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人是如何意識到金、銀和玉的珍貴並且開發提煉出來的?

遠方76760842


古人利用玉石要比金銀早一些,在舊石器時代後期,祖先就用一些彩石做簡單造形來裝飾自己或做祭祀之用,後來慢慢發現更好的玉石用於雕刻配飾,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真正實際意義上最早的玉器出土於內蒙赤峰和遼寧一代,是據今大約6000一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器物,中國是利用玉最早的國家,玉文化在國人心中根生蒂固,源遠流長.玉屬於石頭,但又區別於石頭.俗有"一切美石皆為玉"的說法.玉堅硬,通透,溫潤的特性以及美麗的色彩深受人們的喜愛,我想第一個發現玉的古人,也應該是被它擁有的特性所吸引吧!正因為玉有美麗的外表和特殊的質地區別於普通的頑石才被先人發現重視並加以利用的,在我們祖先的心中玉是能和上天勾通的靈物,因此常作為祭祀祈禱的禮器和護身之物,十分的珍貴;玉本身是一種不需熔鍊提純的自然礦物,所以古人對它的開發利用要早於金銀😊






.......古人提煉金銀要比銅晚一些.隕鐵大概是祖先最早利用的金屬吧,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後才逐漸提煉銅直到金銀的.商代墓葬中就有金塊,和很薄的金箔出土,那可能是最早的金器了,可見那時的古人就已經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和提純的技術,由於金銀居有相當高的耐氧化特性,延展和韌性都很強,顏色燦爛十分誘人,而且也特別稀少,古代先人最早是利用金銀做飾品配戴的,那可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後來才慢慢演變成貨幣的.......😊



....我想古人意示到玉.和金銀的珍貴,也是被它們自身的特性所吸引,被它們誘人的光彩外表所折服吧!至於從礦石中把金銀提煉出來那是古人在漫長生活經歷中的智慧結晶,也是人類發展史產生文明的一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朋友們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有不對之處,請見諒.歡迎大家一起分享😊



石農正君


很多人都被古裝劇騙了,明中期以前的古裝劇,主角上個酒樓,隨手擲出一個大銀錠,“不用找了”,這都是騙人的。玉是中國特色,石美為玉,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完整的玉文化。

我們都知道,最初的交易形式就是物物交換,經過商品經濟的發展,才逐漸出現了等價物,也就是貨幣。但以什麼作為等價物,確實是經過長時間的篩選的結果。最初的時候羊、貝殼等都被當作等價物使用過。不過這種等價物弊端很明顯,隨著金屬的發現和使用,人們慢慢發現,這玩意兒作為等價物來使用,優點多多。便於儲存,耐久性好,不易磨損,有稀缺性。

隨著金屬的發現,幾乎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都開始慢慢向金屬貨幣過渡。但並不是一下子就過渡到金銀的,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就中國而言,雖然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黃金,但數量極其稀少,價值太高,還並不足以成為整個經濟體系的等價物,只是貴族掌握的稀缺資源。

在商代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並且已經出現了以銅作為貨幣的銅貝。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黃金,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只在個別特殊情況下,整個社會的流通貨幣的基礎還是銅。在古籍中記錄的,“賞金百鎰”、“累金鉅萬”等,指的都是銅,並不是黃金。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黃金是禁止流通的。商周的銅貝,秦半兩,漢五銖錢,以及後世歷代的銅元等,都是社會流通貨幣的主體。所以過去形容有錢人,就說是“家財萬貫”,跟現在的“億萬富豪”同理,是以常規貨幣作為衡量的。宋代開始,由於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交易頻率的激增,金屬貨幣攜帶不便,出現了紙幣。直到明中期以後,歐洲對北美、非洲的黃金白銀大量掠奪,通過國際貿易,歐洲掠奪來的黃金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白銀的使用才越來越普遍。

所以黃金白銀,作為普遍性的貨幣進行流通,是15世紀以來的事兒。在這之前,有些國家和地區,還用鐵、鋁等作為稀缺等價物使用過。如果在歐洲挖出了中世紀的鋁製餐具,不要覺得是窮人隨葬品,這在當時可是頂級貴族才能用的奢侈品。

在當代,黃金雖然依然珍貴,並且是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但民間應用範圍已經跟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各種黃金奇葩製品數不勝數,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布穀鳥講歷史


人類最先發現和利用的金屬就是金。因為金性質穩定,常常會以單質形態出現。金主要存在於地殼內部,多於火山爆發時溢出,存在於岩石縫隙中。山體在雨水的千萬年沖刷下,金隨砂石流入溪流江河中,由於金屬於重金屬,比重大,微小的金砂粒漸漸凝結成塊,形成所謂的“狗頭金”。

這些“狗頭金”在山洪爆發後,常常會裸露到沙灘上,其耀眼奪目的色澤極易引起原始人類注意,繼而被發現。

由於金的延展性好,稍加敲打,就有可能成為精美的裝飾品,進而有了使用和交換價值。金的熔點較低,也就千餘度,在原始條件下也能熔鍊提純,在需求加大後就有可能刺激開採生產。

但金在地球中含量稀少,獲得極為不易,自然便成了貴重物品。

玉,質地堅硬,晶瑩奪目,在遠古石器時代,是非常優質的切割工具材料,有很高的使用和裝飾價值。與金一樣,獲得極為不易,自然成為人間寶物。

銀在我國含量很少,至少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還未成為我國古代主要貨幣,前些年著名的海昏侯發掘,出土的金達100公斤以上,銅錢約十幾噸,卻鮮見銀器,就是明證。

我國最早通過冶煉生產的金屬應是銅。銅在我國分佈較廣,含量也多。遠古先民在陶器的燒製過程中,極有可能將含有銅元素的陶土混入其中,由於銅的熔點與金差不多,燒陶就有可能燒出銅來,富含銅的孔雀石鮮豔奪目,

易於發現,因此帶領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雲卷飛山


自古金銀千千萬,世人翹首都期盼。滿堂金玉,富麗堂皇,在現在人看來那是極其尊貴的存在。那麼金銀玉是怎麼被人們所喜愛,並且將之作為最珍貴的價值實體,並且為人所推崇的呢,咱們稍作解讀。

金銀玉被人們以寶物視之,應該有三個小原因。

其一,稀少,這類型藏於地下的物質,需要人類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獲取得到,這在古代的生產能力來說,實在是困難,即使現在也不是那麼簡單,最主要的還是存量有限,即使開採技術發達,開採量也滿足不了現在地球上大量人口的持有量,所以到現在依然珍貴。

其二,恆久遠,永流傳。金銀玉性質穩定,歷久彌新,你看那幾千年前的飾品寶物,到現在依然熠熠生輝,金縷玉衣,依然奪目。金銀由於質地穩定,雖然是金屬,但是不易氧化,歷經千年依然原來模樣,銀器可能不如金器,比起其餘金屬製品,那就優勢頗多了。玉器就更不用說了,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到現在依然器型完整,流光溢彩,那可是距今五六千年了。

其三,金銀玉都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光澤度極好,易於吸引人類眼球,獲取更多的關注度,珠光寶氣,霞光萬丈,瑞彩千條,自然能得到所有人的青睞和喜愛。試想下,那滿堂的金條,那成山的銀錠,那流光溢彩圓轉如意的玉器,置身其中,你能淡然處之,微微一笑麼,恐怕不能吧。

綜上,金銀玉的天然屬性和歷史因襲,註定了其不平凡的社會待遇。






對牛談古今


哈哈……其實這個是偶然與藝術吧;下面聽我一個個道來,。

先說貴金屬吧,金屬的來源於原始陶土瓷工藝,人類發現火種後主要是用於美食。但是當時的火併不容易保護,在野外用爛泥簡易的土壁,然後長期烤後有人發現土壁硬後可以裝東西。……然後陶土製品出現……然後長時間又有人發現不同的土燒後硬度不一樣的……所以有人專門燒不同土。

由於鐵元素比較常見,鐵是第一個出現的貴金屬(當時來說是貴的)。所以鐵應用在勞動工具及春秋戰國、秦國統一天下還用的“鐵幣”。較鐵後面出現的銅,由於銅、黃金、銀混合物硬度低很長一個時間是當冶煉技術的垃圾丟了的。

但是歷史是非常有意思的,由於“鐵幣”容易生鏽壞掉,而且民間很容易造,所以官員提出使用了“銅幣”,而後出現銀。但是黃金在中國歷史由於它的美麗一直為裝飾品存在,而不同羅馬當貨幣使用。

其實今天不管是銀同黃金的“貴”,也只是現在覺得貴而已;如果人類走入太空這種金屬容易得到時“貴”就不存在了。又或者人類回到原始社會這些今天的“貴”金屬更多就是垃圾。

然後再說玉石吧,玉石成為貴是中國人由原始而來的特性,同貴金屬不樣;玉石的貴只是人們覺得它好看。這就是為什麼黃金有價玉無價的原因,所以這種先天對大自然創造藝術的美的喜歡由人類出現開始就與這種各色石頭裝飾。所以玉的貴只因為它身上的美麗不完全代表它的“稀有”,因為從含量看玉石比起黃金算不上稀有。




治平看世界


價格從來都不跟實用性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跟供需有關係。有些人可能在電視裡或現實中看到過黃金在金庫裡堆成山或鑽石一袋子一袋子的裝, 可能會 有這些東西其實很多的錯覺。其實要有機會下礦去感受下,就知道這些東西到底稀少到什麼程度,而且開採有多艱難,尤其是在沒有機械工具的古代。

舉個例子,現代的國內黃金開採,金礦石的平均品位基本上是一噸礦石出5- 2克甚至更低,大家心裡掂量一下這懸殊的重量比。

現代我們接觸的珠寶玉石材料,有一類在人類歷史上的確存在公認的”實用性“的——那就是玉石。

石器時代的玉石工具挺多的,畢竟一些玉石自然產出的原石還挺大的,還夠做個簡單的小工具,更重要是夠硬還好看,而且一些現在比較廉價的玉石自然界產量不少。(當然這個時期玉石飾品也不少就是了。)

直到人們開始學會冶煉金屬,並使用金屬工具之後,各種玉石才最終變成單純的飾品或宗教器具材料,畢竟有了金屬工具誰還願意用石頭這種無法打磨的十分鋒利的東西?

接下來黃金登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金屬工藝的發展,以及金銀因為貴重、容易分割、便於攜帶的優點被當作一般等價物,那句著名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可見一斑。


龍羽評青史


別說金銀,各寶石也由古人意念化而傳用至今的。

事實上馴動植物微生物也由古人發掘成的。

鐵鋁玻璃鋼煤木碳石油天然氣都由古人開發出來,僅沒達工業化而已。

穿戴住遊風景也由古人弄出。

把古人述成愚味如猴是工業化前期文藝復興階段,為的是滅封建領主,為資產階級執政找個合情合理合法的理念依據,因而蔑以前的一切為邪惡,樹新興者類神的形象。

否定從前,現在才可轉成偉大。

實際上電是非洲人最早發現的,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將全人類各形式匯於歐洲,當不願掠奪發家致富的歐洲人,用貿易致富後,刺激了不願欺騙人歐洲人,用自制造用物發家致富的進入,從而將學術帶入製造內,從此製造不再是奴隸的事務,成為科技挖掘的學識發生處,從而引發對物質利用使用應用運用的深究。直至引發工業化的形成。

但工業化發展到今天,並沒有真實的創造發明產生,僅由古人基礎上向粒子應用前進了一點,實物並沒啥發現,僅沿用古人發掘出的一切的。

且恢復了古時代的:芝麻開門的口令開啟門或移動物體的實現,飛行及千里眼順風耳可再行而已。

古人收集寶石,現由紅寶石可制激光束上,窺得具體用途,但僅達此一寶石破解,其它寶石具體用法至今不明,因而僅用於飾美上了,雖知點金銀導電優良及耐久,其它特能仍不清楚。

人可造小太陽了,也可造宇航器了,具體有怎樣的能力,至今不太清楚,反正仍沒達到神的程度。

再咋汙衊古人,現今人類吃的食材出古人發掘出來,現自吹無限能的今人沒超出這一維續生命的方法,且不能改動半分,只有遵從套用。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中國古代使用金銀等作為貨幣的歷史很短暫,至於玉器,更是有身份者才能佩戴的。一方面,中國天然的金礦和銀礦很少,自然儲備不足,玉器的原材料也不容易獲得;第二,中國古代的金銀玉器冶煉技術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後的多,而且金銀熔點較高,所以市面上流通的很少;第三,中國古代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皇權所致,所生產的產品大多不計較成本,追求華美奢華,只有皇家和貴族才能享受到這些精美的金銀玉器,一般人根本無緣見到金銀玉器;第三,金銀玉器,大多數時候是作為財富的象徵,而非實際使用,所以市場流通度很低,物稀價高!


隨意-D


金,自然界有天然單質金,狗頭金,

這玩意軟,亮,好看,不鏽,易加工,易保存,

玉,早期的玉就是石,好看點的,質地好些的就叫玉,

玉的價值在於可加工成石器工具,後來又可通過梳玉產生耕地,打糧食,玉就一步步成了尊貴裝飾,

白銀反而比較晚,比金晚,白銀就是慢慢發現的,

白銀的尊貴化大概與銀器識毒有關,硫砷類毒物,碰到白銀會變色,


星輝650


因為少啊。

物依稀為貴。

人類商業交流最初是以物換物,後面發展到貝殼石器這樣的一般等價物,再後面發現銅,金屬成為工具是人類歷史的重大進步。隨後,金銀等稀有金屬也出現了,因為稀少而比銅鐵更貴重。

玉這東西,西方也有,但東方人最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