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老师在微信群布置作业,要求孩子在家学习打卡。作业很丰富,读绘本、背古诗、做口算题、运动、画画。有的孩子,一上午就完成了全天任务,孩子乖巧配合,坐姿端正,笑容甜美。

再看自家孩子,做一个作业都要费半天口舌,好容易做作业了,姿势千奇百怪,一会儿趴着,一会儿站着,好说歹说坐在书桌前了,又坐得歪七咧八。你还没调整好拍照姿势,学习就已经草率的结束了。

打卡?想啥呢,除非你不介意让家长和老师围观一只上蹿下跳的小猴子。

长假跟孩子朝夕相处,已经没有喘息的余地,再加上看到别人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看自家孩子就越发不顺眼了。停课不停学,不知道会让多少家长崩溃呢?

但话说回来,孩子就是这个孩子, 让你爱到骨子里的是他,气得你牙痒痒的也是他。为啥同一个孩子,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疗效呢?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不耐烦,不是因为孩子变“坏”了,而是你对孩子的看法改变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性情绪疗法”,核心观念跟哲学家埃皮克迪斯说的一样。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或不良行为并不是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和解释造成的。人对不良事件的评论和解释,就是埃利斯形容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的信念有很多种,想必你身边就有人的想法让你深叹“道不同不相为谋”。埃利斯认为,绝大多数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概括到这三类里边: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的行为头痛,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01 绝对化的要求: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

绝对化的要求,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不合理信念。有“绝对化要求”的人,会把“应该、必须”挂在嘴边。

  • 表现:你应该/必须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绝对化要求”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孩子早晨不起床,放学不做作业,老公的衣服扔得乱七八糟,这些行为都让人抓狂。

孩子应该早起早睡,这样对身体好。孩子应该好好做作业,这是血生的本分。老公应该把衣服放好,因为我整理衣服很辛苦。他们没有做到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做到的我们就会生闷气和失望。

《囧妈》里,妈妈卢小花对儿子徐伊万的花式关心,就是“绝对化要求”的体现。你要在这个时间喝水,你的膀胱需要排水,你该生孩子了,实在不行就去做试管。为什么你该做这些事情呢?因为我觉得你应该做。

为什么“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信念呢?因为这种理念的出发点是“自己的意愿”。人不是如来佛祖,不可能闭着眼睛就能知晓天下事。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只能让当事人痛苦不堪。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 对策:多了解,多放手

了解情况,找原因,想办法

当孩子的表现让你失望,让你产生了“应该/必须”念头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你犯了“绝对化要求”的错误。

孩子早晨上学一催再催就是不起床。你应该想想,孩子为啥早晨起不来呢?是晚上睡得太晚,是睡眠质量太差,还是活动量太少?

不管什么问题,都不要仅凭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要多角度了解情况,搞清楚问题出现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孩子的自由是啥?就是孩子做事,不用考虑妈妈认为我应该怎么做,只需要考虑我想怎么做就行了。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顺序,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

跟孩子约定好自由的范围,让孩子在大的框架内实现小的自由,也会把妈妈从对小事情的纠结中解放出来。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02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

  • 表现:十全十美/一无是处

过分概括化的人,会经常自责自罪、自卑自弃,他们眼里的人只有两种,十全十美和一无是处。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就是“过分概括化”的表现。比如,视频中截取的一张图片,看起来像打人,铺天盖地的讨伐就来了。等完整视频出来又PiaPia打脸,只是拍摄角度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打人。

回到孩子身上,微信群里别人家孩子踊跃打卡,再看看自己家玩得不亦乐乎的“傻小子”,不自觉就给孩子扣上了“学霸”和“学渣”的帽子。

但别忘了,学霸也有调皮的时候,学渣也有学习的时候,就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一眼,怎么就这么快做了决定呢?

为人父母还有一种过分概括化的表现,就是把孩子的问题都归结成自己的问题。孩子不好,是我没教好,是我做得不够。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 对策:多角度看问题

孩子的行为跟父母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但也不能完全归结到一个人身上。过分概括化,不但会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也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一叶障目,让人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一叶落而知秋的说法未免武断,因为叶子落也可能是有人拿弹弓打下来的。不要看到一片落叶就伤春悲秋,要具备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对孩子来说,不写作业不代表他是学渣,可能他正玩在兴头上,可能他想换个时间写作业。别凭借孩子某一项不好表现,就给孩子刻上“不爱学习”的负面标签。经常以偏概全的给孩子定性,会让孩子认为他就是“不爱学习”的人,反而更不爱学习了。

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多角度看问题,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才能全面了解问题,不会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03 糟糕至极:最坏的后果

糟糕至极是一种悲观的信念,有这种想法的人,会把一种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成非常可怕、特别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

  • 表现:小挫折,大失败

提到有“糟糕至极”理念的人,不得不再次提起《囧妈》里的卢小花。

影片中有个镜头是徐伊万在火车上喝酒,卢小花看到情绪崩溃,“你不能喝酒啊,你喝那么多酒会死的,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脑溢血……”在卢小花眼里,喝酒就等于死亡。

失恋了,这辈子就没有幸福可言了,考砸了,一辈字就毁了,一次小小的失败,在“糟糕至极”的人眼里,就会让人生失去意义。

有“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孩子的小小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放大到孩子品质,影响孩子未来的高度。比如,孩子打碎了杯子,说是猫咪打碎的。家长一听这还了得,这么小就撒谎,这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长大了还不得去抢银行啊?

家长重视的起跑线教育,也是“糟糕至极”的想法作祟。孩子上不了好小学,就考不上好中学,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就毁了啊。所以,宁愿让孩子没有童年也要超前学习,宁愿全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要不然就会有无休止的焦虑。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 对策:孩子犯错是成长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尝试错误、错误递减的过程。随着不断的尝试错误,改正错误,孩子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就会掌握新的技能。

孩子都会犯错,但孩子犯错就无药可救了吗?当然不是,犯了错,再改正,在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明白是非善恶,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孩子犯错,家长要做的是指明孩子的错误,更要鼓励孩子改正错误。即使孩子错了,也会有闪光的一面,比如,孩子撒谎不对,但也证明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让喵星人成为替罪羊。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对孩子来说,犯错就是成长。人生不像多米诺骨牌有规则的路线,一点小挫折,只要你认为它不会影响你的人生,它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威力。

带孩子带到崩溃?不是孩子不好带,是你这3种不合理信念在作祟

看过了这三种不合理的信念,现在想想你对孩子的不耐烦,有没有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功劳呢?

给孩子多点自由空间,让他们不止生活在我们的期望中,也活在自己的想法里。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客观全面的对待孩子。

允许孩子犯错,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会在小错误中吸取到大教训,长成大本领。孩子还是那个孩子,换个角度看孩子,生活才能更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