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LosAngeless


我说句公道话,如果我是赵王,现在有两个人选,一个赵括,一个由穿越者给我举荐的李牧,我没有现代人的记忆,那么这两位,我依旧会选赵括。

论家世,赵括是赵国宗室,赵国名将赵奢之子。

论实力,赵括连赵奢都能说的哑口无言,更何况,赵奢将军击败过秦军。

论举荐人,赵括是由我王叔平原君举荐,平原君何许人也,君子也,有门客数千。

你说,我选谁?

选那群疯子举荐的人么?

或许,我会考虑一番,任用李牧为帅,赵括为监军。

但可能会有三种结局,第一种,全军覆没,赵括、李牧死。第二种,死一半,赵括死,李牧全身而退。第三种,死大多数,赵括死,李牧全身而退。


大秦惠文王嬴驷


守不住的!

当初之所以赵王会换将,就是因为守不住了!当然,这倒不是廉颇的能力问题,而是国家实力上的差距!



当时秦赵两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已经耗了三年,两国之间的战争在长平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国力之间的对抗。

而显然,赵国的国力比不上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从地理上看,长平距离赵都邯郸不过200里,而距离秦都咸阳在400里以上,赵国后勤明显占优。但是呢,赵国得粮食可没秦国多啊,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而赵国呢,无非士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郸。与此同时,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



再加上,赵国被秦国骚扰粮道,截断运输!后来赵王实在撑不住了,这才听取了郭开的意见,换下了力主坚守的廉颇,让赵括主动出击。最终赵括败给了白起,四十五万赵军将士全军覆没。

所以,无论换不换廉颇,赵国都是输,只是廉颇可能会让赵国输得没那么惨,可以最大可能的保存实力。



当然,赵国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赵国当时如果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且不说齐楚这样的大国支持,赵孝成王只要是把握住韩魏这两个三晋老牌盟友,秦国就很头疼。韩国与魏国根本不需要出兵来正面战场,只需要派出小股部队骚扰秦国运输线,那届时沉不住气的可就是秦军了。



或者说,在坚守的上党的同时,像赵武灵王计划的那样,动用其西北部边军对秦国进行闪击战,直击关中!

只可惜,这些策略赵王都没用!


白话历史君


虽然廉颇善守,但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这场仗不管攻或是守,赵国都失败。

《史记》记载:

四月,(王)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最开始王龁带兵的时候,廉颇试探性地攻击秦军的侦察兵,没想到反被杀了一个裨将。廉颇明白了战斗力差距,开始据守。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才过了俩月,秦军又拔掉了赵军两个堡垒,杀掉四个校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七月份,长平前线的一个重要堡垒西垒被秦军占领,本来是互为犄角的阵势,一下子变成了孤掌难鸣。在王龁面前,廉颇防守得如此捉襟见肘。最后只能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这个时候,全天下都在关注着长平战事,没人敢轻举妄动,其他五国都等着秦、赵两败俱伤,他们渔翁得利呢。但是想对于秦国,赵国处境更加不利,因为廉颇虽然不出战,也已经被秦军蚕食了不少,继续这样下去,可能就没有一战之力了。所以赵王才迁怒于廉颇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廉颇在守下去,赵军可能就没有反击的力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于是赵括就上场了。赵括不是神仙,他最好的方法也是据守,然后让外交人员鼓动其他五国攻秦,否则长平的局破不了。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守不住,赵国匆忙换帅赵括时,赵军事实已处断粮状态,太行山区运粮极为不便,无法支撑大军,而秦国用渠运粮,粮草消耗情况会好很多。首先,初战廉颇防守丧师几万,对面是秦将王龄,守而不击一年多,赵军粮尽,赵王怒斥,过于神化此人。其次,赵括出击,正面击溃白起秦军本阵,秦王倾全国之力赶到战场才扭转战局,而且在赵军被围四十余天,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军队不自乱,即使战神白起也不能像破郢和伊阙之战痛宰敌军,也谨慎用兵防守,断赵军粮道,说明白起在赵括那里讨不到多少便宜,赵括只是输在国内战和不定与年轻人对政治一窍不通,等不到赵王的代地铁骑援军和承诺的粮草。最后,赵括率最后的赵军突围,在士兵一个个倒下,亲自上阵力战而竭身亡,也算为赵国战死,不应过于苛责一个人,送"纸上谈兵"一大帽,至少我认为其人能力不亚于赵奢,此人跟随其父就献计攻下齐国数座城,每次论兵,赵奢还赢不过其子


手机用户51922843589


长平之战从表面上看是赵括的指挥不当和战神白起的英明决断铸造的战争史诗,从本质上来讲是秦赵两国综合国力和政治体制的一次巅峰对决,也是战国时期霸主们武装力量的一次阶段性平衡之战,此战灭了赵国的争霸之心,从此苟延残喘!长平之战期间,各国都是观坐钓鱼台想渔人得利,都不接济赵国!而战争一结束纷纷倒向赵国,此等战国局面,秦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所以长平之战赵国不管是谁出战,败是必然的!不是赵括无能,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太牛逼了,其他国家简直就是中国男足似的存在!


冷月无声81370801


仅从战场上地理态势,双方将领的指挥谋略艺术和士兵的意志来看,廉颇取胜不可能,守住阵地是可以的。但从双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长远的消耗能力看,赵国必败无疑。但是这只是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当双方在战场上实力接近、僵持不下的时候,取胜的因素不仅仅是综合实力决定,也要靠最高决策层的谋略运用,最高决策层的坚定意志。事实上,秦国赢得赵国,就是在综合国力胜于赵国的基础上,使用的计谋。如果仅凭综合实力去拼赵国,费时费力不说,还不知何时能取得战果。而使用计谋,时间短代价小见效快。反过来说,如果秦国不使用计谋或使用反间计谋失效,赵国仍然使用廉颇守住阵地,很可能是秦国的最高层意志动摇,先行撤兵罢战。因为秦国国内供需紧张着急压力山大,虽然赵国压力更大,但他们面临生死存亡,只能变压力为动力,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走!


李渝泉1


长平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使赵国再无能力于秦一较长短,至于廉颇的能力虽然比白起可能差点,但绝不是泛泛之辈,四大名将、破燕拜相、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这都是对廉颇的历史评价,而赵括呢?不仅赵奢遗言不让他带兵,蔺相如也不同意他带兵,而秦国之所以反间计让赵括替换廉颇还不是因为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银样蜡枪头吗?廉颇配享武庙,难道古人都瞎了不如你们?


宁静致远2386822537


即使输,也不是会败得那么惨。首先,久历沙场的话廉皮页不会将四十多万赵军全部陷进秦军的包围圈,也不会让秦军全部隔绝粮道。对于起倾国之力的秦军,长平一带丢失是免不了,但不致于赵军全部葬身于长平。以后白起不是在长平之战辉煌胜利过了段时间,不愿攻邯郸吗?


落月天空112


守是基本守不住的、但是年轻的赵括急于冒进、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长平之战也就演变成了赵国的灭国之战。


左右开弓的我


当然守得住,秦国虽然强大,但面对的不仅仅是赵国,秦军战线较长损耗更大,继续长久的耗下去,秦军百害而无一利,要不然也不会花费重金去使反间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