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林教授:战“新冠”,调心态,人人都应做到“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教授 季建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心理健康指导建议

在过去的数周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不断增加,全民积极参与“严防严控”,无形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心理的负担、情绪的恐慌和担忧。对非严重疫情地区的普通人群而言,如何正确面对疫情和调整好自身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简介

季建林教授:战“新冠”,调心态,人人都应做到“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季建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心身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Fight the Virus

人人要有

“三心”和“二意”

“三心”

信心:虽然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许多方面仍是未知的,但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共通的,过去的许多经验已经证明,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任何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近几日已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增幅下降的趋势,疫情可控的转机已初现端倪。

耐心: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乃至防治,均有其自身规律,它有感染期、潜伏期、发病期和康复期这一过程。目前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2周,因此疫情的控制需要有1到数个周期(14天左右为1个周期),因此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科学防治,切莫操之过急和缺乏耐心。

小心: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注意个人卫生、人多场合戴口罩、勤洗手等,减少密切接触以防飞沫传播,将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二意”

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传染病法”的守法者和践行者:疫情是特殊的非常时期,国家在这一阶段执行的是传染病法,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晓该法,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疫情期间的各项防疫工作,如主动申报接触史、不隐瞒旅行史和病史等。绝对不允许为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权”而剥夺他人和自己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了其他。因此,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此次疫情的现实教育和警示,大家能真正认识到“从我做起,健康为我,也为人人”。

季建林教授:战“新冠”,调心态,人人都应做到“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Fight the Virus

人人做到

“四平”与“八要”

“四平”

平和心态:疫情期间,各种信息“满天飞”,难免会使人心情不安、急躁、恐慌和担忧,因此,稍安勿躁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平稳心情:情绪的焦虑、紧张不仅与外界事件密切有关,也与自我想象和认知相关,甚至还会相互影响。因此,在疫情期间,科学防控、减少恐慌,尽量保持平稳的情绪,学会放松心情非常关键。

平常生活:只要严格做好对有接触史者、疑似感染者的医学隔离观察和确诊患者的隔离治疗等措施,对于生活在非严重疫情地区的大多数人而言,仍应尽量像平常一样生活。

平安期望:信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但对健康和康复的信念,每个人都是存在的。疫情无情人有情,每个人可量力而行,树立自己的信念,为平安(狭义的是自我的平安、家庭的平安,广义的是单位、地区或社会的平安等)而尽己所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疫情的防控离不开“你我他”。

“八要”

要作息规律:人的健康离不开规律的生活,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完全适合于现今社会,但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依据。现有证据表明,人体有其自身的“生物钟”,如果作息不规律,破坏了“生物钟”节律,就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要足够睡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保证夜间一定量的睡眠(成人不少于6.5小时/天)对健康至关重要,因为睡眠期间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蛋白合成等生理生化功能是相对活跃的。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对提高人的抗感染和免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坚持运动: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对减少疾病传播和防控是有利的,但”生命在于运动“又是必不可少的。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又不矛盾。如果只“宅”不“动”,对健康也是不利的,会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生或复发风险(如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坚持每天20~30分钟的有氧运动必不可少。

要注意力转移或分散:过分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不经过“筛选或过滤”信息的关注,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对健康的感知,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歪曲。因此,要学会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做一些有兴趣的或娱乐性的活动,减少过分关注,避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惊恐。

要情绪放松、不紧张:负性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免疫功能是有不良影响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焦虑、担忧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会较平时更容易出现和长时间存在。因此,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和肌肉放松训练等减轻和缓解负性情绪是非常需要的。只有不紧张、不恐慌、不抑郁悲观,才能有真正的有信心和耐心来面对和处置疫情。

要饮食均衡:虽然疫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如限制了自由外出和食品的采购等。不过,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想方设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人是铁,饭是钢”,饮食的规律和均衡很重要,必要的荤菜和蔬菜、尽量规律的进食和保证每日的营养摄入量是需要的,切不可“非常时期可随心所欲”,畅饮畅吃或不吃不喝。

要保持距离: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飞沫传播,并不是空气传播,大可不必担心有“空气污染”。在人多或公共场合,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戴口罩减少或阻断飞沫传播。特殊时期的这种特殊办法看起来与人交往有疏远感或不习惯,但“距离会产生美”。

要守望相助: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做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只有这样,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被控制,健康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自由美好的生活也一定会回来。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心有静气风又奈何。

季建林教授:战“新冠”,调心态,人人都应做到“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干货分享:新型冠状病毒防治20问

许樟荣教授谈:面对疫情,给糖尿病患者的8个建议

感冒、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会导致发热,如何分辨?口罩“五戴三不戴”原则,你知道吗?

口罩能不能重复用?重复用口罩,有什么讲究?

家附近的发热门诊怎么找?“健康上海全景地图”可一键查询!

季建林教授:战“新冠”,调心态,人人都应做到“三心”“二意”“四平”“八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