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朱元璋灭元后,元朝残余势力北逃,退守蒙古本部。其后多年,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先后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意图全部消灭北元,虽削弱了北元残余势力,但一直没有彻底成功,明成祖朱棣也在北伐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明朝建国200年来,明蒙双方一直处于打打停停、互有胜负的状态。蒙古残余势力经常侵扰明朝边境,烧杀抢掠,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和宋朝对待边夷侵扰的政策以乞和求降甚至纳贡称臣为主不同,明朝一直对北元的侵扰持强硬态度。明成祖曾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也成为明朝对外的基本外交政策。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明成祖朱棣剧照

但这一政策却在明穆宗时期(年号隆庆)发生了转折,1570年,明朝与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了明、蒙200年来的敌对状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庆和议”——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并向明朝称臣纳贡,明朝开放与蒙古的边境贸易。此后,直至明朝灭亡,长达七十余年的时间,明蒙双方再无大的冲突、战争。

“隆庆和议”是明、蒙关系的重要转折,但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促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却是一场缘于蒙古部落王室内部的一场争妻风波,而且,争妻的主角还是祖孙关系。

1.爷爷夺妻,孙子负气出走降明

俺答汗是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十七世孙,其祖父是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明朝嘉靖年间,俺答汗的势力不断壮大,控制区域从呼和浩特开始向辽东拓展,逐渐成为蒙古事实上的首领。

为了解决蒙古游牧部落生产、生活用品短缺的问题,俺答汗曾多次要求和明朝进行边境贸易,但明朝出于种种考虑,一直不能满足其要求。于是,俺答汗就经常率兵袭扰明境,抢夺财物、掳掠人口。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北元经常侵扰明境

对蒙古部落的侵扰,明朝一边加强边防,一边适时反击,如秋天派兵焚烧草场,谓之“烧荒”;偷袭蒙古营地牲畜,谓之“捣巢”。双方冲突不断,百姓不得安宁,搞得两败俱伤。

一个偶然的事件,为双方结束争端带来了契机。

俺答汗有个孙子名叫把汗那吉,其父母早亡,从小由俺答汗的妻子抚养。俺答汗非常疼爱这个孙子,长大后给他娶比吉为妻。把汉那吉后来又看中了袄儿都司的女儿,将其聘娶回家。

袄儿都司的女儿,是俺答的外孙女,也就是把汗那吉的姑表妹。此女相貌姣美,又被俺答看中,俺答就从孙子手中把她夺过来占为己有。把汉很愤怒,又无可奈何,于是一气之下带着属下阿力哥等十人投降明朝。

“俺答有孙曰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幼孤,育于俺答妻所。既长,娶妇比吉。把汉复聘袄儿都司女,即俺答外孙女,貌美,俺答夺之。把汉恚,遂率其属阿力哥等十人来降。”(《明史》)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三娘子聪慧漂亮

一句话,爷爷抢了孙子的女人,这个女人还是爷爷的外孙女。不过,关于这个女人和俺答汗祖孙俩的关系,《明史纪事本末》有不同记载——

“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皆台吉之子也。幼孤,育于俺答妻一刻哈屯所···俺答娶胥比吉女为之妇;不相能,复聘兔扯金之女。适俺答长女哑不害有所生三娘子者,貌甚艳丽,已受袄儿都司聘。俺答夺取之,袄儿恚甚,将攻俺答。俺答无以解,即以那吉所聘兔扯金之女偿之。那吉怒,···遂与阿力哥同妻比吉女等十人南走,叩关请降。”

意思是说,俺答给孙子把汗那吉娶了比吉为妻,但孙子和比吉关系处不好,就又给他另娶了兔扯金的女儿为妻。俺答的外孙女三娘子,已被袄儿都司聘娶,俺答从其手中夺为己有,惹怒了袄儿都司,想攻打俺答。为了安抚袄儿都司,俺答就把孙子后娶的兔扯金之女送给了袄儿都司作为补偿,孙子一气之下出降明朝。

这段记载和《明史》最大的区别是,俺答并不是直接抢了孙子之妻,而是将已嫁给袄儿都司的外孙女——三娘子强行夺回,占为己有,并强行将孙子之妻兔扯金之女送给袄儿都司作为交换补偿,惹得孙子怒而出降。

无论占为己有,还是送给别人,有一点可能肯定,孙子出降的原因,是缘于爷爷俺答把孙子的妻子从身边夺走了。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俺答汗剧照

2.奇货可居,明朝抓住和平先机

把汗那吉到大同请降后,大同巡抚方逢时收留并和线时间上报宣大总督王崇古。当时,有的边防官员担心收留他会引起俺答不满,带来后患,想将其遣送回去。

王崇古却深谋远虑,看到了机会。于是,力排众议,留下把汗那吉,并向朝廷上奏,厚待把汗那吉。

王崇古的理由是,“此奇货可居。俺答即急,因而为市。谕以执送叛人赵全等还我,乃优遣以慰其舐犊之爱,而制其命。若其弗急,则我因而抚纳,如汉质子法,使招其故部居近塞。俺答老且死,其子黄台吉势不能尽有其众···其与黄台吉构,则两利而俱存之;弗构,则以师助之,外以博兴灭扶危之名而实收其力。”《明史纪事本末》)

意思是,俺答急于和我们通贡、互市,可以把汗那吉为筹码,换回叛逃蒙古的汉奸赵全等人,以封爵、通贡、互市为条件,迫使俺答归顺称臣,促成双方合好。如果俺答不想要回孙子,就利用把汗那吉招集亲信旧部,瓦解俺答势力。俺答年老将死,他的儿子黄台吉势力威望不足,以后可以用把汗那吉牵制黄台吉。

明朝君臣经过讨论,虽有不同意见,但大多同意王崇古的观点,特别是明穆宗的支持和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力挺,为王孙请降事件的圆满解决起了决定性作用。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明穆宗

而蒙古方面,俺答汗得知孙子降明后,担心孙子安危,听从明朝叛逆赵全等人的唆使,马上率兵追赶至大同,欲以武力夺回爱孙。

赵全是明朝雁北地区白莲教头目,明朝建国后,打击白莲教,赵全、李自馨等人便率教徒越境前往长城外河套地区,归附俺答汗,并借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容小视的反明势力。赵全等人多谋善略,为蒙古部族出谋划策,帮助其发展农业、手工业,并且完善了蒙古部族的军事建制。俺答汗的迅速壮大,与赵全等人的帮助密不可分。

但对此时已经势力大增的俺答汗来说,孙子的性命更为重要,而且与明朝封贡互市,一直是他的期望。因此,虽然兵临境下,但明朝早有防备,硬攻没有胜算,又听说孙子安然无恙且被明朝厚待,非常高兴。就答应了明朝的要求。

“敌使来请命,崇古遣译者鲍崇德往,言朝廷待把汉甚厚,第能缚板升诸叛人赵全等,旦送至,把汉即夕返矣。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若天子幸封我为王,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忍倍德乎?’(《明史》)——如果朝廷封我为王,我率领的北方部落,谁敢反叛?我死以后,孙子袭位,更不会忘恩背叛中国。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蒙古人善于骑射

3、隆庆和议,明蒙共享和平双赢

1570年(隆庆四年)底,俺答汗将赵全、李自馨等叛逆十人遣送明朝,明朝将把汉那吉礼送出境,并赠送彩帛、布匹等礼品。之后,俺答汗派使者正式向明朝提出封王、通贡、互市的请求。

次年初,明朝政府经过讨论,双方正式签订协议:明、蒙双方互不犯边,边境地区通贡开市。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他王室部落成员30多人也给予相应赐封,明朝开放11处边境口岸,供双方贸易,蒙古定期向明朝纳贡。

史载 “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俺答既就市,事朝廷甚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氓者,必罚治之,且稽首谢罪,朝廷亦厚加赏赉。”(《明史》)

“隆庆和议”后,俺答汗从此归附明朝称臣,并严厉约束部下,对部下偶有私自犯边侵扰者,严加惩处,直至明亡的70多年间,基本保持了明蒙边境的和平安宁,双方百姓安居乐业。蒙古一方通过通市满足了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明朝政府也因为通商而增加了收入,还节省了边防费用,明、蒙双方实现了和平双赢。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俺答汗雕像

“隆庆和议”的直接诱因,缘自于蒙古王室的一场“祖孙争妻”风波。其实,和议的顺利达成,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因素——

政治上,双方都有议和需求。俺答汗虽然势力强大,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蒙古大汗。当时蒙古名义上的首领是其族侄小王子卜赤。向明朝称臣求封,有利于提升他在蒙古部落的政治地位和声望。而明朝政府经过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等事件,也认识到蒙古的势力,疲于应对蒙古部族的无休止袭扰。隆庆和议既满足了俺答汗的封贡通市要求,又满足了明朝名义上让蒙古纳贡称臣的面子。

经济上,双方通商实现共赢。蒙古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此前蒙古主要靠战争手段抢掠,解决生产生活用品的不足,但这一模式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双边和议,实现通市贸易,有利于明、蒙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三娘子剧照

其他方面,明蒙双方统治者的开明谋略也为和议的达成创造了必要条件。从明朝方面前,促成和议的主要人物,如王崇古、高拱、张居正等,都是具有政治智慧、谋略出众的一代名臣,能从一个蒙古王孙的归降,看到背后的和平先机。

明穆宗是个能君、明君,即位后曾实施了抑止土地兼并、解除海禁等一系列新政,革除前朝弊政。自言“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这一开明的思想认识,为和议的达成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从蒙古方面看,俺答汗晚年信教,思想上从打打杀杀转向祈求和平安定。最重要的是,他从孙子手中夺来的妻子三娘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娘子是个智慧过人、深明大义的政治家,深受俺答汗宠爱和信任。

一场“祖孙争妻”风波,为何带来了明朝边境的长期和平?

蒙族女政治家三娘子

俺答的求封、通贡主张背后,三娘子是重要推手。和议达成后,三娘子有时亲自率人朝贡,以示诚意。俺答死后,其子黄台吉、黄台吉之子扯力克先后袭位,按照蒙古婚俗,儿子可以承娶非亲生母亲的父亲妻子为妻,三娘子虽不情愿,但鉴于她的权力和声望,明朝政府劝说她以大局为重,先后下嫁给俺答之子黄台吉、黄台吉之子扯力克。

“其妻三娘子,故俺答所夺之外孙女而为妇者也,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乃敕封为忠顺夫人。”(《明史》)

三娘子也不负众望,嫁给俺答之子、孙后,继续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执行明蒙和议政策。扯力克去世,三娘子又于1612年嫁给扯力克之孙卜失兔,但不久即去世。终其一生,三娘子都在以自己的权势和威望,维护明蒙和议。

(参考史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ity Ser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