貓貓,就怕沾上個“日”字。

為何慌亂成這樣?因為這幫人心裡明白,雖然之前的五十年裡,日本人煞費苦心,在朝鮮半島瘋狂推行“洗腦”教育,朝鮮半島的歷史被他們篡改,史料大量燒燬,二戰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滲透整個朝鮮半島,還成功培養出了大批“親日分子”,從戰場到後方,鞍前馬後給日本人賣命,但他們自己也清楚:在朝鮮半島作的孽,太多了!

且不論五十年裡,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種種暴行,單是整個二戰時期,朝鮮半島就有一百多萬人被擄為勞工,數十萬人被強制徵兵。兇殘的法西斯統治,是朝鮮半島老百姓家家戶戶的災難。此刻狼狽戰敗,哪裡還敢指望朝鮮半島人能“哀號”“效忠”?

▲朝鮮勞工

最後還是在日本“朝鮮總督府”答應了“釋放政治犯”“確保糧食供應”等條件後,由新組建的朝鮮半島“建國委員會”出面維持秩序,才確保了這些身在朝鮮半島的日本人,能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安全撤離”。否則,以他們欠下的血債,很可能會在朝鮮半島百姓的怒火裡,落得血債血還。

所以,今天留下來的,關於1945年8月15日前後,朝鮮半島的相關照片裡,後人看到的,也多是當時朝鮮半島百姓歡呼勝利的景象。哀號?真難找。

那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韓國一片哀號”的說法,為何會流傳到今天。這事,就因韓國二戰後一樁重要歷史遺留問題:親日派問題。

雖然在日本殖民朝鮮半島的年代裡,朝鮮半島人民的反抗始終沒停,但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重要幫手,卻正是他們苦心在朝鮮半島培養的“親日派”。通過教育洗腦和利益誘惑等各種手段,日佔朝鮮時期,一大批“精英名流”被拉下了水,從此死心塌地做日本人的打手。比如1927年的“朝鮮總督府”裡,就有一萬六千多朝鮮裔公務員。雖說擔任的都是低級職位,態度卻是十分賣命。

另外日本還在朝鮮半島,組建了規模龐大的憲兵和警察部隊,其中朝鮮人的比例佔到了百分之四十二。另外還有《朝鮮日報》《東亞日報》等親日報刊。可以說,“親日派”的勢力,當時已遍佈朝鮮半島各行業。

而在日本發動的那場可恥戰爭裡,由朝鮮半島士兵組成的“日軍”,有20萬人之多。他們不但犯下了滔天罪行,很多“親日派”更是其中急先鋒,朝鮮末代王儲李根官至日軍中將。戰後的審判裡,被列為“戰犯”的朝鮮裔日軍軍官,更有一百四十八人之多(23人被處死刑)。

▲日軍裡的朝鮮兵

隨著美軍登陸朝鮮,親日派又來了精神。經過一番賣身投靠後,美軍打著“確保社會穩定”的旗號,選擇了扶持朝鮮半島親日派。在朝鮮南部,大批昔日給日本人賣命的“親日派”,這下搖身一變成“親美派”,成功排擠了先前的“建國委員會”,重新掌握大權。比如美軍組建的朝鮮半島警察隊伍,裡面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親日派,甚至好些都是參加過侵華的朝鮮籍日軍。

當美國扶持的“韓國政府”成立後,重新盤根錯節的“親日派”們,自然也成了其中的骨幹力量。反而是那些曾為朝鮮民族獨立浴血奮戰的仁人志士們,卻遭到了清算甚至迫害。比如抗日英雄金九,就遭到了暗殺,兇手安鬥熙短暫關押後就獲釋,然後一生高官厚祿。

而至今為止,以《韓國日報》等媒體的調查,那些曾為朝鮮半島民族解放做出貢獻的英雄及其家人,百分之七十都處於貧困階層。相反“親日派”及其後人,至今在韓國擁有極其強大的勢力,在政治文化領域都不乏高官級人物,甚至掌握韓國許多要害經濟命脈。很多“親日派”後代竟還通過法律手段,或洗白祖先,或向“抗日英雄”後人索賠,竟還屢屢得逞,鬧出不少荒唐事。

這“親日派”囂張的景象,也成了韓國一樁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投降時韓國一片哀號”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雖說與1945年8月15日那天的事實有出入,卻也同樣對二戰以後,韓國“親日派得意”現象的生動諷刺。

▲日軍裡的朝鮮兵

生動背後,更是一個嚴肅的警示: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清算殖民主義的罪惡,正確對待歷史,都是一樁任重道遠,卻必須做到的大事。

參考資料:餘偉民,周娜《1945—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政治變動》、譚紅梅《試析日本在朝鮮殖民統治的特點》、王海龍,王靜《論美軍政與韓國親日派的轉型》


我們愛歷史


1945年日本投降後,那些飽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尤其是我國,都在舉國上下共同歡慶這一偉大時刻的到來。

但與此同時,日本雖然戰敗,可受軍國主義思想荼毒較深的日本國民卻不甘忍受投降所帶來的屈辱,紛紛走上街頭痛哭流涕,有甚者更是自殺以明志,雖然這種做法異常極端,也為我們所痛恨,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他們“愛國”的一種體現。

然而,令我們所不解的是,有這麼一個國家,他們原本也是被日本侵略的國家,作為受害者,在日本戰敗的最初時期,這個國家的很多百姓竟然也會像日本人一樣因為日本的戰敗而痛哭,亦會因為日本的戰敗而自殺,彷彿日本的戰敗預示著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一般令人恐懼,難以接受。那麼這個奇葩的國家是哪一個呢?就是韓國,準確來講是整個朝鮮半島地區,因為日本投降之際,朝鮮半島還是一個整體,並未分裂。那麼當年半島的人們為何會有如此極端表現呢?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日本對半島的殖民統治非常成功,尤其是文化上的統治。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從此朝鮮不再是清朝的附屬國,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05年,隨著日俄戰爭日本的戰勝,俄國勢力也被排擠出半島地區,日本正式成為大韓帝國的保護國,此後日本開始往半島移民並推行日文教育。

1910年,這是半島人民最應該記住的一年,這一年的8月22日,兩國正式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從此“大韓帝國”滅亡,朝鮮半島正式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此後,日本也開始在韓國全面普及日文教育,輸送日本文化。

到1945年日本戰敗,整整35年的時間,朝鮮半島近兩代人都是在日本文化的薰陶下長大的,這些從出生就接受日本文化的朝鮮人對原來的本土文化沒有一絲歸屬感,只對日本文化有著深深的認同感,所以他們也完全接受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朝鮮人紛紛加入日本軍隊,成為日本殘害亞洲各國的幫兇,這些朝鮮人與真正的日本人一樣在我國燒殺搶掠,犯下的累累罪行罄竹難書。

後來韓國政界的官員很多都是從小接受日本文化的,比如韓國總統朴正熙,他就是典型的接受日本教育的一代,他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還曾到偽滿洲國擔任軍官,他還有一個日本名字,叫高木正雄。



而像朴正熙這樣的朝鮮人當時還有很多很多,這些人當年都是心甘情願為日本人效力的,而除了朝鮮,臺灣當年亦是如此。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日本軍隊的朝鮮人多達24萬人之多,日本戰敗後成為戰犯的朝鮮人有一百多人,被處死的有14人,而日本戰敗後走上街頭自殺的朝鮮人多達十萬!

所以通過以上這些數字,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當年對淪陷區和殖民地採取的文化侵略和思想上的洗腦是非常成功的。


鹹魚閒聊


“生活就像強姦,要麼反抗,要麼就去享受”這句流行的網語,像極了韓國人被日本人殖民時期的心態,而且“被殖民到享受成癮”的地步。日本投降後,韓國本已全面解放,但許多的韓國人卻將自己當成了日本人,反而不適應自己韓國人的身份。

因此,當日本投降後,韓國出現了一片哀號的現象,為日本戰敗自殺“殉國”的韓國人高達近10萬,而且自殺方式多為切腹自盡。不知是日本人的殖民手段高,還是韓國人可笑、可悲,還是可嘆。

大韓帝國為何會被日本殖民

  •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勝利的日本與戰敗的清朝簽訂了《馬關條約》,取得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自此,大韓帝國(注: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更名為大韓帝國)成為了日本的僕從國。

  • 1905年11月17日,日本和韓國簽訂《日韓保護協約》,韓國的外交權被日本剝奪。同時,日本在韓國設置管理機構“統監府”,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韓國統監,對韓國進行全面統治。

  • 1907年7月24日,日本和韓國簽訂《丁未七款條約》,韓國人失去了司法自主權,大韓帝國軍隊也被迫解散。

  • 1910年,日本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滅亡,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韓國完全是日本的一部分。

以此推算,日本殖民韓國35年,佔領及統治韓國達50年。

期間,李完用、樸齊純等韓國官員被日本重用,為虎作倀。同時,日本人又扶持宋秉畯、李容九的“一進會”等韓國的民間力量。從而,實現了“以韓治韓”的統治目的。後來,日本侵略中國時,也曾使用這樣的手段,結果卻難以抵擋全國的抗日浪潮。

對於日本入侵,雖然韓國也出現了一些可敬的愛國義舉,但最終被“韓奸”及日本人鎮壓。如:《丁未七款條約》簽訂後,閔泳煥、趙秉世等大臣不甘受辱,自殺殉國;1908年2月,民間爆發的反抗日本侵略鬥爭曾一度圍攻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 1909年10月26日,日本特使伊藤博文,被韓國青年安重根槍殺等。

日本對韓國的殖民手段有多歹毒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民族文化消失的那一刻,也就標誌著一個民族的滅亡。頗愛鑽研歷史的日本人,深知這個道理。因此,當日本侵入韓國後,通過各種手段限制韓國文化的傳播,同時利用強迫、灌輸等方式全力推廣日本文化。經過數年的洗腦,韓國人以有一個日本的姓名為榮,以學習日語為耀,以自己是“日本人”為傲。

例如:從1910年到1922年,韓國的私立學校由2000多所銳減到600多所,絕大部分學齡兒童被剝奪了學習機會。而日本人支持的公立學校,一年級的教科書中寫道:“天皇陛下,是我國的最尊貴者。天皇陛下,治理我國”;二年級的教科書寫道:“當今天皇陛下,對本土人民、朝鮮人民和臺灣人民皆愛之如子。”

同時,“統監府”逼迫百姓每天朗讀《皇國臣民誓詞》,即:“吾等乃大日本帝國之臣民”、“吾等齊心協力盡忠天皇陛下”等內容。

期間,日本大肆燒燬韓國古代民族英雄傳記、獨立、國家誕生、革命等歷史類書籍,並對反抗“日本文化教育”的韓國人,立即遣送到鐵礦或煤礦進行勞役。1930年和1934年,因此獲罪的百姓分別達4萬和6萬。

最終,在如此老少立體式的強制洗腦教育之下,95%的韓國人改了日本姓名、會說日本話,自己是日本人的榮耀漸漸深入了韓國人的靈魂。所以,這些應該是造成當時的韓國出現一片哀號的原因吧。

後來的韓國人深感歷史文化意義的重要,隨發生了爭搶中國端午節、春節,並打算申遺的鬧劇。

日本二戰中,韓國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韓國扮演的是一個幫兇的角色,而且這個幫兇的兇殘程度一點也不輸日本鬼子。

據《南京大屠殺》史料記載,第一支違反日軍軍令玷汙中國婦女的就是松井石根15師團中的韓國聯隊(團級)。據工人新村的81歲老人王克儉回憶:“很多不戴鋼盔的鬼子兵(韓籍日軍,沒鋼盔戴)侮辱女人後,活活將女人的子宮挖出來,並套在女人的頭上,直到女人活活窒息而亡。”事後,這些殘忍的劊子手竟稱此事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期間,日本還派出隨軍記者對一名叫李虎巴(日本名為武藏正雄)的韓籍士兵拍了照,並以“南京之戰中的朝鮮勇士”為題登在了《朝日新聞》上。

再如:韓國唯一女總統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日本姓名為高木正雄。1940年,他就是以日本的姓名考進了日本控制下的偽滿軍校;1942年,又去東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攻讀本科;1944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偽“熱河省”偽滿洲國軍第八團任少尉;1945年1月,在“清剿”抗日武裝力量的戰鬥中,被晉升為中尉;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朴正熙的第8步兵聯隊拒不投降,並槍殺蘇軍聯絡員;1946年,被國民黨軍統遣返回國。

據史料記載,日本侵華期間,日軍的韓籍士兵就有近40萬,佔日軍侵華總兵力的16%。日本投降後,被國際法庭定為乙級戰犯的韓籍人就有148名,其中23人被判處死刑。

所以,日本投降後,全世界都在慶祝,而韓國卻是一片哀號,則說明韓國的那段歷史是一段喪失反抗精神的屈辱歷史,更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同樣是二戰發起國的幫兇,德國投降後,首任奧地利總統卡爾·倫納爾,卻勇敢地向全世界承認了他們的幫兇國的罪名,並向被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被奧地利傷害的國家和人民進行了真誠的道歉,而且還做出“力所能及的賠償”承諾。相比之下,韓國只是一味“哭訴”自己受害國的歷史,卻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曾經傷害中國的那段歷史。不知韓國人看到奧地利總統卡爾·倫納爾的那段講話,會作何感想呢?


祥子談歷史


說一片哀嚎有點誇張了,但是確實又不少韓國人民聽到戰敗之後,失聲痛苦,甚至切腹自盡。這也並不是網上的造謠,有文獻記載的。那麼為什麼日本投降,韓國人民這麼傷心呢?按時間來看,韓國被日本統治時間比我國還長呢,壓迫了那麼久,不更應該慶祝嗎?而問題就是出在這“時間久”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所有的反法西斯國家都高興不已,戰爭終於結束,日本士兵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多悲痛不已,都認為是自己的失敗,導致天皇需要向世界投降,為大日本帝國蒙羞,也對國家的投降,感到失望。

而讓世界各國驚訝的是,除了日本,還有一個國家的部分人民也在為日本的失敗而感到傷心,從1876年開始,日本已經開始謀劃吞併韓國,到1910年日韓簽訂《日韓合併條約》,韓國人民確實一直在為國家的主權完整而反抗日本侵略者。但是在條約簽訂以後,韓國在名義上已經成為了大日本的一部分,逐漸接受了日本統治,再到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實際上被統治了長達35年的時間。

韓國與日本合併後,日本開始了對韓國進行文化上的改革。第一:改名,韓國人必須有一個日本名,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名字是自己的身份證明,這對成年的韓國人影響還不是很大,但是對剛剛出生的韓國小孩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從上學,工作一直都用這個日本名字。

其次,在教育方面,日本對韓國地區採取日式教育,小孩從小學習的就是日本文化,與老師的溝通也是用日語,並且給他們灌輸日本人是優等民族的意識,這讓韓國的新生一代與日本人沒有什麼差異,並且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多都在為日本人辦事,認為他自己就是日本人。

這部分人,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日本居民,日本天皇就是自己的天皇,日本投降,就聯想到自己的國家投降了,戰敗了,當然傷心了,而有的青年因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則為了大日本帝國切腹自盡。


歷史深度揭秘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前,日本為了進軍中國,竟然壓迫韓國,於1910年,與韓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這份條約讓韓國成為了日本的屬國。

按理來說日本戰敗投降,對於韓國來說,再也不用受日本壓迫,是一件好事,可是韓國上下聽到消息後,為何是一片哀嚎呢?


35年之後的韓國人民,只知道亞洲有個日本,卻不知韓國。

1910年,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後,日本開始在韓國建立殖民地,建設工廠,興辦學校。當時的日本已經從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而韓國還是傳統的農業社會。

1945年,35年之後,韓國社會中的主流人群,都是從小就接受日本文化的,在他們的認知裡,從自己懂事起,就是受著日本的管理。

在這些人的腦海裡,從學校裡,到社會上,到處飄著的都是太陽旗,他們知道日本,卻漸漸淡忘了韓國。



二戰時,日本侵華,韓國無意之中做了日本的幫兇。

日本霸佔朝鮮半島,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看中的不是朝鮮半島,而是中華大地,日本是想從朝鮮半島用兵,由東北通過陸地進軍中國。

二戰時,日本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當時的韓國對於日本尤其重要,因為朝鮮半島與中國相鄰,日本陸軍大多是從朝鮮半島進入中國。日本軍隊的物資大多來自韓國,而且也有不少韓國人參軍進行侵華戰爭。

說白了當時的韓國與日本是一體的,日本侵華,他們是最大的幫兇,日本敗了,也就是韓國敗了。



日本在韓國還有穩定,日本走了,韓國該怎麼辦?

在韓國內局混亂時,是日本的出現讓韓國沒有大亂。而且日本在韓國建設了工廠,帶來了資本,韓國民眾也可在在日本的工廠上班,對於他們來說,這其實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投降後日本要撤出韓國,那麼韓國該怎麼辦呢?韓國又該由誰統治呢?失敗後的日本,也無法再給韓國民眾提供那麼多崗位,韓國以後的民生怎麼辦呢?


日本戰敗,二戰結束,全世界都在高興,韓國卻為忽然迴歸的主權而感到煩惱。其實主要是日本在韓國統治時間太久,很多韓國人已經自我迷失。


斯幽說歷史


韓國哀嚎?這是精日在網絡上的造謠罷了。當時韓國居住了大量的倭族人,這些人在韓國有大量資產,倭族戰敗這些人必須交出財產回到倭國,所以大量日本移民有自殺的有痛哭的,其實這些人都不是韓國人,是倭國移民。那為什麼要故意汙衊成韓國人呢?這就是在給倭族人洗白,證明倭國人的殖民是利好於被殖民國家的!



滴泉溪河江海流


1945年,當日本宣佈投降的消息傳到朝鮮時,所有人都哭了。其中一部分人喜極而泣,其中一部分人因為日本的戰敗而哭。

但我們或許不如說他們並不是為了日本而哭,而是為了自己的命運而哭。

其中一部分人的生命得到了解放,一部分人的未來卻顯得有點前途不明,而這些人就是日偽分子。日本從1910年吞併朝鮮半島以後,韓國總理李萬用和日本人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的主權便被永久性的出賣給了日本。

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朝鮮半島上實施“內鮮一體”的政策,所謂“內”就是指日本,“鮮”就是指彼時的韓國。在“日鮮一體”政策下,日本人開始推行“皇民化”和“創氏改名”計劃,即試圖把韓國人同化。

在這一政策下,日本人開始推行日式教育,並且逼迫韓國人把姓名改為日本名字,又向韓國人灌輸天皇教育,讓韓國人唱日本歌,高呼天皇萬歲,同時又對韓國曆史進行篡改和抹殺,又對日本歷史進行輸入。

為了推動“內鮮一體”的發展,日本皇族,陸軍元帥梨本宮守正王,還把自己的女兒方子下嫁給朝鮮王朝末代太子李根,以此向韓國民眾表明日韓一家親的意識。在日本人不遺餘力的日化教育下,大量的韓國人開始接受日本文化,並且逐漸被同化。

在日本軍隊中因此開始出現大量的朝鮮藉韓國士兵,其總額高達24萬人,根據日本人頒佈的“陸軍志願兵制度”,日本人對外宣傳歡迎韓國人的志願加入。在日本人一系列的友好舉動下,數萬韓國人加入了日軍之中為其賣命。

當然,大部分還是屬於被強徵進去。為了展示日本人的友好,當韓國士兵陣亡的時候,日本人還會選擇一個時機為這些韓國士兵立紀念碑。1940年,為韓國獨立運動而鬥爭的游擊隊首領金日成在攻擊由日本關東軍以及滿洲國警察組成的討伐隊時,驚訝的發現其中的士兵都是韓國人,同時還有少量的中國人。

除了軍官是日本人以外,更讓人驚訝的是金日成為了避免骨肉相殘,曾喊話那些韓國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但是卻遭到頑強的抵抗,直到全軍覆沒。為此,日本人還特意為那些韓國士兵樹立了紀念碑,可見在日化教育下,當時的朝鮮,滿洲國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日化分子。

而隨著日本投降後,韓國的親日派預感到末日來臨,日本的垮臺也意味著他們揚武揚威的時候已經過去,接下來他們將要面臨的是來自國內的清算。正因如此,韓國才會出現一片哀嚎的情況,實際上正是那些日化分子看到主人垮臺了,自己也將跟著倒黴的失望。

這一情形在我國也並非沒有,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出現了一大批日偽分子,這些人不僅在日本人手下從事工作,而且還有相當人一部人替日本人賣命。而賣命就是想要從日本人那裡得到獎賞,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奴隸心理。

不過,儘管這些日偽分子該受到嚴厲的制裁,但實際的現實是一些掌握有勢力的高級日偽分子還是逃過了法律的制裁,這些人通過一系列的洗白方式再次迅速的進入權力系統。搖身一變又成為了韓國的統治階級。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的韓國總統朴正熙,這位出生於1917年的人,在日據時代改名為日本名字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後又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讀書。畢業後來到齊齊哈爾關東軍635部隊擔任見習軍官,後又在偽滿洲國軍第八團任少尉,擔任團長副官,還被授予日本陸軍少尉軍銜。

朴正熙在替日本政府賣命期間以殘酷的手段圍剿抗日武裝,日本投降後朴正熙堅決不投降,後來被蘇軍打敗,逃到了北京,還混入了國民黨的中央軍。不過後來因為身份被查實,於是被遣送回了韓國。

彼時的韓國正在清洗左翼人士,而朴正熙也在清洗的範圍內,但是在陸軍本部情報局局長的開脫下,朴正熙得以倖免。最後,他通過一系列的權力交換活動,開始在韓國新政府內部擔任高官,其權力越來越大,並且逐步掌握了軍事大權。

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李承晚政權,搖身一變就從一個日偽分子成為了韓國人的總統,不可謂滑稽,也展示出了政治的黑暗和骯髒。


圍爐談史


日本投降以後,全世界都在慶祝。注意,這個“全世界”指的是戰勝國,或者最多再包含未參戰的國家,而一定不包含戰敗國。那些戰敗國家,比如日本,一定是哀嚎遍野的。這裡說一下韓國,韓國為什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韓國也是戰敗國!

韓國和當時的盟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早在日本發動戰爭之前很多年,韓國就和日本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了。雖然韓國是在日本的威逼之下與日本合併的,但是韓國畢竟是屈膝投降了,投靠了日本。因此,在整個二戰中,韓國是不存在的,當時只是日本的一部分。日本與韓國的關係,比英國同印度的關係還要穩定很多。



當日本對外的戰端啟動以後,韓國和日本國內一樣,積極響應日本對外作戰。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日本侵略韓國的時候,韓國的抵抗是微弱的。然而當韓國加入日本軍隊作戰的時候,韓國人卻是相當勇猛,並且兇橫程度比一些日本人更甚。在日本對所有國家的侵略中,都有韓國人的參加,不,準確的說他們也是日本人。

當然,在韓國滅亡以後,一些韓國有識之士還是在海外建立了一些流亡組織,並沒有完全與日本同流合汙。但是這畢竟只是極少部分,絕大部分的韓國故人,還是選擇當起了日本的順民,或者是日本的鷹犬。這段歷史,不能因為現在的韓國已經恢復為一個國家,而刻意遭到篡改,投降日本的國家不值得尊敬。



日本投降以後,作為日本的一部分,韓國也自然隨著投降了。試想一下,作為一個兩度投降的國家,有多少人會高興起來?因此,在日本投降的那一段時間,整個韓國,其實和日本一樣,都是低沉消極的。並且有很多韓國人還為日本的投降而“玉碎”。

看一看現在的韓國,居然還因為二戰問題屢屢向日本索賠,這種底氣,實在是莫大的諷刺!講真,盟國所有成員都有理由向日本索賠,但是韓國,還真的沒有這個資格。



蘇綻


日本投降後,韓國社會一片哀嚎,從本質來說,是因為這個民族早已經被日本文化同化了35年。

(全智賢主演的《暗殺》,與其說是反抗日本侵略,不如說是清算韓奸)

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國電影《暗殺》中,韓國的抵抗派和投降派鬥爭很激烈。到最後投降派被清算時,他說了一句話“我那時哪能想到,韓國的抵抗也能勝利啊!”

的確,當整個民族沒有勝利希望時,徹底淪為他國奴隸,就成了最理性也最普遍的選擇。所以,當說起那些為日本人服務的朝鮮族人民時,也不能直接說他們就是韓奸,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

從1910年日韓合併,到1945年日本投降,朝鮮人當了35年的日本人。這35年的過程中,太多韓國人把天皇當成自己的偶像和精神寄託,太多韓國人拿起武器參加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活動,甚至還有很多韓國女人積極踴躍報名參軍當慰安婦。

這裡必須要說的是,日本軍隊的慰安婦中,包含三個層次,高級軍官使用日本籍慰安婦,中級軍官用朝鮮慰安婦,下級軍官甚至較有錢的普通士兵用中國慰安婦,沒錢的士兵只能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日韓慰安婦因為有語言交流功能而價格更高,另一個方面則是這些日韓女人自願參加,基本沒有反抗行為。

事實上,日本的境外殖民地,韓國並不是最早的,臺灣比韓國還要早15年,但是臺灣社會對日本的抵抗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遠沒有對韓國的那樣成功。

(韓國人眼裡的二戰,韓國佔領大半個中國,把日本變成殖民地)

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歸結起來大概有三點:

1,韓國長期建立封建王朝,體制化的社會結構,更容易被征服。而臺灣,從鄭成功收復臺灣才開始大規模開發,1895年日本侵臺後,臺灣的高山土著居民明顯比平原漢人反抗烈度大。

2,韓國距離日本很近,長期受到日本文化影響,接受日本文化比較容易。歷史上,日本幾乎是稍有實力就開始入侵朝鮮。唐朝時剛剛脫離原始社會的日本就開始入侵朝鮮,結果被唐軍暴揍一頓老實了。明朝時,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又一次入侵朝鮮,被明朝軍隊暴揍一頓,又老實了。

3,日本對朝鮮的征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韓國國民接受程度更好。從甲午戰爭開始,韓國成為日本保護國,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擔任韓國總督,是典型的對韓溫和派。只可惜,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殺,日本最後一口吞了韓國。

(一手促成日韓合併的刺客安重根)

令人脊背發涼的一件事是,九一八之後,日本又出現了一個伊藤博文式的侵略者,那就是石原莞爾。石原莞爾是東條英機的政敵,長期被排擠,如果石原莞爾長期統治東北四省,恐怕中國東北繼承了第二個韓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