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為什麼有人說“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多勞多得是陷阱?

穹殤


我們潛意識裡往往認為“做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但拼了命地加班幹活,最後升職加薪的還不是自己,聽起來很殘酷,但是卻暴露了職場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高價值回報。


我想你可能聽過著名的帕累託原理,即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得來的。職場也是一樣,不同事情的價值是不同,很明顯我們應該多去選擇能帶來高價值回報的事情。

那究竟什麼才是高價值的事情呢?

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情景,看看A與B哪個做的高價值事情多一些,發展得可能更好?

小A,是一個怕惹事的員工,遇到問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經常躲在後面害怕出錯;
小B,則是一個老黃牛,勤勤懇懇,不管是不是他的責任都樂於幫忙,特熱心腸。

大家不知道有木有自己的答案。根據職場相關調查顯示:出現以上特徵的AB最終都不會混得很好。

這是為什麼呢?

有些支持小A的可能會不服辯論說“不是要做高價值的事嘛,那就不要多攬事,本本分分不出錯才是真理。”的確,小A這樣的員工,很大可能不會捅婁子,但是也很大可能不會發展,因為怕錯,以不做,就算有兩把刷子,老闆能心靈感應到嗎?

有些支持小B的可能會說“小B,多好的員工啊,這樣的員工豈不是百事通?”

小B呢,就像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可是提起他大家都還會想起來他的專長嗎?恐怕顧不得那麼多,但是老闆呢,遇到更重要的事情大概率還是會找領域專家,而不是找能用但不精的磚頭。

所以通過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發現,我們要謹防高價值回報的兩個陷阱:

1不能因為怕價值不大而選擇不做,價值的獲取需要實踐。

2不能因為想要提升價值而不想付出,比起高效地做事,首先得做正確的事。

那我們怎麼才能謹防多勞多得,獲得高價值呢?所謂當局者迷,我們還是會迷茫。沒關係,我們可以用商品來做類比。

我們知道,一個商品的成功賣出需要以下很重要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定位服務,通過對自身定位(資源、優勢等),研製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商品;第二階段是宣傳服務,通過對潛在客戶的宣傳,讓他們知道商品可以幫助他們;第三階段是交付服務,通過什麼途經可以讓客戶購買到你的商品並保證良好的售後;

那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不難類比。

第一, 發掘自身價值。通過自身的能力、技能知識,結合自己的價值觀、性格等有意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清楚對於這些還有些迷茫的,可以在網上找找DISC、MBTI等測試,但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的本質還是貼標籤,跟你可能很接近,但要想更準確可以通過你熟悉的人的評價以及你自己的內心感受進行細化。比如我發現自己執行力很強,所以我會更加在執行力方面培養自己,也會在會議討論、任務分配中,依靠執行力參與分析和領取任務。

第二, 個人品牌的宣傳。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我們有可以配合的合作伙伴,也有需要配合的客戶,每一次與他們接觸的過程其實都是品牌的建立的過程,所以有意選擇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強化他們對自己的認識。繼續拿我舉例,因為執行力強,所以我願意負責諸如報告、合同和計劃的起草,並且會主動設定截止時間,幾乎沒有爽約過。

第三, 抓住關鍵活動,即靠近公司核心業務。商品售貨員的服務態度再好,商品不好用你也很可能不會再買了,因為你買商品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跟售貨員嘮嗑。我們職場人也一樣,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平均使力等於白費力氣,所以你得確認你工作職責的目的是什麼,把精力更多花在與目的一致的關鍵活動上。比如你的職責是會計,目的是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企業合規合法,如何合理避稅,有哪些財務風險,以及如何節流,那你就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幫助同事打印資料協助hr組織年會上。


綜上,在信息爆炸且分工協作日益繁多的今日職場,有輕重主次之分的人,會走的更長遠。希望在看的你,做得不多也能升值很快。


為好優姐姐


看到這樣的問題,莫名的感覺很難過!


本來,很多人剛剛入職場的時候,都是生龍活虎,不怕髒不怕累的,工作上根本不分你我,能多幹就會多幹,狀態好的很。


可是,一旦工作上幾年後,就再也找不回當年的工作狀態了。

就會出現,像你一樣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多勞多得是一個陷阱?

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說最核心的原因,只能說一個的話,這個責任在最大的領導,即老闆。

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一把手無能,或者不能明辨是非,做不了英明的決策。

<strong>

久而久之,大家就會混水摸魚,明爭暗鬥,不再全心全意的幹工作。


那麼到底是不是“幹得越多,死的越快”?

這真的要看你所在的公司的氛圍。


如果你的企業領導很英明,能明辨是非,那麼,你就放心的幹吧,多發揮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的企業領導很無能,不能明辨是非,那麼,你如果還想留在公司,那就和同事把關係處理好,和領導把關係處理好,明哲保身吧。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經歷過一個公司,領導經常不在公司,且領導疑心較重。

他對管理者的認識,都是靠別人嘴裡的評價,根本不去實地的瞭解問題。

於是形成一個風氣,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誰也不得罪人。眼看著公司的利益受損失也不管,沒有人敢於站出來講句真話。

這個時候,我經常站出來講真話,結果我慘了,我得罪了這幫人,他們經常在領導面前打我小報告。


久而久之,領導就得出一個結論:

一個人說你不好,是他的問題;

兩個人說你不好,是他們的問題;

三個人說你不好,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天哪!

你是不是覺得這段話很眼熟。

我就是被這樣雪藏的。


所以,在這種公司裡,你就會出現做的多,錯的多,領導不會看你做了那麼多事情,只會關注你做錯的那幾件事情。

錯的次數多了,領導就對你意見很大,你就死的很慘。


反而,那些不在核心部門的人員,整天無所事事,都是無關大礙的事情,領導根本關心不到。而且只要領導一回來,都在領導面前端茶倒水,伺候的領導爽爽的。

對了,經常打報告的就是這些人,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觀察別人,和蒐集問題。這樣做事情,反而受到領導的重視,領導自認為這些人是他在公司的眼睛,自我感覺良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就是阿甘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到您!

在我們的慣常思維中,我們常常認為,在工作中我們的收穫一定和我們的付出成正比:我的付出越多,得到的也會越多。但在目前比較複雜的需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的職場系統裡,那未必就是這個道理了。有時候,你越努力,做得越多,做得越好,反而死得越快。

多勞多得失效的幾種場景:


場景一:工作內容注重精、而非多的時候

如果你手頭做的工作重在精,而非多的時候,這時你要是做得越多,那死得會越快。在員工的角度認為,我勞動了這麼多,得到的東西也應該會很多吧,但從領導的角度,則認為員工的效率低,反反覆覆一個方案弄了這麼久,代表著能力不夠。

啟示一:如果你手裡的工作重在精,而非多的時候,你可別想著多勞多得,而是要想,我怎樣做,才能夠滿足手裡工作上的需求,把他做精。


場景二:領導人品不行的時候

當你領導人品不行的時候,別想著多勞多得,這時你工作得越多,會死得越快。

當然,一開始,你不知道領導的人品不行,光想著多勞就可以多得,所以,拼命、努力的工作。很多人在入職之前,並不瞭解老闆的人品。希望通過努力有所成長,有所晉升。但是,後面裁員的時候,竟然第一個把你給裁了。

啟示二:如果自己的領導人品不行,你再怎麼多勞,也是不會多得的,反而動刀子的,第一個就是你。


場景三:不懂拒絕的時候

當你不懂拒絕,啥事都攬到自己身上時,這時多勞不會多得,甚至會死得越快。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應屆生身上,在他剛畢業進公司的時候,想著要好好表現自己,想盡快的融入公司。於是就不停地幫領導、同事做事,像點外賣、拿外賣、打印東西等等事情,都是他來做了。一開始,同事、領導還有些不好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了,那幾乎這些東西完全變成我你的事情了,意味著他做自己崗位上事情的時間變少了。最終因為沒能勝任公司工作而被辭退。原因是:我招你來是工作的,不是幹雜活的。

啟示三:如果你也想多多展示自己,不要光想著這些打雜的事情拿來給自己做,可以做一部分,但不能什麼都做,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這樣你的多勞,才有可能會多得,而不是死得越快。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積極努力的做好本職工作;

其次,我們要努力維護客戶,積極為公司拓寬項目資源;

第三,如果有富裕的時間,可以幫領導或者同事做些力所能及的幫忙;

第四,要注意一個問題,與其通過幫領導和同事取快遞、點外賣這種事情來搞關係,不如多和大家聊天,你要增加他人的見識,這才是你的價值所在。


阿龍叔看職場


〔愛上爸爸〕為您解答:在職場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鞭打快牛。也就是說你工作越勤奮,幹活越快,反倒給你增加的任務就越重。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句話,叫做洗碗的打碗。也就是說做的越多,錯的也就越多,什麼也不做的人反倒沒有任何責任。

做的越多,錯的越多,確實已成為職場的詬病

一、工作效率高成為了給你增加工作的最好理由

身在職場的人估計80%以上都會有這種體會,剛入職的時候信心百倍,一天的工作恨不得半天完成。但是隨著入職時間越來越長,就會發現領導交給你的工作會越來越多。筆者就是這樣,初到機關時,認為自己年輕什麼都應該多幹。因此,對於領導交代的每一項工作都會毫不猶豫的接受。等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忙不過來時,再去找領導想要把活分給別人一點,結果卻比登天還難。工作能力低,效率低的人反倒事情比較少。特別是在體制內,這種分化顯得更為明顯。

二、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溼鞋

當你的工作一旦多起來之後,你根本無暇顧及質量。有些發生的領導當時發現批評了還不一定是壞事。特別是在你看起來“不起眼”的工作方面,事實上,越是不起眼的工作越容易被你埋下大的禍患。這樣的禍患潛伏期是不確定的,可能是一個月,兩個月。也可能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乾的多,出錯幾率就大,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剛到機關不長時間就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因為我和我們部門領導在一個屋辦公,當時我正在趕一篇稿件,領導讓我打電話通知距離一名副局長參加會議,這會兒我答應完後立馬就接了個電話,接完電話就直接寫稿子了,就把通知領導改回的事情給忘了,結果後來我因為此事捱了一頓批評。

雖然做的多,錯的多。但多勞多得並不絕對就是陷阱,任何時候都需要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將

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有一個真理是不會變的。任何一個部門或者是一個單位,都需要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出力幹活的頂樑柱。畢竟任務、工作、效益是需要完成的。即便有一些偷奸耍滑的人,但是也必須有一些肯幹、認乾的人來完成這些工作。而在現實工作中,也確實有一些領導幹部是在工作中麼爬滾打上來的。

結束語:職場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但是絕對的公平永遠不會存在。


愛上爸爸


做得越多,死得越快,這句話簡直是職場壓箱底的金玉良言。

這句看似是違反了“多勞多得”的原則,但卻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在告訴每一個職場人,要小心“多勞”的某些坑。

01

不論是員工還是領導,只要沒有絕對的話語權,“做得越多,死得越快”,都適用

我們之前有個業務部門領導,因為是新提拔上來的,所以工作非常的努力。

他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帶領部門走上一個嶄新的道路,於是做了很多突破性的改革。

改革必然帶來問題,在前進的過程中,一路也是跌跌撞撞。有好幾次,還被公司老總叫去談話了。

最嚴重的一次,讓他在公司經營會上,像小學生一樣做檢討,承認自己的錯誤理念,併為接下來的工作制定新的、可行的方案。

年底評價的時候,他只獲得了一個及格水平的等級評價。按照公司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領導至少是“良好”級別的,他是唯一一個“及格”。

當時參加會議的時候,我就在他旁邊,在結束後,他小聲嘀咕了一句“做得越多,錯得越多”,被我聽得清清楚楚。

一個部門領導,都會說出這句話,可見下面的員工,又有多少會有這種想法。

領導不過是想尋求突破,又哪可能一帆風順,這些公司都忍受不了,又怎麼會忍受一個基層員工的錯誤行為呢。

02

實際上,“做得越多”與“死得越快”,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是因為做得多,所以出錯率就高

事情多了,難免會出錯,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得滴水不漏。

可領導對待員工的態度,往往是不夠寬容的。對領導來說,做好了,是理所應當,做錯了,就是沒有做好,那就得批評。

一次兩次或許還好,可隨著做的事情越多,出錯越頻繁,領導就越有可能形成刻板的印象,無限的放大員工的錯誤,繼而會覺得員工做什麼都做不好。

當一個員工在領導心中只剩下“無能”這一個印象的時候,領導又豈會還讓他在自己手下繼續做下去。想辦法讓員工走,就成了毫無疑問的結局了。

當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之後,員工也會意識到領導的這種偏差,也就會以減少工作量的方法,來降低出錯率。

這裡面還有另一個原因存在,就是當錯誤率高的時候,領導對員工的評價也不會高,做得多,但拿得少。

反觀那些不怎麼做事的員工,沒出什麼錯,被判定為高績效者,反而拿得多。這一對比,就算自己還想多做,也沒了多做的念頭了。

03

大多數員工,都是想要努力實現自我的,可無奈現實情況不允許,於是也就走上了一條大家都在走的路

從員工過來的每一個職場人,應該都有所體會。每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相應的回報。

可在所有人都求穩的大環境下,想要憑一己之力,做出改變,又是何等的困難。

尤其是自己的行為在領導層面,遇到阻礙的時候,想要有所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

“屁股決定腦袋”,位置越高,越想要求穩,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至於別人如何,實際上和自己並沒有什麼關係。

自私地說,誰不是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一點呢。

員工多做,是想要憑努力換取更好的生活。領導求穩,也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確保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

所以,“做多錯多、做多死得快”,就成為了這種大環境下的自然產物。

作為員工,如果還想要奮力一搏,或許能走的路,就是不去計較一時的得與失。在錯誤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然後將其運用到其他的地方,以此來彌補自己之前的損失。

員工要成長,但也要懂得如何在現有規則上更好的前進。

畢竟,當規則還沒有被改變之前,適應規則,也是自己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

我是@次等大叔,著有《從零開始學招聘》,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10年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擅長生涯諮詢、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蘇羨觀點】因為很多人覺得做得越多,錯的越多,這樣不僅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讓領導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還有可能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損失,做得越多反而在職場失去了加薪和晉升的機會。當然,這種片面地將做事數量作為工作準則的認知非常不可取。問題的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做事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才能事半功倍。處於不同階段的職場人士也應區別對待,年輕人要有衝勁,老員工做事求穩。

一、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多做事、積累經驗。

尤其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這種思想更是要不得。初入社會,更應該把增加閱歷,積累經驗,力求對職場、社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放在首位,為以後的職場之路做好鋪墊。這種“做的越多,死得越快”的想法很容易讓年輕人產生畏首畏尾的思想,最終結果就是錯過了最好的試錯年齡,越往後,犯錯的成本就會越高,代價越大。

年輕人不要怕犯錯。很多人不會一輩子待在一家公司不辭職,上家公司犯過的錯都會成為你的寶貴經驗,而且公司領導也會對年輕人有更多的犯錯容忍度,畢竟領導也知道你初入職場缺乏經驗,會給你一定的犯錯機會,給你時間讓你成長。

二、老員工重在求穩。

而對於進入職場的老員工,就不適合採用年輕人的戰略。此時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儘量讓你能夠出彩,為你加分,為你的職場晉升做鋪墊。由於工作多年,經驗豐富,老闆對你的期望值很高,如果突然接到自己不擅長的任務或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了大錯,可能自己之前多年的努力就全白費了。做對十件事的功勞都有可能被做錯一件事抵消掉,導致老員工的犯錯成本很高,代價很大。

三、死得快不是做事多,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做事方法。

很多時候不是做的越多死的越快,而是沒有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做事習慣,才導致工作中狀況百出,疲於應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1.在工作中養成閉環思維。

所謂閉環思維,即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老闆交代的事情,不管做的如何,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反饋給老闆,老闆能及時準確地知道結果,不需要事事催問。

現實中我們很多人做事情不彙報,或者說一半留一半。你只做了一點點,別人可能以為快做完了,你已經做好了,別人也可能懷疑你根本沒有開始做。上司和下屬之間的矛盾有很大一部分都源於溝通、彙報不及時。

2.自省讓你成長更快

每個人在工作中別過於自信,要養成自省的好習慣。通俗的說,自省就是當事情做不對時,及時意識到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在別人的批評、督導下立刻改正,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要求。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很難,經常付出沉痛的代價後才明白最該做的是什麼。所以,珍惜每一次犯錯的經歷,好好總結經驗,不在同一個位置絆倒兩次。

3.拒絕也是一種最佳選擇

做的越多死的越快,很有可能是你做了很多不必要或不擅長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不懂拒絕,做了太多自己做不好的工作,反而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不會拒絕的人往往被我們稱為“老好人”。這樣的一個稱呼帶有某種調侃的意味,做一個老好人不僅會讓自己總是承受一些委屈,做過得好結果也往往被人遺忘。所以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懂得拒絕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我們會遇到一下三類請求:

(1)自己分內責無旁貸的工作

這部分工作當然要以最好的質量和最快的速度來完成,也是不能拒絕的。對這一類工作,我們有條件要完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

(2)與自己職務有關,但請求時間不合時宜

這個就需要適量地拒絕,或者告訴對方什麼時候再做比較合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緩衝期,以使相關的工作符合自己的時間安排。

(3)完全沒有義務的請求

這個必須拒絕,因為它只會製造麻煩,有害無益。

總結

做的越多死得越快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掌握良好的做事方法,擁有良好的做事習慣,做過的事,負責過得項目都會成為你的加分項,讓你閃閃發光。


蘇羨Gavin


【職友圈老金觀點】:這個問題咋一看是因果關係,但深度的去分析,這是一個錯誤的思維邏輯慣性行為。從題目中的因果關係看,可以理解為,因為做得越多,死得越快,所以懷疑多勞多得是陷阱。這種問題,職場中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問題,也讓職場中很多人心存懷疑。那麼到底這種說法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

我認為:這種說法有很大的誤導性,尤其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把這種說法作為職場生存法則的話,才會真的把自己的職場道路給帶偏了,而現今職場很多新人越來越浮躁的原因之一,和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關聯性。


就好比上學時,學習數學,就有一個類似的現象:當自己面對一種題型不會時,也是做的越多,錯的越多。但這絕不是以後再也不做該類數學題的理由,其本質的原因在於:沒找對方法。對於職場中的這種錯誤的思維邏輯慣性行為,我們可以用一個術語來解釋——自我保護性逃避。

所謂的自我保護性逃避,是一種人性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的表現。通常會發生在這樣的場景中:當自己由於某種原因造成工作失誤,受到領導的責罵或處罰時,會本能的觸發自我保護意識,以便逃避領導的責罰。當類似事件發生的越多,這種自我保護意識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思維邏輯的慣性——做的越多,死得越快。


作為員工,尤其是職場新人,如果抱有這種錯誤的思維邏輯慣性,就會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現以下幾種表現:

  1. 對工作任務挑三揀四

  2. 工作拖延症

  3. 不思進取,對努力的同事不削一顧

  4. 尋找或拉攏有同類想法的員工,共同牴觸或排擠努力的同事

  5. 抱怨公司管理制度,吐槽公司福利待遇

而以上幾種表現,恰恰斷送了自己在職場中的晉升道路,最後僅留下“懷才不遇”的自我憐惜之感。那麼作為員工,尤其是職場新人多做事沒有錯,但要會做事,通常真正的職場達人,對於會做事方面,大多遵循以下3點原則:

  1. 聚焦任務的核心目標

  2. 思考自己從這個任務能學到什麼

  3. 有沒有辦法提高效率

這才是一個員工,尤其是職場新人所需要掌握的職場晉升思維。那麼在職場中到底該如何去做呢?這就涉及到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搞清楚哪些工作越做越不值錢”。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理性看待多勞多得”。


第一個問題:哪些工作越做越不值錢

職場中有種錯誤的觀念,工作時間越長,經驗就越豐富,但現實卻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工作多年一直從事著原來的工作,甚至公司如果需要裁員,這些人是第一個被裁掉的。原因很簡單,這類人大多有以下3種原因:

1.永遠被動跟隨公司成長,卻從不主動成長

這類人大多屬於不喜歡去主動成長,往往只是由於公司的發展需要,被公司牽著走,甚至有的人會覺得“聽話照做,不就是隻做公司要求做的嘛”,實際上這是一種“懶惰思維”。長期抱有這種思維,學習力就會越來越衰弱。如果有一天當公司某一些業務,或者某個崗位不需要了,這類人就會被淘汰。

主動成長在於,鑽進去,這類人有一個特點,就是當別人批評自己時,往往會認為批評的是過去的自己,是在提醒自己還有成長空間。主動去糾錯提升,這就是主動成長。

任正非在有過類似的話:“華為不會去養無用的人,所以只要你的成長趕不上公司的成長,就會成為被公司拋棄的對象。”

2.“擠牙膏”式工作方法

這類人工作時,總是領導說一步自己做一步,看似循規蹈矩,但毫無建設性。這類人其實做為其領導,內心是疲累的。甚至會認為“什麼事都需要我指導,那我招你來是來折磨我的嗎”

實際上有一部分人,往往在領導說出第一步,就已經把後面的步驟給箱號了,提前做了準備,並且在後面的每一步都會即時向領導反饋進度。說白了這類人讓領導一種很輕鬆的感覺,心裡會認為“替我分憂者,必是知我勞累者,我必提拔之”。

小王平時做事的時候,小王總是像牙膏一樣,領導說一點,自己就去做一點,還美其名曰:聽領導的話就不會犯錯。某一天領導高升,準備從下屬員工中提拔一個,公司為了體現公平化,建議員工毛遂自薦。小王也自己推薦了自己,當自薦書放到領導面前時,領導看到小王的名字後,在晉級表上,趕緊劃掉小王的名字,心想:“我的天啦,你還沒折磨夠我啊”

3.工作中從來沒有跳級思維

這裡的跳級思維,不是越級,而是角色假定。簡單點說就是,當自己工作的時候,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領導會怎麼做。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多此一舉,甚至搶領導風頭嘛。這裡我說的是思維模式,而不是真的去和領導說:“領導,這是按我的思路”。

這種思維最大的好處就是,訓練自己的領導力。很多人一直對領導力有種誤區,就是做到領導位置才能去訓練領導力。實際上工作中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培養自己的領導力,就是運用“跳級思維”。

小張平時做事喜歡動腦筋,尤其喜歡採用“跳級思維”的模式去思考問題,每次聽到安排任務,小張都能做到,領導說了開頭,自己就已經提前準備好後面的步驟,當然小張並沒有膨脹,而是會把自己思考的方法,反饋給領導,並請領導指正。領導覺得用小張辦事,會很輕鬆,不用自己煩神太多,結果提拔的時候,領導第一個推薦了小張。


【小結】:做多越多、死得越快,大多是因為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不對。直白點說,任何公司都希望員工多做創造價值的事,而不是做一堆換誰都能做的事。


第二個問題:如何理性看待多勞多得

關於多勞多得早在幾千年前就有過類似的說法。

《莊子·列禦寇》中對能者多勞有記載: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這句話的本意是有能力的人做的事多,勞累也多。但能力強的人酬勞獲得的也多。

現實中很多人誤解了多勞多得就是能者多勞的含義,認為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多做事。卻對多得隻字不提。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有目標的去做事

這裡的有目標,是和自己的規劃有關,多做些有助於完成自己規劃的目標的事,比如說有助於更深的瞭解行業,有助於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小李初入職場就給自己定了個一年目標(熟悉部門所有流程),經過小李一年的努力,部門中任一崗位都能上手操作。第二年正好公司擴張,需要從現有部門裡提拔一個主管,經過上級領導綜合考察,提拔了小李。

定目標不要一下子就定太長的目標,比如3年,5年。這是因為時間越長越容易有變動。

第二步:角色假定

角色假定說的是,把自己的角色假定成公司老闆,用老闆的思維去思考某件事如何做才能有助於公司效益提高。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提升自己的領導思維。

小李做了主管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的用腦做事,尤其在部門的大方向上,小李通常都會想想如果部門是自己的公司,那麼怎麼做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結果小李的部門創造的效益是整個公司最大的。

第三步:高效率處理問題

工作中不要只看著任務完成了,就結束了,更需要反思還有沒有辦法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職場如戰場,高效率的工作才能跟得上市場的發展步伐。

小李平時管理部門時發現,有的工作流程,可以優化,把冗繁的步驟去掉後,效果提高很多,於是小李就對部門的工作流程進行了優化整改。果然部門所有人的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大家業績也越來越好,獎金也越來越多。

第四步: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

職場中經常會聽到“不要計較個人得失”,但正確的做法是,當團隊利益分配時,不要過於計較自己是否是獲益最大的。現實中很多人誤解為,自己合理利益也一定要捨去,比如個人正常獎金被無良領導扣發,這種做法不屬於“不要計較個人得失”的範疇。

小李為什麼經過上級領導綜合考察後被提拔,原因在於小李業務能力強,同時每當團隊分配獎勵時,並不計較,甚至多分點給同事也從不計較。比如有一次中秋節福利,原本是月餅+螃蟹券+過節費,團隊中正好有個同事準備去拜訪未來老丈人,小李得知後,直接把自己的月餅和螃蟹券讓給了同事,並說多帶點沒壞處。

第五步:多嘗試創新的事

員工可以通過創新,給公司增加新的擴展渠道,公司自然會給予一些額外的獎勵,也是是多得的一種表現。但很多人誤以為我本職工作做的越多得到的就應該越多,這種想法明顯的誤解了多得的原則。

小李雖然做了主管,但平時空閒時間喜歡研究行業裡的新動態,新技術。果然通過自己的調研和小嚐試,發現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給公司帶來新的渠道,經過上報後實際檢驗,確實為公司開發了新的業務渠道,此時公司除了給予了一定獎勵外,還批准小李把新渠道納入原部門,提拔為新部門經理。


【小結】:基礎工作做的再多,並不會得到更多收益,創造性的事情做的多,才能再原有的基礎收益上,額外獲取其他收益。


職場小貼士

職場中對於任何觀點,不要只看表面意思,多動腦想想本質的含義,才能做出正確的步驟,獲得更多的收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謝謝:)

如果我的回答幫助到你,可以關注@職友圈老金。共享職場生存、晉升技巧、副業實戰經驗。


職友圈老金


很高興為您解答。

做的越多死的越快這話其實不怎麼準確,應該看你的出錯率,都是幹活,人家一小時幹一個活,你一小時幹了10個但是出錯了8個。你說這要讓領導怎麼看你。當然死的快了。

但是如果同樣的時間,你做的比別人多而且還沒有錯那麼你升的也越快。對吧。畢竟同樣用人而你為公司創造的利益更大,試問哪個領導不喜歡呢?

其實這句話一般都是職場老油條的心裡,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那麼不如不做或者少做,不做就不錯,少做就少錯。大家都保持現在這樣。

如果是年輕人這句話不適用,年輕人正是累積經驗提升自己的時候,犯錯不可怕。總結經驗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就好了。如果因為怕死的快而不去嘗試不去多做的話,那麼如何提升你自己呢?

以上是本人的觀點,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


蚊子飛不動


職場上大家抱怨的“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的現象,近年來越來越引起職場人士的關注。我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多年,在我的工作圈子裡,有的領導把這種現象形象的稱作為“洗碗效應”。日常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經常洗碗的人難免偶爾失手將碗打破,自責惋惜之餘,有時還會受到冷眼指責;相反,那些“一抹嘴就走”的人,則可等閒視之、明哲保身。更進一步地解讀認為,“洗碗”越多,打破碗的概率就越大。好漢費力不討好,懶漢討好不費力,倘若放任這種現象,則“明哲保身,但求無過”者就會越來越多,任勞任怨的“洗碗者”則會越來越少,造成幹部選任的逆向循環,阻礙事業發展。

從機關單位的組織人事機制來講,要破除“洗碗效應”,跳出“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的怪圈,關鍵還是要以激發幹部隊伍幹事創業活力為方向,圍繞幹部隊伍中存在的敷衍塞責、不敢擔當作為問題,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探索能上能下路徑。

一、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制度改進。聚焦乾部幹事創業動力不足、能力不夠、壓力不到等問題,理清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的內在邏輯,制定實施辦法,建立制度鏈條。

二、堅持區別對待,嚴格劃清界限。準確區分失職與失誤、敢為與亂為、負責與懈怠、為公與為私,根據行為邏輯順序制定評主觀動機、評工作依據、評決策過程、評社會影響、評事後態度實施標準,做到容錯不縱錯、糾錯不犯錯。

三、堅持嚴格標準,做到能上能下。機關事業單位用人的最大問題就是體制不活,能上不能下。要嚴格執行相關幹部管理規定,探索建立“下”的幹部專門管理庫,實行動態管理,讓幹部下的服氣、下後能上、上有依據。

四、堅持嚴督實考,強化實績導向。始終以考評領方向、增動力、傳壓力,從健全體系、嚴督實查、真獎真罰全鏈條發力,為容錯糾錯立好標尺、為能上能下提供依據。發揮督查正向推動作用,變了解結果為過程督導,不搞年終考核“一錘定音”,將考核要求嵌入日常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按時保質推進。


品公文


孤傲的創業者觀點:不是陷阱

理由如下:

  • 這件事情要辯證的眼光去看,一般在民營企業中,崗位配置沒那麼齊全,一個人頂幾個人用,要求你要多做事。而在大公司、外企、國營企業中,通常情況下,大家各司其職,不會想多做事,因為有可能是陷阱。
  • 對於職場新人,多做事,意味著犯錯幾率增加,挨批評的幾率同樣也增加。但是,學習成長也會比較快!不做事情,怎麼成長?做的多,做的雜,成長的才快,能力才全面。
  • 不考慮在國企,單純在中小企業當中,有這種觀點的員工,一般在職場的成長有限,所謂的自己的天花板會出現,反過來又會產生負面情緒,這在團隊中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 不管老闆還是直接上司,安排多做,如果是年輕人,我的觀點是應該做,不要擔心陷阱。這相當於公司出學費,你學習。更何況,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呢,怕什麼?

結論:辯證看,年輕人不要怕,努力幹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