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徐渭的讽世杂剧

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重视正统文学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后来明清时期的文学都是这样,但是正统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很多限制,如果要真正促进文学史繁荣发展,正统文学和通俗文学就要齐头并进。小说、话本、戏剧等艺术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家,徐渭就是其中一个。

1、 徐渭其人其事

徐渭,明代著名剧作家,今天的浙江绍兴人。除了戏剧之外还在书画、诗词、乐曲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极具才华。这个人在当时思想非常激进,离经叛道,追求个性,所以他的剧作品在当时迸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火花。

徐渭曾经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抱着科举入仕的心态,想把自己一腔报国热情的实现放在科举入仕上,可是他的运气似乎不怎么样。参加了八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决定换一个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时候浙闽总督来找他了,一开始,徐渭还不太愿意跟着总督派来的人走,觉得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还是亲自三顾茅庐呢,总督大人这就派了个手下来糊弄他,于是拒绝了。后来总督亲自来找徐渭,徐渭一看到总督大人的诚意,他就投奔了浙闽总督胡宗宪,加入他的麾下给他当了幕僚。

当时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徐渭在当幕僚的期间,也为抗击倭寇出过不少良策奇谋,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当时内忧外患,朝廷里正值利益关系改朝换代的时候,大宰相严嵩被扳倒了,徐渭的上司也跟着倒了霉,于是徐渭还没来得及继续好好报效国家,又陷入了报国无门的境地,还多了一个眼看着自己的伯乐被迫害,自己却什么也做不成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连累的痛苦。

在这双重痛苦的折磨之下,徐渭疯了。这次是真的成了"狂人"了,不再只是比较有个性不畏权贵了。他先是折磨自己,砍自己的头、扎自己的耳朵,治了好久才治好自己的伤。后来的日子里,他先后自杀了九次都没能死成,却在这个过程中手起刀落误杀了自己的妻子。杀人是犯法的,这在哪个时代都一样,徐渭因此被捕,进了监狱。七年之后徐渭刑满被放出来后,更加的放浪形骸。晚年活得也是穷困潦倒,也死在了这种困顿的境况之下。

徐渭一生在很多领域都有过很高的造诣,他的画非常值得人称道,有人说他是中国版的梵高,郑板桥和齐白石都争着要做他门下"走狗"。可见其才华。但徐渭在戏剧上的创作贡献是最不可小觑的。

2、 《四声猿》与《歌代啸》:笑谈人生,借戏讽世

郦道元《水经注》中说长江三峡激流险象,乘舟之人的悲凉心境时写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猿鸣叫三声就悲伤得泪水沾湿了衣裳,那如果啼叫四声岂不更是令人断肠。徐渭的《四声猿》就是出自这里。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这四个短戏剧目。其中,《狂鼓史渔阳三弄》和《玉禅师翠乡一梦》是徐渭借戏剧表达对现实政治的黑暗残酷的抨击和讽刺。

徐渭生活的时期,正是严嵩及其党羽在朝廷上只手遮天的的时期。严嵩在位时斩杀了无数有能力有才华的忠诚臣子。当时有个叫沈炼的大臣不怕严嵩的淫威,上书痛陈严嵩的罪行,最后被严嵩假借杨顺、路楷之手害死。历史总是那么的惊人相似,曹操曾经也干过一模一样的事情,用的也是借刀杀人这招,借刘表、黄祖之手杀了骂他的祢衡。于是徐渭便借《狂鼓史渔阳三弄》这部戏来声讨严嵩一党。借戏剧里面祢衡在地府里痛骂曹操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的现实政治的不满。戏中有精彩绝伦的骂语,让祢衡在地府审判的时候对着曹操的鬼魂就是一顿痛骂。这里徐渭当然不仅仅是借戏抒发自己的愤怒,而是对那些朝廷权贵的的痛骂,看起来好像是尊贵无比,为国操劳为民担忧,为君分忧的国家栋梁,实际上却是掏空国家根本,祸乱朝纲,危害国家的蛀虫。

整部剧写的激情澎湃,读起来让人觉得畅快无比,酣畅淋漓。可以说是四部曲里面最好的一部了。

《玉禅师》的故事就更加神秘有趣一些了,这里讲的是世俗礼法与人性自然、官场黑暗与佛法戒律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徐渭用自己的笔撕开了官场的正经和佛园的庄严外衣,将里面的尴尬和无耻赤裸裸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和尚玉通因为拒绝参拜临安府尹柳宣教,就被后者设计报复。柳宣教请了一位风尘女子前去诱惑陷害玉通和尚,这女子用肚子疼要人捂着为理由,破了玉通和尚的色戒,导致和尚不堪羞辱,最后自杀。死后的和尚投胎成了柳家的女儿,她先是沦落风尘令府尹蒙羞,以此来报前世被害之仇。后来得到自己前世的同门师兄弟月明和尚的劝说,削发为尼,再次遁入空门。

《玉禅师》这个故事的主题比较复杂,即是在写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也是在写佛法与人性自然需求之间的冲突,。官府的强权总是秉持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无耻宗旨,对不肯归顺自己的人赶尽杀绝。佛门宣扬四大皆空,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时候还是因为人性的自然需求而走火入魔。徐渭这部戏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便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中的一些尴尬之处。

《歌代啸》为四出的杂剧,每一个剧都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人物也是让人啼笑皆非。药倒了张和尚等人的李和尚去偷张和尚的僧帽和菜园的冬瓜;李和尚和妇人以为丈母娘治牙疼为理由,想要害女婿王辑迪,王辑迪害怕逃出报官,慌乱中带走了李和尚偷出来的张和尚的僧帽,结果州官和李和尚串通起来害张和尚被冤枉发配,以及非常经典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整部剧虽然庸俗,但却充满了市井街头的烟火气,对这些弄虚作假,冤假错案的嘲笑戏一点也不遮掩。非常符合"狂人"徐渭的文风。

3、 徐渭在明代剧坛的地位和影响

徐渭在明代剧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的剧作一扫以往剧作死板迂腐的气息,表现出来的是活泼生动,畅快恣意,在当时独具一格。徐渭的作品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把戏剧文学从高雅难懂的圣殿请到了通俗易懂的民间市井。传统文学是有着承载时代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够忽略通俗文化的作用,文化不仅是属于知识分子等少数群体的,更是属于广大百姓的,创作通俗易懂的戏剧作品更能够让时代文化流传久远。徐渭的戏剧创作有这样的功能。他的戏剧不仅是他自己表达感情的工具,更是反映时代风貌的一个放大镜。

徐渭的戏剧作品后和创作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很多剧作家。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都要拿来写浙江,有这个说法主要归功于徐渭,《四声猿》的创作手法和理念是中国戏剧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卷四

《徐渭和他的杂剧考论》

《徐渭非自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