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清以6万满八旗军就能征服一亿多人口的大明和蒙古?

掷出窗外事件


许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六万八旗征服了天下。其实大错特错,是满蒙汉八旗+蒙汉藩王征服了天下。皇太极的政权是内部满蒙汉八旗,外部汉族、蒙古藩王的联合政权。只有理解到这个层面,才能理解了明清易代。

(1638年皇太极的政权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军战斗力很强,基本是百战百胜,对明军直接摧枯拉朽。从萨尔浒之战到沈辽之战,再到广宁之战,八旗军打明军可比后来打宁锦、大凌河、松锦简单多了。但为什么依然只能局限于关外一小块呢?

根源就在于努尔哈赤晚年封闭的关门政策。对辽东的汉民压榨且不信任,甚至对自己的女婿李永芳都不信任。自然离心离德,毛文龙的实力就是这几年逃人给壮大的,尤其是策反了刘爱塔将军。

(努尔哈赤晚期后金很虚)

皇太极要不是改弦更张,估计后金坚持不了几年自己就黄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李自成在占了北京后,还推行百姓不纳粮,向豪绅犒饷的传统,政权没有转型,就没法团结这些人,在山海关一战失败后,河北、山东、河南的士绅很快推翻了当地的大顺政权。

讲了反面的,继续来谈皇太极政权。

皇太极一方面削弱莽古尔泰、代善、阿敏三大贝勒,确立至高无上的汗权;一方面积极融合蒙汉,建立满蒙汉八旗;同时还保留实力派自主权,诸如蒙古漠南的藩王,汉人的三顺王一顺公。

(皇太极)

这种情况下,如滚雪球般的壮大,而且向心力越来越强。在松锦决战之后,明朝的辽东督抚一度尝试策反孔有德,但孔有德直接将信上交给皇太极。

在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这套政策没变。多尔衮运用的炉火纯青,这才确立了清朝的一匡天下。

一枚明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回答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入关前的清朝到底有多少兵力?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的时候,有八旗兵6万左右,这6万部队是后金发家的基本盘。但是随着不断发展,后金人马增多,蒙古族、汉族等人口不断加入。1636年改金为大清,到1644年入关前,大清兵包括满族八旗、汉族八旗、蒙古八旗等兵力有十几万,但是峰值应该是17万左右。满清就是凭借这17万人的部队,奠定了统一大业。

二是明末到底有多少人口?《明实录》对明朝的人口统计始终是5000-7000万人之间,明朝末年的天启年间,人口在5000万出头。很多历史学者怀疑这个数字,有人认为在1亿以上,有人认为在1.2亿左右,有人认为在1.5亿左右,葛剑雄教授认为接近2亿。只有易中天教授比较靠谱,认为明末人口在6000万左右。我对明史进行过深入研究,横向纵向比较,宏观微观思考,认为,1644年,明朝灭亡前,人口已经没有5000万。

我们用脑子想想,17万人,这么可能灭的掉上亿人口的国家?

没有1亿人。在地瓜、红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中国之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取暖煮饭靠大自然,而粮食种类少,产量少,养活人不容易。

明朝常备军是110万左右,如果有上亿的人口,完全可以养220万常备军。如果有上亿的人口,皇帝和大臣不会因为明朝十几万宗室人口的吃穿发愁。

明成祖朱棣时期,人口就是5000多万,他能做到五征漠北、数下西洋,征服安南。如果明末有1亿人口,甚至两亿人口,万历皇帝早就可以再来几次“成化犁庭”。长期的消耗,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到崇祯后期,明朝是真正到了民穷财尽。清军入关后,清军两路出击,英亲王阿济格可以率着几万人追的李自成满地找牙;豫亲王多铎可以率着几万人消灭南京弘光政权。在兵器没有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只有一种解释,大明把天下榨干了。

当然,清朝能入关还在于利用了汉人的力量,他们在团结蒙古人之后,进一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汉族人,发挥他们的力量,一起共谋大业。尚可喜、耿继茂、洪承畴、吴三桂等等,看看乾隆编的《贰臣录》,就知道多少明朝文官武将投降了满清,比国民党投降的还多,这些人为什么投降满清?满清在那个时候靠谱,像个朝廷,李自成、张献忠像土匪,崇祯朝廷像黑社会,大臣一不小心轻则进监狱,重就丢了性命。

得人心者的天下,明末精英人士的一次用脚投票,选择了满清。


坐看东南了


额,得先说清楚,大清入关时,满八旗的兵力可不是区区的6万。当时八旗总兵力在14-15万左右,扣除掉汉八旗的2.4万和蒙八旗的3万人,满八旗的总数应该在8万左右。


在松锦大战之前,满八旗共有兵7万,在松锦大战中损失了斤两万后,皇太极随后向北彻底吞并野人女真,强征索轮族和达斡尔族两族壮丁,并将两部并入女真,作为满八旗后备兵源地。随后,满八旗兵力重新补充到8万左右。

在明清战争的同时,大清也在对蒙古诸部进行征服。从努尔哈赤时期,后金便开始了对科尔沁部的征服,同时和喀尔喀和察哈尔也有摩擦。

1596年,努尔哈赤征服了科尔沁部明安和内喀尔喀部老萨等部。

1606年,内喀尔喀诸部尽数归附努尔哈赤。

1624年,科尔沁大部归顺后金。

1627年,皇太极奇袭察哈尔部,削弱了察哈尔的实力,扎鲁特部归顺后金。

1632年,皇太极再争察哈尔,先前归附后金的蒙古诸部观望不前,不过后金仍然占据优势。五月,後金进军至归化城,林丹汗南渡黄河,逃往鄂尔多斯。後金俘获察哈尔数千人。次年,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归附。


1634年,林丹汗病逝,察哈尔、克什克腾部众相继归降。

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寳”,察哈尔部灭亡。鄂尔多斯部、归化城土默特一并归降。

1636年,大清建元,年号崇德。内蒙古诸部已经全部归附大清,皇太极称帝,同时担任蒙古大汗。

不难看出后金也是花了近半个世纪的功夫,才吞并整个内蒙古,这期间除了军事征服,还有设置官吏和互相联姻的政治手段。



相比于征服蒙古,大清在征服大明上虽然花的时间短,但是废的功夫可是真不少。之所以能够拿下大明,一方面先前的六次入关劫掠和松锦大战已经尽数消灭了大明精锐。

之后由于李自成打进北京,大明失去了强有力的统一政府,虽然大伙都奉弘光帝为正朔,但是军阀之间勾心斗角,互相不团结,各有各的算盘,最后要么各自为战,要么倒戈相向,充当大清灭明的先锋。


可以说,仅是南明弘光政权投降大清的官兵,就有六七十万之众,被裁军整编后,新的绿营军仍然有30多万,如此庞大的兵力,在配合上15万八旗兵,再加上后续源源不断的投降兵力,大清自然是不愁缺人打仗,倒是汉人的表现实在是悲哀。


火器工坊


题主的六万满洲八旗兵是不准确的,六万只是八旗的骑兵。而根据相关记载,皇太极准备入关时,在太庙举行祭天,可以动员的兵力就达到了15万,为了策应吴三桂“献关”,倾巢而出,号称20万大军,彼时,满清已经是对中原志在必得了。

网上总有人说,满清是吴三桂放进来的,明朝是李自成灭的,满清就是捡了一个“漏”。须知,但凡要成就霸业者,必有高人相助,努尔哈赤、皇太极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外因方面:

其一,以汉制汉,笼络人心。


众所周知,满洲人作为游猎民族,最擅长的就是“劫掠”,打仗野蛮勇猛,抢到手就是强者。经常以劫掠“人畜”多少炫耀战功。但是,光靠野蛮杀伐抢掠是不能占领中原的。从努尔哈赤时代一直到皇太极时代,他们都很重视汉臣。先是重用范文程,再就是使出百般解数成功招降洪承畴。

尤其是,洪承畴的问鼎中原的谏言被多尔衮采纳,“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击败李自成。

当江南战事不利之际,洪承畴被寄以厚望,被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之职,成功安抚江南。可以说,满清入关能够运筹帷幄之中,还真少不了这些汉臣的鞍前马后的献计献策,洪承畴居功至伟。

其二,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如果说,后面吴三桂充当了清军入关的“带路党”,无疑,洪承畴等汉臣起到了定海神针、指路明灯的作用,这些人的作用不啻于大海航行中的舵手,让清军在入关之前,就完成了“满蒙汉”集团的联手,如同打完了一艘超级“航空母舰”。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祖孙三代满洲首领,能成功问鼎中原,更源于为“满汉蒙”军事集团赋予的一个超级杀手锏。

这个超级杀手锏就是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洲八旗。

八旗内部极其团结,这是其壮大取胜的关键。而当时的满族统治者将满汉蒙三旗军队整合成一个利益链条,规定:“凡是兵丁在作战中掳掠奴隶,就可以上升为奴隶主阶级。这和秦朝的军功制度相似,只要你打仗能够击溃敌人,杀伤敌人就奖励给你土地,获得侯爵封赏”。其实都是要激起战士内心的战斗欲望,使他们为了巨大的利益而不顾性命的奋勇杀敌。

“长期的狩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天然的锻炼,所以在与明朝军队的作战中,往往舍身不顾命地奋勇拼杀,连连取胜。”

这些都让满洲八旗爆发出洪荒之力,尤其是数量远超明军的骑兵,如同一支移动的机械化坦克军团,日行一百公里决战千里之外。

复旦大学知名历史学者侯杨方教授研究后认为:“光靠步兵,炮兵,野战中如何冲锋、追击? 松锦大战时的追杀,山海关的冲锋,都是骑兵,即使明清第一次决战的主力仍然是骑兵,一次性投入就有三万多骑”。强大的骑兵诠释了“骑射乃满洲之本”的用兵思想,并成功获得战争主导权。


自此,满洲有了庞大的军事集团,那么以此为开端,满清如何收买人心、网罗中原豪杰呢?

其三,“怀柔手段”,恩威并施。


为了笼络明朝抵抗势力,满清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欺骗世人。

正是受益于汉臣的谏言,入主中原必须清除各种障碍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他们眼中的流寇,而是训练有素的残余明军。

众所周知,闯王李自成犯下了一个最大的失误是逼死了崇祯。当然,这并不是李自成想要的结果。崇祯帝一死,群雄并起,他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逼死崇祯的李自成。

值此混乱之际,满清迅速调整政治手段,以“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抢关多隘,抵抗势力,望风而降。这其中,不但有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投靠清廷“轻车熟路”引发的多米诺效应,更有他们俩人,一文一武,将明朝残余势力的动摇分子瞬间吸收到麾下。

很多人以为这是报仇的机会,以为他们满洲人不是来争夺天下的!

但事实证明,世人被欺骗了!

尽管洪承畴之流,为满清立下了“开清第一功”,但讽刺的是,若干年后,康熙将其列入《贰臣传》,留下后世骂名。时至今日,其后人不知羞耻为其搞隆重的祭祀庆典,实在不可理喻。

既然尝到了“怀柔”的甜头,满清如法炮制,以“联姻”为名,将蒙古各部落王公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形成铁血联盟,彻底解除了满洲人的后顾之忧。于是,满人成为蒙古的姻亲,蒙古成为满人的帮凶。再用八旗制度,让蒙古成为满清的铁杆死忠粉。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满洲狼来了,就这么走了?没那么容易!

内因方面:

其一,国库空虚,透支严重。


明朝自从万历三大征后,虽然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自身也损失巨大。不仅军事实力损失巨大,更因为援助朝鲜,战争旷日持久,导致国库亏空严重。

在这场大战中,明朝辽东边军损失了一多半的精锐力量。从最初的十万之众打到胜利后仅仅不足四万军力。而这场战争消耗了大明朝有限的国防预算,当时一年的国库收入在四百万两,而实际战争支出却达到了七百万两白银。

其二,饥荒不断,税赋加重。


如果说建州女真的外忧是主因,那么,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导致的内患则让明朝雪上加霜。

国库空虚后,为了维持和辽东后金的战争,各地加大了农民的税赋,而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灾害严重,不仅饥荒不断,颗粒无收,一亿多人口的生活无法保证。

而明末引进的番薯、土豆和玉米还在福建等地试种,正在逐步推广,但是这个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留给明朝。偏偏各地饥民太多,食不果腹,他们纷纷铤而走险啊,揭竿而起,由于饥民源源不断,起义军从来不缺兵源,这也是为什么明军越镇压造反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根源在于,人口与自然灾害下的有限资源严重不成比例。

反而满清通过这场战争,在屠杀了七千万人后,暂时缓解了人口和粮食短缺引发的最突出矛盾,在后期将土豆红薯玉米推广后,恢复人口就很快了。

其三,南明政权,内讧不断。


内部纷争,党争四起,山头林立,无法号令天下,不能形成合力,被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如果说,满清军队打进来,是一个强有力地攻击力量,那么,事实上,还不至于将明朝彻底打倒。

因为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


南明建立的几个政权,都无法做到让天下人“归心”。虽然都标榜自己是正统,但崇祯帝死后,这些政权的实力都不能完全掌控明朝残余势力。比如,郑芝龙就完全架空了隆武帝,他大权在握,不仅掌控兵权,而且早年就很擅长海上贸易,中饱私囊,根本没有兴趣抗清,更别说收复明朝破碎的山河了。他不仅对隆武帝敷衍塞责,抗清是假,捞政治资本才是真,更是善于趋炎附势,审时度势,被清廷拉拢很快就叛变了,不但毁灭了隆武政权,最终自己也落了个被清廷斩首的下场,好在儿子郑成功争气,矢志抗清,收复台湾,成为坚持抗清的民族英雄。

再比如,左梦庚。他是明朝名将左良玉之子,手握重兵,投降清军时精锐最保守有二十万之众,号称80万。兵可谓多,粮也足,兵精粮足,可是却偏偏向比他更弱的清军投降了。而来受降的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人数只有他的一个零头,一万人!这得有多讽刺?

据不完全统计,明军前前后后投降的兵力达到了百万之多,降兵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剃发易服,作为归顺新朝的标志。而同时,人数并不占优势的满洲八旗军,总是作为督战队、侧翼包抄力量出现,为这些汉旗军“打鸡血”,攻城夺寨,肆无忌惮。他们烧杀抢掠,用杀戮激发出恐怖的战力。

虽然,整个南明政权先后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如史可法、李定国、张苍水、郑成功、李来亨、闫应元、夏完淳、黄得功等等,但在“覆巢之下”,都没能力挽狂澜,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曲曲英雄悲歌,传颂后世。

总之,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饥荒不断,让明朝不堪重负。而满清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依靠合理正确的军事策略,分化瓦解明军残余势力,残酷镇压中原抵抗势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成功入主中原。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满清窃取了明朝的政权,依靠暴力手段入主中原,尤其是为让中原百姓归附新朝,采取极端残酷的屠戮手段,实施“剃发易服”,给中原百姓带来了一段长达268年、黑暗的血泪历史,是必须受到批判的!这也时刻警示后人,任何时候,只有团结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大家好,我是艾米,如果喜欢我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点赞”我!你的“关注+点赞”,是我前进的助推动力,你的“转发+评论”是我进步的坚实后盾!

“感恩有你,有你更精彩!”2019让我们超越梦想,再造辉煌,一起飞!


卓尔艾米


满清无论是六万还是十六万,大明无论是六千万还是一个亿,这几组数据对比之下,都是很悬殊的。怎么看都无法相信十万左右的满清,可以吃掉一个亿的大明,100:1,用中国人的俗话说,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满清,但是一个搞笑结果是,最后淹死的却是大明。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简单到今天的中国人都看不清原因,或者是不愿意看清原因。无论是人口、经济、文化、武器、装备、经验、战术、战略,综合起来看,满清都不是大明的对手。满清惟一比大明强一点点的就是“团结”,这里的“团结”和今天很多人理解的团结不是一个概念,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满清的是“结”,而大明的是“团”。萨尔浒战役是明清战争的战略转折点,从此之后,满清从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进攻。萨尔浒战役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少胜多,满清以数万老弱病残分头击败了数倍自己的大明朝鲜联军。为啥满清就可以以少胜多?大明就不能以少胜多?甚至连以多胜少都做不到?前面说了,大明可是综合实力远胜满清百倍。有人可以说满清诡计,大明轻敌,但是自此以后大明基本是屡战屡败,总不能屡屡轻敌吧?一直轻敌到崇祯上吊?其实满清之所以屡屡以少胜多,本质就是满清人用自己的“团结”打败了大明的团结。这里讲的“团结”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凡是能以少胜多的一方,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定是先进的,或者是相对于对手更先进一点。大明虽然有一亿人口,但是在数百年的集权统治和儒家文化教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万众一心,紧紧围绕在皇上身边,无比“团结”,但是实际上早已矛盾四起,危如累卵。除了一个“团结”的皇权外壳,内部一亿个人之间是一亿个矛盾,甚至是一亿个敌人。而满清虽然只有数万人,但是却有着“相对先进”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由于满清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的“分权合作制”社会,没有受到常达数千年集权的“毒害”,所以只要在数万人之间,对内处理好权力的民主集中方式,对外处理好利益的按劳分配,几万人就会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团结”体系,打遍天下无敌手。满清内部高效合理的“团结”体系,必然战胜大明表面的“团结”一心。就好比今天的企业模式,一个内部股权清晰,权责制衡,分配合理,利益一致的小公司,只要给他抓住一个机会,很容易打败一个,规模庞大,权力集中,任人唯亲,矛盾重重的大公司。一亿人口的大明内部是一亿个敌人,最后只有崇祯一人冲锋陷阵,而数万人的满清确是数万的“唯利是图”的战士,胜败一目了然。满清之前的成吉思汗玩的这手,虽然很原始,满清之后的欧美也玩的这个游戏,后来的日本人更是炉火纯青,今天的所有资本化国家都是这种股份化的利益共同体。都是用更先进的现代的人与人的管理制度,利用合理的责权利关系,公平透明的法律体系,把几十万几百万的个体“团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用户103736157006


首先军事上,清军天下无敌。

诚如洪承畴所言: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八旗军野战能力天下无敌,皇太极时期,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航海来归,助清军建立起强大的炮兵部队,使清军攻城野战能力都非常强大。松锦一战,13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明朝必亡矣!

清军入关后,以20万八旗军为核心,先后消灭了李自成100万军队、消灭张献忠40万军队、消灭南明60万军队,完成了国家统一。

其次战略上,布置得当。

清初统治者,先联姻蒙古(一部)合力进取中原,再联合南明消灭李闯,然后收降江北四镇和左梦庚,令其为前驱,驱兵南下剿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等。清军在统一天下进程中,充分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总体看是比较成功的。

其次政治上,内部相对团结。

南明拥兵百万,清军南下却土崩瓦解,关键在于南明内部四分五裂。清军内部相对团结,上层统治者具有高超的统治技巧,注重拉拢汉族上层精英,予以高官显爵,予以统兵大权,共同镇压反清起义。比如吴三桂,本是明朝高级将领,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一路斩杀大顺军和南明军,将川陕云贵朱姓人家几乎全部杀绝。再比如李成栋等,亦是如此。

最后,清军残暴嗜杀,武力震慑。

百姓稍有反抗即行屠城,妇女老幼,鸡犬不留。不肯归顺,全家诛杀,毫不留情。起兵造反者,千刀万剐,手段极其残忍。在强大的武力震慑下,大量城镇郡县望风而降,百姓战战兢兢,反抗意志被泯灭殆尽。


掷出窗外事件


清黑一枚。

拒绝康乾盛世和千古一帝康麻子。

但是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洲……强大如斯!八旗军是因地制宜而改革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的一项制度,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努尔哈赤正是靠着这套体制征服建州,为满清入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白、红、蓝、镶(黄、白、红、蓝)八旗制度贯穿满清一朝,尽管末期八旗子弟羸弱,不堪一击,但建立之初,着实了得。

努尔哈赤以黄白红蓝四旗为基础,先后征服建州女真各部,蒙古各部然后扩编为八旗。八旗的核心在于有效统一了散乱的女真部落,形成政治和军事的有机结合,兵源源源不断,战斗力强悍。

在此基础上,皇太极,多尔衮等人不断完善八旗制度,征服蒙古编为蒙古八旗,入关取中原又完善汉族八旗。

可以说,不管是征服蒙古还是窃取汉室江山,八旗制度起到关键性作用。

曾经我回答过蒙古为什么能把西亚各部打得落花流水,更是灭金灭宋,建立元帝国。其实就是蒙古建立了领先当时的制度,形成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

同出一辙,清朝也如此,八旗制度在当时因地制宜,制度领先,形成强大的力量。制度体系才是征服蒙古和汉室的基础与根本。

正如现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制度制霸全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快速发展(后续必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的轨迹,我比较坚持制度体系决胜一切。


煮水论史


1.汉人至隋以后战力直线下降,至明已羸弱不堪,原因是隋朝科举之后,天下英雄封剑念四书五经,谁无聊去舞刀弄剑肯定饿死。到明朝,八股文玩弄到极致,倭寇入东南沿海,如无人之境,一句话,社会导向上出了问题。

2.与此同时,此消彼长,至马镫发明之后,游牧民族战力直线上升,天天打猎和抢劫练就了天然的悍勇战士。

3.后金战力一般,雅克萨一战被哥萨克虐,清史记载无敌战士的索伦人,被哥萨克人抓住吃了不少。

4.人口多的大明在没有科举的后金面前,就是土狗瓦鸡,砍瓜切菜般的灭了不少。当然风水轮流转,当女真人迷恋四书五经后迅速over,读了四书五经的女真人打架还不及汉人,因此有了淮勇和湘勇。😁

5.最后我想说,看到大明皇帝写给罗马的求救信,可以看出多么绝望,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以上是背景,然后说下结论:不是后金太强,而是大明太弱。一、不仅是征服,而且还奴役。不是汉人不行,是自已自废武功。


王怜花儿


回答:不必大动大脑一个朝代的更替,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必然地。会看历史大清帝国的灭亡,八国联军的烧杀掠夺入侵,回首(⊙o⊙)追随者底层国民的愤怒😠追随才是大患。

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没有信富指数,就像无头苍蝇没有文明,只有苟且为了生存。这也是生存法则无可厚非。

现如今我们中华民族富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中华民族劳苦大众就没有脊梁,没有毛主席中华民族就没有民族魂,没有毛主席中华民族这头雄狮巨龙决然怒吼腾飞。中华民族儿女永远缅怀我们可爱可亲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美丽雨点1


首先,满八旗到底多少人,这个没有确切数字。其次,满人没有征服蒙古,顶多是和蒙古东部的部落通过联姻确立了关系,漠北和漠西只是名义上臣属关系,不然你们问问漠西和漠北的蒙古人留不留辫子,而且蒙古人每年从满清得到大量好处,不像汉人地区每年交巨额的赋税。至于汉人的数量,满遗需要的时候,明朝的人口数可以按照需求改变。比如,提到明清人口对比,一般会说明朝最多只有几千万,而满清有几亿;如果是为了凸现满人牛逼,那么汉人的数量往往突破一亿。至于满人能以少数人征服人数众多的汉人,这其中有汉人自己的因素,也有两个民族处于不同时期的因素。满人虽然人口少,但是男性几乎全部是战斗人员,自幼参与战争,而且都是从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自然筛选出来的;反观汉人呢,经过几十年的农民起义、对外战争,男丁都被抓丁抓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员以老弱病残为主,而且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从小没有接触过战争的人,有做各种小本生意的(磨豆腐、剃头匠、裁缝等等、等等),真正的有战斗力的人员有多少?在军队四分五裂、精锐部队投降敌人的情况下,不用别人打,内耗都耗死了!同样的情况可以看看满清末期,也是人家几条船,下来几百个人,就可以把满清打服并且签订一堆不平等条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