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商鞅评价如何?请各抒己见?

風在川上曰


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商鞅死而法不灭,使弱秦变为强秦,为赢政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今变法的佼佼者!


史东风


商鞅确实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贡献虽然没有给到底层人民什么实惠,但是确实是为了推动了秦帝国的建立,为华夏政权的大统一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后来的秦国。

商鞅原是卫国人,氏公孙,因此又叫卫鞅、公孙鞅。他年轻时候爱好刑名之术,也就是法家那一套,学完了去了秦国,托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见秦孝公,他讲的是尧舜之帝道,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第二次,他讲的是汤武之王道,秦孝公还是没兴趣。第三次,他讲了春秋五霸的霸道,秦孝公兴趣来了,跟他谈论了一天一夜。然后就任用了他,命他采用霸道,变法强国。 帝道者,德行也。王道者,仁义也。霸道者,武力也。 三种方法,秦孝公选了最后一种。因为他觉得,凡是明君,谁不想活着的时候名扬天下呢,如果按照帝道和王道,就得等几百年之后,国家才会强大,老子实在是等不及了。还是最后一种粗暴直接爽快。

大家看到这里,要明白一个道理。阴阳平衡是到处存在的。秦孝公选择暴力,这就是秦国的基调,也是它命运的底色。以暴力立国,就会以暴力亡国。如果以帝道和王道立国,国家就会长久得多。当然,大部分野心家是不信这个邪的。 那么,就开始干吧。 商鞅很快就动手了。欲要吞并天下,必须强军。而想要强军,就得先改革军队制度。商鞅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一条耕战法,就是以耕养战,国中男子人人都是士兵,能种地,能打仗。敢打架斗殴的,都重刑伺候。想显摆力气,就到战场上去。这就是所谓的民怯于私斗,勇于公战。而且对于打仗的激励机制搞得很好,不仅废除了军官子弟的世袭制,还明确规定,凡是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不仅封爵位,自己家人也可以免赋税,这对于每一户秦民,都是莫大的鼓励。

所以那时候人人争先恐后上战场,极少不愿意去的,也会被家人孤立冷对。所以六国之师叩关而攻秦,秦军一出他们就大败亏输,原因就是秦军打仗就相当于抢钱,而不是送命。这是实实在在的战争机器。 靠着商鞅的法度,秦国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师,攻城略地,扩大地盘,国力也逐步攀升,很快就傲视东方诸国了。但是商鞅本人,不懂进退,秦孝公在位时,对他很信任,他立下莫大功劳的同时,得罪了秦国贵族。为了法令得到很好的实施,他甚至割掉了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告谋反,不得已与前来抓捕的官军力战,最后战死,尸首被拉回去五马分尸。

商鞅虽然在这场变法中死亡,但是制度不变。秦国沿袭的还是他那一套,因此最终还是靠他的政策统一了天下。


回看历史123


引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事物没有原因是不会产生的,没有变革发展是不会大成的。

因此,人在变化中求生存,国家在变革中求发展。

春秋管仲改革、战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就是国家力求通过改革摆脱掣肘,寻求发展的方法。

成事在人,古代改革需要的是智慧、强权、果敢之人才能推进改革变法,而历史选择了商鞅。

商鞅变法顺历史潮流,奠定了秦朝日后一统天下的根基

商鞅年少从法邢之学,为法家的代表,后任秦国的左庶长,遵从秦孝公在秦国进行变法,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富裕强大,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推行县制。

经济上,推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垦荒,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

军事上,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法治上,改法为律制定秦律,轻罪用重刑,增加连坐法,禁止游宦之民。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旧贵族等反对变法势力抬头,商鞅战败死彤地,被五马分尸,但变法继续实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利与弊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推进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重视法纪,轻罪重罚,加重了对广大人民剥削与压迫,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

历史评价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诸葛亮: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点亮万家灯火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赐予商于十五邑,姑号商君,史称商鞅。

商鞅辅佐秦孝公分别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改革,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1、政治上对户籍、军功、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税收、度量衡和民风民俗制订了法律改革。

2、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军事上收复河西失地。

春秋战国时期正好处于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大背景的影响下各个国家都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制度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分分掀起了变法运动。

商鞅进入秦国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酝酿变法,并与旧贵族势力针锋相对,这期间先后两次变法:

《垦草令》成功实施后,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轻罪用重刑。

2、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5、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第二次变法:

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4、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6、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正如历史上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变法后对秦国乃至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变法维新中,这是一种利息关系的重新规划,通过改革,建立了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有些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上也加重了底层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释界缘


商鞅变法把秦帝国推到了颠峰,变法把贵族利益分给穷人,缩小平富差距,使农民有地种,军功奖励提高了军队素质,徙木立信,让全国人民看到国家的决心信誉,鼓起了全国人,齐心协力,愤发自己,穷人不再被压榨,有了向上的机会,商鞅没有把所谓的贵族,精英们当回事,而是把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全国人民把秦帝国推向历史高峰,实现祖国大通一。


老杨皮382


先看商鞅生平: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鞅的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诸葛亮: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司马贞:①“里奚致霸,卫鞅任刻。”②“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 ,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下面运用毛泽东的话为商鞅的功过是非做总结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寰宇世界历史地理姿势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参考众多史论,我认为这是最普遍最公正的说法。

评价商鞅,实为评价商鞅变法,此次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而且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推动了宗法制向中央集权转型,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肢解之刑,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所以,总体而论,商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功大于过!






匿名江湖一把刀


历史上对商鞅评价如何?这个可以这么回答,没有商鞅,就没有后来的秦国一统天下!

商鞅去秦国时,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是一个十足的弱秦。经过商鞅的变法革新,秦国成了七国中最强大的,有了称雄和扫平天下的资本,所以,商鞅的才能可以说得上是帝国无双![赞][赞][赞][赞][赞][赞][赞]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于秦而言,商鞅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功臣,

商鞅的确是一个大人物,但不是伟大。他的贡献,也不在于给了底层人民什么实惠,而是推动了秦帝国的建立,为华夏政权的大一统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后来的秦国。

但是商鞅本人,不懂进退,秦孝公在位时,对他很信任,他立下莫大功劳的同时,得罪了秦国贵族。为了法令得到很好的实施,他甚至割掉了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告谋反,不得已与前来抓捕的官军力战,最后战死,尸首被拉回去五马分尸。

不过个人认为改革,是逆流而上,是在造时代的反,是一定会触及当朝权贵的利益,是很不讨好的事情。历来改革者,下场好的都不多。但是,需要改的时候,还是得改。有句很著名的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觉得呢 ?请留言


笑看往事如云


一、司马迁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二、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三、毛泽东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