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首篇白话小说。它的诞生在文学领域极富历史意义。单就这一点,鲁迅足以称得上一个时代的“狂人”。

这篇小说借鉴了俄国文学巨匠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在形式上保持了一致性,即日记体。但在主题、内容、思想和风格上迥不相同。鲁迅的《狂人日记》通篇都充满了我们本土的民族色彩,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便是历史问题。对于中国历史,鲁迅借狂人之口做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总结,那便是一部吃人史。

狂人的历史性

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对于他笔下的“狂人”、“疯子”形象并不陌生。《药》中的夏瑜关在牢里“口出狂言”,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还劝牢头造反,被众人看成十足的“疯子”;《长明灯》中的疯子,一心要吹灭那象征千百年偶像的灯火,被关在古庙中,便扬言要纵火,要烧掉这个旧世界;《铸剑》中的宴之熬,无不被视为“忤逆”的“狂人”。“狂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狂”都显示出对旧世界的彻底失望。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狂人”的这种失望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陌生,尤其在中国的文人当中,狂狷之士并不罕见。从楚国的屈原,到东晋-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再到魏晋风流名士,到形骸放浪的李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还有临死都不忘戏虐一把清兵的金圣叹,不走寻常路的曹雪芹,再到鲁迅本人。这些时代“狂人”的心中无不在追求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狂人”最终的结局不是自杀,便是被杀,或抑郁而终,或归隐山林。小说中的“狂人”其结局也是又回到了那个“吃人”的世界。<strong>这说明“狂人”救世是不可能的,鲁迅也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小说的结尾以鲁迅一贯的模糊风格结束,或者说他以话外音给了答案,世界从来便是如此。


为什么是“赵家的狗”,不是李家的?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一段是小说的开篇,一般来说,开篇段落都有提纲擎领的作用。开篇从月光说起,“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其中的“他”,此处是双关语,既指月光,象征真正的启蒙想想,又指《新青年》,即当时的《新青年》是一本思想启蒙杂志。接着提到狂人的年龄,大约三十多岁,这个年龄与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的年纪相仿。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当“赵家的狗”出现时,加剧了气氛的紧张。狗多看了他两眼,因此他需十分小心,并且怕得有理。为什么狂人见到“月光”便觉得清爽,见到“赵家的狗”便要十分小心?此处便是一个历史的象征。我们知道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形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历代王朝都是一个姓氏的辉煌时代,家族姓氏在历史的更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提到姓氏,就会想到百家姓,在百家姓当中,第一句便是“赵钱孙李”,赵姓排在首位。所以在此处,借用百家姓之首赵姓来指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赵贵翁便是象征位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们,赵家的狗,则是指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的封建礼教制度,以及受到封建礼教残害被洗脑的封建卫道士。因此,“月光”和“赵家的狗”便形成新旧两股势力的对立。要想彻底清除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害怕担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故“怕得有理”。


狂人的开篇日记,点明了主题,这是一场关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博弈。根据狂人的历史性,又可推断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存在革新与守旧之争,中国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场守旧与革新的历史。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这一名句是狂人在寻找他与赵贵翁之间有什么仇恨时,他回忆起二十年前对古久先生所做的事,至于是不是造成赵贵翁仇恨他的原因,狂人也仅止步于猜测。很明显“古久先生”和“陈年流水簿子”都极具象征意义。

“流水簿子”通常都是用来记账的,记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清算的方便。“陈年”二字足见“流水簿子”的厚度,对于狂人而言,能回忆起来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么对于其他狂人呢?那是一本穿越中国历史的“陈年流水簿子”,上面记载了封建制度下所有和谐与不和谐的音符,和谐的予以表彰,不和谐的面临的则是“清算”,狂人就是其中一个面临清算的不和谐音符。

“古久先生”他是谁?有一种标准的说法,他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人物。结合全句,猜想古久先生的职业,可能还可以有多种意味。

既然是先生,必然是识字的负责记账的人,<strong>这样演绎出来的职业则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守旧顽固的知识分子。他们负责书写历史,是非曲直在他们的笔下皆有定论。这一群体与赵贵翁蛇鼠一窝,有摆不脱的裙带关系。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流水簿子”是古家的,“古久”的字面意思即自古以来,演绎出这句可能指代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封建制度。文中提到狂人曾在二十年前踹了这簿子一脚。鲁迅早年曾在日本留学,费用则是出自清朝的官费。但是他却做了一件反清的大事,他把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给剪了,并在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他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清政府学监要停他的官费,遣返他回国。不料后来这位学监的辫子也被革命党人强行减掉,这事才算不了了之。但是辫子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鲁迅结束留学生涯返回国内后,清朝统治者的末日虽已不远,但仍旧存在着。为了避免意外的麻烦,鲁迅一到上海便买了条假辫子,然后戴着他回乡。众人对他的辫子似乎很感兴趣,当发现是假的之后,便为他捏了一把汗,还有一位本家准备要“大义灭亲”,将他告官。但又出于担心革命党人成功的可能性,又打消了“立功”的念头。

如果没了一条辫子,小则说你与别家女人通奸,那时捉到这种人首先要剪掉他的辫子。大则说你“里通外国”。他在绍兴府中学堂任职时,虽然已完全不把辫子放在眼里了,以短发示人。但是当学生向他咨询剪辫子时,他还是劝他们先不要剪再等等。吃够了辫子之苦的鲁迅,对现实世界已有足够的判断,一条辫子并不能使革命早日成功,反而会引起顽固派的注意,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条辫子足见清朝统治下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更何况动了“古久先生陈年的流水簿子”?“古久先生”怎能不生气?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这是狂人对历史的梳理,追溯历史,他希望从中找到赵贵翁及同路人仇恨他的原因。这对下文狂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恐惧的缘由、“吃人”的历史,起到一种承下的作用。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句话出现在第八篇日记里,狂人经过对恐惧的研究,终于找出恐惧的原因,那便是“吃人”问题。接着又开始研究“吃人”的历史,吃人者是无意识的社会角色,它需要人去扮演或充当,而不是某些人固定的社会身份和阶级本性。不是某些人而是所有的人都 可能去扮演和充当这个社会角色,也不是所有时间和空间都需要扮演这个角色,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人会转换成吃人者,好比演员,他们在台上可能扮演的是吃人的角色,但一旦下台卸妆后就跟正常人一样,吃人是一种社会环境,人人都有份。

这一句包含了狂人对吃人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以往“从来如此”的历史反思,首先是对守旧的否定,其次是变革。这是鲁迅以变的观点对不变的伟统观念提出的尖锐驳议。需要反思的是几千年的“仁义道德”沦为“吃人”的工具,这里提出了一个固化的问题,“仁义道德”不应该是固化不变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道德,道德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特定社会的需求中重新审视对道德的判断。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看“狂人”对历史的颠覆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终于从自己身上发现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原罪,吃人不是他要吃,也不是出于他的本性,而是历史遗传给他的一种动物本性。他身上也有这种吃人的遗传因子,在无意当中也吃过人。在这一前提下,狂人在想,可能现在的孩子没有吃过的人,或者还有。

这里涉及到一个深刻的问题,即人的忏悔,这是小说升华的地方所在。忏悔的对象是无法弥补的罪恶,是对曾经的过失进行忏悔。忏悔与反省不一样,反省是非常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是对错误的承认和改进;而忏悔有着强大的宗教背景,基督教的前提就是忏悔,它里面不仅有悔过有反省,还有一种无以挽救的痛苦。

“五四”时代是人文主义高扬的时代。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是那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思想提倡个性解放,文学高唱“人的文学”。但是人性当中的野蛮因子并不会因时代而改变或消亡,在那个新旧势力对立的时代,人们对“吃人”解读为封建礼教吃人。而鲁迅对人性的思考则是超越了那个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